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認為,在奸佞當道時,官員隱退是正當的,國家不就被奸臣污染了?他們的思想里就沒有對於治理國家的責任?

(1)孔子說:「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論語·泰伯篇》)

(2)有人說:「為什麼儒家學者認為,只有在奸佞當道時,官員隱退才是正當的。他們這樣的話,國家不就被奸臣污染了嗎?他們的思想里就沒有對於治理國家的責任嗎?」


你忘了夫子說這話的時代背景。夫子之時是春秋亂世,列國爭強,是一個強競爭的時代,如果賢臣用腳投票都溜達到競爭對手那了,給自己留一堆爛人的話,自有人分分鐘教你怎麼做人。

後世大一統之後皇權獨裁,已經沒了競爭、篩選的優勝劣汰的環境,大家比的是哪個膝蓋軟、哪個跪舔的舒爽,儒家還能堅持自己的氣節已經不容易了,雖然這個氣節越來越沒有夫子那個時代的貴族范、頭越來越低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這只是孔子未出仕時的牢騷而已。在他出任中都宰之前,發過很多牢騷。如:

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

聖人不是完人,聖人也是有牢騷的,這完全可以理解。

但後來他出仕之後,仍是知其不可而為之。所以說,儒家並不是奸佞當道時,官員隱退就是正當的。應該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你有這個能力,就應當努力,使天下有道。如果沒有這個能力,再退而獨善其身。而且,有沒有這個能力,要竭盡全力之後才能知道。


我認為

1.在皇權社會,國家是治是亂很大程度上與皇帝有關,未必就是奸臣亂國;臣子的是用是貶也許就是帝王心術對臣子的擺弄,這在封建時代後期皇權加強後尤為明顯。所以一個或者幾個好官想要肅清整個朝廷,需要大毅力和足夠的能力。

2.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如果一個清官或者為民作主的好官,沒有辦法整治朝野的混亂風氣,選擇退隱難道不是一個明哲保身的好法子?孔子只是認為這種方式是可取的,但不是說這種方法是唯一可取的,又沒有限制說一定要退隱。歷史上死諫的大臣還是很多的,求仁得仁,如是而已。


問題是出在夫子身上,學道家沒學好,只學了點裝逼歸隱的門路。與修齊治平完全背道而馳,你讓後世怎麼學?

道家可是真歸隱,你八抬大轎去抬他都肯定不會出山。心境到,為無為,則無不治。你儒是操的哪門子心。

如果一心治國,那就拿出規範典章制度來。靠說教、喊口號不能治國。這叫空談誤國。

孔子還特別喜歡把人標籤化臉譜化。君子小人,忠臣奸臣等等,先把人貼上標籤面具。世界各國治國文化中,哪有儒家這樣忠臣、奸臣,君子小人,昏君明君分別的?在規範的典章制度下,大家都照章辦事,不用把人物臉譜化,標籤化。治國靠的是制度。

由於孔老二不知道建立制度對治國的重要性,只知道修齊治平的空談,所以後世儒家在實際治國中,是拱手把制度的制定權交給皇帝的。自己沒能力辦不到的事,只能交給別人來辦,然後最噁心的是,還要對別人的治國指手畫腳,裝逼的說三道四。

中國封建之禍,源於孔子。


《孔子家語》子貢曰:"陳靈公宣淫於朝,泄治正諫而殺之,是與比干諫而死同,可謂仁乎?"子曰:"比干於紂,親則諸父,官則少師,忠報之心在於宗廟而已,固必以死爭之,冀身死之後,紂將悔寤;其本志情在於仁者也;泄治之於靈公,位在大夫,無骨肉之親,懷寵不去,仕於亂朝,以區區之一身,欲正一國之淫昏,死而無益,可謂捐矣.詩云:"民之多辟,無自立辟.",其泄治之謂乎."

翻譯——學生子貢說:陳國的靈公君臣公開在朝堂上宣揚炫耀他們邪淫的行為,大夫泄治正直的勸諫,被陳靈公默許殺害。這個行為和商朝的比干勸諫商紂王而被殺,是一樣的,都可以算得上是仁德嗎?
孔子回答道:比乾和商紂王,是紂王的宗親叔父,在朝為官是紂王的顧問,忠心報國的心,同在宗廟,有共同的祖先;所以看到商朝的淪落,一定會以死勸爭。希望以自己的死,以後紂王會後悔,慢慢的醒悟。他本來的心志感情就在於挽救整個的商王朝,這個大心就是仁。
而泄治和陳靈公的關係,他是普通的大夫,和靈公沒有骨肉的親情;感懷靈公的寵愛,捨不得丟棄俸祿離開,在亂朝惡政下為官;以自己區區渺小的一身,想要矯正整個國家的昏亂邪淫的風氣;結果被權貴害死,死了對國家人民也沒有益處,可以說是白白捐棄了生命。
詩經上說:自古人類社會就有很多邪僻的風俗和習氣,沒有誰能夠自主的有正氣法度,自守規矩。這是說的大夫泄是個自守法度有所不為的人,這一點要肯定。

雲塵子曰:交往不厚不可深言,地位不高不可自專,德能不夠不可自用。《中庸》中說:「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也。」《周易·繫辭下傳》中說:「君子知微之彰,知柔之剛,萬夫之望。」


是呀,有責任,所以像伊尹那樣把國君關起來,國君知道錯了才放出來?

正與邪很多時候就在一線之間。

《春秋》亂也,但不讀《春秋》又怎知世道人心?

岳飛正,但他真迎回二帝,還不是天下大亂?

歷史上有多少人打著清君側的名號,做著為己利益之事?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天下有幾個伊尹?又有多少亂臣賊子?不過是一個選擇而已。


聽其言觀其行。

孔子說天下無道則隱,孔子真的隱了嗎?

孔子還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他不還是四處奔波,推行仁義嗎?

書不是這樣讀的,報道出現了偏差,題主你是要負責的。


這段話的全文是「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

首先,君子應該慎重選擇出仕的邦國。無道之邦,政治已經壞到靠一人之力無法扭轉的地步,君子在此邦做官也於事無補。只有在有道之邦,君子的政治抱負才有可能實現。

其次,如果是天下都已經無道了,君子就應該隱。否則的話要麼被迫同流合污,不同流合污就有可能被至於危險境地。隱,並不是消極出世,只是不做官罷了。孔子不做官之後,教育弟子同樣是在盡自己的力拯救這個社會。隱,並不是犬儒。

有人覺得奸佞當道,君子應該捨身殉國。但孔子並不這麼認為,君子追求的是守死善道,殉也只能殉道,而不是殉君王或國家。君子可以死可以不死,標準在於是否能夠堅守自己的道。辦教育可以堅守道,那就不死;如果見危授命,那就殉道。

我以為,這是孔子原本的意思。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有些人未讀過《論語》卻喜歡批判儒家思想這一現象?
《論語別裁》怎麼樣?是否適合初學《論語》者?
儒家為什麼要一定依附政府而存在呢?
女權和「三從四德」所體現的家庭關係矛盾嗎?
姚中秋為什麼從自由主義轉變為儒家?

TAG:孔子 | 儒家文化 | 儒家 | 儒家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