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國家都沒有一部中文詞典?


看到有人給我點贊了,我這幾天再更新一下,沒有贊,沒有動力寫啊

對我來說,這是一道必答題,我會一點點來更新。

首先,解題。

很多國家沒有一部中文詞典。

一,「很多國家」主要是指,小的國家,而不是英語語言國家,法語,西班牙語這幾個大的語種。

二,「沒有」一詞分兩種情況,一種是這個國家自己沒有做出來一部中文詞典;一種是我們中國做的對外漢語詞典不夠好,沒有推廣到其他地方。

三,「中文」一詞意味著,是中文沒有,而不是英語沒有。為什麼有英語而沒有漢語呢?

四,「中文詞典」一詞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簡單地翻譯類的詞典,比如我們中國人用的《英漢大詞典》;一種是學習類的詞典,比如中國人學英語用的《柯林斯雙解詞典》。

五,「詞典」意味著,這個東西是一個經典,是百年工程。那麼做詞典需要什麼呢?

一個大問題,分析出5個子問題。

問題五 5月21號

「詞典」意味著,這個東西是一個經典,是百年工程。那麼做詞典需要什麼呢?

1,詞典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古人講,詞典只有聖人才可以做。

從《說文解字》的許慎,到《永樂大典》的解縉,到《康熙字典》的張玉書、陳廷敬,到《現代漢語詞典》的呂叔湘,哪一個不是大文豪,大學問家主持的?沒有一個核心人物,怎麼可以做詞典?

到了現在,詞典的分類越來越詳細。有百科詞典,專業詞典,學習詞典,內向詞典,外向詞典等、語文詞典、對外漢語詞典。給外國人用的詞典,也就是對外漢語詞典。目前我們我們國內編纂了,《現代漢語學習詞典》、《學漢語詞典》、《漢語圖解詞典》、《漢語教與學詞典》等等,哪一個不是教授主持,哪一個不是對漢語教學、漢語語法、漢語辭彙、詞典編纂、學習詞典都有造詣的人編纂的?

總結:詞典編纂需要某個專業頂尖級的人才來編纂。

2,詞典編纂是一件特別耗時的義項工程。

我大致記得《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用了8年,《現代漢語詞典》用了5年以上,《牛津英語大詞典》用了20年。

編纂一部給外國人用的漢語詞典,需要5年並不為過,而且後期更新等等,10年不為過。

3,詞典編纂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

《現代漢語詞典》《牛津詞典》都是有巨額研發經費的。都是國家重大社科基金裡面的第一位的。不難理解,這個國家語言文字上最優秀的人,聚集在一起,教授職稱,從早到晚,皓首窮經,字字珠璣地摳字眼,一個月給3萬塊錢,並不過分。一個編纂團隊,30人總要有的,僅僅是工資一月100萬,一年1000萬,5年5000萬。開發出來以後,一般詞典不是很貴,收益率不高。

4,詞典編纂需要對詞典事業有熱愛。

一個人從早到晚,每天扣字眼,想問題。你說,他累不累?心裡倦不倦?工資不高,付出特別多,工作特別細緻。如果沒有熱愛,怎麼可以編好一部詞典?只有熱愛,才可以帶來持續的興奮。

所以編纂詞典,需要花費巨資,找一批對詞典有熱啊的最優秀的人才,耗時5年之久,一字字寫。而且收益不明朗。

今天,先回答五,明天接著回答。

問題四 5月22日

「中文詞典」一詞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簡單地翻譯類的詞典,比如我們中國人用的《英漢大詞典》;一種是學習類的詞典,比如中國人學英語用的《柯林斯雙解詞典》。

簡單地翻譯類的詞典,肯定是有的,一個中文對應一個英文,就這麼簡單。不但他們國家詞典有,而且Google翻譯,百度翻譯都可以做到的。

你說的,肯定是學習類的詞典。比如中國人學英語,你用《牛津》《柯林斯》,但是外國人學中文,就沒有了。這個是事實!

為什麼沒有?

除了上面說的原因以外,我再加兩個。學漢語成為一種潮流,也就是這5年的事情。再過十年,肯定有的。市場需求不大。如果教授去編纂這個詞典,跟評職稱沒有用,而且費時費力,所以教室門不去做。

有人點贊嗎?回答這種問題,比抖機靈都需要知識和經驗,好嗎?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人們習慣用 paper 而不是「論文」?
有多少人把「解」和「姐」發成不同的音?
同樣是方言,北方話與南方話在聽覺上土不土這個問題上有什麼不同呢?
「燙手」里的「燙」的反義詞是什麼?
「作」如何譯成粵語?

TAG:漢語 | 詞典 | 對外漢語 | 對外貿易 |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