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中有平等博愛的人文精神嗎?
01-22
高中歷史變態題
謝邀。非常好的問題!!不得不認真答一下!
平等這個概念是舶來品,西方文明的源頭大致是希臘理性、羅馬法所代表的契約精神和基督文明,地處地中海,商貿佔了很大的成分,天主教又是一神教,上帝之下眾生平等。所以,平等是西方文明的核心理念之一。
而傳統中國是精耕小農的熟人社會,這樣的社會是威權制、是道德垂範、是用情分來維繫的,所以中華文明沒有平等的概念,而夫子也才會選擇禮樂做為理想的治理手段(理想的而不是實用的,說到底,夫子的儒學只是中國人的一個大同夢,屬於理想)。而禮天然的就帶有不平等性。但我只說的是夫子原創的儒學沒有平等的概念,而不是儒學就反對平等。因為禮樂雖然重要,但禮樂畢竟不是儒學的核心,儒學的核心是仁。仁其實就是中國的人道主義、人本思想,仁的基本理念是愛人,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儒學才在自由平等成為普世價值的新時代還有復興的可能,也才有復興的價值。如果不能兼容自由平等民主憲政,那麼儒學也就沒必要復興了。那儒學能否做到這種兼容呢?!夫子創立儒學,其直接目標是平春秋亂世,解離民之悲苦,但這個目標沒達成!因為夫子基於自己的信念所選擇的手段,是興仁義用教化暢禮樂,但是這一套亂世行不通,夫子的偉大就在於他的知其不可而為之!50而知天命:我就是天命所選定要光大中華斯文之道的人!我的使命就是要光大仁道!所以夫子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但還是擇善固執,樂以忘憂!這個樂才是夫子為我中華所開道的命脈所在!沒有這個樂,儒學就是一個實用之學,而有了這個樂,孔顏之樂,儒學就成了中國人的超越之學:在物質利益之上,還有一個更高更大的樂值得追求!
那這個樂是什麼呢?是夫子從熟人社會之間的普遍情感出發,將之升華為家國情懷、族群(群體)責任,然後為之努力奮鬥犧牲所換來的精神滿足感和道德優越感。所使用的手段就是教化、學習、反省,關鍵的是反省。這個是我所體會到的仁之本義所在。從這個仁出發,又進一步發揮出中國人的精神:積極進取、厚德載物、堅韌不拔、理性平和。對仁的追求、對中國人精神的堅守、堅持學習反省,就是君子之道,這就是夫子給中國人所開示的個人自我超越之路!所以,禮樂在儒學只是應世之用,今天中國社會運作的基礎已經變了,但中國人還是中國人,所以禮樂棄之不用,自由平等民主憲政拿過來就是。
儒學哪裡沒有平等博愛的精神?儒家希望的就是天下人能以禮行事,雖強勿欺,雖弱勿卑。不管你階級如何,地位怎樣。都要求不能看不起你,就算你的道德品質敗壞,君子也會包容你,循循善誘把你引向正道。君子要求自己不以利益去區別與你和別人的關係,希望普天下的人都受到關懷,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養,希望每個人都能在困難的時候受到關懷,希望每個人都能在社會上實現自己的價值。君子要求自己能在人格上尊重每一個人,君子要求自己要去愛每一個人,視天下人都為自己的親兄弟。
平等博愛是工業革命的產物。
沒有。儒家是愛有差等。墨家才是愛無差等。等級性一直貫穿儒家的始終。
西方所謂的平等博愛比較接近墨家思想
適合少數群體或特殊需要但儒家提倡的禮樂刑政更適合一般社會的管理 也是更高層次的平等體現 即在表面不平等中達到本質平等而穩定的社會治理打個比方 內家拳的站樁就是靜中求動 鍛煉身體而非一般的體育運動更多了解還需自己多讀讀相關經典如論語禮記等等推薦閱讀:
※「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和「仁者愛人」體現的「仁」是否矛盾?
※古代儒家堅持夷夏之辨,是對還是錯?
※儒家的一部分思想在當今社會到底算不算道德綁架?
※既然人從出生就開始走向死亡,那還為什麼活著,或者說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殉道是出自道家的理論還是儒家的理論?它到底是哪派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