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電影是不是一定要這麼學術派?

有時候看電影影評或者講述電影圈那些故事或者挖掘內涵或者分鏡頭之類。不知道是不是有必要這麼學院派學術派?

我很懷疑,把電影這麼學術化後還有能拍好一部電影的能力?

最常見的是一部電影中,不合常識不合邏輯不合情理不合理性不合物理性規則的事情過多。

這一點和西方影人的嚴謹完全不同。

國內爛電影那麼多。

個人有時候實在懷疑那些國內影人沒有認真學習好——常識、物理學、理性訓練、邏輯訓練,而不是講述一個小故事的能力。


看了lz的問題描述之後我不知道該怎麼說:

第一、你上面講的其實是三種人:寫影評的人,做電影學術的人,和拍電影的人。國內的情況是,基本上拍電影的人不寫影評也極少做電影學術功課,寫影評的人有的沾學術有的沾文藝有的就是傳媒圈混的,其中不少想拍電影但未必拍得著,做電影學術的人只是部分寫影評更少的部分拍電影。

第二、目測國內具有講好一個小故事能力的導演很少,你提的一些問題還是在講故事範圍內的問題。

第三、lz理科男/工科男吧?其實在電影的藝術真實中,很多都不符合歷史真實或者說客觀的、科學意義上的真實,但只要在它購置的語境中合理就好了,當然我不排除很多作品——尤其是國產電影,連藝術真實也不合格。

最後,你還覺得現在的電影有多麼「學術派」嗎?


談點淺見:

1、以為,學術派(學院派)不見得是壞事。很多好的導演是學術帝,如胡金銓和李翰祥等在古典鑒賞的造詣。現在學術派的問題,主要在於他們過分拘囿於電影拍攝技巧,對電影以外的知識很薄弱。媒體宣傳也經常可見投資方用「3D"技術來忽悠人。

2、西方的文藝由兩條來源,一是邏各斯中心主義,另一個是反邏各斯中心主義。如,我們看林奇的電影,就會感慨他的夢中夢不合邏輯,但他的電影確實展現了另一種景觀,引人深思。

3、不要以為專業是電影,就是學院派。說白了,中國很多學術派都是唬人。以我一個學術圈外人看來,大多數學術人在學術研究上也是很糟糕的。

4、我對國內電影文藝保留看法,在我看來無論什麼時代都會有一群人腳踏實地做事,而不是每日仰望天空。扯談一句話,大地才是文藝的棲居地。

5、學術派是必須的,這是我的看法,但它不是教條主義。真正的學術派是對電影藝術」斤斤計較「,不容瑕疵。

6、在國內」大膽創新「難以實現的,一方面受電影體制影響,很多題材無法突破。一方面,導演自身修養較低,以為一個只懂電影拍攝的人是很難成為好的導演。

7、爛片多因為他們把觀眾當白痴,以為控制院線你不看也得看,干!無良無德的人在電影圈大行其道,干!

8、常識是不用學習的,只有豬才學習常識。不過在動物農莊里,豬頭統治的時代,常識常常被掩蓋。


謝邀。我特意研究過中外的電影專業人士,發現:

在網路或雜誌寫影評的至少是大學學歷;

出書立論,頭銜里有XX大學的一般都是博士或碩士學位

而很多拍電影的,有的甚至沒上過大學,都是在社會裡磨練出來的:

  • 昆汀是從開錄像店出身的,
  • 詹姆斯卡梅隆以前是開卡車的
  • 諾蘭大神是學建築的
  • 新加坡導演幾乎清一色都是中專(polytechnic)出生的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影評看多了所以有此困惑

實際情況是國內的影評基本都是胡扯,那些寫影評的基本上什麼也不懂,就喜歡胡說。

分析一部電影不應該分析什麼劇情、什麼符號代表什麼意義,而應該看這部電影是怎麼運用視聽語言的,如果說的簡單一點,就是看電影是怎麼剪輯的,當然這樣說不是很準確,不過便於理解。


問題好矛盾 國內電影「不合常識不合邏輯不合情理不合理性不合物理性規則的事情過多」 不就是因為他們不夠學術派 不夠嚴謹么


首先,影評人和電影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方向也不一致不能混同。

其次,國內的許多所謂的影評大多只是粉絲的個人解讀,缺乏專業系統的研究手段,因此也不能把專業影評人和「豆瓣紅人」之類的混同。

再次,觀眾和影評人也是兩個群體,關注的重點不一樣,因此也不能以觀眾的喜好和關注點來判定影評的好壞。

再次,關於分鏡頭拉片的意義: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的電影學院,拉片都是最基本最基礎的課程,電影專業的學生沒有1000部以上的拉片量是很難打好堅實的基礎的。作為新手和非大師非天才人物,只有量的積累才能有質的飛躍,如果都按樓主說的只憑感覺體驗一下就算了的話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就會發現連最基本的的鏡頭都拍不好,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初學者對於跳軸的避免。

再次,國內不是缺少好的人才,而是國內的電影產業機制不利於電影業的正常發展,最大印證就是缺少電影分級制度。

再次,沒上過大學或是沒有上過電影學院不代表沒有經過大量的艱苦的電影訓練,我相信上面有人列出的導演即便從社會中歷練也一定是對電影抱有極大的熱情,投入了很多的努力的。而且,樓主是不是只看到了那些沒有上過大學的電影人而自動忽略了很多科班出身的大師呢?

最後,國內的電影教育的確缺乏素質基礎。以300,400分考上藝校或電影院校的學生你怎麼能指望他們會有嚴密的邏輯體系和理性訓練呢。加上許多院校的課程設置過於專業化,也導致了學生除了電影之外一問三不知,造成電影電影質量的衰敗。


電影 在我眼裡 也是普通觀眾眼裡跟學術派扯不上太大關聯的吧

我記得電影頻道佳片有約專欄還是什麼來著有討論過電影大體的性質 說為什麼電影仍然還不能像話劇 繪畫類的成為藝術的代名詞

樓主所說的有些影人可能存在的刻意學術化應該與為什麼電影還不能成為藝術代名詞的答案差不多吧 在我個人的理解里 電影更多的是源於生活也高於現實 類似小說一樣 都是陳述性的 只不過電影是畫面流動的陳述 更為直觀的陳述 但是因為編劇還有演員的各種對於電影和畫面陳述的理解不同 綜合在一起很難像小說一樣達到文化的升華也比較難達到學術精準 電影的魅力在於雅俗共賞性吧 學術性的出現其實在大方向上個人覺得是好的一面 至少說明中國電影在為轉向更好的電影在摸索 觀眾們對於電影的發展關注越來越多挑出來的毛病多也並不全是影人們在電影上的造詣退化 個人反而覺得是雙方共同關於電影欣賞製作上的成長

國外最近的片子也有看了摸不著頭腦的劇情和製作

希望大家都能給中國電影加加油 希望中國電影能在世界電影上的佳作能夠越來越多


鬼子來了,十七歲的單車,天註定,小武,站台,盲井,天欲,藍風箏。。。這些電影不偉大,不光榮,不正確,暴露了社會的現狀,這是某些人不想或害怕承認的


生活是拍電影重要的依據,學術派是看電影,寫影視的人的事,科幻是生活的幻想,恐懼是生活的映射,歡笑是生活的陪伴

所以,你需要的拍電影的高手,是能在社會生活中找到靈感跟共鳴的。


電影是門學問,故事第一,細節第二。只能說中國電影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某些剛剛入水的導演為了利益就會拍些垃圾,但是中國還是有一大批群眾喜歡看這樣口味的電影。等待中國的中產階級普遍崛起,觀眾的要求普遍上升,中國的電影市場估計就要繁榮了。


電影分很多類型,看大眾的喜好,不完全都是學術派


推薦閱讀:

有哪些比較忠實地反映學術圈生活的電影?
金·凱利和周星馳在風格上各有什麼特色?
有哪些好看的動畫電影?
如何評價呂克·貝松電影《別惹我》?
為什麼現在中國喜劇電影票房不斷刷新歷史?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