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建築設計方案起名字是否具有意義?
建築學大一學生,平常作業很多同學都會絞盡腦汁給自己的設計起個文藝的名字,想知道這是否有必要。
這個問題可以參考我國的古典園林。
古典園林中不僅僅是園子,連每一個景點都有名字。園子的名字是對全園特點,立意的一種概括。
比如滄浪亭,一聽名字想到水,想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的典故,想到奔流而過的江水和江邊孤獨蒼涼的人物形象。全園之精華也恰在於鄰水的復廊和其盡端的觀魚處(觀魚處是滄浪亭的最早的位置,古滄浪亭被挪移到中部假山的頂部了)。而其他景點,當然也很好,不過多為後續擴建,而園子最早的名字「滄浪亭」被保留了下來。
名字與手法,空間,特點相合,多了一層妙趣,更能幫助人去理解園主人在造園時的想法,和想表達的意匠。比如拙政園的 海棠春鄔, 院內有海棠兩株,海棠是春天的花卉,自與春的意向相合。 鄔 指兩山之間的空地,而從該景點兩側的花窗外正好都是假山構成的景色。遊園者一見名字,就明白了。
更重要的是,在明白之後,名字更引發了遊園者的聯想。原本的假山和細流,在這種聯想下,變成了秀美的山川和江河。配合古典園林慣常的 通過漏景,借景,對比,補隅等將小空間的感覺做大的手法,園林的意境美得以更好的突顯。
回到題主的問題。一個好的名字不但可以點明自己設計的中心思路,也能突顯空間的意境。但這一切的前提是設計本身足夠有想法,而設計者又有足夠的文學功力,能賦予作品一個精妙且洗鍊的名字。可以啊,自己的作品,喜歡就可以。不需要理由。
友情提醒,往往再過一學期回頭看,會犯尷尬症(逃設計反應的是 設計師對於設計主題的認識你認為這個別墅是什麼樣,你認為這個幼兒園是怎麼樣於是你表達出來這不是」方案一「或者」方案A「這是你的觀念你一開始設計的觀念是什麼
這就是你的設計名
無需絞盡腦汁想些高大上的名字樓上韓神說了——太使力了,可能以後看「會犯尷尬」。摘自建築師成長記錄 推薦買一本沒事翻一翻
少年 有一本秘籍 討論了建築跟名字的關係
不對 是這本:此文正文的羅輯鏈條是:
1 文本化 將建築體驗 引向 詩情的世界
2 建築文本化現象 不是中國特有 而是挺自然的一件事3 完整的建築空間體驗 是可以包含豐富的建築空間外延內涵的 包括了文本化的體驗內涵4 所以 不必排斥起個名字 有的人起的矯情是水平問題 不是「起名字」本身有問題5 最後舉個小李子1 文本化 將建築體驗 引向詩情的世界
《空間 符號 城市》這本書 提出了一系列非常具有作者個人風格特色的對於空間和城市的觀點。 其中之一 是提到了一個 中國古代建築空間(包括單體和園林)「文本化」的特徵:
「眾所周知 每一座中國古代建築單體 都有裝飾 有文字(匾額和對聯) 我們把這一特徵稱為建築單體的文本化。
由於建築單體弱化和類型單一化 使得其可識別性減弱,把建築單體之間的區別僅僅建立在等級化的基礎上是遠遠不夠的 《華夏意匠》p79指出」中國建築只有通過 裝修 才能表現其不同的性格 建築物種的 匾額 和 對聯 常常就是表達建築內容的手段 引導建築的欣賞者 進入一個 詩情 的世界如果把欣賞西方建築看成 體驗 那麼欣賞中國建築則是 地地道道的 閱讀。」(摘錄自《空間 符號 城市》一書)也就是說 建築 命名之後 就進入了「詩情」的世界。實際上是拓展了建築的意義 這種空間形式的意義引申 並不是完全脫離了建築學意義的nonsense。
拿北京的城門舉個栗子 城門有「內九外七皇城四」 從建築的形式上看 其實城門跟城門的類型區別木有那麼大, 但是一加上這些個名字 崇文宣武 德勝安定,每一個名字 都有故事典故和出處 各不相同 一股華夏之風就鋪面而至。德勝 就是「以德取勝」 所以王師出兵就從德勝門出 戰爭結束 天下安定了 從安定門入。
上圖:這是哪個城門?如果沒有匾額 對聯 的文字閱讀 其實對缺乏必要知識的人 很難區別形式類似的建築2 儘管在中國古代建築體系中 文本化體現較為明顯 但是這個現象絕非獨此一家 而是非常自然的一種與建築空間有關的現象
難道只有中國建築具有這種 從命名走向詩情的世界的 現象么? 這是中國建築的專利?顯然不是。
上兩圖:君士坦丁堡城牆
偉大的君士坦丁堡 擁有中世紀極其牛逼的城牆 冷兵器時代就是imbalance的存在。「它的城牆歷史如此悠久 不少地段都與厚重的歷史 神話 和半被遺忘的傳說緊密相連 幾乎所有的地點都經歷過這座城市歷史一些戲劇性時刻 可怕的背叛 神奇的解救 以及死亡。628年 希拉克略通過黃金門帶來了真十字架。967年 離心離德的皇帝在泉源之門被憤怒的暴民用亂石擊斃 blabla....」(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
上圖:在冰火 黑水河一戰 中 提利昂在猜測史丹尼斯從哪邊攻過來的時候 指著地圖講「mud gate」。「mud gate」就是對最薄弱的那個城門的命名。3 所以 完整的建築體驗 應當是可以包括文本部分的
這似乎是不言自明的 你了解了各位大將軍的歡喜悲歌 再去看德勝門(袁崇煥出關 是否走的這個門?他出去的時候會有怎樣的感慨?),了解了真十字架對於君士坦丁堡的意義 再去看黃金門,了解了希臘諸神的故事 再去看希臘神殿, 對於這些建築的體驗 一定能夠變得更加的豐富,這種體驗 無疑也是真誠的 自發的,並不是牽強附會強顏歡笑的。
筆者承認 如果建築有一個最核心的本質 一定是空間和形式,但是筆者同樣認為 空間和形式的衍生體驗 跟空間和形式帶來的直接體驗 在某種程度上 是可以連接成一體。
比如萬神殿,空間形式是牛逼無疑 但如果僅僅是空間形式 後世用更先進的建造科技進行複製 就是分分鐘的事情 那建築的體驗就一樣了么? 似乎不能這麼講吧。所以一定是有空間和形式之外的體驗要素 甚至包括「萬神殿」這個神一樣的名字 讓我們能夠直接進行區別。
4 少年 空間很重要 但也不必排斥給建築起個名字
叫「方案一」「茶館設計」就不是命名了? 只不過是無視了 命名 這個動作 採取了一個default的設定 當然無可否非 但是嘗試去調一下這個default的參數 未必是一件矯情的事情 有時候說不定能將你帶入到去考慮「建築空間-建築體驗-建築文本化」這一條線的入口。
比方說 在筆者看來 「別墅設計」 就不如 「隔壁老王別墅設計」 「工作室設計」 也不如「楊冪工作室設計」。後者傳達了調參數的思考信息量。
說到底 建築空間 以及空間體驗 跟人 以及人的使用行為、情感共鳴和語言體系 是不好決然分開的。
5 最後 再舉個栗子結尾
上圖 是《空間 符號 城市》中作者畫的一幅命名為「幻像A」的作品 出版於1995年,下圖 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 蔡國強玩的煙火概念:煙火構成了腳印 一腳一腳 從北京南軸線 走向北軸線的奧運空間。這倆作品 如此天真浪漫 你說 叫 「一幅畫的概念」 「一個煙火設計概念」好 還是叫「大腳印兒」好?反正參加工作之後,我經常用以下幾個名字或他們的排列組合:方案1、方案2、方案3……方案1、方案1g、方案1gg……
方案-英式、方案-法式、方案-新古典……
方案報建版、方案實得版……提到不取名字的話,有一個原因可能是不想被標籤化。旁觀者很容易從「題目」的風格化下口去推測到方案的傾向,以及來標籤化設計者。標籤化的偏見,往往讓一些設計者比較尷尬。所以對於一些人,取,不如不取,神秘化比標籤化,更能有逼格。less is more。取名字也是一種思維的訓練,這意味著一種引導的存在。引導則意味著設計者有意讓旁觀者對方案產生一些認知的重與輕,而這也是可設計的一部分。在實際的項目中,一些情況下,具有故事性或噱頭比較強的方案,往往更能獲得青睞。取名,則是在學生階段開始初步鍛煉這種思維。
能取到自己滿意的名字是有意義的。
沒意義。反正最後都會變成大褲衩,大秋褲,水煮蛋什麼的。
當然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樣,我做方案的時候真的會連名字帶文案一塊想,它飽含了我的心思我的設計,起名字真的是很幸福的然後還有一個好處是,別人可能一輩子都不知道這個建築師的名字是什麼,可是你所起的名字卻被這些溫柔的嘴唇一遍遍念著說著
先說明觀點:建築必須有名字。
《詩經》:如跋斯翼,知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翚斯飛。」這是描寫周代宮殿建築的詩句。在古人心目中他們非常自然地把建築與自然聯繫在一起。從古至今,皆是如此,文字代表著當時的文化理念以及構造緣由。
舉個例子,古代中國人的基本空間理想,就是居住於一個負陰抱陽,陰陽和合的空間中,這是古人認為最佳的居住境界,而這些可以從北京明清故宮的建築名稱上就可以看出來,如前三殿太和、中和、保和,如後三宮乾清、交泰、坤寧,如頤和園,其名稱意義都象徵著陰陽和合。古代風水術,也是圍繞陰陽和合而做文章的,為了保證陰陽和合,建築體量不能過大過高,則用木結構構築的單層或二層。同樣為了陰陽和合,在性能上最表現陰陽和合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土木」就是最好的建築材料,這也是我國古建築一般以木和土做材料的原因。從名字獲取建築的諸多信息,這是件多麼有趣的事情。首先,有個名字總比別人直接把你的方案叫成"方案2"好。
其次,一個建築的空間和功能形式,甚至於光影的設計,都可以源於生活。我的建築設計老師曾告訴我們,通過對自己或者他人的經歷和故事進行聯想和發散的思維,來感知空間,並根據故事的內容,賦予其特定的功能,並用適合的光影和界面效果來烘托氛圍。所以說,很多時候一個建築的設計過程,是有特殊的意義和過程的,並且帶有豐富的情感經歷。而這些內在的東西在不加表述的情況下,只有設計者本人知道。也就是溝通表達中的,自知他不知的盲區。雖然建築是一種藝術,本來就應該拿來令人細細感受揣摩。但是注意,在學校的這種方案設計作業,只會有同學的欣賞,和老師的打分,幾乎沒人會花時間去細細揣摩你想表達的意思。所以,有一個富有意義的名字,肯定能最直接的表達出你的創作意圖,你的想法。並且,個人認為,作為一個設計者,最令自己開心的事無非就是別人能懂自己。一個有意義的名字,必定是有益的。最後,建築生畢業後肯定會有自己的作品集,在回首以前的創作時。一個好名字不光能有助於自己回想起那段創作設計經歷,而且自己看見後也會覺得很開心很溫暖。再補充解釋一下,為什麼大多數同學會很用心的為自己的方案取一個很文藝的名字。我覺得除了上述原因外,可能還因為,設計者對待自己的方案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樣,十分愛護。為自己的孩子起一個好名字自然理所應當了。當然有意義,比如起名叫「這個方案好」,「Project All Pass」
又或者「方案-熬了一個月通宵」,
「方案-又熬了一個月通宵」,「方案-求別再改」你看方案名可以傳達很多設計師羞於啟齒的信息,怎麼能沒意義呢?想起大一大二時周圍某些同學給方案起名字時的糾結 那個時候很多人起名字僅僅是為了一個大號的圖名能覆蓋好大一塊圖面 然後就出現了很多類似於"融"「曲折」「方正」之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案名 還有同學會去設計方案名 把一個字設計成抽象的方案造型logo
其實好好做方案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有名字浮現出來 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印象比較深的是做大二的山地別墅設計那回 地塊在西湖邊的滿覺隴 有西湖新十景之一的滿隴桂雨 別墅的造型源自桂花瓣 於是就想了一個特文藝的名叫「花滿隴」。該問題請參照《爸媽有沒有必要給孩子取名字》
我是自己用心做的過程中就會產生一個名字,是的,大學第一個設計茶室命名啞舍,老師問過我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其實是高中看的小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