面對孩子,你遇到過的最大挑戰是什麼?你是如何處理的?
每個時期遇到的挑戰都不同。我覺得簡而言之就是懷疑吧。孩子不斷地懷疑父母的判斷、品味、為他們做的人生設計、選擇的擇偶對象、職業等等,最後就是懷疑父母的人生價值,如果到了這一步,那麼這個孩子就徹底成熟,而且和父母達成諒解了。……怎麼處理不知道,大概是到父母的生命終結了,才算完。
孩子才近兩歲,最大的挑戰,目前為止,還是養成問題,就是處理傳說中的terrible two,以及樹立作為父母的權威,在她的心裡內建一些必要的規則。
處理方法說起來還是比較簡單的,就是統一監護人的處理方法,堅定的維護一些必要的規則並且和小朋友一起遵守,小朋友對於界限和規範的挑戰一定要及時明確的制止,並且引導她用合適的方法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憤怒。
這些規範呢,從「不準踩沙發」,到「不允許踩他人的腳」,到看電視的距離保持或者看電視的時間,餐桌上的規矩,「按序等待」,不一而足。這些規則對於一個剛剛學會獨立的孩童來說,理解都需要時間,教育都需要堅持,手法都需要細緻,態度都需要堅定。然後最難的是引導她的情緒發泄,減少她對憤怒的失控。
規範,不是阻止孩子接受新鮮事務,不是妨礙他們去發展自己的潛能,不是讓她完完全全的循規蹈矩。2歲左右的孩童是純粹直覺和本能的,某種程度上是情緒的奴隸。當她要某樣東西,就希望「當下」和「必然」,因為語言能力還沒有發展完整,所以在這些希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用較為激烈的方式來表達。規範,就在這個時候進入了。
這些東西,如果父母不設防去引導和規範,她會一生都成為情緒的奴隸,我想我們已經見得很多了。我們常說,中國父母是最嚴格的,我不認同,其實中國的教育裡面對幼童,社交規則的教育是很少的,大多集中在智力發展和人際層級關係上。
比如說,1歲的孩子尖叫,是發現自己的能力,應該鼓勵,2歲的孩子在公共場合尖叫,就是教養問題了,這個是一方面,讓這個階段的孩子理解並且遵守一些公共秩序規範;再比如說,小孩子喜歡攀爬,是她對自己身體能力的挑戰,但是站在沙發上蹦跳,會給他們帶來危險,這是第二個方面,適當的規範是出於對他們的保護;人不可能天生就明白孰可為孰不可為,比如我家妞,有段時間喜歡站在我們腳面上,覺得很好玩,但是她必須知道,這麼做有可能傷害到其他的人,尤其是和她一起玩的小孩。
之所以難,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能聽懂能明白,但是缺乏表達的能力,她會-不管我們設不設界限-時不時遇到一些不能如意的事情,在最開始的時候,她只會用最本能的嚎叫和哭鬧來引起我們的注意並且滿足她的要求,在1歲半,這是正常的,接近2歲,就需要告訴她,這些方法不是我們所能接受的,尤其在公共場合。讓她明白這一點同時不傷害她,讓規則成為她的本能而不是因為我們的壓制,是最大的挑戰,也是很重要的事情。比如,家妞喜歡看巧虎,最開始和所有孩子一樣,哭鬧著要求看,在她哭鬧的時候,是一定不能滿足的,這是一個激勵過程;但是在她平靜的時候,就要告訴她,每天可以看巧虎,但是只能有一集,之後,你想做什麼做什麼,並且保持每天固定的時間給她看,固定的時間結束。其實她還不到兩歲,但是她很清楚我們的態度,知道哭鬧不會給她帶來第二集,所以都會去做別的事情,比如看書。這就是我前面說的,監護人一定要統一,一旦一個人在她哭鬧時開了口,這個規則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另一反面,因為她還說不清楚話,所以更需要花大量時間和她交流,對話,活動,釋放她的挫折感。
明確的規則可以減少孩童的困惑,因為哭鬧,痛苦的不是父母,而是他們自己,如果這是他們唯一的表達方式,而這個世界又不可能滿足他們的一切要求,那麼她的生活中總是會有痛苦。有意思的是,這些思路不是我在國內得到的,而是比較典型的法式教育,傳統的法式教育,強調的就是規則的權威,同時也將孩童視為一個完整的個人,這裡有兩個意思,她作為一個完整的個人,應該得到完整的尊重;同時她作為一個完整的個人,也能夠學會遵守作為人在社會或者家庭裡面,大家一致遵守的基本規範。
有的執著,需要讓她釋放才能結束,比如吃手,比如對於坐在爸爸駕駛座的好奇;還有一種執著,對於挑戰行為規範的執著,就必須要壓抑,比如對著小朋友大聲吼叫,比如在兩歲的時候還把餐具到處亂丟。這些東西,從來就不能一概而論,而誰來判斷,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在這個階段,還不是孩子,而是合格的父母。
最後一句,這個規範,是全家共同遵守,這點最重要,也是中國家庭比較忽視的,比如,小孩子不能嚎叫吵鬧,那麼父母也一樣不能,包括對孩子的懲罰在內;小孩子要好好吃飯,不吃零食,那麼父母也一樣不能;小孩子不能著迷電視和ipad,那麼父母也一樣不能。當你看到孩子身上的塵埃,請先檢查自己眼裡的沙子!
第二生命形態學把人類思維成長的三次關鍵期稱為邏輯思維成長「逆反期」。第一次逆反期出現在寶寶兩歲左右,是孩子心智發育上了一個台階的信號。從孩子成長的角度來看,分明是小盆友技能不斷get後升級的表現,可為什麼卻讓爸媽們如此憂桑?
蒙特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書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當孩子能夠獨立行動後,兒童和成人的衝突就開始了,即使一個大人再愛自己的孩子,他的內心仍然產生一種強有力的防禦本能,孩子身上那些與成人環境不相協調的行為不可避免地被制止。這是一種愛的衝突。」
具體表現在——
孩子的表現:
這個時期的寶寶需要通過自己的探索去發現他是誰,以及他究竟有多少能力;
但還不能很好地判斷他可以或是不可以做什麼,也會對自己能力的不確定感到害怕;
有時候他擁有整個世界,有時候整個世界都是他的敵人;
§
他想要伸出小手、張開小嘴感受每一樣外界的物體和新鮮的食物,他們在為進入這個世界而努力;
§
所以一開始的反抗、咬人甚至打人都只是出於一種本能,而不帶有任何敵意。
大人的表現:
作為父母,本應該為寶寶人生中的第一次探索和進步歡呼、讚美,然而相反的,我們害怕寶寶的小手小腳去碰觸那些在我們看來毫無價值又骯髒的東西,千方百計地制止和隱藏,不斷地說著:「不要碰!」;
§
我們總有一種莫名的憂慮感,擔心一些東西被弄髒或被打碎,恐慌一些節奏和秩序被孩子擾亂,並且越發焦慮;
§
我們甚至為寶寶的舉動強硬的貼上「壞孩子」的標籤,嚇唬寶寶「再鬧,媽媽就不理你了」;
所有這些還都打著「為了孩子的安全,為了孩子的教養」這般的幌子。
弗洛伊德用「壓抑」這個詞,來解釋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其詞義本身是不言而喻的。這正是一種對成人的控告。蒙特梭利印證了同樣的觀點,他指出,大人對孩子的壓抑往往不是有意識的,而是來自潛意識的。
「成人把自己看作是孩子的創造者,並從他們自己與兒童行為的關係的角度來判斷兒童的好與壞。」所以,孩子發脾氣的原因無非因為願望被成人阻隔,受到了壓抑。
我們幾乎完全不記得自己三歲前的樣子,所以彷彿沒有任何的經驗和回憶可以借鑒,於是更加手足無措,完全不理解這個連話都說不明白的小孩兒哪來那麼大氣性和冒犯的舉動,天使寶寶怎麼就成了「沒教養的小孩兒」。
然而,當你仔細回憶自己十四五歲時的那次青春期逆反,會發現有著太多相通之處。那時的我們想要事事自己做主,父母的話一句都不進去;開始有自己的秘密,一進屋就把門關上;喜歡宣洩情緒來進行抗衡,反抗父母的安排,又非常在乎別人的評價。當了媽才知道,當年的自己是有多麼讓爸媽頭疼,也特別感謝當年爸媽沒有過多地干預我,而是遠遠退在身後觀察,努力地去理解我,又給了我足夠的空間。
蒙特梭利說:「兒童是成人之父。」這話我一直不理解,直到女兒開啟T2模式,我才慢慢有所悟。在家裡,她會一次次故意把水倒在地上,然後搶過我手裡的拖把笨拙地在地上蹭來蹭去,做再多重複的徒勞的事亦是無比快意;一出門,她就時刻守護著自己的玩具,誰也不讓碰,用盡所有力氣。
孩子有TA的秩序和節奏,在TA專註於自我世界的時候,倔強又執拗,那是一種近乎純粹的天性。不顧忌矯揉造作的世俗禮儀,也不理會多數的聲音帶來的壓力,這都是多麼難能可貴的意志。他們用整個童年向我們提醒和展示的正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所丟棄的。這就是蒙特梭利告訴我們的童年的秘密。
育兒即育己,而我們的驕傲和偏見往往是大忌,我們必須首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努力領會孩子的表達,給孩子足夠的自由選擇的空間,使自己適應成長中的孩子的需要,因為TA的每一步正處於塑造自我的過程之中。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句話,「在一個求上不得比下有餘的『心理中產階級』社會,唯一可供任意驅使的,竟然就只有我們的孩子」,突然覺得好可悲,祈禱自己千萬不要成為這樣的人。孩子是一面鏡子,當你看到孩子身上的塵埃,請先檢查一下自己眼裡的沙子。
本文為X斑馬原創,轉載請於文首標註如下信息:
作者:Freya,來源於微信公眾號:X斑馬(ID:X-banma)
簡介:X斑馬,一個探討建立新型親子關係的互動平台
孩子的教育問題,如何樹立健全的人格和價值觀,怎麼做?自己做榜樣,以身作則。
推薦閱讀:
※想在國內考TESOL,苦於不知道官方渠道?
※為什麼現在的女孩都不願意和男生一起奮鬥?
※收復殖民地後,如何提高收復地區人民的歸屬感?
※如何評價12月13日南京大學跑出野豬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