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看香港詞人的歌詞常常有一種疏離感,但是看香港作家的文字就沒有這種感覺呢?


心血來潮答一下。

題主的問題中有兩個中心詞,歌詞和文字,那麼就將這兩部分分開來說吧。

首先,歌詞,我就當題主問的是香港詞人寫的粵語歌詞了。

關於「疏離感」,我們需要先理解清楚題主對此的定義,如果說方文山那種中國風的歌詞對你來說也有疏離感的話,那此題「香港詞人的歌詞的疏離感」就不成立了。因此,在這裡我討論的疏離感,是粵語歌詞特有的疏離感。

粵語中有大量的古語詞,例如「攰」、「俾」等,都是普通話已經不再用的字詞,而粵語保留了下來;此外,粵語的語序跟普通話的也是有點不同的,這個知乎上已經說過很多了,「給支筆我」、「等我過去先」之類的數不勝數。

香港詞人大都土生土長,從小到大講的都是粵語,因此在對這種經典的粵語字詞十分熟悉。在寫歌詞的時候,由於旋律的限制,很多時候一個句子有多少個字都是基本固定的,這就讓詞人沒有了太過隨意寫字的機會,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必須斟酌再斟酌才能填在曲中,方可讓句子表達出自己想要的意思。那麼平時我們若要斟詞酌句的時候,腦里想的是什麼語言?總不可能是英語、法語吧。沒錯,所有人在這樣的情況下,都會用自己最拿手的母語去思考如何表達。因此,歌詞中,香港詞人的作品會或多或少流露出粵語的味道。而粵語,相信很大一部分人是不懂的,就算大概懂一點也不能靈活運用。再結合我前面說的古語詞和語序的問題,造成了詞人的詞看起來有種題主所謂的「疏離感」。

[以下為亂入:

其實我以為上述情況下寫出來的粵語詞只和普通話有一點點的區別,稍微理解一下就可以想明白了。真正的距離感,是下面這種——

Call你call佐咁耐 四次你亦唔復

實喺做佐d嘢又怕我知道

識你識佐咁耐 冇試過話送花

實喺好心虧先會無端端送禮

成日唔穩 成日唔緊

成日話見 但見一陣

態度唔同以前 成個冷淡曬

——《你唔愛我啦》李彩樺

我就問你,這種歌詞有多少非粵語地區的人能看得懂hhhhh

溫拿當年的歌有好一部分是這種完全粵語歌詞的hhhhh

你說不知道溫拿是什麼?他們1973年挾band,其中有譚詠麟。]

接下來到文字。

為了更直觀方便的比較,我打算拿林夕和周耀輝的文章來做對比。

林夕曾寫過《白話》一文,文章大意是有人說他「像我等投稿人,大忌是病句和廣東話」,接下來,通篇論述的是他對自己「文白廣夾雜」的文字自卑又自戀的心情。他還在另一篇中提到(一下忘了是哪本書里的了,翻了好久都沒找到),為何有的大陸人會排斥粵語歌詞中的一些詞語,非說看不懂,其中舉了「走先」、「死先」等幾個只是進行了簡單的語序調換的詞語做例子;又說到了某次為李宗盛填詞,其中寫到了「不醉無歸」,交稿後製作人讓他改成「不醉不歸」,原因是「不醉無歸」乃粵語詞。於是林夕無語。於是改了。後來他發現,不醉無歸併不是粵語說法,而是又一個古典的、現代比較少人用的成語罷了。他還說到,如今就算是想寫純粵語的文字也是不可能的了(佢仲講到,家陣就算系想寫純粵語嘅文字亦都系冇可能嘅了),因為連廣東一帶也湧入了太多太多的外地人。

由此可見,現在的時代,並不允許香港作家寫太過粵語的文字。

不讓我寫純粵語,不開心 ̄へ ̄

不過好在,文字沒有歌詞那樣的限制,不需要在用詞上太過講究。於是,一篇篇「沒有疏離感」的作品就產生啦~~~

[再次亂入:其實看得出來林夕和周耀輝在寫作過程中還是有根深蒂固的粵語感,經常飈出粵語詞句。

如周耀輝的《突然十年便過去》中寫媽媽說的兩句話「仔,我知你生性」、「條頸硬過鬼」。特別是第二個,讓我這個用普通話閱讀文章的廣東人都一下子沒反應過來他在說什麼,然後就笑瘋了hhhh

林夕更是直接有《「你明唔明我講乜」》、《寧俾人覺莫俾人知》這類粵語文字做題的文章。]

第一次認真答題,不知道會不會有人看到呢。

(*′艸`*)


填詞不需要嚴格遵守語法結構,而書面寫作則必須嚴格遵守。為了意境、押韻,填詞人能夠造詞,隨意打亂句子結構。以林夕的《天之驕女》為例,有一句「無時候陪你」,意思是沒有時間陪你,但是粵語的口語書面語,是沒有「無時候」這種說法的;有一句「明日不必 我沒有芳心容許 流淚也是人叫便流淚」,這種句子是不通的,填詞人是允許省略內容,不必做到句子通順。


這或許是因為歌詞、報紙等是通俗文化的產物,會使用大量方言口語辭彙、語法結構,如睇、唔、講你知等等。於是會有閱讀/理解上的障礙,進而感到陌生疏離。

而文學作品通常是使用書面語言寫就的,很少出現方言辭彙。

還有個猜測,我們文學傳統都是五四白話文運動沿襲下來的,港台文學儘管有很強烈的風格特徵,然而從基本的語法結構和用詞上都不會有太多差別。那個時候白話文運動所提倡的「我手寫我口」針對普及率較高的官話而非閩南語、粵語,當然不排除《海上花列傳》這種吳語作品。

另外就是香港詞人在創作上有本土文化保護上的自覺。


說一個上面沒提到的,港樂中許多歌詞實在是和這座城市息息相關的。

比如謝安琪的《喜帖街》,講的正是這一條街道的故事。李克勤的《天水·圍城》,講的就是香港天水圍這個地方的怪象。再早一些,羅文的《獅子山下》,定義了香港精神。總之,都是和這座城市息息相關的,不了解相關背景一定有疏離感。


現在香港詞人領頭的就是那幾位,林夕,黃偉文,兩位詞人作品已經包攬了大部份歌詞創作;新晉詞手也以他們「馬首是瞻」,依樣畫葫蘆。說實話,同性戀者做人有疏離感並不奇怪,他們有疏離感,也就影響到香港歌曲有疏離感。


香港詞人的歌詞寫的是詞人營造的感情跟故事,加之需要押韻以及簡短,不懂粵語的讀者會覺得生澀難理解,但作為一個廣東人,我反而覺得很有意境。香港作家寫文章的時候,會針對時事跟社會現象作出獨特的點評,語言是針對全國讀者的(港版書本用國語讀也完全不會不暢通,我試驗過),語言沒有字數限制,暢言作者心中所想,時政點評或者是散文,也像談話般沒有疏離感。


不覺得疏離,反而覺得那種遣詞造句更能擊中曲折心意


喜愛聽粵語歌的非粵語使用者人群正愛這種疏離感。


「二及第」「三及第」「四及第」文體粵語歌詞的特殊效果。

文言文、官話白話文、粵語口語轉寫,音譯詞,四重穿越感襲來,古樸風與時代貌和市井氣及洋涇浜味穿插飛梭。

填詞時為了協調漢字「九音六調」與曲韻的和諧一致,用字用詞真是不論體裁,合音的字信手拈來。

有疏離感很正常,歌詞不全是官話白話文,滲透了粵語語法和辭彙,粵語歌詞是特殊的文體,香港人寫文章基本是官話白話文或口語轉寫文,相對單一,都不如歌詞那樣精分。

【港樂1000首宴,點擊:在哪可以獲得粵語歌的推薦? - 荷達的回答】

【極速煉成粵語拼音,點擊:全新粵語拼音速成法(611次聲調辨析) - 荷達的文章 - 知乎專欄】


lz你看過林夕的散文時評么= =看過那個簡直要逼死人的文風么= =在下為了聽林夕把粵語學得七七八八,看他的散文還是挺不過一分鐘好么= =至於黃偉文額……每天都在研究穿衣服穿衣服穿衣服穿衣服穿衣服穿衣服(相比之下林夕先生的西裝配阿迪顯得多麼素雅專一)……好吧周耀輝的歌詞以另類著稱,散文相比起來低冷華麗,讀起來的確更流暢自如

至於老一輩填詞人,就很少看到他們的文章了

好吧我就是在吐槽求摺疊……


作為廣東人我倒是覺得香港歌詞很貼近生活和心情 反倒是文人的作品有疏離感


一些口語的音被寫了出來。

作家寫的大眾書看不懂才是奇怪的罷。


歌詞是普世的,文章是粉絲的,為什麼黃霑這麼黃,派台歌不敢黃?

文章的猜想成分太多了,歌詞是實實在在地對事物理解

在粵港這種務實的地頭,卿卿我我好想好想,基本等同文化罪人。

就像少數民族沒有穩定的文化形式,要是你敢在別人篝火晚會上跳拉丁舞,芭蕾舞,看人家不打斷你三條腿?

拜龍王廟=記住汛期 一樣接近迷信的文化傳遞方式


你仔細品一品黃霑的詞,大氣豪邁,很親切,很洒脫!可謂古有蘇東坡,今有黃老邪!


我是生活在廣東的,自小看著TVB,聽著粵語歌長大,樓主說的疏離感我沒有感覺到。我猜與生活環境有關。


那是因為你不懂粵語


之所以覺得疏離,是沒有相同的經歷


推薦閱讀:

盧廣仲的After dinner 想講的是怎麼樣的感情?
怎麼看待民謠南陳粒北花粥?
如何評價許嵩和洛天依的最新單曲《深夜書店》?
陳奕迅人來人往歌詞的含義是什麼?
《上水的花》蕭煌奇歌詞諧音或者羅馬音?

TAG:香港 | 歌詞 | 文學 | 粵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