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商業能成為迦太基的主要收入來源,而古代中國卻抑制經商?


其實有點偏題,但是我覺得這個問題也有點問題。一個國家以什麼為主要收入來源是這個國家文化傳統決定的。腓尼基人靠著地中海貿易網經商起家自然以商貿收入為重,中國秦國沒有好的商貿條件自然以農業為重。但考慮到題主想問的是為什麼中國要重農抑商,所以就來解釋一下歷史上農業國家總是能打敗商業國家的原因。

===================

怒答一下。

一是商業國家有固有弱點,農業國家在軍事上有先天優勢。

二是路徑依賴問題。

三是,古代的商業是純貿易,近代的商業,是資本主義工商業(工業),兩者本質區別。

古代早期歷史上比較成功的大帝國都是重農的帝國。早期國家中的重視商業的基本上都都很容易被農業國家打敗。

西方早期歷史,最典型的,雅典和斯巴達爭霸。雅典是典型的商業帝國,靠貿易和海軍控制大量海外附庸城邦,和農業為主的斯巴達伯羅奔尼撒同盟打仗。結果斯巴達人贏了。

希臘各城邦和北方馬其頓王國的戰爭。商業發達的希臘諸城邦被馬其頓王國怒推。當然這個例子不算太好,有亞歷山大大帝(還有他爹)過於BUG的因素。

羅馬和迦太基爭霸。羅馬共和國時期是個典型的農業國家,軍隊主要是公民兵,迦太基則依賴海外貿易和殖民,軍隊主要是僱傭軍。然後迦太基經過三次布匿戰爭被羅馬推平了。

中國文明的早期階段,更不用說了,秦國怒推山東六國。山東六國的商業和文化都比秦國發達,然而愣是被狂艹了。

為何農業國家軍事強?為何受傷的總是商業國家?

因為農民所具有的一些特質,比商人更符合古代戰爭模式。

農民需要耕地,所以對外征服戰爭獲得更多地土地,是符合農民要求的。同時,對外戰爭也給了農民一條上升通道,當統治者在對外戰爭和社會上升中建立起一套相聯繫的制度的時候,無疑將大大激發農民參戰的積極性。而且,農民流動性較弱,便於編成戶籍進行管理,獎勵農耕有利於人口增長,這些都是有利於古代戰爭動員的重要因素。古代戰爭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堆人口壓死別人,農業國家天生就有這個優勢。

然而,相比較而言,商人卻往往不是好的士兵。商人天生支持自由貿易,他們對戰爭的態度往往是複雜的,固然征服海外殖民地可以獲得大量壟斷利益,但不同商人集團之間卻往往有不可調和的衝突。比如布匿戰爭期間迦太基當權派商人就不停給漢尼拔使絆子,因為他們和漢尼拔家族(軍事殖民)在商業上是有競爭的。而且商人慣於商戰,性格狡詐,這不是當兵的好特質。戚繼光建立戚家軍的時候就嚴令不準招市井之徒,而從浙江義烏地區的農民和礦工之中尋找優秀兵源(這些人花花腸子不多而且好勇鬥狠)。——當然現在義烏商人很NB,但我說的是戚繼光時候的事情。

農業國家有多牛,看羅馬就知道了。羅馬人在漢尼拔入侵期間基本一直是被吊打的,漢尼拔可謂古往今來開掛第一人,羅馬軍團來幾個他滅幾個,而且基本是團滅。羅馬人雖然慌亂,但倚仗體制優勢還是能硬撐,你漢尼拔滅幾個軍團我重新編幾個軍團再戰。這一拖就把漢尼拔拖了十幾年,漢尼拔無計可施,而且一個人在義大利半島,國內不派援軍,西班牙的弟弟在趕來援助的路上被羅馬人滅了,最後不得不退出義大利。

路徑依賴就簡單了。經過古代社會的一番篩選,最後剩下來的強國都是重農的國家,至少都有重農的傳統。比如中國,自從春秋時期齊國推行重農政策以來,重農政策一直是各代霸主的標配。後來又有儒家士農工商的階級體系背書。加上中國地理環境比較封閉,外部強國除了游牧帝國就沒了,所以重農政策在歷代都得到了沿襲。

西方歷史比較複雜,因為地中海地區地形破碎,加上宗教影響,所以沒有建立大一統的帝國。所以每個年代都既有重農的國家也有重商的國家。但重商國家的霸權往往並不持久,那些比較長期的霸權都是農業大國(法國、波蘭)。威尼斯這種小國也一度強過,但其實他們的霸權是很跛腳的霸權,和雅典迦太基一樣,兵源不足,依賴僱傭軍作戰,海軍雖強,但你城市在地上,把你城給圍了佔了你還怎麼囂張?而且隨著威尼斯對貿易路線控制的喪失,依賴對外貿易的威尼斯很快就失去了稱雄的資本。相比較而言內陸農業國只要有人口有地就有錢和軍隊,打仗比商業國家方便的多。

最後,第三點,很多人簡單地從近代中國是農業國,而外國列強是商業國的比較中得出商業文化比農業文化優秀的結論,其實很偏頗。實際上在古代,農業文化才是更可靠的競爭策略。商業文化的重要性僅僅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後才凸顯重要性。

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同時熱兵器得到普及後,情況在很大程度上發生了改變。擁有發達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城市在國家爭霸中的重要性大大提高。自由的商業文化在這方面是比呆板的農業文化具有優勢的。而隨著新大陸的發現,海外殖民貿易的利潤更是成倍增長。工商業在國家競爭中的重要性逐漸超過了農業。但是,必須看到這種改變只是部分的改變。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一定的土地、人口規模,農業羸弱,即使商業文化再發達,也不可能是其他國家的對手。

典型的還是威尼斯這些義大利城邦。土地少,人口少,只能依賴商業立國,但卻不得不臣服於農業國奧地利。而義大利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傳播到英國、法國這些大國後,這些國家實施起重商戰略來比義大利城邦要成功得多。

再如荷蘭,17世紀時荷蘭依靠龐大的商船船隊打敗葡萄牙成為東方世界的主要殖民者,但隨著英國崛起,由於英國有更大的國家規模和更專業軍事組織,單純依靠商船的荷蘭海軍很快就被打敗了。

所以說,近代以後,農業仍是基礎,商業(工業)則是爭霸成功的關鍵因素。

這種國家規模導致的規模效應在現代社會也是存在的。歐洲列強雖然橫行幾百年,但在20世紀被過去科技上相對落後的美國和俄國兩個超級大國碾壓不是沒有緣故的。人多地廣自始至終是國家競爭的巨大優勢。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的迅速騰飛,靠的也是人口和國土,這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財富。(只要人口增長不要落入馬爾薩斯陷阱導致普遍貧困的惡性循環)


重農抑商編輯

重農抑商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其主張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從李悝變法、商鞅變法規定的獎勵耕戰,到漢文帝的重農措施,直到清初恢復經濟的調整,都是重農抑商政策的體現。《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

中文名

重農抑商

地 位

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

主 張

重視農業、以農為本

表 現

獎勵耕戰

目錄

1簡介

2李悝思想

3范氏思想

4反應

5產生原因

6表現影響

1簡介編輯

在農耕時代的中國商業和商人的命運,與王朝政策相關,而政策的變化,也與不同時代的政治形勢相關聯。

商鞅變法實行的重農抑商政策規定:土地可以買賣;家裡有兩個成年男子不分家的,加倍徵收他們的賦稅;粟帛生產得多的,受到免除徭役的優待。

中國封建社會採取這種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決定的。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種經濟的主要部門是農業。農業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提供給人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農業生產的狀況直接關係到國家的興衰存亡。為此,歷代統治者都把農業當作根本性的大事來抓,採取一系列督促、鼓勵、組織農業生產的措施,在國家經濟政策上向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方向傾斜。通過發展農業,封建國家可以徵收穩定的土地稅來保證財政收入,還有利於社會穩定,將農民緊緊束縛在土地上。統治者認為,發展工商業不僅不如經營土地那樣使生活有保障,還會加劇勞動力從土地上流失,造成種種社會問題。因此,重農抑商、以農立國就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治國主張。

2李悝思想編輯

李悝,約生於公元前450年,卒於公元前390年。曾相魏文侯、武侯、使魏國富強。他是法家的始祖,曾著法經6篇,對後世的刑律產生了重大影響。李悝還是重農抑商的最早提出者。李悝重農是毫無問題的。李悝在魏國治國有兩項重農的措施:第一項是"盡地力之教"。所謂"盡地力之教",就是高度重視農業生產,設法增加農業產量。其辦法是"地方百里,……除山澤邑居叄分去一,為田六百萬畝。治田勤謹,則畝益三斗;不勤,則損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減,輒為粟百八十萬石矣"①。李悝的"盡地力之教"就是要讓農民"勤謹"耕作,爭取好的收成。為了提高農業產量,李悝主張播種時"必雜五種,以備災害,力耕數耘,收穫如寇之至"②。這就是說種植要多種經營,有的作物受災害,其他作物還可以收穫;耕要用力深耕,除草要勤,要鋤幾次;收穫時要像防備盜寇那樣迅速有效以免遭受損失。第二項是,創"平糴"法。為防止"糴甚貴傷民(非農業居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李悝創"平糴"法。"平糴"採取的辦法是把年景分為:上熟、中熟、下熟、正常、小飢、中飢、大飢7種;計算出7種年景下,一戶耕田百畝的個體農民的收入,制定出在大熟、中熟、下熟3種年景下向每戶農民收購糧食的數量,而後在大飢、中飢、小飢年景時把這些糧食平價糶出。這樣便收到"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取有餘以補不足"的成效。李悝由於把以上兩項政策"行之魏國"所以魏國"國以富強"③。

值得注意的是李悝不僅重農,而且還是輕商、抑商思想的最早提出者。在李悝看來,農業幾乎是國家財富的唯一源泉,所以他說:"農傷則國貧"。接著他又把工商業與農業對立起來,認為工商業的發展會損害農業,會使民人饑寒,國家貧困。所以他說:雕文刻鏤,害農之事也。錦繡纂組,傷女工者也。農事害則飢之本也。女工傷則寒之原也……故上不禁技巧則國貧民侈①。

十分明顯,李悝把工商業與農業對立起來,認為工商業危害農業會導致"國貧民侈(奢侈)"。雖然李悝這裡要求"禁技巧",似乎只是針對手工業而言的,並未提到商業,然而由於手工業一般都是商品生產,生產的目的為了賣。所以,李悝的"禁技巧",勢必包含著"禁技巧"產品的銷售,包含著對商業的歧視和限制了。所以,李悝是重農、輕工商、賤工商的最早提出者,也可以說是重農抑商的最早提出者。不過,在歷史記載中李悝重農實行"盡地力之教"、"平糴"兩項政策是有卓著成效的,至於"禁技巧"具體採取了什麼措施卻無記載,也許這方面還停留在思想上,並未落實到實際的政策和措施上。

從春秋時期管仲等人的農、工、商並重的思想到李悝的經濟思想和政策,我們可以看到重農抑商思想產生的軌跡。

①《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

②《太平御覽》卷八二一,轉引《史記》。

3范氏思想編輯

【原文】

慶曆①中,議弛②茶鹽之禁③及減商稅。範文正④以為不可:茶鹽商稅之入,但⑤分減商賈之利耳,行於商賈未甚⑥有害也;今國用⑦未減,歲入⑧不可闕⑨,既不取之于山澤及商賈,須取之於農。與其害農,孰若取之於商賈?今為計莫若先省國用;國用有餘,當先寬賦役⑩;然後及商賈。弛禁非所當先也。其議遂寢。

【注釋】

①慶曆:宋仁宗趙禎的年號(1041—1048年)。

②弛:解除,免除。

③茶鹽之禁:文中指對私營茶鹽的禁令。

④範文正:范仲淹。

⑤但:只,僅。

⑥甚:很,極。

⑦國用:這裡是指國家的用度。

⑧歲入:指每年的稅收收入。

⑨闕:通「缺」,缺少。

⑩賦役:田賦力役的合稱。封建時代除地租外,還要調用民力若干天,稱為力役,後世也可另收丁稅代替勞役。清代以後,賦役則成為田租的專稱。

寢:停止,平息。

【譯文】

宋代慶曆年間,有人提議要放寬鹽和茶葉專賣的禁令以及削減商人的賦稅,范仲淹認為不可行。因為徵收鹽和茶葉稅,僅僅是分掉商人的一部分利潤而已,對商人徵稅,並沒有(對商人的利益)造成多大損害。如今朝廷的各項開支沒有減少,每年的稅收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不向茶山鹽池和商人徵收,就必然要向農民收取。與其損害農民(的利益),倒不如還是向商人徵稅。當前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如先節省國家的各項開支;國家的用度有了盈餘,就應該先寬減對農民的稅收和勞役;然後才可以考慮到商人。因此,開放私營茶葉和鹽的禁令,減免商人的稅收都不是眼前急辦的事情。於是為商人減稅的議論也就平息了。[1]

4反應編輯

商周時期 :國家曾採取鼓勵政策,支持商業發展。後來社會上出現日益嚴重的商業與農業爭奪勞動力,影響農業生產等危及政權統治等問題,於是出現重農抑商思想。

戰國時期:強調耕戰、加強中央集權於是出現了重農抑商的思想。商鞅在秦國實現變法時,首倡「重農抑商」。

西漢初:經過長期戰亂,民生凋敝,商人卻囤積牟利。漢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並嚴禁商人購置土地,這些政策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對恢復經濟造成阻礙。漢武帝推行:貨幣官鑄、鹽鐵酒專賣、官營販運、物價管理、以及向工商業者及加重徵稅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賈的勢力。

參考:《漢書·食貨志》

中唐以來,重農抑商的政策有了某種鬆動。朝廷對海外貿易的鼓勵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實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明清時期,商品貨幣經濟空前活躍,國家財政收入也從商業稅收中得到了很大的補充。但統治者認為商品交換不能夠創造新的財富,對商業發展並不採取鼓勵政策,還經常以各種方式對商人進行盤剝,破壞了工商業的正當經營,以至於影響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註:「重農抑商」政策能長久得到實行的原因:

1.適應了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需要。(根本原因)

2.中國一向重視農業的傳統思想(士農工商的排列順序)。

3.有利於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5產生原因編輯

重農抑商政策與封建制度相始終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一個國家或政權實行什麼樣的經濟政策,歸根到底是由其經濟基礎和統治階級利益所決定的。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於人們來說擁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額財富,且地租收入較穩定,是發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時對封建國家而言,農業的發展可使人民安居樂業,人丁興旺,使國庫糧倉充盈,既可內無糧荒、動亂之虞,也可外無侵擾之慮。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發展農業當作「立國之本」,而把商業(有時也包括手工業)當成「末業」來加以抑制。

與此同時,在封建帝王看來,私人工商業主一方面通過商品交換與高利貸盤剝農民,另一方面商業活動豐厚的利益回報又吸引著相當一部分農民「舍本趨末」,從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統治基礎。

此外,最新研究認為:「重農抑商」政策的出現,除了其經濟原因或物質方面的原因外,還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即「重義輕利」觀念的影響。

6表現影響編輯

古代重農抑商政策主要表現在:一、統治者反覆強調農業為本業,商業為末業;二、在土地問題上,採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農民大量破產,穩固農業生產基礎;三、強化戶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動;四、從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業活動:限制商人的政治權利,堵仕途之路,不許其後代做官;利用稅收制度懲罰商人;對重要行業採取官營,不許商人染指;從日常生活方面對商人進行限制,對其穿衣、建房、乘車都有歧視性規定,等等。

古代重農抑商政策:一、戰國時期,秦國獎勵耕織;二、明清時期,統治者極力強化本末意識,實行專賣制度,等等。

影響:一積極: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當時農業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維護社會穩定、鞏固新興地主階級政權起了積極作用。例如商鞅變法,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從而促進了秦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

二、消極:「重農抑商」政策也導致地主官僚不斷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農民破產流亡,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激化了階級矛盾,造成農民起義不斷爆發。地主官僚集團也因瘋狂兼并土地而更加腐敗。到了明清時期,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而統治階級依然堅持「重農抑商」的政策,推行一系列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這些做法,違反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導致了國家落後,也使其失去了最初的積極作用。

注意黑體字。

至於迦太基,我上個圖

我在中國人民真的奴性大於西方嗎?問題中的回答是

老問題還是老回答。我的萬能答案來也——「任何一個社會形態都是由其地理環境影響下的人決定的。拋開地理環境的歷史問題都是耍流氓。」先說答案,歐洲走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是必然的,從地中海形成的那一刻就決定了商業文明是歐洲的主流。中國沒走資本主義道路不是奴性大,是農業社會不推崇商業發展以及中央集權制使中央權力過強可以壓制資本主義的發展。或者說中國的資本主義發展不起來,既沒有政策支持,也沒有強大的市場需要。

那麼,歐洲和中國究竟差在哪呢?先看兩張圖。

首先,我們必須看到,中國在事實上是一個封閉的地理環境。向西是高原,向東是封閉的海域且文明程度比大陸文明要落後的多。向北是荒漠,向南過於濕熱。整個文明幾乎都集中在東部季風氣候的平原丘陵上。外在威脅相對較小,連片的平原可以帶來充足的生產。這帶給了中國人的是典型的農業文明——小農經濟以及其重土安遷的文化特性。小農經濟特點是什麼?男耕女織,精耕細作和自給自足。中國今天的農村很多還是這三個特點,我吃的穿的自己來幹嘛要交換?這是中國商業的軟肋。在古代,實現巨富夢,就只有鹽,鐵,茶,絲,其中,只有絲是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關鍵,其他這三個往往會被官府壟斷。但是絲不是生活必需品,它是奢侈品。(普通百姓穿的是麻和棉,棉還是元代以後才普及,元以前葛佔據了棉的地位)奢侈品消費受眾少,受經濟波動影響大。在某種意義上,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是建在沙灘上的房子,是根基不牢的,力量也薄弱的。力量薄弱又遇到了嚴密的君主專制政體中央集權制以及最壞的思想環境。至於為什麼,則是在這個地區懸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黃河。

在這個頻繁改道的河流的影響下,中國人不得不需要花大力氣去治理,而能保證集中力量去治理的政體就是中央集權制PS如果中國像雅典一樣一人一票來解決黃河問題,恐怕不知道要何年哪月才能討論完了。

中央集權制和君主專制保障的是小農經濟以確保徭役和丁稅賦役的徵收,所以對資本主義萌芽是打擊的。這就是重農抑商政策。

討論完中國的情況。我們來說說歐洲。

這張地形不明顯,可以看看下一張

從圖上可以看到,整個歐洲是一個地形分割度高,平原少,高原和山地多的文明。還有一個是緯度——歐洲的同緯度地區是中國的哪裡?東北和蒙古高原哦。熟悉農作物熟制的同學肯定記得吧——

溫度帶和氣候區 範圍 ≥10℃積溫 作物熟制

寒溫帶 大興安嶺北端 <1600℃ 一年一熟,春小麥、大麥、馬鈴薯等

中溫帶 東北平原、內蒙古高原、準噶爾盆地 1600~3400℃ 一年一熟,春小麥、大豆、玉米、穀子、高梁等

暖溫帶 華北平原、黃土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 3400~4500℃ 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冬小麥、棉花等

亞熱帶 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 4500~8000℃ 一年兩熟到三熟。水稻等

熱帶 滇、粵、台的南部和海南省 >8000℃ 一年三熟。水稻等

高原氣候區 青藏高原 <2000℃ 青稞等所以,地少,又不肥沃,熟制是一年一熟,種莊稼一不小心就不夠吃餓肚子。咋辦?

那就種經濟作物用商品買賣來換吃的——最重要的是埃及是小麥倉哦。所以歐洲是典型的商業文明,主要依靠經濟作物支撐起的商業文明。地中海又是一個內湖,人員物資交流十分方便,這就奠定了迦太基商業發展的基礎。


上面幾位知友已經回答了很多。我說一下自己的愚見。 古代中國實行重農抑商的原因 1,適宜農耕的地形 2,法家思想,儒家思想 3封建政權的經濟基礎 4與加強中央集權的趨勢相適應 迦太基 1多山少耕地多海港的地形 2政治上工商業奴隸主佔據主導地位

3希臘文化的影響


簡單說 中國古代可以依靠耕種而活,而且這是個很好的選擇

而迦太基等地區要存活只能依靠商業。

都是生存的需求與所處的環境決定的。

另外,人們會選擇適合自己條件的最好選擇,儘管目前看來商業不錯,但在當時,中國沒必要發展商業。(確實會有提高,但是不到需求很強烈的時候,不到非發展不可的時候,人們不會去做)

純屬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請指正。


我認為有地點不同的原因吧。

古代中國周邊國家軍事衝突較多,而且中國這塊幾乎是東亞最好的耕地了(對古代而言的好耕地),其他地方經濟基礎還不如中國,所以難有對外貿易的對象。而迦太基地處地中海,歐亞非交界處,周圍的國家農業等經濟基礎都不算太差,相對貿易對象很多。


早期社會,農比商更好統治。並且華夏疆域都很容易能做到自給自足,資源的不匱乏使得商業的流動弱化。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你不應該聽live?
你會用什麼方法在最短的時間內賺到 100 萬?
口腔診所為什麼不能做強做大?
如何評價H&M服裝連上3年黑榜 優衣庫被罰近百萬這一事件?
如麥肯錫、羅蘭貝格的大諮詢公司是通過什麼方式取得各行業各公司的數據的?

TAG:歷史 | 商業 | 歐洲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