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權為什麼能在長期保持理性?
世界大部分國家都有不定期抽風的傾向
經常因為統治者個人愛好作出損失利益的選擇只有英國能在長期保持理性主義 經驗主義 實用主義同時又不畏懼強權如果有需要可以和整個歐陸對抗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組織最為成功的政權
謝邀,實際上不存在什麼「英國人的政策長期保持理性」一事。
毫無疑問英國在近代很成功,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統治了海洋幾個世紀,也將英語連同英國人的一整套現代化體系輸出到了整個世界,極大程度地改變了世界歷史。
但是,與其說這是他們的政治家比別人高明了多少理性了多少,倒不如說這是來自於工業革命的先發優勢、豐富的煤鐵資源以及島國的優越地理位置。
工業革命的先發優勢這個不用說了,英國的科技在近代一直都是領先國家,工業革命的許多重大發明都是由英國人開始的,工業革命帶來了國力的重大提升,也使得很長一段時間英國政府物力財力遠超過各個大陸國家(雖然人力上略有不及)。
豐富的煤鐵資源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英國相比煤鐵資源貧乏的法國,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在工業化的初期即可以以最大的速度發展生產力,拉大和別國的差距。
島國的優越地理位置,使得英國在近代以後從未被外敵入侵過,也讓政治家們有更多的迴旋餘地可以折衝,抵消錯誤決策的後果。
這絕不是說英國政治家在近代沒有犯過錯誤——他們在法荷戰爭當中支持路易十四的法國入侵尼德蘭,他們採取了錯誤的政策以至於丟失了美國,他們錯誤地坐視德意志帝國稱霸歐洲。
其錯誤的登峰造極之處,就是一戰後張伯倫內閣的綏靖政策,英國政治家們當時幻想可以靠安撫來湮滅希特勒的侵略野心,甚至為了滿足希特勒而有意犧牲別國的領土,造就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
綏靖政策的結果就是英法聯軍被希特勒打得大敗,幾乎輸掉了歐洲戰爭,僅僅是因為英吉利海峽的保護,英國才沒有和法國一樣淪亡。
凡此種種的錯誤,每次都給英國人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和挑戰,雖然每次都度過去了,但是這並不是依靠政治家的智商,而且靠其他的東西。而其他歐洲大陸的大國就沒有這樣的幸運了,它們也犯過錯誤,而且一犯就會遭遇到其他強國的圍攻(西班牙、奧地利、法國、俄國、德意志帝國都是如此)。
也就是說,相比歐洲大陸的鄰國,英國人在政治外交的智商上並沒有高明幾個檔次,它的優勢在於只要保持住一支強大的海軍,它就可以擺脫被入侵的風險,所以它的政策容錯性高於別國。
總體來說,在不列顛帝國時代,英國人確實創造了無比的輝煌,並且成就了一個偉大的帝國,但是這個帝國之所以卓爾不凡,是源於英國人對發明創造以及知識傳承的重視和尊重、對工業化的率先發揚以及島國的地理位置,而不是大英帝國的紳士政治家們「長期保持理性」。
是發明家和海峽保佑了大英帝國,而不是議會和內閣的紳士們。
」人類歷史上最成功的政權「最後的崩潰,也不是因為他們的政治家開始不理性了,而是它的優勢在別國強大起來之後,變得不復存在了。
德國和後來的美蘇,作為後發的工業國,在英國引以為優勢的方面迎頭趕上,這時英國國小人少的劣勢就會被放大,——「長期保持理性」的政治家們依舊什麼都做不了,只能無可奈何地看到帝國分崩離析。
所以,歸根結底,我們可以說,政治家們大多數是歷史進程的奴僕,是被歷史的浪潮推著前進的,只有極少數的才在改寫著歷史,顯然英國人當中這種人的比例也並不比其他民族高。在國際關係學中,理性的政府是一個方便的假設;在歷史學中,理性的政府是一個神話
人們讚頌維多利亞時代的大英帝國,說她如何精巧的維繫著歐洲的平衡,如何以務實的外交擴大帝國的利益。但這僅僅是一個神話,大英帝國從來不是一個人,她是並不團結的內閣,議會中的各個黨派,是英倫三島各郡與無數的殖民地,是養尊處優的貴族與慷慨激昂的煽動家,是盆滿缽滿的富商與面目黧黑的工人。試問,這樣一個存在,可以用「理性」這樣的詞加以形容嗎?
第二次布爾戰爭難道不是一場可笑而可悲的鬧劇嗎?以非洲殖民擴張挑動英法之間的矛盾是俾斯麥的如意算盤,而英國也完全上了套。如果不是法國外交部堅持以反德大局為重,在法紹達危機中捲入與法俄戰爭的大英帝國恐怕要提前五十年落日。
格萊斯頓的自由黨政府將道德評判帶入外交決策中,完全扭轉了東方問題的外交政策,中斷了對土耳其的支持。博斯普魯斯海峽或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但它仍是地中海的心臟。英國戰艦在亞歷山大港外射出的炮彈,最終落向了加里波利半島,甚至誇張點的說,落向了涅瓦河畔的冬宮。
再想想美國獨立和愛爾蘭獨立吧,這不是號稱務實的保守黨的鍋嗎。在處理這些關鍵領土的時候,威斯敏斯特議會表現出的頑固和愚蠢不亞於任何一個國家的統治機構。(許多答主提到的印度獨立則不同,艾德禮的工作是無奈與危機中的傑出行動)
但是,殖民地擴張是不理性的嗎?保守黨的政治家嘲弄自由派帝國主義者時,常說他們是廉價的慈善家。我們不要忘了羅德斯先生的名言「我昨天在倫敦東頭〈工人區〉參加了一個失業工人的集會。我在那裡聽到了一片狂叫『麵包,麵包!』的喊聲。在回家的路上,我反覆思考著看到的情景,結果我比以前更相信帝國主義的重要了…… 我的一個宿願就是解決社會問題,就是說,為了使聯合王國4000萬居民免遭流血的內戰,我們這些殖民主義政治家應當佔領新的土地,來安置過剩的人口,為工廠和礦山生產的商品找到新的銷售地區。我常常說,帝國就是吃飯問題。要是你不希望發生內戰,你就應當成為帝國主義者。」——羅德斯
說到底,有哪個政府是懸在空氣中的理性機器呢?有哪個統治者是坐在電腦前的遊戲玩家呢?所謂一以貫之的英國理性外交神話,同樣是發軔於國內社會環境,受制於領導人與政黨政策,掣肘於官僚機器的一團亂麻罷了。只不過,它所追求的核心外交戰略目的——維持歐洲現狀,是一個比改變現狀更容易達成的目標,而它所能動用的力量也往往足以支持這個目標。
當然,也不要阿Q式的自我安慰說,英國人運氣好先發明了改良蒸汽機所以強大了。如果運氣是平均分配給人類的,那麼怎麼也輪不到一個一千萬人的小國首先開啟工業革命。英國人肯定做對了一些事情才能建立和維繫他們的霸權,但我們並不需要因此訴諸於神話來解釋。「外交部親歐洲,實際上是為了反歐洲。我們團結在這一理念之下,保證共同市場不能形成。所以我們打進去。英國的外交目標500年來沒有變過:創造一個分裂的歐洲。因此,我們聯荷蘭制西班牙,聯德國製法國,聯法國和義大利制德國,聯法國制德國和義大利,分而制之。一貫效果很好,為什麼要改變?」 J:「這都是老皇曆了吧?」 H:「對,也是現行政策。我們得打進去,從內部攻破。我們施加過外力,沒有成效。現在可以從裡面把它攪成一鍋粥了。挑德國反法國,挑法國反義大利,挑義大利反荷蘭,外交部高興壞了,光輝歲月又回來了。」
你的描述太抽象了,「政權」的「理性」,你是指「什麼主體」、「什麼時間段」在「什麼問題上」理性?
英國歷史上,國王、教會、議會、貴族之間互撕時有發生。國王不理性,好啊,主教代表教皇跟你撕,貴族跟你撕,後來議會跟你撕,即使在英國王權最強大的時候也是如此。
這屬於開了一槍再畫靶子。。。。。多說一句,英國好就好在其核心政策(對歐陸的政策)維持了長達數百年的問題,誰給上個humphery的截圖。而這也是由其地理位置,發展稟賦決定的。
題主純粹是打哪指哪。
我照樣可以造句,瑪雅文明是唯一沒有長期發動對外侵略的文明。印度是唯一長期各種階層人民和諧相處的國家,是人類文明和諧共處的典範。尼泊爾是世界上最後一片精神凈土,屬於純粹的精神家園,人們從來都沒有想過侵略別的國家,難能可貴!我也覺的英國並不是都一直很理性,還是會時不時地抽風。當然也不是說英國的政權腦子裡是一腦袋漿糊,而是歐洲皇室繼承、宗教信仰等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加之各種利益糾紛, 讓英國也難以獨善其身。英國和歐洲大陸上強大的國家都PK過,先和法國來一場百年戰爭,然後和西班牙在海上打三場,和荷蘭在海上打四場,然後一戰二戰又和德國打,每次打的不可開交的時候,就會讓另一個國家崛起。之所以英國還能這麼任性,主要還是一個具有強大海軍的島國,率先發展的工業革命。他們的政治家,未必就比其他國家的政治家水平高到哪裡去。
「理性」就像女神,平時YY就行了,你也知道追不上的。就像在人類文明史上,從古希臘繁星布滿天空的仲夏夜裡那個思考我從何而來的智者到如今8平米房間內剛擼完一局遊戲面對電腦發獃的失戀者,人類始終在孜孜不倦的追求者所謂的「理性」…………
當然,我可以這麼理解題主的問題:為什麼英國能夠保持長期的社會穩定?(或者,為什麼英國能夠通過循序漸進的改革來緩解社會矛盾?)1、最早的民主制度:英國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現代(modern,在西方歷史學中一般指1500之後,注意與我朝教科書上的相區別)民主制度,這個制度建立長達三四百年(從17世紀下半葉的光榮革命到二戰前後女性獲得普選權),其過程也是循序漸進,伴隨著所謂的「理性」。有效保證了制度對人性的約束。2、島國特性:你也可以這麼說:沒有英吉利海峽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英國。英吉利海峽和海軍立國的戰略不僅多次保護英國免受入侵(西班牙無敵艦隊、拿破崙、納粹),保證了國內製度改革的穩定進行,而且形成了英國特有的民族性格:歐洲大陸那幫盧瑟,整天鬧革命,我們不想跟你們玩耍。這對英國穩定持續的制度改革意義重大。3、貴族管理傳統:英國歷史上幾乎所有的重大進程都是自上而下推動的,這源於英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個法律文件:《大憲章》。《大憲章》約束了君主權力,保證了貴族對國家事務的管理權,從而平衡了君主、貴族和教會的權力,直至現在。而貴族管理意味著精英統治,既能防專制,又能防民粹,是相對穩定的一種管理體系。(對比我大天朝兩千年來無數次的農民起義: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4、殖民統治:本科時期德國史老師一直強調:革命大都是光棍搞出來的……當利益分配製度不合理,社會矛盾就會集中,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進而發生革命。但英國是個例外,因為她有遍及全世界的殖民地。回憶一下,最初的那伙清教徒,如果沒有逃到美洲,而是在當時的英國國內聚集起來,必然會引起一場動亂。事實上,最初向海外移民的那些人,大都是在英國國內混不下去的人,包括社會的不安定分子,我可以把你流放到澳村啊。。。當然,如果你問日本的地理環境跟英國差不多,為啥日本二戰就走上了極端?
其實英國和日本的民族性格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保守,自律,冷漠,都保留著皇室。日本與英國的不同之處在於立法傳統和現代化進程的時間。現代化(modernization)包括世俗化(secularization)、工業化(industrialization)、民主化(democratization),英國從宗教改革,到工業革命完成,期間伴隨著不斷地民主改革,現代化進程經歷了4百多年,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日本只是從明治維新開始,世俗化、工業化、民主化要同時進行,留給大和民族的時間不多了,眉毛鬍子一把抓吧。不可否認,諸如英國、日本的島國民族源於深深的不安全感都要向外擴張的慾望,英國從大航海時代開始擴張,那時候的世界一片荒蕪,走到哪插個旗這塊大陸就是你的;日本開始擴張的時候世界體系已經建立起來,去哪插旗都是挑戰現有世界秩序,但日本還是「勇敢地」邁出了這一步。作啊……
另外,英國文化的開端從被羅馬帝國統治開始,羅馬人留下的是法律、秩序和公民觀念。日本文化的開端從大化改新開始,學習隋唐的政治制度、稅法制度和儒道文化,奠定了道德治國的傳統。由於現代民主制度源於西方,日本在民主轉型時期必然經歷陣痛。這兩種文明傳統至今仍在兩個國家集中體現:美帝和天朝。以上。張伯倫跳起來就給題主一巴掌,並表示:「想婊老子就明說,別拐著彎的來。」
英國出了太多的偉大人物和思想家吧,而且多數比較平和,不是類似猶太人那種攪屎棍的「偉大」
你這些形容詞真是在形容「攪屎棍」嗎?
因為有他啊
看著對題主對題目的描述,總覺得Ta似乎早已定論了.....——所以這麼玩有意思?
在火沒燒到自己家前,大家都能保持理性。
先說是不是,再說為什麼事實上大英帝國這短短兩百年的世界霸權,可以說是徹底失敗的,大英帝國那些領導人難辭其咎,英國政權不但不理性,反而把所有錯誤都犯了個遍。作為一個地狹人少的島國,大英帝國真正要發展,需要的不是多到爆但只能吸血的殖民地,而是一塊擁有大江大河流域,能夠用農業支持人口增長的本土。把殖民地變成本土最好的方法是什麼?遷都啊。在十八世紀中後期,北美殖民地已經擁有足夠的人口時,英國就應該拋下那個小島,把統治中心轉移到北美,然後依託不列顛和北美去搞大陸均勢,別的不說,造艦的木材、煤礦、鐵礦,北美都不是不列顛能比得了的。如果當初那麼做了,現在的大英帝國依然是世界第一。
一言不合就公投 哪裡理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