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證莫那識 阿賴耶識

纏中說禪有言

「第七 第八識者 非學術之名言 惟證可知 ……八識皆幻 因幻而有 世間所謂禪者 未通唯識而論開悟 無有是處 世間所謂唯識論者 未開悟而通唯識 無有是處」

「習唯識者 多知末那 阿賴耶之名 性相 而實不知末那 阿賴耶 猶六識之遊戲也」

「六識外求末那 阿賴耶者 痴人也 六識內求末那 阿賴耶者 痴人也 痴而求 求而痴者 六識也 末那 阿賴耶者 非神非聖 非一非二 非上帝類意識臆測之物也 禪者 不實證末那 阿賴耶者 無有是處 實證末那 阿賴耶 此禪者之通途 通途者 非途而途 是名通途」

「末那 阿賴耶者 非六識之外 非離六識之外 非六識之內 非離六識之內 非六識之中 非離六識之中 非即六識 非離六識 尋之不得 棄之不失 非六識之名言可測度也」

又雲

「而不證末那 阿賴耶者 不可言初關」

所以作為一個普通痴漢 僅六識可依 當如何實證

請勿以迷度迷


你應該要問啊:「蕭老師啊!那哪一個是我的意根?不然老是說這個覺知心是意根、法塵接觸而出生的,但是哪一個是我的意根啊?」這也是要先插幾句話來說明,讓你今天了解意根是哪一個。其實,眾生所認知的自我有兩個:第一是意識覺知心,第二就是時時作主、處處作主的心啦!這個心與意識混合在一起,所以你分不清楚。因此當有人問你說:「你的意根是哪一個心呢?」就茫然了。可是你今天一定要弄懂意根,懂了意根以後,接下來斷我見就容易了!譬如:當你開始學佛了,你說:「我不應該再貪好吃的了。」可是看到好吃的食物呢,忍不住又多吃了一口,吃了以後又自責:「不要再吃了!」可是忍不住,又吃了一口;這種事情,特別是小朋友,最常遇見哦!

  好!現在產生了自我衝突,是誰告訴自己說「不要再吃」的?是意識!因為這個覺知心能夠分別法相,知道說「現在學佛了,這種對好吃的貪求是我所的貪愛,我所的貪愛應該要斷除啊!」意識是理智的,可是意根很不理性,祂是隨著自己的習慣去做事的。一向都吃好吃的,家裡平淡的食物沒辦法每天吃,每周總要上兩、三次館子啊!以前意識總是很想要,現在意識知道那個味道很好,但是現在則說:「不要再貪了!」其實意識以前也很貪,但現在不貪了;可是意根卻說:「不行!我還要去吃!」所以意識雖然想了再想,認為不該再貪味了,最後也沒有誰告訴你,可是你自己就走上館子去了。這是為什麼?這表示意根在主導。意識說:「不應該去了!」可是意根是主導的心,由意根作決定,於是你的腳就走上餐館去啦!所以,那個作主決定你要上餐館的心就是意根,這個不接受意識理智判斷的意根,才是背後真正的「你」,也就是眾生最深藏而最堅固的自我。所以說,今天開始你要很清楚的認知哦!「世俗我有兩個:一個自我是能判斷的覺知心,另一個自我是作主決定的意根。」聲聞解脫道中說的「意根」在大乘法中叫作「末那識」。

  好!這個意根的自我與意識不一樣;這個意根的自我,當自己睡著了,意識滅了,覺知心不在了,可是意根還在,所以半夜裡你會作夢,這都是意根引起的啦!夢完了又睡,睡到天亮了,意識又會起來──覺知心又會起來,也都是因為意根!包括微細的意根行相,譬如說:我現在告訴你某一個法,你聽了覺得很有道理,意識說:「嗯!很有道理。」在很有道理的時候,就應該會點頭認同,對不對?可是你意識並沒有下決定要點頭啊!那是誰下的決定?是意根啊!所以決定點頭的心,就是你自己,那就是意根!好!這樣子你就知道自己身中有七個識了,總共七個了,對不對?懂了哪個是意根,你就知道說,為什麼睡著了以後,意識滅了,可是法塵境界有大變動的時候,有天搖地動的地震時你就會醒來,或者有很大的聲音時你就會醒來,因為「你」還在嘛!就是意根還在嘛;睡著了意根還在,可是祂領受到法塵時卻不能分別啊!不能決定要如何?應該作什麼回應?祂必須要把意識拉起來了別,所以你就醒了!醒了以後發覺:「啊!大地震!」意識了別後判斷說:「嗯!這個要趕快逃!」所以,意根就知道應該逃了嘛!意根知道應該逃,你立刻就逃了,就跑出屋外去了;不必再由意識以言語對意根說:「欸!應該逃羅!」然後意根再決定,不須要這樣!當意識了知後,意根會直接決定。

  很多事情意根都是直接決定的,當意識分別完成,祂就自動決定了;但這一句話有點語病,應該改為說「我」就自動決定──「你」就自動決定。舉一個簡單的事例來說好了!譬如說:我這兒拿一個石頭,或者偷偷伸手到背後向佛剽竊了一顆水果,突然間對你丟去!你的回應就只有兩種動作啦:一種就是閃開,另一種就是伸手把它接了。意識在見的當下就分別完成了,然後意根立刻下決定:「接了!」如果是女眾呢,一定是閃開。但意識並沒有去告訴意根說「我應該往右邊閃,或者往左邊閃,或者應該去接」都沒有!但意根憑著意識那個認知,祂直接就下了決定。那個作決定的就是「你」,所以「你」自己是無時無刻都存在著,睡著無夢時依舊都在。這樣意根弄清楚了哦!還有沒有人弄不清楚的?好!謝謝諸位!(大眾笑……)你們都弄清楚了,接下來我就好講了!

  接下來說第八識了,第八識如來藏又名入胎識、住胎識、取陰俱識、有分識、窮生死蘊、正住者、如、涅槃本際,在我們大乘佛法中,叫作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心、所知依、真如、如來藏……等很多名稱;在大乘「阿含」(阿含亦名阿笈摩,原意為成佛之道)中,也就是《雜阿含經》的《央掘魔羅經》中,則說祂叫作「如來藏」。那麼如來藏究竟是哪個心?這個密意呢,暫時保留,期待你自己參禪來證悟,這樣你才不會退轉。凡是自己參出來的,般若實相的智慧就會不斷地出生;般若智慧不斷出生的結果,你得到的功德受用很大,當然就不會退轉;但如果為你明講,我若是今天公開為你說明你身中哪一個識就是第八識,很可能你將來會謗法!因為你還找不到祂,原因只由於祂和你的距離太近啊!和你實在是太近、太平實了,所以你不可能相信的。我若為你明講了,你的實相智慧不能生起,以後可能會謗法而成就地獄業;所以這裡就先賣關子,賣到諸位將來參加我們的禪三,破參了,我就不用賣關子了,你就可以真的理解般若的真實義,所以這裡先保留。

  但是我要先提出一個前提:你可以自己先觀察清楚,確定意識覺知心與處處作主、作決定的意根,都是不可能出生五陰的。當你經由實地觀察而確定了這個前提,那麼現在是否已經證得第八識如來藏的事情,就不那麼重要了,也可以安下心來聽講了。既然意識是從第八識中出生的,當然不能把意識說成是能夠細分出七、八識的心。聖教中已經很清楚說明:入胎識如來藏出生了名、色;「名」中的識陰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已經明說意識是識陰所含攝的。而識陰是名所含攝的,名則是被第八識入胎識出生的,那當然不能夠說第八識入胎識是從意識細分出來的。

  就像我們每一個男人都是媽媽的兒子(每一個人都是女人的兒子啊!所以你們女眾都不要妄自菲薄,不管哪一個偉人,都是女人的兒子!)可是,竟然有人說:「媽媽是從兒子身中細分出來的。」你能不能同意?唉!就有一種人會同意,叫作顛倒想的人。所以,今天你們應該知道什麼人是顛倒想的愚人,從今天開始你們不再有顛倒想了!以上這樣的說明,諸位對第六、第七、第八識,應該有一個輪廓了!

第七意識與第八意識?


阿賴耶識是可以實證的,絕對不是純推理的產物

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丶天人師丶佛。」

禪宗實證的標的,就是「本自清凈,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的「自性」。這個本來就有,未來不滅,可以出生一切萬法的自性,就符合了經典中對於阿賴耶識的描述。

證悟這個「本自清凈,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的「自性」,就是大乘佛法由轉入內門真修實證的大關鍵。

「禪宗就是學阿賴耶識」,不是末學一家之言

永明禪師宗鏡錄

謂首楞嚴經,以如來藏心為宗,如來藏者即第八阿賴耶識。密嚴經偈雲,如來清凈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鈈,輾轉無差別,以諸佛了之成清凈藏,異生執之為阿賴耶,如真金隨工匠爐火之緣,標指鈈之異名,作圓小之幻相,金體不動,名相妄陳,類真心隨眾生染凈之緣,成凡聖之異名,現升沉之幻相,心性不動,名相本空,認假名而二見俄分,悟真體而一心圓證,迷悟即於言下,法喻皎在目前,昧之者歷劫而浪修,達之者當體而凝寂。

阿賴耶識真實可證,就跟四禪八定與阿羅漢果一樣真實可證。不能證得是因為很難,不代表不可能。

然後現代所謂「第八識只是唯識宗一家的純推理產物」,很多是後世學者所說,這些學者本身多是斷見(唯物論)或常見(一神教)信徒。他們的智慧尚且不能通達聲聞初果層次的佛法,離開唯物論或一神教等邪見。要說他們比具備實修,親證自性丶阿賴耶識丶本來面目丶本地風光....的禪宗歷代高僧大德更能解釋大乘佛法,不見得吧?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唯證乃知


這個是實證不到的。因為七八二識的提出在成唯識論有介紹,全部是推理,所以它不是佛教的主修範疇,縱觀佛教的各宗各派,都是以證悟緣起性空,無常無我而見道,並不是證什麼七八二識,這僅僅是唯識宗的一家之言罷了,它的作用客觀來講,僅僅是詮釋佛教中無法圓說的教義罷了


一個得癌症的傢伙,別信他胡咧咧

修行第一步就是去病,病都去不了,啥也證不了


推薦閱讀:

纏中說禪(纏論)的筆和段有實戰意義嗎?
怎麼快速確定一段走勢是哪個級別的?
纏論中除了技術分析系統以外,另外兩個系統誰能給我科普科普?
纏中說禪說的『患』和『』不患『』是什麼意思?
我對背馳的判斷錯了嗎?

TAG: | 佛教 | 禪宗 | 纏中說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