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昏君多嗎?如果是,這與其制度有關嗎?

在問題清朝好像沒出過什麼昏君,那清朝的滅亡是不是真的氣數已盡?中,排名第一的答案@阿楠的回答指出,其實明朝並非昏君多,只是被清朝黑的而已,相比較而言清朝昏君更多。那麼,想公允地評價一下,明朝的昏君真的很多嗎?像斗蛐蛐的宣宗,就其政績而言,並不能算是昏君(畢竟仁宣之治)。而其餘,如萬曆前十年有張居正罩著,可謂大治,而後期不上朝被廣為批評,但江南還是出現了繁榮的景象,是否算是昏君?

由於明朝這樣的兩面評價的皇帝非常多,可否請大家比較公允地討論,明代的昏君多嗎?如果是,這與其制度有關嗎?


我們團隊正在整理明朝的歷史,再把這個貼出來吧

明仁宗朱高熾: 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一戰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此期間,建文帝遣書給朱高熾,許以封王,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高熾接到書信之後看也沒看,原封未動地送到成祖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間計失敗。

明宣宗朱瞻基:登基之後,擺在宣宗面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外藩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建文、永樂、洪熙三朝都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宣宗即位之後,馬上著手整頓軍務,準備迎接來自強藩的挑戰。這次戰役以皇帝親征大軍的大獲全勝,生擒敵酋而告終。得勝之師回到北京後,宣宗馬上傳召給另外一個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權,朱高燧並沒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衛兵馬,就這樣明初近半個世紀的藩王問題在宣德朝終於得到了解決。

明憲宗朱見深:即位後,平反了于謙冤獄,恢復了于謙之子的官職。又不顧明代宗曾廢掉自己的太子之位,以德報怨,恢復代宗帝號,重修代宗陵寢,博得了朝野的一片稱頌之聲。朱見深任用李賢為相,閣臣之中還有彭時、商輅等人,可謂是人才濟濟,朝政也比較清明。

明孝宗朱祐樘:在位期間,即位後努力扭轉憲宗時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於政事,勵精圖治,驅除宮內奸臣,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賢臣,使明朝再度中興並出現盛世。史稱「弘治中興」。

明武宗朱厚照:化名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到宣府、大同、延綏去巡查西北部邊境。正遇騷擾大明邊境多年的小王子率領五六萬人來侵。朱厚照兵力不足,但他先用小部分兵力牽制住小王子,再不斷從其他地方調來兵力。最後雙方展開大戰。朱厚照與士兵同吃住,甚至親自衝上戰場,極大地提高了士氣,最終擊退小王子。

明神宗朱翊鈞:20歲時,張居正逝世,神宗開始親政,發動「萬曆三大征」,鞏固了漢家疆土。

明思宗朱由檢:朱由檢繼位伊始,天啟七年十一月,抓準時機剷除了魏忠賢的羽翼,使魏忠賢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然後一紙詔書,貶魏忠賢鳳陽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縊而死後,下令磔屍於河間。此後,曾一度使明室有了中興的可能。同時,他平反冤獄,起複天啟年間被罷黜官員。全面考核官員,禁朋黨,力戒廷臣交結宦官。整飭邊政,以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尚方劍,託付其收復全遼重任。與前兩朝相較,朝政有了明顯改觀。

這就是那些斗蛐蛐、做木工、不上朝的皇帝們。昏庸嗎?

明朝的制度是內閣制,底下還有文官集團,他們和皇帝的關係是君臣關係,不是如後世是奴才和主子的關係。

你說有些文官是沽名釣譽也好,但這是中國最後一個有氣節的王朝。

這個王朝,君權受到制約,言官罵皇帝有制度保障

這個王朝,火槍火炮都在積極發展,花費人力研製,也不排斥複製西班牙的技術再去創新。

這個王朝,沒有把科技當作奇技淫巧。

這個王朝,所謂海禁並不是全方位,也不少是長久的,卻被渲染成一直在海禁,實際海外貿易得到了發展。

這個王朝,王守仁心學思想解放,王夫之虛君立憲,黃宗羲民主民權,都因強大的內閣制度。

這樣一個王朝,不可能出現威權性的皇帝,自然就會被說無所作為。

真是無所作為嗎?我在上面已經貼出乾貨了。

你看到的是明朝皇帝不威權,沒」英明聖主「,我看到的是文明在進步。

歡迎討論、點贊、關注。


「明朝多昏君」這種感覺是因為明朝文官集團強大。

清朝搞了幾朝的文字獄,就都變成「英明聖主」了。


我認為中國歷史上最差的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土地和賦稅制度,我覺得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憑一己之好改變了中國歷史走向的事件……

在這種事件背景下,其後的明清所有皇帝,昏與不昏都只是評價而已了……

皇帝下面有文官、文官下面有胥吏、宗族、各種專業代理人,皇帝的做決策所得到的消息,決策所起到的效果,早就不是他自己能夠明白的了,明清中國社會,其實是靠著巨大的慣性在運行著。


明代多昏君這個命題不成立,沒有證據表明明代的昏君比例高於其他朝代,反而是不割地,不賠款,不嫁女的三不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因為明代把皇帝幹啥都定義成昏君,所以自然昏君多;相反大清把皇帝幹啥都定義成英明,所以英明君王自然多


明代昏君多?不如說清朝小心眼,郭沫若太偏激


新朝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性總是誣衊前朝。清朝的文字獄後其修的明史還可信么?連金史都不可信了!


某種情況下,所謂的昏君並沒有對社會和百姓黎明造成很大的損害,比如明朝,那些制度設計保證了制約了君權,使得整個體系在皇帝不理朝政時也能很好地運作,這種情況下,難免會使皇帝壓力變小,興緻也減小,出現萬曆那樣的常年不理朝政的情況。

而在另外的情況下,皇帝勵精圖治,含辛茹苦,反而情況越發混亂,參考一下清朝十四帝,平均素質均不低,大多也有抱負有雄心,下大力氣,可結果,由於中央集權的作用,皇帝一人根本忙碌不過來,最後反而誤事。這才是制度的最大影響。


明朝的體制是民主政體包括三權分立的萌芽,經濟方面是資本主義的萌芽。可惜被愚昧的清軍全部顛覆了。不然哪有歐美的菜吃?


以上各位答主及題主都提出明代昏君或者皇權與制度的關係,我就從朱元璋的一生,由幾個不同的面來說一說,明朝的昏君及制度吧。

在古今中外的帝王們中,朱元璋的身份應該是最為特殊的一個,他來自於社會的最底層,算是草根中的草根。

朱元璋的一生受到了太多來自於精神層面的衝擊,地位的卑下、處境的艱難、鬥爭的慘烈,在他的

心裡留下了太多的創傷。一旦權力在手,巨大的落差使他產生了恍然若夢之感。自卑、恐懼、危機

意識糾結在一起,在他的精神上形成了一種近乎變態的被害妄想。他的行事處世更像是一個權力病

人,他用權力囚禁萬民的同時,自己也被裝進了權力的套子里。作者在紛繁複雜的歷史事件中,篩

選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進行深度解讀。明朝本就是一個可堪深度研究的時代,作為這段歷史的主宰

者和主導者,見證者和參與者,朱元璋的心靈圖景在很大程度上應該是這段歷史最真實的寫照。

==============================目 錄==================================

●正面:從「江湖之遠」到「廟堂之高」

一、朱元璋的身份轉換

1、失去土地的佃農

2、失去身份符號的江湖遊民

3、初出江湖的造反者

4、羽翼漸豐的帶頭大哥

5、初露獠牙的權力野獸

二、從草根到天才的修鍊路徑

1、倡仁義,收人心

2、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3、朱元璋的軍事路線圖

——第一個對手:陳友諒

——第二個對手:張士誠

——曖昧的對手:北元

4、登基前夜的顧慮

三、朱元璋是如何「以術馭人」的

1、私人派系的內外圈層

——內層:勛貴階層的分野

——中層:江北歸附者的遭遇

——外層:歸附者的大清洗

2、左手偏執,右手妥協

3、有派系,無黨爭

——吾之子房也

——朱元璋的權衡術

4、正室與偏房之爭

——朱元璋與權力規則

——劉基死亡的操作過程

5、第一大案的A面與B面

A面:天降祥瑞引發的血案

B面:天羅地網織就血色藍圖

6、是改革,還是重磅炸彈

●左側面:性格與天命

一、嗜血以及其他

1、報復這個世界的慾望

2、越陷越深的「幻滅感」

3、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無處不在的耳朵和眼睛

——鐵牌與爛鐵

二、無法褪去的「農民胎記」

1、終生未敢忘本

2、不患寡而患不均

三、與文人的愛恨糾葛

四、用白骨換「清明世界」

1、郭桓案的傷害值

——發動良民治良民

——近水樓台先得禍

2、來自民間的總動員

●右側面:自控和精明

一、後宮世界的攻守之道

1、成大事者必先自控

2、世間再無馬皇后

二、非一般的精明

1、繼任者與身後事

2、分封制與火藥桶

=========================割 一 下 證 明 我 的 存 在=========================

因為全文較長,所以沒有一一羅列,有興趣的知友可以移步 http://zhibodang.com/s/41662/1 看看,明朝這種制度的由來及利弊。


明朝皇帝南巡要被罵死,清朝皇帝南巡是體察民情。


明朝前四個皇帝加上穆宗,算是明君了,其他的只是對政務不感興趣,國家有一幫大臣在,皇帝搞點小愛好,沒讓國家動亂到不可控制,算不上昏庸,只是一群平常人而已。


來個簡潔點的,朱元璋,朱棣,朱瞻基,朱祐棠,就這四個可稱作明君啦,其他的都是些普通人啦


明朝昏君有多少跟明朝關係不大,跟清朝關係更大些,因為明史是清朝時候編的


什麼叫昏君?民間往往把貌似不作為等君主的一些小的習性認為是判斷是否昏君的主要標準,以三國阿斗劉禪為例,民間認為不作為,樂不思蜀作為判斷其為無為昏君的表現,此乃謬矣。劉禪似乎雖無勤儉事迹,但大方向能夠把握,信任諸葛亮以及之後的一幫賢臣,使得人民安居樂業,在國滅不可避免之時,也將損失降為最小,阿斗為帝共計46年(諸葛亮輔佐大概十幾年吧),從結果來看,在這種條件下,沒有君主會比他作的更好。

反觀明朝,崇禎算是明朝為數不多的勤儉的皇帝,事事操心,每天工作時間很長,必有所為。但他本身心胸狹隘,愛財如命,看不到事情的關鍵要點。錯殺袁崇煥,把明的經濟搞的一塌糊塗,為節約妃子的脂粉錢裁撤驛站,導致驛站「下崗工人」李自成造反,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昏君。


不能這麼說,明朝是繼漢唐宋後又一個強盛的中原王朝。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清朝官修史書《明史》中評價明朝是「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明朝中後期皇帝主要是不作為,而這種不作為卻真是不想昏。我們可以從幾個例子中看,有種說法是明始亡於萬曆,萬曆皇帝八歲登基,開始做了十五年明君聖主,但張居正的腐敗案對這位年輕的皇帝影響很大,發現朝中文人集團都不值得信任,後來發現自己連立太子的權力都沒有,這使得他對大臣軟抵抗,君臣離心離德,政治體制毫無生氣。

我們說說崇禎皇帝吧,你說他昏君吧,也不太對,畢竟沒有驕奢淫逸,聲色犬馬,但是他卻是讓中層官員對他失望,崇禎缺乏對大臣信任,隨意殺將,缺乏對於責任的擔當,最後落得京城文人集團對老朱家徹底失望。崇禎就是太小氣,是像女人一樣的小氣,不願意自己掏錢,對讓他丟人的是記仇。就是這樣的沒有帝王氣質的皇帝亡了明。

為什麼明朝的皇帝後期沒有帝王霸氣呢?這跟明朝的政治制度有關,明朝重文輕武,主要是怕造反,我們知道明朝武將最高才是一府總兵,而且遠離政治中心。這導致打仗會被不懂戰爭的文人說三道四,一場勝仗不如一篇華麗的八股文。文人集團注意是集團勢力很大,達到可以限制皇權,經常是皇帝沒有權力提升或任命,但是可以不喜歡罷免,你說皇帝怎樣對文人集團保持信任。大學士能幾乎是權力的中心與重心,對皇帝的各項生活工作都強加干涉,這使得皇帝逐漸走向了與大臣對立。

明朝是社會制度的問題,上下離心離德,整個社會缺乏信任與生氣。加強女真崛起,天下饑荒,農民起義,無力挽狂瀾的救世之臣,註定走向滅亡。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