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財新傳媒實習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包括但不限於采編中心,也希望看到曾於新媒體、市場部等部門實習過的前輩,能夠介紹一下自己的實習經驗及感受。非常感謝:)
我曾經在很多地方實習,但是沒有財新的實習經歷確實是人生一大遺憾。不過我的好朋友盛夢露公開發表過在財新的實習手記,她於2014年2月到11月在財新傳媒公共政策組實習轉引如下:
說實在的,我的實習經歷平淡得甚至有些寡味,但財新無疑是一家優秀的媒體,我在這裡受益頗深,也希望你看完之後能有萬一之得。
如果說之前的我是自由生長的枝蔓,是財新把我擰成一股拔地而上的生命力。
這個「擰」字,是我在財新這半年最精準的感受。順風順水的學業把我塑造成了一個很「正」的人,帶一些無聊。一上大學,出於對自己的失望,我努力地混社團、去交流、頻繁地旅遊、組織活動,乃至為了出國讀書而謀籌。「是節奏的問題」,這是很後來,一位財新的老師在評價我的文章時的斷語。同樣的,也許與新聞學專業的特質相關,我在大學裡的各種努力雜而散,因而也只能淺嘗輒止。在財新的半年則理順了我處事的思路——永遠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首位。有了重點、有了目標,提綱挈領,綱舉目張。這種體會並非得之一夕,而是從這半年笨拙的實踐中來的。我是歪打正著進的新聞專業。作為一個乾癟的理科生,此前的我對新聞既不了解也無興趣。大一時被所謂的新聞理想吸引而決定留下來,但對於新聞實踐鮮有涉及。因而實習對我來說,需要一切從零開始。財新的主要平台是一本周刊和一個網站,內容生產團隊是單一且人員精簡的,因而記者們的精力主要放在雜誌稿上,而網站上的小稿則成了實習生的練兵場。我所在的部門叫公共政策組。一篇稿件往往需要借某件事或某個政策趨勢,通過利益相關方的評價和判斷,並結合體制變革的大背景去辨析這樣的方向是否妥當,並探討更多的可能。實習之初,我的任務主要是找選題、找資料、電話採訪、寫網稿、改稿。一天天如此重複,儘管只是基礎訓練,整個流程對我來說依然吃力而漫長。清早睜眼便開始找選題,等稿子上網往往已是夜裡七八點。不足一月,當我望向窗外,發現景物變模糊了——我的視力開始明顯地變壞。慢慢,我也開始失去周末,失去睡眠,甚至失去信心——近一個月的訓練後我依然會在拿起電話之前忐忑不安,也依然把稿子寫壞或者平庸。直到第一次獨立做大稿的時候,我才意識到,所謂大稿,其核心就是一篇以更成熟的邏輯串聯起來的大網稿。從這個意義上說,基礎訓練儘管機械而重複,卻是形成堅固邏輯的第一步。
而在當時,對自己的失望佔據了多數心緒。「我恐怕不會做記者了」,實習一個月後,我疲憊而懊喪地對朋友說。她顯得很驚訝,「我一直覺得你是我們當中最堅定的那個」。我把理由一一羅列,在心裡卻無言以對。轉折出現在我第一次獨立做完一個大稿之後。機會來得偶然,一個小小的線索,和老師的一句「或許可以發展成大稿」,然而實現它卻已是近三個月後。在財新做稿有著一套流程,環環相扣、緊鑼密鼓。選題一旦敲定,一切從研究材料開始。尋找資料、過往報道,有必要時還可作預先採訪。完成後一般對某個政策的歷史、改革的思路、新的趨勢已有了比較系統的了解,寫稿的初步思路也逐漸清晰。而接下來才是新聞的開始。翔實的採訪是寫稿的基礎,「採訪不嫌多」是老師經常提及的一句話。但當時的選題對我來說是個陌生的領域,在北京這個他鄉,一時間要找到多且可靠的採訪對象實屬不易。我沒有資源,只有耐性。我用了最笨的辦法,從各種途徑找聯繫方式,挨個打電話約採訪。好在運氣不錯,通過一個好心的退休教授,之後的採訪變得順風順水。但是,當面對著上萬字的採訪筆記和龐雜的資料而無從下手的時候,我才明白,寫稿才是最難攻克的堡壘。一方面,利益二字給了不同身份的人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觀點甚至思維邏輯。由於缺乏全面的知識儲備,當時的我對選題的認識還過於片面,常常在採訪完一個人之後就形成了一種新的認知,而在跟下一個人談過後,又把此前的判斷推翻。因此,在寫稿前梳理清楚各方的利益,辨別、篩選、判斷,至關重要。另一方面,由於材料的紛雜,也由於生疏,去蕪存菁是一件很需要修鍊的功夫。至今我還記得,在那十平米不到的出租屋內,蜷縮在椅子上蝸居整整一天,也只寫成一段話的那種痛苦。此外,書生氣一度讓我對自己很失望。受思維所限,看問題總在一個層面上鋪開,寫稿像寫論文般艱澀。「根本讀不下去」,看過我的初稿後,跑口的記者這樣評價。虧得在老師的指導下,幾次推翻重來後,稿子終於有了起色。
我一直猶豫著是否要像記流水賬一樣陳述這冗長的過程,但是我想分享的最重要的那件事,如果往簡單了說,只有兩個字,就是「邏輯」。做稿子的邏輯、認識事物的邏輯、表達的邏輯,這些都是或明或暗的線索,只有攀附了它們,我才真正做成了這一稿。而有了這樣艱難攀索的經驗後,再做稿,無論大小,都變得曉暢起來。「做新聞是有規律可循的」,帶我的編輯老師曾在我抓狂的時候,淡然而神秘地吐出這句話,面帶微笑。當然,整個做稿的過程中,收穫遠不止這一項,但紙上得來終覺淺,非親歷不能諳也。回想起來,這第一稿來之不易,漫長的過程考驗著我的耐性和執著。好在堅持到最後,我已翻過了最艱難的那座山頭。有了這個框架之後,我那些雜亂無章的野蠻的生長力漸漸匯聚。我開始清晰,新聞真正吸引我的是什麼。是永恆的「新」。一開始,會不斷有新鮮的選題、新鮮的領域等著我去開墾。了解的越多,會發現前人早已有過太多的嘗試,而在他們的基礎上,需要繼續發掘新的內容、新的趨勢、新的認識。而到最後,出於對問題的追索,這種探尋又激發了對於更為深廣的知識的好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聞永不乏味,而它的魅力也在於此。對我助益頗大的一位記者一直向我灌輸「記者是個好職業」,她的理由是「做記者的性價比很高,你會發現你的路是越走越寬的」。深以為然。不知你是否察覺,上述的這一切能夠發生在我這個普通的實習生身上,是多麼不易。這背後是財新這個平台為我支撐起了一個寬鬆而友好的環境。它一視同仁地給予你信任,只要你值得託付;它同時也足夠包容,允許你犯錯,只要你足夠努力。然後,你只需要對你的稿件負責,對合作的同事負責,對採訪對象和受眾負責,認同和讚許總會如期而至。這樣的氛圍與財新的人緊密相關。這裡的記者編輯個個低調,但有著極為寶貴的精神屬性。他們待人處事謙遜寬容,對待工作仔細較真。
粗粗感受,這種平易親和的特質讓人覺得平淡無奇。但慢慢接觸後可以體會到,這種平淡是濃烈後的復歸,它的背後有著極為堅定的支撐。我被這種特質深深吸引,不僅僅因為好奇,更因為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理想中的自己。我們這組人的頭頭,是個瘦小的江蘇人,架一副眼鏡,走路時一板一眼卻如風般飛快。他被稱作「中國好領導」。「每個人都很服他」,一個記者跟我說。我對他的第一印象是在第一次選題會上。安排一個記者的任務時,他說,「你這個題慢慢做,花一個月,甚至更久」。這成了我對財新好感的開始。他目光炯炯,為人極為親和,看待後輩如幾齣。這個「老文青」在我們眼裡異常可愛。說起當年,他帶著艷羨和懊喪說,「我取不出好名字,金庸小說的那些人名多麼美啊」,由此他放棄了寫小說的念頭。老師極愛講故事,說到興起時,眼裡總有一種懾人的生命力。他在做記者的十餘年裡,跑遍了大江南北,回憶文章里,利落而精準的文字印證著他的記憶。其中,有句話深深刻進了我的腦海。他曾搭乘長途夜車經過一片高原山群,中途他要求下車感受,而那一刻的萬籟俱寂給人極大的震動,「我用很大的意志才剋制住飛奔而去的慾望」,他在文章中這樣說。巨大的驚喜和強大的剋制,一句話間,受彼時彼地的氛圍左右,我不自覺地將它與一個新聞人在現實中的掙扎隱秘地聯繫到一起,並為之深深動容。這位老師對我的指導、信任和鼓勵都讓我感激。但是他對我而言更大的意義是,他讓我看到,一個新聞人可以如何兼有經世濟民和道骨仙風。這讓我有了奔頭。半年時間很快過去,我已體會過這份職業會帶給我的各種酸甜苦辣。這時,對這份職業的喜愛也就更為客觀地凸顯出來。
正如初來時見到的這些「平凡」的記者一樣,我決定自然地成為一名安靜的記者。
呃,謝 @田靠譜邀。14年9月下旬到14年結束在財新傳媒文化版實習。硬廣:歡迎關注微信公眾平台財新文化(ID:caixinwenhua)
文化版目前未設記者崗,有新聞的時候會跑一下,不多。日常工作包括稿件編改、圖書出版相關事宜以及微信日常運營。氛圍當然非常好,徐老師是我無比感激和尊敬的老師,編輯老師也像朋友一樣,蹭過無數次飯。靈子又美又善良,每周在雜誌客廳組織觀影活動,北京的朋友可以關注微信公眾平台靈子觀影會(ID:lingzimoviegroup),出過一本訪談集《憂鬱的常識》。家藝是陳嘉映老師的學生,彈吉他唱歌都特別棒,且又高又帥。。以及我們都愛吃茄子。。
專業性上,文字處理方面當然有所長進,嚴謹高效的工作風格對我影響很大;同事都非常優秀和善,日常交流帶來的思維碰撞也對我大有裨益。此外在文化版實習的好處大概是聽到了很多文人八卦,知道了很多酷炫筆名之後爛大街的真名(因給作者寄雜誌之故),在徐老師家可能突如其來見到某個喜歡的作者等等。。後遺症是養成了處女座一般的強迫症,看到十以上的數字就想改成阿拉伯數字,看到「唯一」就想改成「惟一」(《新世紀》統一版式規定),看到逝者就加個標籤。。
下面講講整個財新傳媒的狀況。
財新傳媒旗下有三本雜誌《新世紀》周刊、《中國改革》(月刊),和吳敬璉主編的《比較》。
我去的時候,辦公室剛剛從大望路搬到三里屯soho,整個五層都是。辦公室的咖啡機壞了一個,剩下那個只有拿鐵可以喝。。進出必須要門禁卡,wifi密碼我忘了。。一點點福利是財新內部可以以3.5折買到財新圖書。王爍老師很愛嗑瓜子。。
據說很帥的那個保安在我去的時候已經走掉了。。兩個保潔阿姨太可愛了,蘑菇頭阿姨非常害羞,齊劉海阿姨是跟著胡舒立老師從財經一路到財新來的,和老員工都特別熟,熱心又善良(有次我要給所有領導發新書,但找不到他們的位置,齊劉海阿姨帶我一個一個去給十幾個人送了書。。)
因為財新越來越重視網路這一塊,記者壓力還挺大,非常辛苦,既要保證網稿更新,還要寫雜誌上的深度稿件。所以現在去做實習記者的話,會從網稿做起。記者和編輯不要求坐班。
財新的工作氛圍非常嚴謹,新聞專業主義方面在我看來在國內絕無僅有,稿件也集中在財經、政治、法律、環境等方面。對這方面有興趣的童鞋有機會可以去感受一下。
——————————————幾乎沒有回答問題的經驗,但想到是給財新搖旗一下,所以權且拋磚引玉了。額先mark一下有空來答。
總而言之,是個兩三年之後工作的時候偶爾還能拿出來嘚瑟一下的事。財新地方站實習半年,采編崗,認識一小撮原現財新的朋友。題主有什麼比較個人化的問題可以先發私信給我,盡量解答。今天突然想在這裡加一些不太好聽的斷語:
最近看財新的稿件,會覺得那些讓實習時候的我覺得「不愧是中國最好的媒體之一」的特質,都在求快、求全、求閱讀量中抹平消失了。比較明顯的幾個特質:
實習生撰稿太多——財新的實習生也許確實質量高一些,但他們對於人、公司、產業的判斷能有多少呢?做了一年的商業記者,對這些問題我都只能說剛剛摸到了門道,那實習生能做的,是不是就是去下發布會、拿份通稿改改發了呢?那跟門戶差別又有多大呢?選題策劃質量下降——剛入行的時候為了研究跑口公司,還專門把財新的相關文章都扒回來學習,很多稿件做的確實不錯,但有些雜誌稿一看就知道是明顯的拼湊之作,看著心寒。近一年的封面、重點文章更是如此,從策劃本身到邏輯再到結論,一味追求熱點(尤其是互聯網、創業這種泡沫嚴重的熱點),出現了大量的偽命題,編輯判斷基本失靈。增量部分極度混亂——如果再加上外部作者的撰稿,和一些不知所謂的新媒體項目自攪渾水,這個局面幾乎是不忍直視。讀者並不會關心這到底是哪裡來的稿件,他們只會關心,是在哪個網站或是微博微信賬號上看到的。這道理照理說完全不用我來說,但做不做得到是另一回事。偏題了,只是有些話不吐不快。在財新市場部有過短期實習經歷。
因為個人非常喜歡新聞傳播行業,財新在國內也是專業性絕對一流的媒體,心中一直很嚮往。當時能夠去財新實習,也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實習期不長,但每一天都非常充實。前輩們不會因為自己是實習生就當打雜的使喚,而是直接上手做合作拓展,滿有挑戰性但是個人成長也真的很快。每天看到自己的list上又增加了新的合作夥伴,心中還是蠻有成就感的。除此之外還會跟一些公司自己辦的活動,現場打雜之類的。平時也會有些零碎的活兒。福利嘛,最好的就是每周可以免費拿到最新的周刊。經常有一些專家學者過來做午餐會分享,確實能夠有所收穫。
上廁所的時候經過采編組,經常是人不在工位,便知道又是去採訪了,心中也覺得蠻欣喜的。財新整體的氛圍還是比較純粹的,大家都還保有著求知和探索的熱情,每一天都有著學習的動力。這一點體會是我在其他實習經歷中從未有過的。想起來之前在大街網上看過這樣一句評論:如果你有新聞理想,一定要去一次財新,如果沒有,也一定要去一次財新。因為還是想著做內容方面的工作,所以現在放棄實習打算學位再讀高一點。
國內媒體財新真的讓我尊敬。在財新產業組實習過半年多
相比其他媒體,在財新實習最大的特點是自由度高。簡單說,你有多大能力就能有多大機會,甚至會推著你去做你不一定能做成的事。來財新實習的第一天晚上,我就自己報題寫稿了。日常產出和正式記者也相差不大,編輯也很願意幫助你,提供採訪資源,修改稿件等等。我在實習的時候就自己出差過兩次,也一個人去採過上市公司的老總。當然,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財新是個更講究合作的媒體,記者常常和編輯相互配合,這點和南方的媒體就很不一樣了。
不過,在財新實習是個累人的活,也真正詮釋了「記者是個不下班的工作」。因為財新網是純原創的,這意味著也要跟很多不足千字的消息。可能是凌晨四五點的美股財報,也可能是周末發布的交易案。電影院或地鐵都是潛在的寫作地(均附真實案例)。
儘管如此,累大多時候比閑是好的,你能真正去了解新聞的實操,了解行業的動態,財新是個非常好的平台,能讓你學到很多東西。說實在的,不管是黨媒、官媒、外媒還是市場化媒體,據我了解,幾乎都沒有在財新學得多,因為在財新沒什麼臟活累活,最多是幫忙發發公號。只要你努力、靠譜,你就是一個正式記者。至少,你可以去看看有幾家媒體是給實習生單獨署名的。
如今中國的媒體,和教科書上的媒體已經是兩回事了。沒有幾家還會講新聞專業主義這個詞,寫的東西也不分報道評論。從很多意義上講,今天的中國媒體行業都很糟糕,但如果你還想做真正的新聞,你值得來財新試試,就這樣。
目前正在財新實習。
實習工資
不高,一般日均五六十(可能會因部門職位不同不一樣),但我認識的其他部門實習生工資和我是一樣的,有技術的也有寫稿、文案等方面的(具體多少就不透露了)。 但是,當你來這兒之後,只要你是個善於並願意學習的人,那麼錢真的不重要,在這裡你會結實很多優秀的人,他們很願意和你溝通,很願意教你你想學的他們力所能及的東西,無論實習生還是正式員工也是十分友善的。總之,只要利用好這個環境,自己腳踏實地,那麼物質的回報也沒什麼好在意的。你可能去一家工資較高的企業實習,但很多情況下你卻什麼都學不到甚至學得很少,想學可能還沒人願意教,但財新絕對適合學習。工作環境與工作量
上面提到了,優秀的人很多,無論是實習生還是正式員工,而且氛圍很友善,前輩們都很樂意去教你,而且不會有所謂的壓榨實習生(至少我所體驗到的是如此)。工作量看部門,技術部門或采編方向的可能忙一點,其餘的可能會有比較閑的時候,比如我現在就比較閑:)不過,正如提到的這裡是個適合學習的地方,所以當你閑的時候盡量可以做些有意義的事,能夠提升自己的。比如看看財新網的文章,學習學習編程,學習學習設計什麼的,或者和其他正好沒什麼事的實習生交流交流,這會收穫不少。
說到交流,午餐時間也可以好好利用,可以和其他實習生一起去吃飯,也可以和部門前輩們一起,吃飯的時候也是交流的時候,並且大家都很熱心。
公司活動
我來財新體驗了兩次活動,一個是財新生日會,在月底,給這個月公司的壽星舉辦一個小party,會抽獎吃蛋糕什麼的,任何人都可以參加。還有一個就是財新的一個特色,財新午餐會,會不定期的請某個專業的學者來搞講座,了解更大的世界,很有意思:)
———————— 然後就是偶爾會見到胡舒立啦。。。。感覺很有氣質,,不過也感覺如平常人一般。 還有經營部的大boss還是很嚴肅的啦(&>﹏———————— 實習不久,體會不多,想到什麼再來答吧。財新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實習生。作為曾經的資深實習生,先說說財新實習後離開的後遺症吧。一是看到財經名人就想衝上去問問題;二是覺得國內大多財經媒體不專業;三是學到的東西可以用好幾年。當時的體驗一是編輯們人都很nice,我說我曾掛過我編輯電話你信嗎,too young啊,真沒臉回去見他,當然他肯定不會記我的不好,至今感謝他們曾經對我的期望和善意。專業水平自然不用提,為什麼財新的紙稿都是同樣的高水準,那都是編輯的操刀。網稿當然他們也把關的。二是老記者們太牛,有真正的專業精神,可以說在那裡見過最好的記者(還是不寫名字了),如果願意干一輩子記者應該選那裡。三是荷包實在是癟,老記者也跟我說,新人快的話需要積累三到五年,收入可以有所改善,跟21、財經比,當時的新人收入確實不高。雖然過程不易,壓力很大,但慶幸我去過。
日工資50一天實在談不了什麼體驗
學到蠻多…
但咖啡機維護的不是很好,無法無限暢飲美式,這點不大開心。怎麼進財新實習?蘭州大學大四新聞學學生,曾在經濟觀察報和讀者實習過,並在新華網甘肅頻道上發表過作品。秉承蘭大一貫認真踏實的風格,目前正在努力找實習中( ????? )
推薦閱讀:
※如果念與新聞學和體育傳媒等專業毫不相關的專業,如何在日後成為一名體育記者-?
※傳媒類的工作相比其他行業來說是否缺乏技術含量?
※金融圈內轉行的新人如何快速開始影視傳媒行業的買方研究工作?
※傳媒行業畢業後,是去傳統媒體實習好還是去新媒體呢?
※未來想從事傳媒相關工作,讀什麼專業方向的研究生對於就業與實際工作能力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