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藝術家如何在當今社會發展?
美國未來學家KK提到過一個很有意思的「鐵杆粉絲」理論:
一位藝術家如果能找到一千個鐵杆粉絲,這些粉絲願意每年用一天收入購買他創造的任何作品,那麼他就能獲得3倍於常人的年收入,隨心所欲的進行藝術探索和創造。
互聯網時代,國內外很多獨立音樂人、小眾藝術家經過多年的互聯網傳播,以及資源積澱,都開始呈現出如KK所言的上述特點。
所以在互聯網時代,讓自己變得智慧深刻有趣,被更多人認識,從中找到深刻認同你的一千位鐵杆粉絲,就能率性自由的活著,從事自己喜歡的藝術創造。同90後,玩吉他幾年時間,長久以來也在認真思考這個問題。現在的心態是老實生活,同時也很慶幸對音樂的熱愛毫無減退。
藝術家這個概念我覺得可以放的廣義些,沒必要一定當飯吃。老掉牙的東西還得談一談,在我們偉大的祖國多數人想達到對物質生活水平絲毫不用擔心的程度還是比較困難的。在這個前提下把藝術當飯吃,或者當大半碗飯吃是有不小難度和阻力的。這種狀態下估計自己花在研究藝術的精力和時間比想著怎麼發展自己推廣自己還要少的多。
國外有很多藝術家都是原本從事著和藝術八竿子打不著的職業,搞銷售的、教書的、甚至碼農,啥都有(當然這裡也和那邊音樂等藝術的普及教育程度有關係,不像我們這邊絕大多數成年人連個節奏譜子都不認識,當然這扯的有些遠,不贅述),因為喜歡這玩意,許多都是工作生活之餘心無旁騖玩玩,工夫一到家,成了所謂知名藝術家。
借鑒一下的話,個人感覺比較好的一種狀態就是工作認真做、社交老實處,藝術追求也認真對待。總之在生活中接受所謂世俗、妥協這些好像為藝術家所不屑的東西,而在私下認真研究自己熱愛的藝術。這樣走著走著生活中的一切瑣事,「俗事」都變成了創作的源泉,而藝術也遠離了怎麼推廣,怎麼發展這些附帶的煩人東西。
當個小半碗飯吃唄某藝術眾籌網站歡迎你。
沒有體會過生活的艱辛和現實的苦澀,不叫藝術。叫做盲目
推薦閱讀:
※現在文藝圈有哪些真正稱的上「德藝雙馨」,基本是公認的藝術家?
※《午夜巴黎》中都提到了哪些藝術家?
※如何評價郭達?
※全球有哪些好玩漂亮的裝置作品?
※有哪些以藝術家為題材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