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文和香港中文的區別大嗎?


差異大。

由於台灣強制推行過白話文,要求用白話文語言溝通和寫作,所以目前基本是使用白話(雖然目前認可的文學奠基人多是用閩南語創作的)。

而香港在受到大陸白話衝擊的時候,英政府是持反對的態度,鼓吹繁體和文言文才是正統才是國粹,所以香港在創作方面保留文言比較多。

香港文字語言都因受文言保留的影響,短小精鍊稱為其特色,台灣則不然。

香港目前用語基本為「普通話、粵語、英語」混合,也稱三及第,其中一些用法較為特殊,和廣東也有差異,這種語言不僅僅是口頭上使用,在書面表達時也使用,甚至是在報紙之類相對官方場合也如此。

而台灣於口頭上有國語、台語、客家話、原住民多種語言,中介語一般默認台語或國語,使用上也常見注音和日語以及一部分的英語,所以也和閩南語有一點差異。但台灣的書面語多數是以白話書寫,較少將台語應用於官方方面的創作,但日前本土意識興起,也將本土作品重新搬上舞台鑒賞,台語作為有文字的一種語言也被認可。(或是帶有台語風格的白話作品)

港台,包括大陸、新加坡等華語使用廣泛的地區,之間的影視文學作品常常需要二次本地化的解釋才能真正理解。譬如張愛玲對《海上花》的二次創作。

其實大陸本地也是如此,譬如閩南一些電視台要把普通話演的電視劇重新翻譯並配音給閩南語使用者觀看。

然而文化也與權力相關,譬如某些面向全國觀眾的電視台強行推广部分地區方言。

目前創作者也面臨這樣的矛盾,是應該完全按照現實使用該地語言還原場景,獲得較少閱讀受眾,還是應該使用較為廣泛運用的語言以適應更多受眾呢?

期間也有對本土文化的珍惜與對受眾量不自信的煩惱。

也有人說:若真想讀好作品的人,自會努力去學一門語言來閱讀。就像很多人願意學粵語,以更好地欣賞粵語音樂電視;很多人願意學英文,以追求看原版書的質感。


中文的區別是存在的。

就漢字而言,中日韓越歷史上都使用過漢字,但今天只有中日兩國還在頻繁使用。中國自不必說,地區可分兩岸三地的字形差異,主要是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澳門可忽略)漢字字形存在差異。日本官方公布的最新常用漢字也有兩千多字,基本上是傳統漢字,但日本早期也簡化過漢字,(順便一提,中國大陸的簡化字參考過日本的簡化字),有自造字,也是很少。北韓是完全廢除使用漢字了,南韓雖然看不出使用漢字,這一點,是我在看國內的韓國語教科書上的感覺,但韓文的字辭典上還是有標註漢字,畢竟和日語一樣,還大量的"漢字音",還有在韓國人的身分證上有用漢字標註的名字,包括一些需要用漢字來區分意思的場合,也會用到漢字,在古建築,古籍記載中也都有漢字,今天韓國政府所公布的漢字的字形與中日的漢字也都存在差異。越南已經完全不用漢字了,改用字母文字,當然與國家被殖民統治有關。

寫完之後,發現跑題了。我所講的主要是漢字字形的區別。

今天在中國大陸,所推廣開並使用的簡體字,是有一部分是歷史上的異體字,俗字,包括草書的寫法,都是因為相較於傳統寫法較簡化,筆數少。其實漢字在演化過程中,特別是隸變之後,直至今日所用的楷書字體,歷代的印刷體與手寫體的字體的寫法都會參考古文字及小篆的寫法。從流傳至今的歷代古籍中也可看出字體字形之差異。

說到香港與台灣中文的差異,舉個例子來說,在香港標準《常用字字形表》(來源:中文字元資料頁:港標中文網)中,正字為「説」,附有說明「說」為異體字。
在台灣標準的教育部《異體字字典》(在線版本:教育部異體字字典)中,正字為「說」,附有說明「説」為異體字。再舉一例:
香港標準正字為「綫」。
台灣標準正字為「線」。 由此可見差異。

本人水平有限,如有錯誤,懇請指教。


差異大。

香港用了很多廣東話的自造字,這些字懂廣東話的人才看的懂,臺灣人看不懂。

臺灣的中文字是從「楷書」稍稍改變而成,很多字與「楷書」相同,常看顏真卿書法帖可容易學會。

中文最美的文章還是文言文,建議讀先秦兩漢時期的文章,如「論語」、「孟子」、「老子」、「墨子」、「禮記」、「詩經」。


推薦閱讀:

是不是大多數台灣人不承認台灣是中國固有領土?
如何評價台灣「教授」炸三峽大壩的「戰略」言論?
如何看待大陸協助台灣營救被索馬利亞海盜劫持的大陸、台灣以及菲律賓船員?
如何評價FT中文網的文章《台灣高科技創新為何遙遙領先中國大陸》?
2016年台灣大選後。中國國民黨會不會分裂?

TAG:語言 | 台灣 | 漢語 | 繁體字 | 兩岸關係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