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夾一騎團陣滾進」是種怎樣的戰術?
出自清王定安《求闕齋弟子記》關於捻軍的描寫,這個戰術被簡稱為「夾團滾進」,在古戰爭相關的網站上看到這個詞,似乎是從南北朝開始興起的一種步騎協同戰術,南宋岳飛也用過,但並不知道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東西。
《求闕齋弟子記》相關原文:……賊尤善用長矛,巨者逾兩丈。我軍以槍炮轟擊,賊馬聞槍聲騰撲愈猛,瞬息已逼陣,槍不得再施。又喜以一步夾一騎團陣滾進,官軍以此益畏之。
更新
與本問題下
@顧則羽 桑的答案聯動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476006/answer/297057759?group_id=936664961359749120www.zhihu.com
他老的一些說法我認為比我後面的想法更有說服力一些
以下原答案
謝邀
列個目錄先
1,序論
2,採用此戰術的原因之一:清軍武備的改變
3,採用此戰術的原因之二:長毛化捻軍的由來和演變
4,長毛化捻軍的戰略戰術和戰場實際戰法
5,個人設想和結論
++++++++++++++++++++++++++++++++++++++++++++++++++++++++++++++++++
序論
前些年有部片叫最後的武士,裡面渡邊大光頭等人飾演的武士們一反史實常態,個個不屑於使用火器
但是當其造反(看起來更像兵諫)後和政府軍交手時
則要面對一個問題:片中只裝備冷兵器的武士們,怎樣才能抵消近代化全火器裝備的政府軍的火器優勢?
片中武士一方非常雞賊,先是冒著炮誘敵,然後引誘敵軍冒進,然後切斷冒進敵軍和本部的聯繫,最後亂箭交加完後,趁機殺出,以肉搏抵消敵軍火器優勢,讓政府軍最大的火器優勢無以發揮
而在這部電影的原型事件之一的西南戰爭發生的十幾年前,一場規模浩大的內戰已經接近尾聲
其中的一方國破家亡,裝備更是劣化到以冷兵器為主,人數也不佔優勢
另一方則是在列強援助/大力採辦下,兵器同西方先進水平看齊,兵力也佔優勢,士兵素質也不差
聽起來懸念不大的戰鬥,其中優勢的一方卻屢屢吃癟,以至於優勢一方的主帥被人如此搶白也只能啞口無言
中國利器無出其右的這數萬清軍,屢屢吃癟,槍炮不能再施的原因竟是····
好吧不玩標題黨那套了
回到問題上來,題主問的這個戰術,其實就是為了讓清軍「槍炮不得再施」而實行的的,如
++++++++++++++++++++++++++++++++++++++++++++++++++++++++++++++++++
樓上的 @梁鴻 所述
「 步兵能更快的達到預定陣地向清軍發動攻擊 」
不過他好像認為這一時期長毛化捻軍的對手是「 王朝末代的軍隊 」這種通常來說都是鰯的代名詞一樣的玩意,唔,如果我對這個詞在此處的用法和意義理解錯誤的話還請指出
(順帶那位步兵撥開長矛森林的是走錯片場了還是觀測到的另外一個世界線里清軍還在搞槍陣?)
如果沒理解錯的話,事實上,長毛化捻軍此時的對手,可不是什麼王朝末期的鰯,而長毛化捻軍之所以採用這樣的儘速貼臉戰術,其一是因為其對手的轉型:
這一時期,淮軍裝備更為西洋化,湘軍戰鬥力經過裁汰之後也沒多大損失
+++++++++++++++++++++++++++++++++++++++++++++++++++++++++++++++
反倒是這時候的長毛化捻軍,某種意義上才是「王朝末期」的喪家之犬:
長毛沒了天京,捻軍老家被屠
這裡得說到為什麼是「長毛化捻軍」,這個時期的捻軍和之前又有什麼差異
這是捻的起源的幾種說法
結社+鄉里串聯
諸君可以往兩漢的某些豪門身上想,也可以往天地會身上想····
也可以往義和團受招安前時候的狀態想····
咳咳
前中期雙方聯合作戰程度有限,或是乾脆聽封不聽調,原因大略如下所述
這一時期的捻軍性質大概如此
後來長毛先撲了,長毛撲之後緊接著捻軍被騰出手來的清國也按撲了,此時,捻軍性質就不得不改變了
這裡就說到其改變的原因之二
喪家之犬+對面洋械列裝越來越多+人數劣勢不說,這時候的戰場形勢也不允許他們再玩之前的陣地戰了
(這裡的新軍即指長毛化捻軍)
+++++++++++++++++++++++++++++++++++++++++++++++++++++++++++++++
於是相比之前的陣地戰和各種以一城一地為中心的爭奪戰
(捻軍的陣地戰和圩寨戰)
這一時期的長毛化捻軍是這樣的····
避實擊虛+不多做纏鬥
當然,一味靠躲和不纏鬥也是不行的,那要打的時候怎麼辦呢?
先是帶著官兵放風箏,
放累了呢就睡覺,沒問題的(大霧)(劃掉)
放累了呢,就該下手了,當然下手也得挑時機
趁對面沒列好陣之際過去下手
概括下差不多就是這樣
當然上面講多了都是戰略和戰術層次上的,實際戰鬥起來又是如何呢?
步兵衝鋒的同時馬兵抄襲,實際戰例如下
順帶一提的是,因為長毛化捻軍極注意收集馬匹,所以不少「步賊」是騎馬的類龍騎兵,
所以有此一說: 近則掠馬最多,即步賊亦均乘馬。臨陣則步賊下馬,挺矛攢刺,而騎賊分剿官軍之後
順帶這裡得說到那個一步夾一騎,有的版本里夾字是挾字,當然意思都差不多
我軍以槍炮轟擊,賊馬聞槌聲騰撲愈猛,瞬息已逼陣,槍不得再施;又喜以一步夾一騎為團陣滾進,官軍以此益畏之
個人尋思,上面貼了這麼多例子,兩件事起碼應該是共識了
1,清軍火力強過長毛化捻軍無數倍
2,長毛化捻軍想反制,只有儘可能快速衝上去貼臉肉搏使得清軍「槍炮無法再施」以抵消清軍的火力優勢
+++++++++++++++++++++++++++++++++++++++++++++++++++++++++++++++
所以我個人的結論是,這個可能是馬兵帶步兵同騎(步兵挾著馬兵,腦補下乘摩托車后座的姿勢),儘速縮短距離貼臉之後扔下步兵,以達到如下效果——這部分似乎是我理解有誤,參見開頭 @顧則羽 桑的聯動答案
本質上講,這就是通過儘速貼臉肉搏來使遠程火力優勢的敵人喪失其火力優勢的事
不過騎兵沖臉在洋槍刺刀的環境下未必能發揮出多大效果,所以加帶步兵來配合什麼的····
應評論區知友要求追加參考書目
圖一出自《湘軍記·平捻篇》
圖二三論述淮軍轉變出自羅爾綱老先生的《晚清兵志·淮軍志》
圖四齣自羅爾綱老先生的《太平天國新軍的運動戰》(舊名《捻軍的運動戰》,在《困學叢書/困學集》中有收錄)
圖五六七論述捻這一詞的起源部分出自羅爾綱老先生的《捻軍分期考》
圖八一庄有捻一庄安····出自馬杏逸《捻逆述略》
圖九初之捻匪與長發為二····出自黃恩彤《捻匪芻議》
圖十和十一圖十二····XX階段出處同為《捻軍分期考》,下面李鴻章上奏長毛把捻軍調教的難對付了的史料原文出自《擒殲巨酋請獎吳毓蘭等片》
圖十三····太平天國新軍的人數比從前少得多····同出自《太平天國新軍的運動戰》
圖十四十五捻軍的陣地戰史料原文圖裡已經給出出處了
圖十六十七出處圖裡已經給出了
圖十八十九李鴻章報告淮軍情況的兩張同出自《太平天國新軍的運動戰》
往下直到「什麼叫做不意」那張,出處同上
再往下「步賊長竿」出自《曾文正公家書》卷十《致浣弟》
「捻匪長處」出自《曾文正公批牘》卷三《批老湘營劉鎮松山稟報剿敗巨股捻匪大獲勝仗由》
往下「初三日····」出自《李文忠公奏稿》卷十一《援陝湘軍獲勝折》
最後一張出處同為《太平天國新軍的運動戰》
岳爺爺不是歩騎團陣滾進。
差別很大,或者說是簡單得多,由於岳爺爺的部隊裝備好訓練精士氣高,所以戰術其實很無腦,就是超重具裝甲騎為先導,全軍豬突,硬拼肉搏戰。
但是其實是有共同之處的,就是發揮自己的長處:
1,不缺騎兵,能掌握戰場。
2,肉搏能力強於對方。
郾城之戰就很典型,宗弼其實抓了一個岳家軍兵力分散的戰機,當時岳飛手上只有精銳騎兵,沒有主力重裝步兵,當時岳爺爺手上全部的兵力還略少與宗弼帶來的女真正兵(岳家軍一萬出頭,金軍馬軍一萬五左右),更別提宗弼後面還有大量的簽軍步卒正在趕來,所以岳帥必須抓住金軍步卒尚未開進的時間搶先把宗弼的主力打崩。至於具體戰術,就是少帥打頭,帶著最精銳的超重裝甲騎正面硬上,然後全軍衝鋒。由於雙方都是純騎兵,又都是重兵重甲,很快就陷入了「全軍接戰」的激烈肉搏,拼的就是實打實的戰鬥力,反覆衝殺到岳飛都親自衝到第一線去了。結果是包括宗弼合扎猛安在內的金國女真中原方向的最後一支機動主力打了個損失慘重。
潁昌之戰也是大致相似的劇情,只不過王貴一反常態以騎兵為中軍,重裝步兵為兩翼,可能是由於背城作戰,所以戰場相對狹小,衝鋒距離短。戰術還是類似,岳雲繼續帶著背嵬軍正面硬上,中軍騎兵跟上,重步兵向兩翼逐退女真從側翼包抄的騎兵,然後鉗擊中軍,就是仗著重兵重甲訓練精良,跟敵人肉搏戰。雙方激戰半天,之後岳家軍守城部隊出城,作為預備隊投入戰場,又把宗弼打了個大敗。大金在中原方向以女真為主力的機動野戰兵團徹底被消滅,以至於宗弼連開封都不想守了。
女真軍從按出虎水起兵以來,引以為傲的就是強悍的肉搏能力,護步達崗上女真重騎兵直接橫著打穿了遼主中軍十幾萬皮室的陣型,造成了遼軍的總崩潰,其戰術特點被總結為多用銳陣,重兵重甲,更進疊退,忍耐堅久。
但是岳家軍偏偏就是要在敵人的長處上勝過敵人,岳飛在荊襄磨刀十年,用錢和時間砸出來的岳家軍裝備更精、訓練更好、士氣更高。所以打的就是硬碰硬的衝鋒和肉搏。
————————————捻軍戰術——————————————
至於捻子的戰術,相對岳帥的戰術就更加靈巧和詭譎。
一方面,湘軍淮軍的肉搏能力完全無法與女真軍相比,只能用一坨狗屎來形容,只要全軍陷入肉搏,捻軍的勝利大半就是確定的。
另一方面,湘軍淮軍的遠程火力威脅巨大,還有開花彈,對於結陣的密集肉搏步兵的殺傷是致命的。不像中世紀時候,岳家軍和女真軍都是重甲,除了強弩之外,弓箭基本是撓癢。
以上是背景,但是具體的戰術,我不是很贊同小曹總兵 @曹變蛟 的觀點,那個騎馬帶人的古裝偶像劇情節難度實在是太高了。而且長槍步兵肉搏衝鋒是必須要結陣的,你這個玩法只怕步兵剛下馬還沒來得及整隊,就被炮火和排槍掃平了。
我的觀點是,在野戰的情況下:
1,捻軍利用騎兵數量優勢掌握戰場,從多個方向施加威脅,逼迫清軍採取多方向防守之陣型,無法集中火力。
2,將騎兵和步兵分為多個團陣,各個步團和騎團在外圍交錯機動,迫使清軍進行陣型調整,尋找破綻。
3,一旦找到戰機,則各個步團和騎團從多個方向交錯衝鋒,靠著捻軍將士的英勇頂著清軍的火力撲上去肉搏,衝上去就大概率能贏。
騎兵正面衝鋒軍陣是一件很腦殘的事情,古人說 不動則前隊橫過,次隊再撞,再不能入,則後隊如之 」,騎兵衝鋒,是一波接著一波的,除非是真的非常精銳的碾壓,或者是急不可耐需要拚命,不會騎兵直接肉身沖槍兵的槍頭的, 都是第一波恐嚇,對方不鬆動,就橫著過去,然後第二波 再來恐嚇,大馬踩過來的威嚇力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的。 等恐嚇到陣型鬆動,那就完蛋了。
但是有的軍隊,它比較冷血,不管你怎麼恐嚇,我就是不動,那時候就需要步兵纏住你正面,騎兵去沖後背,或者是非常極其精銳,護甲很重的軍隊去衝擊。但是衝擊沖開第一排肉搏軍隊之後,到了軍陣內側,需要面對面對砍,騎兵的陣型比較寬,容易遭到側翼攻擊
步騎夾團滾進的我意義在於1步兵撥開長矛森林,2肉搏時掩護騎兵側面
臣維捻匪慣技,在飄忽馳騁,避實乘虛。始猶馬步夾雜,近則掠馬最多,即步賊亦均乘馬。臨陣則步賊下馬,挺矛攢刺,而騎賊分剿官軍之後。其乘官軍也,每在出隊收隊,行路未及成列之時。遇官軍堅不可撼,則望風遠引,瞬息數十里,俟官軍追及,則又盤折迴旋以疲我。其欲東也,必先西趨;其欲北也,必先南下。多方以誤我這是左宗棠的奏章就是個步兵正面剛騎兵爆菊花的故事,與傳統的區別在於捻子的步兵能更快的達到預定陣地向清軍發動攻擊,把對面打的措手不及,再配合比官軍還要多的騎兵往往能把王朝末代的軍隊推枯拉朽搬殲滅
一張圖解釋
其實有Low氣撲面而來,捻軍和長毛這些造反的賊看起來都很爛。我大清看起來就威猛很多而且不光是和這些賊比起來好看,大清比前面的明朝看起來也好不少(其實打仗最威風的是歐洲人)具裝騎兵集團衝鋒只要不是靠手上的傢伙,而是靠製造交通事故,但是從中到外沒有直接用重騎兵正面衝擊完整的槍陣能贏的。岳飛的部隊也是靠精銳重甲步兵先製造對方陣型的混亂,再投入精銳具裝騎兵從一個或者數個小缺口製造交通事故,撕開大缺口後向心攻擊,然後投入大部隊。預備隊是留著戰事不利的時候督戰和斷後或者戰事有利的時候尋找致命一擊。
這裡講道理就是野路子的騎馬步兵,在不考慮節省馬力的前提下一個騎兵帶著步兵突進,抵消對面的遠程優勢。應該和岳飛的戰術是有區別的的吧,宋朝軍隊之所以可以和少數民族在野戰上抗衡就步兵列陣之後用弓弩射,畢竟長弓和神臂弩的射程比角弓遠多了。如果也是一個騎兵馬上帶一個步兵衝上去對砍,顯然是占不到便宜的。
推薦閱讀:
※假設你是武大郎,你會如何處理潘金蓮的紅杏出牆事件?
※諸華、諸夏、宗周,誰能大致說說華夏族的形成和來源?
※青海喇家遺址是大禹故里么?
※西漢霍光權力沒能過渡到第二代的問題?
※如何看待霍去病、衛青北擊匈奴從歷史課本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