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昆汀杜飛的 《Reality 真實》這部電影?

昨天晚上在逼站上看了這部電影,逼站給的分類是 [法意喜劇] 其實電影表面的意思能懂,可是希望大神可以給分析一下,比如某些細節什麼的!如果可以說說你們理解的更深層的含義那最好了!謝謝!


主持人攝影師線的一個思路。不一定對。

1.得濕疹的醫生夢到自己是美食主持人。得了濕疹(撓)。找醫生看病。得濕疹是醫生的真實,主持人是醫生的夢。因為是醫生的夢。所以醫生有皮膚癥狀卻感覺不到癢。

2.主持人在節目錄製期間休息間內夢到自己是攝影師(攝v1)在影棚拍節目。【黑人小哥此時紅格子衣服。最後攝影師在工作室醒來黑人小哥也是紅格子衣服】。攝影師(攝v1)在拍攝期間躺在地板上睡著。夢到自己(攝v2)想拍電影【「特寫鏡頭很棒」後來有主持人的特寫鏡頭。待定。】。並在工作結束後找到主持人讓他加入【這裡開始是攝影師視角。這裡的主持人是攝影師夢到的主持人。】拍節目是主持人的真實。攝影師是主持人的夢。

3.攝影師的夢1。攝影師(攝v2)找投資商投資電影(撓。證明和主持人同人。)。投資商塞煙。出門談情節。然後攝影師在看台睡著。夢到自己(攝v3)找投資商談電影。投資商莫名聞到煙味。【攝影師說是自己抽的。攝影師記得投資商不記得抽煙情節因為這是攝影師的夢。】建議出門談。再進門。抽煙。談情節。提出奧斯卡呻吟。打翻墨還沒搞清楚哪個是「真實」哪個是夢境。

4.攝影師(攝v3)在車裡練呻吟。夢到奧斯卡頒獎開頭。自己(攝v4)醒來。(夢中夢到自己醒來。)

5.攝影師(攝v4)到工作的地方待機。拍到砸到自己腳的人呻吟。主持人打電話來請假。(主持人沒露臉。因為這是攝影師視角。)【此時黑人小哥白色條紋衣服。】

6.攝影師(攝v4)到健身房錄呻吟。錄到很困(有很困的鏡頭)。夢到自己(v5)和老婆拌嘴到車裡睡。車裡睡的自己夢到奧斯卡得獎後醒來。

7.攝影師(v5)夢中夢到自己醒來。變成了(v6)。攝影師(v6)打電話延長時間。

8.攝影師(v6)老婆去看電影。在影院睡著。夢到電影上映了。自己(v7)跑出來阻止看客。打電話給投資商說明。投資商說你做惡夢呢。攝影師(v7)借槍。提醒上班遲到。

9.攝影師(攝v7)去上班(撓)。和攝v1的車停在一起。v1正在影棚拍節目。【看第二條。黑小哥紅格衣服。v1和v7的外套不同。注意。】v1暈過去。(此時因為夢裡看到了和自己一摸一樣的人主持人驚醒)

10.主持人(主v1)夢到自己醒來變成主持人(主v2)。看到攝影師(攝v1)躺在地上。【此時黑人小哥衣服回到了開始的紅格子。證明是同一條線。】攝影師(攝v1)醒來。主持人(主v2)和攝影師(攝v1)說我們是同一個人。攝v1開車去精神病院。

11.攝影師(攝v7)看到了自己(攝v1)覺得自己一定是瘋了去了精神病院。碰到了後到的攝v1。在病床上打電話。

每個夢境的轉換其實都是有跡可循的。我們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比如攝影師想要奧斯卡的呻吟。就會夢到奧斯卡頒獎。比如攝影師得不到好呻吟就會夢到去錄呻吟和延長時間。每前一個夢都是後一個夢的真實。

另一條小女孩線暫時沒有弄清。小女孩線和攝影師線的交匯點也沒弄清。歡迎大家踴躍開腦洞。我的一點猜測:攝影師的戲是導演。【小女孩看的錄影帶結尾是攝影師用手框出來的視角】。導演的戲是小女孩。

主持人線還有一條我也沒搞清。最後他扯醫生說自己很困擾。特寫了個鏡頭。這裡穿的是便服。10里醒來時是穿著鼠衣。猜測是「戲」線。

有點亂。暫時這樣吧。好累。


說實話,有那麼幾個瞬間,我是很怕自己下一秒出現在屏幕上的


這是寫給《真實》這部電影觀看者的分享影評,沒有看過的朋友請跳過。如果不小心被影評劇透了,您的生命中又少了一部可以帶來奇妙體驗的上好電影了。

------------------劇透警告的分割線----------------

首先說個結論,對於看慣了各種奇妙電影的筆者而言,《真實》真是一部屌炸天的佳作。讀到這篇影評的朋友也請放心,容我羅嗦幾句後,您會讀明白《真實》究竟用了什麼手法,想表達什麼東西。

我也是昨天晚上在b站看的《真實》,而且動機很明確,就是想找一部燒腦的好電影看看。原因是昨天白天陪老婆去看了下票房爆表的《捉妖記》。這部戲前陣子的宣傳相當沒節操,搭大聖歸來的便車,說自己比人家更良心更優秀云云,還有許多網友附和。去電影院看發現,這部戲的節奏比瑕不掩瑜的《大聖歸來》混亂多了,角色性格轉變也缺乏適當過渡。關鍵的橋段低齡化,而一些搞笑的場景又成人化,許多笑點是撓人胳肢窩的。

總之看完了各種失望。意識到當今的電影市場已毫無疑問被青年女性所主宰,包括英雄氣十足的《大聖歸來》,自來水們宣傳的焦點也居然是腐、基、虐、萌、傻。甚至於可以罔顧邏輯,情理和智商。

於是我決定找一部真正優秀的燒腦電影,給自己的大腦找一次電療,來拯救一下那被廢萌文化所污染的心靈。簡單掃了幾部打著燒腦標籤的垃圾之後,終於找到了《真實》。

凌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沉浸在電影帶來的「疹」(eczematous)體驗中,同時意識到這一天是多麼的幸運,當我想要看一部燒腦的好電影時,就真的遇到了一部屌炸天的極品。然而大多數朋友雖然有相同的感受,卻無法理解這部電影。為了與大家分享我的愉悅感受,決定還是要寫這篇影評。

在這篇分析中,我會努力說明白三件事,第一:導演想要表達什麼?第二:導演是如何實現他的目的的?第三:導演達到這種效果,背後是什麼原理。

第一:導演想要表達什麼?

我看了許多朋友的短評和長評,多在糾結導演想講一個怎樣的故事,或陳述一個什麼樣的道理。這裡值得注意的是,「一部電影應該講述一個故事,或應該要寄寓一個道理」,這種想法本來就是錯誤的。恰恰是這種錯誤的定勢思維作為前提存在,阻礙了許多觀眾理解這部電影。

因為,《真實》真正想要營造的,是一種由觀看電影帶來的精神體驗。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描述這種體驗的話,就是「eczematous」——濕疹。

當然,如導演在片尾用醫生之口所說,這個體驗真的(indeed)就是一次eczematous attack(濕疹發作),但不是長在皮膚上的,而是「inside in your head」,是腦海深處的濕疹發作。

不過eczematous這個詞對我們而言還是太生僻。回到本土語境中才能真正理解。那在中文的語境中,要用什麼詞翻譯eczematous attack比較好呢?

——「毛骨悚然」。對的,導演整部電影並非想要講一個故事,或宣傳某個道理,他真正的目的,是用電影的表現手法,讓觀眾強烈地感受一次「頭皮發麻」、「汗毛倒豎」、「背脊發冷」、「毛骨悚然」的體驗,半癢半麻的感覺如同電流一樣衝擊著觀眾的督脈,就像急性過敏一樣,甚至能在皮膚上感受到癢。

而我昨天看電影時,就被這種eczematous attack擊中了。看過《真實》的觀眾絕對知道是哪個場景帶來的這種體驗。最近一次看電影有類似的感受,也都是好幾年前。或許是《陽光小美女》這種級別的佳作才能帶來的驚詫與滿足。對於我這樣看電影多的觀眾而言,因劇情而驚訝早就特別困難。然而《真實》帶給我的「毛骨悚然」體驗,居然長達一個多小時,別提多麼酸爽了。

更重要的是,帶來這種毛骨悚然體驗的並非驚聲尖叫,血漿四濺或黑暗角落中撲出的鬼怪——而是僅僅用極為巧妙的手法,不斷地給觀眾內心營造奇異感。這種奇異感經過一定積累後,在某一個畫面(看過的都知道)迸發出來,就造成了渾身上下汗毛倒豎的eczematous attack。用更加時髦而通俗的詞語來表達,觀眾在被導演mind rape的過程中產生快感了!

導演排這部電影,並非讓一般的觀眾去好評它,而是挑戰所有因觀影較多,而自以為淡定的影迷。導演非常自負地在電影中一次次宣告(借電影中導演角色之口)我要讓你們感到mind fxxk,用超乎尋常的自信主導著劇情走向,極其精心(並非某些觀眾以為的隨意)地設計每一個環節,最後毫髮不差地實現了他的目標。對於導演這種牛逼的魄力,我只能說你贏了,你屌炸天了。

我想,認真欣賞過這部電影的朋友,都知道我所說的屌炸天的一幕在哪兒。我不用再細細描述這個情節,只需要向觀眾朋友們強調這一點就行了:當你看到這一幕,口中飆出「what the Fxxx」的,感到渾身毛骨悚然的那一瞬間,導演的目標已經實現了。不要再糾結導演有啥故事想講,有啥道理想描述,你此時此刻的eczematous attack,就是他最主要的目標。

也只有在我們能專註於這份eczematous attack的體驗,看到結局畫面的那個「reality」大標題時,才能明白導演的深意。他借這部電影,無非是重複一個千百年來各種哲學與心理學實驗所探索的問題,究竟什麼是「真實」。眼睛見到的是真實嗎?耳朵聽到的是真實嗎?邏輯所思考的是真實嗎?或者歸根到底——我們人類真的有能力辨別真實嗎?抑或是人類天生在辨別真實上,就是有缺陷的?

接下來,我要向大家說明導演營造這種eczematous attack,所用的各種手法。我們需要知道一個關鍵,這些顛三倒四的情節,並非是導演任意塗抹真契自得,而是高度複雜,精心設計,控制力達到頂點的藝術成果。

首先,導演自己在電影里已經表達了他是如何做的。在片尾,那個穿著毛鼠服裝滿臉濕疹的醫生(導演自問自答的提問者),問旁邊的廚師(代表導演的回答者):「你有什麼特殊的技巧嗎?」 廚師答道:「我有特殊的技巧,我把草莓包在濕布里,輕輕地擠壓,每一次都如此輕柔,這樣你不會損壞它的表皮」。導演這個自白太屌了,容我緩緩再次發作的eczematous attack先……

將廚子的話翻譯成導演的真心所想,他是用了和做草莓那啥餅一樣的技巧。他把草莓一樣的劇情片段,包裹在濕布(畫面聲音交匯而成的電影語言)里,輕輕地擠壓每一段劇情的邏輯,由於每一次擠壓都如此輕柔,以致於電影聲光語言所構成的表象(像草莓一樣柔然輕薄)居然沒有崩塌,而內部的邏輯已經被擠壓得一團漿糊,或者說積累了無數的奇異感。以致於可以產生那麼強的eczematous attack體驗。

導演太尼瑪自負了,以致於忍不住在片尾還要讓廚子替自己來讚賞自己。

不僅如此,當醫生跟廚子說,你不妨演示一下?廚子說好。廚子說好,就是導演自己說好。他立刻自負地向我們演示了一遍他擠草莓的手法:痒痒男(代表著頭皮發麻,毛骨悚然,卻又一頭霧水的觀眾)從屏幕左邊出現,問醫生我這究竟是怎麼了。他問的,就是觀眾此時此刻的毛骨悚然,究竟是怎麼了?然後醫生告訴他,你這真是濕疹發作。鏡頭切回第一人稱的特寫,讓醫生代表導演說了,這就是濕疹發作的感覺,不過是在你們腦海深處的發作。

現在讀者您明白了嗎?導演貫穿整部電影的技法,簡單來說就是不斷地塑造奇異體驗,卻把這種奇異體驗壓制在連貫的劇情之下,小心翼翼地不碰破像掛在小馬面前的胡蘿蔔一樣、牽著觀眾鼻子走的敘事邏輯。

這就是「魔幻現實主義」的電影手法。許許多多的導演都擅長使用。但我到昨天才知道有個昆汀·杜飛,他在宣告「我才是運用魔幻現實主義手法中最牛逼的導演」。

為了讓觀眾能真正搞明白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的內在原理,我舉幾個例子。首先我們國內玩玩藝術搞魔幻現實主義的小導演很多,但大多數太嫩,炫技有餘效果不足。這方面唯有姜文才是一流的。他在《一步之遙》中用了很多魔幻現實主義手法,而且都是和敘事和情緒高度結合的。最讓我感到精妙的是男主角在書房見到五六,回想之前經歷的一幕:

想想看:為啥姜文回憶和五六對話時,抬著頭看著天上說話?

想想看:沙灘上進行的對話,這個沙灘怎麼可能在一艘船里?

想想看:兩個人前一個鏡頭還在船尾看海,後一個鏡頭怎麼在沙灘上踹腳?

想想看:這一幕最精彩,姜文聽到身後五六的叫喚,從想像回到現實,在書房中回頭的一剎那,為何背後居然是船尾的大海?

每一個鏡頭細細來看,都是完全不可思議的。但這些奇異點被非常緊湊的回憶邏輯所掩蓋了,觀眾還沒來得及意識到畫面的不可思議所在,下一個內容豐富的劇情段落已經撲面襲來,一點思索的時間也沒有。

這就是經典的魔幻現實主義手法,恐怕是姜文最近幾部作品中最有想像力的場景之一。它和所有的魔幻現實主義手法一樣,故意拼湊了空間上不連續的畫面,拼湊了時間上不連續的畫面,把各種不連續的空間線和時間線交錯在一起,唯一連續的是敘事和角色的情感。由於角色的情感是唯一合乎邏輯的,因此這個情緒被極大地凸顯出來,灌入了觀眾的感受中。而之前錯亂的空間和時間,恰恰營造了一種亦幻亦真的夢境感。在所有魔幻現實主義的敘事中,所有的角色在進入這種夢幻感時,沒有任何人會提出質疑來打破這種奇幻感,他們都對不可思議的情形無動於衷,也讓帶入他們感受的觀眾無法跳出來思考。多說兩句,如果角色質疑了這個場景,就不是魔幻現實主義,而是一種荒誕手法了,讓世界的荒誕來承托角色的獨特體驗,這個就是周星馳擅長的了。

話說回來,《真實》的導演杜飛,不停地用鮮明的光影,直白的畫面,連續的對話來營造一個現實主義的光影聲音氛圍,這就是他小心翼翼不去碰破的草莓皮。也正是這張皮的存在,誘導著觀眾一直在一種現實主義的預設心態下,在不斷接觸到不可思議的劇情時,總在拚命消化劇情時絞盡腦汁尋找一個合乎情理或邏輯的解釋(誰誰在做夢,誰在誰的夢中,誰和誰可能是一個人等等)。而這種合理化的努力,促使那層草莓皮始終不破,才會醞釀出後面的eczematous attack體驗的爆發力。

導演在電影中塑造了哪些不可思議的奇異點呢?這我就不多說了,細心的觀眾可以再看一遍電影,一個一個地數。我就舉一個點,小女孩想用學校的錄像機放錄像帶,被老師抓住了。女孩和那個去看過心理醫生診夢的主任對話,當主任表示要拿走錄像帶否則就告訴她服務時,小女孩威脅主任說「你這麼做,我就告訴所有人你穿著女人裙子開軍用吉普」。這是電影前期一個特別大的邏輯奇異點,觀眾不禁喊出「what the fxxx?」 該主任不是夢中穿著女人裝見到小女孩么?怎麼現實中小女孩居然拿這點威脅他??

為什麼這個點值得舉例子呢?因為導演在塑造種種奇異感時,不僅用了常用的拼湊了不同的時間線,拼湊了不同的空間線來營造奇異感,還大量把夢境和現實混在一起,營造夢幻和現實的奇異感。這就是他的目的,這部電影本來最終要探討的就是「什麼是真實」。

而這個奇異點的出現,已經稍稍地用力大,險些打破了敘事的連貫性。然而這是導演故意的,在這個點他就是要用力擠壓劇情下面的邏輯結構,即猛力又輕柔,於是在破裂之前戛然而止。爾後又讓主任再次出場偷偷更換女裝,給觀眾一種他之前說做夢是在說謊的「暗示」,安撫了觀眾的情緒。讓觀眾們又自作聰明地回到思考整部電影的「合理解釋」節奏上。

諸如此類的奇異點,時間線的奇異點,空間線的奇異點,夢幻和真實交匯的奇異點,貫穿整個電影。但哪個奇異點的「奇異感「,都沒破壞敘事和角色情緒的連貫性。只要這兩個連貫性沒被打破,觀眾就始終被劇情牽著鼻子走。而且奇異點越多,就越沒有時間思考任何一個點的內在因果。這個草莓的表皮還是完好的,但內部的邏輯架構已經踏縮成一團漿糊了。觀眾沒有看到這團漿糊有多亂。直到電影的那一幕出現,在流暢的劇情下把所有的不合理集中到一個時間點、一個畫面中爆發出來時,觀眾高呼what the fxxx,才發現自己已經被mind fxxx爆了!我們這些受虐狂不僅高呼,導演太尼瑪天才了,太牛了……可這種驚呼居然也被導演完全考慮到了,他讓電影中的製片人替我們驚呼,替我們誇讚他,更顯得我們是如此的predictable,如此被他掌控。

所以說,導演從頭到尾都在精心設計,極其精巧地炫技,無所不在地營造奇幻感,卻又小心翼翼不破壞敘事和聲光的連續性。他自己倒是囂張地不行,在電影一開頭就說了這是一部怎樣的電影,還是那個廚師,在第一次接受痒痒男採訪的時候說,」這道菜就是一個甜點,草莓夏洛特「——它是一部非常簡單的甜點(甜點般的電影),非常容易製作(表演和拍攝沒什麼複雜性),而且這個甜點(電影)的成本非常低。更重要的是,」not so gross to touch「——作為一部魔幻手法如此多的電影,由於它劇情簡單,圍繞著生活的現實感鋪陳開,並不會像別的魔幻主義電影那樣令人不適(例如我之前評論過的《一步之遙》和《鳥人》,就多少令人不適)……

我還能說什麼呢?導演開宗明義地表達了他的目的,挑戰我這樣自認為閱歷豐富,不會被懸疑手段忽悠的觀眾。他用角色的話做了說明,也是下了戰書。他就是要做一部擠破一切內在邏輯卻不擠破皮的電影甜點。而最後eczematous attack襲來時,看到小女孩錄像帶畫面的那瞬間,我內心中鋪墊了很久的高能反應語境,也沒有帶來一點點防備。導演還在對觀眾說,早說了嘛,要耐心,不要急著想知道錄像帶的內容,還沒到時候……就像甜點中最甜的餡兒,要等其它部分的口味都混合後才有最佳的效果。

這份甜點最終的隱喻,是電影中那盒錄像帶。和怎麼揉都不會破的草莓皮一樣,這個錄像帶是被野豬吃下去也不會咬破的法寶。它是一切懸念中的核心,是掛在我們額頭前、吊著我們胃口的胡蘿蔔。是最後引爆腦海中eczematous attack的傳染源。

還能說什麼呢?導演你贏了,你太牛逼了,屌炸天啊!

按原計劃,我還要在本文最後一個部分介紹這種引發eczematous attack的原理。這是導演真正的不傳之秘。然而不好意思,哥早就看透了這裡面的一切奧秘。不過現在已經凌晨二點,我明早還要趕著上班,只好簡單說兩句了。以後有機會再補完。

1. 為什麼會有奇異感的同時,卻不會碰破那層草莓皮呢?

2. 為什麼奇異感會引發eczematous attack呢?

這是一個很好的哲學問題,心理學問題。只是很多人只把它用在特別具體的一兩個問題上,例如導演想探討的,什麼是」真實「。同類的探索其實太多太多,最直觀的是不可思議的圖畫。例如:

例如:

例如:

例如:

由於心理學家的傑出貢獻,這樣的不可思議圖片有很多很多例子。我們常看的魔術,也是某種意義上的不可思議事件,因此也被稱作幻術——不是買雞小子,而是illusioner。

除了圖片和魔術外,還有語言類的不可思議,例如:

」我說的這句話是謊話「

關於這些沒時間深究了。簡單做個結論。人類的思維境界其實並不高,我們的邏輯思維是由眾多單維度(判斷大小,和判斷輕重,在我們思維中是兩個獨立環節)的二進位邏輯貫穿成的。在一個場景下,我們只能用一個維度的邏輯做一個非真即假的判斷。而特別複雜的邏輯,我們只是用很多次單個邏輯的判斷擬合出來的二進位串。如果有遠比人類智慧的生物,可能可以在一個判斷中,同時處理完多個維度,多個環節的判斷。

這個天生不足,意味著人類思考問題,本該遵循層層遞歸原則。每加一個環節或一個維度,按道理都該檢查之前的每一個維度和每一個環節,於是構成一種九連環或漢諾塔式的思維方式。否則就會暗藏隱患。

但人類的直觀是達不到這樣的回歸擬合的,常常是單維度,單線程的判斷,於是隱藏著錯誤,當錯誤無可置疑地呈現出來的時候,就產生了所謂的錯覺。這個錯覺可能是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衝突,可能是理性和感受的衝突,可能是想像和現實的衝突,諸如此類。

事實上,我們絕大多數的奇妙藝術體驗,都是有人利用人類的不足,這些錯覺營造的。而人類兩個基本的生理功能將會在察覺錯覺後迸發,一個功能是因為奇異而警覺(視聽變敏銳,注意變集中,乃至於毛骨悚然地警惕),另一個功能則是在察覺奇異感無害後有愉悅的體驗(愉悅就是放鬆身體警戒中的機能)。

我們在不可思議的圖片中,在魔術中,在奇妙的語言中,在科學實驗中(例如靜電讓毛髮豎起),在種種藝術創作中(例如梵高的星空)都能體會到奇異感給我們帶來的各種樂趣。

然而我真的從來沒意識到,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的巧妙運用,能帶來如此強烈的eczematous attack體驗。

為此我感到很爽!!感謝屌炸天的導演!!


整個影片其實在說一件事情,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而真實發生的你未必都能看到。

了解這一點,你就會理解影片中很多不符合現實世界邏輯的現象——影片中拍攝出來的畫面,並不代表就一定在影片所虛構出來的世界中真實發生。

1.

一直以為患有濕疹的那位年輕主持人其實是男主的一個幻覺,從頭到尾其實主持人就只是那位濕疹醫生。所以可以看到影片中有一幕黑人男接到電話說「他覺得病情加重了」,然後導播廳的人就廣播說「濕疹男」今天不來,這邊是直接把主持人稱作是濕疹男的。

因此以年輕主持人為主體的話,他所承載的鏡頭故事與影片世界中真實發生的故事是有出入的。比如年輕主持人在主持的鏡頭,其實是男主在拍攝濕疹男時想像出來的主持人;年輕主持人把道具服裝拿去乾洗店洗那部分畫面其實是男主在經歷這些事情(這個推理在時間上是符合邏輯的)。

綜上來講,這也就解釋了1.男主邀請年輕主持人呻吟,最後從頭到尾都是男主自己一直在嘗試不同方式的呻吟; 2.夢境裡面,年輕主持人跑過去和男主說我們其實是同一個人。

2.

除去這部分所呈現出來的畫面是沒有在影片世界中真實發生的以外,其實整片一直到男主第一次在車裡面陷入睡眠之前都是在影片世界中真實發生的。一直到男主在車上睡著了,之後所有的故事可以全部看作是他夢中的情節。

這也就解釋了1)為什麼男主可以同一時間出現在不同的地方,且與裡面的人同時發生交集;2)出資方竟然發現自己在和紀錄片中的男主電話。(這個如果在真實的世界裡面是完全不符合時間邏輯的,畢竟那部記錄影片是以膠捲的形式在播放,不可能是直播。)3)為什麼在影片的最後,男主竟然兩次從出資方住宅處出來且表現出不同的反應。

3.

基於第二點,所以其實我們在男主沉睡後看到的後半段紀錄片導演拍攝的電影情節很可能不是影片中真實世界中那位導演拍出來的電影情節。換句話說,後半段我們看到的紀錄片導演拍攝出來的電影很可能是男主夢裡面虛構的。因為在男主第一次去找出資方的時候有看到這個紀錄片導演離開出資方處並與出資方交談,且出資方也有向男主介紹過這個導演的背景。所以完全有可能男主在回去後有搜索過這位紀錄片導演的信息,但是這個畫面並不是一定需要展現出來的。(如果我們把影片中塑造的世界看成是一個真實的世界,那麼其實這個動作在那個世界中是符合邏輯的)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男主是在出資方明確表示你如果給到我一個滿意的呻吟我就讓你拍這個電影后的48小時內陷入睡眠的,基於弗洛伊德夢的解析中提到的——「你心裏面一直想的事情,很可能出現在你夢裡面」這個理論,1.男主太想得到拍攝電影的資助;2.男主已經對於整個紀錄片所涉及到的事情以及人有了印象。於是夢裡面以這些影片世界中的已有資料作為線索虛構了自己成功獲得了資助的這件事情:影片的最後男主出現在記錄片中,與出資方電話,並在護士扎針的時候意外的呻吟了一聲,出資方表示那一聲很棒,願意資助他拍攝影片。

整個影片其實在說一件事情,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而真實發生的你未必都能看到。

換言之,我給你看到的未必是影片所構造的世界真實發生的,影片所構造的世界發生的我未必都給你看,我就想呈現真真假假迷惑你,哪些是reality,你燒腦慢慢判斷。

以上,個人理解,如果有漏洞,歡迎重戳。


這也是在b站看到的評論 不知道轉過來好不好

看完了,分享下自己的看法,和大家討論下。導演的中心是《真實》,首先我們了解就是真實存在的意思。但是問題在於認知,唯物主義堅持本來就存在,但唯心主義堅持自己看到的才是真的。之所以說這個是因為關於認知,我們是建立在自己的感知之上的。

故事可以分成很多部分。

這是一個鏡中鏡。就是電影裡面拍電影,這裡有第一個真實,電影本事拍的是虛擬的真實。故事可以分解,幫我們理解。

首先有一個導演,有一個投資人,有一個攝像師,有一個主持人,還有一個主演小女孩。和兩個有台詞的路人。

然後導演要拍一部關於真實和虛幻的電影,所以有了上面這些演員,故事開始於小女孩。

1:小女孩被找來拍電影,從一開始睡著了,但是醒來卻很端莊的看書,以及後來和校長的對話里看出,小女孩演技很好,因為她演的是最真的自己。而且導演要的是真實,所以可以看成是她生活的紀錄片。然後導演在她睡覺時給了一個暗示,錄像帶!故事開始了,女孩以為看到了錄像帶,但沒有(因為倒垃圾時沒有看到),所以導演在垃圾箱里放了一個空白的。家長放了個空,女孩拿到了錄像帶,但沒人相信,只有自己信,所以她要打開看看。來到學校,她被抓到,被叫到校長室。這都是最普通的故事。然後路人a校長。***校長有女裝癖,和心理醫生的對話可以看出(被問到醒來的原因時他說自己不會夢到老人,他的夢是自己可控的)他的這次談話是真的發生的現實,而且還有目擊者小女孩。小女孩最終沒看成回到家。按照安排好的用家裡的錄像機看,其實那不是錄像機,是監視儀。然後播放了最普通的打電話,但是驚艷了投資人,因為電影里的「錄像」和自己打電話。故事結束,很精彩的電影。但如果只是這樣那還不夠好,所以要加東西充實它。

2:攝影師,他有一個夢想要拍電影,當投資人隨意敷衍他時,他認真了,開始找他的呻吟,這裡用了另一種手法,正如片中提到怎麼表現看不到的東西(波,夢境)?拍出來,把他的夢拍出來,比如看到自己、到處錄音、自己的電影被另一個自己拍了,等等。其實到這也就看出來了,其實這才是導演拍的。

3主持人是在說心理因素會影響人的感知判斷。醫生和他一樣,不過表現正相反。校長是說人會沉迷於幻覺而不自知。投資人是在說大部分人,急躁、沒耐心、只對最後的結局感興趣。

導演用這種真假交互的手法,把我們繞了進去,但同時表現了對真實的追求,對虛假的運用。以及對電影的真實追求。電影貴在真實

(昨晚半夜看完後一直在腦海里整理思路,我覺得我肯定做了很奇怪的夢,不過沒印象了…)


剛看了《真實》,想在網上找一點幕後花絮,亂說幾句:

  1電影沒有中心思想。尋找電影的答案,如同尋找捷徑一樣,是偷懶的做法。

  好萊塢大部分電影有一個核心概念,如復仇,成長的代價等。影片內容圍繞核心概念分層次表述。即使如此,怎麼說也比說什麼重要。邏輯如同球隊的防守,但影片肌理人物趣味才是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部分,觀眾需要的不是說服,而是共鳴。杜飛該片顯然敘事的那個雜耍性質要大於表述核心概念本身。

  而且我覺得他也沒啥核心概念,就是玩一下。

  2真實一片有幾個時空連接點,模糊了段落的套層關係。類似遊戲紀念碑谷。部分觀影者的迷惑在此?

  試舉例:

  1老導演拍片,劇情內容是片中情節,還是現實發生的?

  2校監的夢境,夢中情節還是現實情節。

  3攝影師打電話,撥號可以跨越平行時空?

  4豬肚子里的錄像帶。對錄像帶的好奇是小女孩段落的主要內容。錄像帶天然是一個畫中畫跨越段落的容器。

  5攝影師要拍攝的電影提前上映,模糊了時間順序。未來與現在並置。

  等等。

  幾條線索交織前行。以上列舉的如同人體關節,盯住這些轉換的通道,其他部分基本上是一個正常的電影順序。盯著關節後你會發現,這個結構形成的動物最後並沒有走到哪裡。

  3看電影如同與人談心,如果你的朋友有所圖,那麼他會尤其關心你的反應,表述清晰或聲淚俱下。但過於理智或感性都不是好的交流方式。

  文學上說通常有三種辦法:1抒情式的,講性情的。2動詞式的,即現在文學圈時髦的記者體。3描述式的。專精一種是才子文章,最好的敘述是長期自我訓練後三種方式的自由切換。

  電影也是一樣,某派講邏輯,某派講性情趣味,某派講語言師承。杜飛顯然不是某種正統的學院派導演,趣味不及展開,人物關係也單薄的如同漫畫。靠點小邏輯兜兜轉轉,不登大雅之堂。影片是成立的,也到此為止。

  4我看最好的還是攝影,風格詭異。不追求通常意義的影調,壓了大部分影子。大光圈淺景深,畫面清冷有銳度,室內外調子一致,極高級。紅少藍綠多。曝光嚴謹,層次如黃河九曲,好的令人髮指。拍攝現場應該做了大量的執行工作,小成本不知道咋操作的。道具也花心思,攝影的車,老闆的房間等,貌似某種架空的近現代,匹配上高逼格攝影,有點好萊塢白日夢式的荒誕。導演作為一個DJ,估計生活里就認識很多紙醉金迷的怪咔。勾肩搭背之餘借雞下蛋,攢了這麼個調子。

  威尼斯今年愈發疲軟,多收怪片,為怪而怪。口味飄忽。該片進了主競賽未必是好事。但賣相不錯,在小圈子裡應該有些人緣吧。

  所以我還在找這個片的花絮,望有心人分享...


我覺得這電影拍出了夢的感覺,你們試試躺在床上舉著手機戴著耳機窩著脖子再看一遍,一部電影看完有點頭昏腦脹的感覺,就像剛做過一場夢一樣,莫名爽啊。

這電影簡直意識流???


一般電影敘事結構是線性的,而真實這部是非線性的。

時空混亂代替時空統一,情節破碎代替情節連貫。


很多人看了這部影片肯定想搞清主線和各條情節是怎樣貫穿到一起的,我理了很久的思路,最後發現這部電影是無法理出一條清晰的線路的,不然導演就太失敗了。

對於電影中的混淆現實與虛擬的手法,我倒是總結了一下。

1.錄像帶中的世界和現實世界相連接。投資人在影片中和男主通電話的那一段

2.第三者同時存在於某人的現實和夢境。小女孩既和校長的現實在一個層次,也和校長的夢境在一個層次。

3.做夢者和其夢境相連接。男主1打電話給投資人,此時的投資人卻在和另一個男主2對話,男主2告訴投資人他昨晚做了同樣的夢。這時如果投資人把電話給男主2,就會出現一個很有意思的情節,男主自己和夢裡的自己通話。

4.把不同層次的夢中同樣的橋段剪輯到一起。影片後面男主在不同的地方暈倒,一次次醒來,讓人感到永遠醒不來永遠是在夢中的感覺。

5.多角色輪迴。小女孩是投資人看的影片,男主是小女孩看的錄像帶,而投資人有時候在男主的夢裡。

6.其實男主是主持人的夢(男主也覺得自己身上癢),而主持人是醫生的夢(醫生身上長滿濕疹,而他自己卻不癢),所以整部影片的基點估計都是在一場夢中,而夢又是可以背邏輯而行的。最後,放棄你的解夢吧,好好地欣賞這部影片!


這部電影是我半年前看的,十分喜歡。特別是那循環的尖銳旋律,感覺一直都忘不了(廢話請省略)

我感覺,很多人現在對電影的一個比較大誤解就是,這個電影是個合理的故事,我們要從故事裡獲得一定的感悟和理解。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概念。簡單來說,不合理所帶給你的體驗,那是否合理?那是否也是一種情感上的體驗?這部片就是要帶給你這種感覺,讓我們這些習慣了電影故事的人一種打破常規的體驗,去面對我們所真正恐懼的東西(未知)

我看了高分評價中有許多很詳細的解答,所以在這我也不再堆砌名詞去重複解釋。正如標題中的真實給我們帶來的欺騙,影片中也有許多的「偽」合理解釋來讓我們安靜下來,順著導演思路走。比如開始的一大問題一個沒有濕疹的人去看濕疹醫生,和「小女孩看到老師女裝」,都給了我們一個合理的心理預估。然後,就是

嘎嘣

一下,打破我們對真實事件的體驗,從而獲得一種面對未知事件的恐怖體驗。很有趣,也很難。

最後啰嗦一句,片里多用的是穩定鏡頭,色調也是比顯示更加蒼白的由始至終,可以想像為什麼


「真實」讓人呻吟


一圖概括導演要表達的東西

你硬要從電影里梳理出幾條故事線,試圖搞懂電影到底講了什麼其實正中導演的圈套。你以為的電影是什麼?恐怖片就要一驚一乍嚇人?懸疑燒腦就要搞無限循環?大片就要套用好萊塢式敘事?導演在旁邊抱著肩膀嗤之以鼻:「無知!膚淺!幼稚!庸俗!可笑至極!你們這群渣渣,看我給你們來個牛逼的。」

電影看似線索無數,每一個片段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其實這都是導演放的煙霧彈,他就是想看你們撓破頭用傳統理解電影的思維去解讀這個電影,以此達到嘲諷你們的目的。

我十分歡迎導演拿出真正牛逼的東西嘲諷我,但是導演只是胡言亂語一通然後說「來!解讀一下我的電影。」呵呵,放煙霧彈這種雕蟲小技就想引我上鉤?如果要我打分的話我給2分,畢竟能開腦洞也是很厲害的嘛。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一名法國人在上海被輕微劃傷頸部,而法國大使館卻聲明一名公民在上海被嚴重刺傷?
在索邦大學(巴黎四大-巴黎六大)(Sorbonne Universités)就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索邦大學是指巴黎的某一所大學還是巴黎所有的大學?
去法國留學前有什麼東西最好從國內帶過去?

TAG:電影 | 法國 | 喜劇 | 影視評論 | 嗶哩嗶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