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心理學、哲學、宗教是在認識、解釋、解決問題的話,那是否存在一個直接沒有問題產生的境界或狀態?

把我們的焦慮 恐懼 暴躁 等內心感受或者心理問題,不管叫做什麼,以及我們對此所做的研究等等比作醫生看病的話。我理解可能是這樣一個情形:

有人受傷生病了,感覺到了痛苦。一開始他並不知道自己出現了傷病,只是覺得痛苦焦慮,不停的掙扎。

後來,某一個人突然開始認識到,問題出在自己本身。於是開始了解自己,剖析問題。

經過一段過程,他意識到,很多問題的來源是在自己的過去,問題就像是從過去的某個點開始,各種微妙的因素到現在的積分,就像是一個人的身體,慢性損傷的急性發作。再深入一點,每個情緒、每一絲慾望一直不斷的流出,來自於每個刺激在舊的腦海中形成的反應。就像每個錯誤的動作都在加深慢性損傷一樣。

而這種慢性損傷其實來自於我們的大環境,來自過去耳濡目染的每一個信息的積累。很多問題的產生跟環境有緊密的聯繫,所以在很多人身上具有共性。

於是人們把這些共性整理、研究,產生出更多的方法工具和更深刻的認識,以幫助更多的人解決問題。不斷的有新問題產生,不斷的有舊的問題解決,人們研究著,總結著,也分享著自己的成果,希望幫助到越來越多的人生活得更好,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自我認識,解決問題,完善自身的重要性,加入到自救和救人的大軍中來。

那麼,我想問的是,一個人不除了關注於問題出現之後如何發現它解決它之外,是否存在這麼一種可能:避免問題的產生。

就像一個人生病了,我們致力於如何深刻地,透徹的發展各種各樣的病痛,研究各種方法去解決它和其他的新的病痛。那有沒有另一種可能:去預防它的產生呢?醫生都幫助和教會人們治療其損傷,以及察覺新的損傷。是否能,直接教會人們正確的生存之道呢,從一開始就不要讓這些自我執著、貪念的煩惱產生呢?

想像一個新生兒,讓他接收另外一種模式的教育,沒有這些我們製造的傳播的灌輸的「錯誤的自我束縛模式」,那他會是怎樣一番體驗呢?能一直保持著赤子之心,接納感受周圍和自己嗎?

既然我們的心理問題來自自身過去的種種,而新的念頭和慾望也來自過去的種種,那能否完全的放下過去,全身心的活在當下,不摻雜著自我地、純粹地去做每一件事情,完全的理性。

就像《超體》裡面,大腦開發到一定程度,她不再被情緒困擾,或者說不再產生情緒,純粹的理性。

我們一直在解決問題,準確的說實在修復問題。那能否徹底革新,活在一個沒有這些自我束縛的狀態里呢?

像克里希那穆提,回到一顆赤子之心,接納著,感受著,存在著。

@陳諾@動機在杭州

我不知道哪些關注這類,歡迎大家邀請討論


謝邀!

問題補充部份很長,但我感覺應該盡量簡單作答。

我們思維慣性向外發散,從一個問題的出現,就會引出一大堆相關連續的想法以及疑問。或者反觀問題本身,也能想到導致這問題出現的種種可能性,

這就是我們對一個境況出現時慣性的反應。因為我們不是向前看就是向後看。然而,這些都是向外看。如果我們向內看呢?了解我們自己如何對境,如何思維,嘗試自審念頭未生起之前是如何一種光景。佛教因為針對的正是這樣的自我探究,故稱之為「內學」,佛法也因此歸類為「內道」,因為不心外求法,通過對起心動念的徹底理解、把握、運用,以及不被假象顛倒矇騙,才能真正地看清楚這個世界,而因此能真正的活在當下(而非我們自己因為誤解而假造的幻覺裏)。克氏的主張大部份和佛法很接近,只是克氏不信輪迴和三界六道之說。

一個直接沒有問題產生的境界?人非草木死物,問題是應該被我們所用,而不應該「沒有」,只是題主所提到的「問題」更多是種種煩惱。而沒有「煩惱」的境界是有的,當了知自身如何對境,當了知一切因緣和合,一切將不再有疑問。今天的飯菜甜也好、鹹也好、多也好、少也好,必有其因,煩惱也是自己內心找的,為何去自尋煩惱呢?只要面對就是。


這種狀態是存在的。

阿羅漢既是擁有這種狀態的人,時時對身心框架內的苦受、樂受、喜受、憂受、不苦不樂受,保持覺知、平等心,

這時對外界六根與六塵接觸所產生的所緣不升起任何反應,自然也就不會有任何情緒可言。

以上說法只存在思維的理論中,信與不信,對與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內觀的修持可以達到這種狀態,雖然我自身並未達到這種狀態,但通過我自己對內觀禪修的修持的經驗,我深信我可以達到此目標。而我是迷信還是正信都需親自實修實證過的人來評判。

精勤覺知,時時徹知無常。


涅槃


如果一個人從小練習太極拳、瑜伽等,他會在後半生體會到少去醫院的好處。不過多數人認識不到,而且20、30歲的時候不受病痛的困擾,沒有這個意識。

而活在當下,是另一個範疇,在激勵人們專註方面是好的,而在本質方面有誤解。


對於你描述的這種沒有任何問題的狀態,我想像過,我把它稱作自然之心。

首先我們定義一下,我是什麼,世界又是什麼。不嚴格的來說,「我」是一團意識,而「世界」對我來說,就是六種感官,眼耳鼻舌身意。

用宗教概念闡述的話,假設你觸手可及的地方有一朵蓮花。但你被剝奪了六識的話,你如何再確定這裡還有一朵蓮花?如果蓮花一直在這裡,但對於什麼都看不見聽不見聞不到觸摸不到的你來說,蓮花真的在這裡嗎?

於是(小時候的)我有過這麼一個疑問,如果人所認知的世界是由自己的感覺構成的,那麼所有的負面感覺,生老病死,怨憎會,愛離別,求不得,五蘊熾盛是否只是人類賦予自己的概念。如果沒有被賦予概念,是否就不會有相應的感覺?

就像野獸會感覺痛苦、恐懼和憤怒,但野獸知道什麼是煩惱嗎?

所以我認為信念的力量是極為強大的,例如給囚犯滴水模擬失血的實驗,還有被反鎖在沒電的冰櫃里凍死的人(沒仔細考證真假,如有知情者請指出)。

那麼假設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從不曾接受到關於生老病死一類的概念,也不和有著喜怒哀樂的正常人生活在一起,讓他從心底堅信自己是不凈不垢不生不死無欲無求的,那麼這個人在強烈(極其強烈)的自我暗示(催眠)下,可以極大程度的減緩自己的衰老嗎?可以達到佛教所說的放下一切,擺脫苦厄,遠離顛倒夢想的境界嗎?

額,這是我小時候的一點兒淺薄之見,今天看到你的問題,回想起來忍不住答一發。就當做拋塊兒磚占坑(按照知乎的風氣,說磚實屬高抬自己),等眾位大神來答。


謝邀。

不知道您在問什麼。

可以簡單的說清楚嗎?


我記得有個關於在湍急的充滿暗礁的水裡撐篙的故事,遊人問船夫為什麼能做到在暗礁里自如前行?回答大概是這樣,暗礁怎麼都避讓不完的,疏忽更難免還會手忙腳亂,我做的只是去找一條安全的路就好了。

我們有限的精力是要執著於解決問題,還是用來引導生活?

既然你引用了一句克里希那穆提的話,那他的書里有很多內容指向你所描述的問題,關於過去記憶經驗的阻礙,以及很多思維的誤區。


無欲自足就沒有問題。

無欲則無求,無所求則無問題。問題都是攔路虎,你若不走路,自然遇不到。


大概明白題主想問什麼。

不存在。生活中永遠有問題,大概可行應對為佛教的「苦」。 儘管苦為常在,但是佛教和心理學都是傾向解決我們內在問題。對我來說是認識自我,實現自我的旅程。

這裡題主提到了預防這個概念。確實如此,不要等出了問題才去解決它。可是一個人畢竟不可能是全能的,總有順境和逆境。有他擅長的,比方說經常鍛煉,因此預防了大多疾病。也有他不擅長的,比方說這個人基因裡面有一段編碼和常人不一樣,因此他不能避免特定的疾病。你能怪他沒好好預防嗎? 問題常在,苦常在。

而且這個人鍛煉了,可是他鍛煉的目的難道只是或者正是預防疾病嗎?

題主問題很有意思,但是表述不清,其實是沒想明白自己想問什麼。想明白的過程中,自然有所收穫。

另外有些描述不盡準確,歡迎指正探討。


存在,而且人人皆可達到。


推薦閱讀:

「為了達到一個最高尚的目的,可以使用最卑鄙的手段」這種馬基雅維利主義是正確的嗎?
辯證和不可證偽的區別在哪?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可證偽嗎?我們應該如何理性地看待該學說?
人死之後如何知道自己已經死了?
真實的,人死之前通常會想什麼?

TAG:哲學 | 心理 | 佛教 | 靈修 | 克里希那穆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