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入理解「沖繁疲難」?
01-22
以下據維基百科
wikipedia.org 的頁面「沖、繁、疲、難」是區分清代的府、州、廳、縣的不同等次的考語。考語字數越多,地位就越重要。一般以四字俱全者為「最要缺」,三字者(沖繁難、沖疲難、繁疲難)為「要缺」,二字者(沖繁、繁難、繁疲、疲難、沖難、沖疲)為「中缺」、一字或無字者為「簡缺」。沖:地當孔道者為沖
繁:政務紛紜者為繁疲:賦多逋欠者為疲難:民刁俗悍,命盜案多者為難
簡單地說,『沖繁疲難』是一種分級制度,就像現在人區分『大縣』和『小縣』一樣。『沖繁疲難』這四個字里,占的字越多,政府治理的難度就越高。治理難度越高,地位也就越重要。
然而,區分縣份大小僅僅是清朝『沖繁疲難』制度的重點之一。重點之二,在擴大地方分權,削弱吏部權力。明朝,朱元璋引入了『繁缺』、『簡缺』之分。稅收高的州、縣為繁,稅收低的州、縣為簡。顯然,同樣是縣,繁縣比簡縣財政收入更高,政府事務也更多。挑選任命縣官的時候,就要找更有經驗有才幹的官員。
所以,雖然表面上不同縣的官員級別相同,但是『繁』缺比『簡』缺更受歡迎。這就好比同樣是地級城市,你是想去石家莊當市長呢,還是想去儋州當市長呢?之後清朝把明朝給滅了。清初沿襲明制,從多個方面綜合評判一個地區的『繁』或『簡』。- 沖:戰略;戰略位置重要,稱為沖
- 繁:行政;行政狀況複雜,稱為繁
- 疲:財政;財政狀況不好,稱為疲
- 難:治安;治安狀況不好,稱為難
根據這四個評判標準,把地方行政單位分出四個等級:
- 最要:四項皆備,例子:天津府。應聘要求:有豐富工作經驗,考核成績好
- 要:兼有三項,例子:大名府。應聘要求:有豐富工作經驗
- 中:兼有兩項,例子:正定府。應聘要求:有佐貳官工作經驗,或朝考成績好
- 簡:有一項/什麼都沒有,例子:永平府。應聘要求:無特殊要求
其中,相對重要的地區,不再由吏部統一抽籤,而是由當地督撫視重要程度按需求調補。這樣一來,就能做到『人缺相依』,能者多勞。另一個很重要的結果,就是直接擴大了地方大員的人事權力。
雍正看了,龍顏大悅,說吼啊,朕很資瓷!地方大員們看了,也高興得不行,說吼啊,咱很資瓷。然而,選官大權旁落,吏部就特別捉急(畢竟中央的決定權也是很重要的)。經過了三年的討論,吏部的改革方案最終出爐了。(這效率... ...)其中,對地方督撫的人事權增加了不少限制:- 只有『沖繁疲難』四項兼全(最要),或者佔三項之缺(要),才由地方督撫調補
- 嚴格限制地方要缺的規定數量,不準督撫隨意變動
- 嚴格限制新規適用的官職範圍,防止督撫濫用規定
這就是清朝『沖繁疲難』制度的起源了。
- 一方面,它把同等級的行政單位進一步細分,有針對性地採取政策,提高政府部門的效率。
- 另一方面,它把本屬於吏部的官員任命權,分了一大部分給地方大員,是地方分權的勝利。
- 但是,這一新制也帶來了問題。地方督撫在任官之時,必然偏袒於個人人際脈絡,繼而建立地方派系,『原先「人地相宜」的良法美意,不幸地成為部分督撫庇護私人、擴張權力的借口』。
民國初期,基本上沿用了這一制度。一九一四年(民國三年)八月,在全國設立了九十三個道(相當於現在的地級行政單位),用『繁、邊、要』三個指標來評判不同道的重要程度。
- 『繁』:衡量行政,『繁』道下轄縣、財政收入、管理事務都比較多
- 『要』:衡量商業,『要』道境內有重要商埠,商業興盛
- 『邊』:衡量軍事,『邊』道地處邊陲,戰略價值高
三個字里佔了兩個字的道,被劃為一等;只有一個『繁』、『要』或『邊』字的道是二等;最慘的什麼都沒有的道叫『簡』,是三等。
一等的地方行政經費最多,三等最少。所以,大家都跑到中央政府,申請給自己的地盤升級。一九一五年,民國政府不勝其煩,就說,中央都決定了,你們回家歇著吧。於是,各道的等級就固定了下來。當然北洋政府完蛋了之後,這一套東西也就被拋棄了,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現在為了細分不同的縣市,搞了很多一顆賽艇的東西出來。比如副省級市,比如省直管縣,甚至還有『較大的市』,也是挺有意思的。推薦閱讀:
※清朝皇帝帽子上邊的金牌是什麼?
※明末火槍兵如有腓特烈大帝的普魯士軍隊的嚴明紀律和心理素質,還會慘敗於八旗鐵騎么?
※清朝為何改金為大清?
※為什麼滿人用了一百多年才統治了中國?
※清代火器裝備相比明朝如何?還是像某些書上說的清軍只重騎射,不重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