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金剛經與地藏經疑惑,請各位善識為末學解惑?
金剛經中世尊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地藏經言: 光目女於母亡後供養清凈蓮華目如來佛像,恭敬瞻禮,忽於夜後,夢見佛身。是否光目女在其母亡前已經是見道位及以上的菩薩?
您好,末學試說一下。
如來,妙明自性,法身也。見如來者既是如來。正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金剛經》是佛對菩薩說法,不是對凡夫說的。光目女夢見佛身,是化身。凡夫只要有至誠心,人人可見化身。
《地藏經》是佛對凡夫說法,光目女代表的就是初學者。結語。
經有受眾,這是我們讀經必須要清楚的。佛在經中所言善男子善女人是各有標準的,因教學內容不同而有異。《金剛經》是佛教菩薩怎樣做佛的。《地藏經》是佛教凡夫怎樣做人的。
末學後進,才疏學淺,僅供參考。四依法:
第一、依法不依人;
第二、依義不依語;
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第四、依智不依識。
金剛經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地藏菩薩本願經 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
復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清凈蓮華目如來,其佛壽命四十劫。像法之中,有一羅漢,福度眾生。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字曰光目,設食供養。
羅漢問之:欲願何等?
光目答曰:我以母亡之日,資福救拔,未知我母生處何趣?
羅漢愍之,為入定觀,見光目女母墮在惡趣,受極大苦。羅漢問光目言:汝母在生,作何行業?今在惡趣,受極大苦。
光目答言:我母所習,唯好食啖魚鱉之屬。所食魚鱉,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啖,計其命數,千萬復倍。尊者慈愍,如何哀救?
羅漢愍之,為作方便,勸光目言:汝可志誠念清凈蓮華目如來,兼塑畫形像,存亡獲報。
光目聞已,即舍所愛,尋畫佛像而供養之,復恭敬心,悲泣瞻禮。忽於夜後,夢見佛身金色晃耀,如須彌山,放大光明。而告光目:汝母不久當生汝家,才覺饑寒,即當言說。
其後家內婢生一子,未滿三日,而乃言說。稽首悲泣,告於光目:生死業緣,果報自受,吾是汝母,久處暗冥。自別汝來,累墮大地獄。蒙汝福力,方得受生。為下賤人,又復短命。壽年十三,更落惡道。汝有何計,令吾脫免?
光目聞說,知母無疑,哽咽悲啼而白婢子:既是我母,合知本罪,作何行業,墮於惡道。
婢子答言:以殺害毀罵二業受報。若非蒙福,救拔吾難,以是業故,未合解脫。
光目問言:地獄罪報,其事云何?
婢子答言:罪苦之事,不忍稱說,百千歲中,卒白難竟。
光目聞已,啼淚號泣而白空界:願我之母,永脫地獄,畢十三歲,更無重罪,及歷惡道。十方諸佛慈哀愍我,聽我為母所發廣大誓願。若得我母永離三途及斯下賤,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願我自今日後,對清凈蓮華目如來像前,卻後百千萬億劫中,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
發誓願已,具聞清凈蓮華目如來而告之曰:光目,汝大慈愍,善能為母發如是大願。吾觀汝母十三歲畢,舍此報已,生為梵志,壽年百歲。過是報後,當生無憂國土,壽命不可計劫。後成佛果,廣度人天,數如恆河沙。
佛告定自在王:爾時羅漢福度光目者,即無盡意菩薩是。光目母者,即解脫菩薩是,光目女者即地藏菩薩是。
......
這兩段經文,究竟分別說了一個什麼道理?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復觀指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楞嚴經
金剛經中世尊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
這是金剛經所講不能以外相看如來,金剛經講空性,是攝受大乘發了菩提心的人,發菩提心大乘修行者才堪為法器。
看,經里言:【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意思是說對小乘法及希求自己解脫者,非金剛經受眾。索達吉堪布:
因為《金剛經》所詮釋的都是般若空性,而般若空性,是產生一切諸佛之因。《般若經》云:「三世諸佛皆依般若空性而現正等覺。」《現觀莊嚴論》的頂禮偈也說:「具為聲聞菩薩佛,四聖眾母我敬禮。」經典中經常稱般若空性為「佛母」,因為兒子的來源是母親,同樣,諸佛的來源是般若空性。此處直接宣講了「佛」由般若空性而生,間接宣講了「法」也是由般若空性而生。所以,為什麼《金剛經》的功德這樣大?因為它是諸佛、佛法的出生處,故受持傳講的功德不可衡量。——摘錄自索達吉堪布傳講
《金剛經開示錄》
地藏經言:
光目女於母亡後供養清凈蓮華目如來佛像,恭敬瞻禮,忽於夜後,夢見佛身。是否光目女在其母亡前已經是見道位及以上的菩薩?
回答:不是,光目女是凡夫。她是供養聖者福德,及回去後以佛陀所言心無雜念念佛,以念佛功德得佛悲憫,所以把母親超拔到人道。《地藏經》中解說地藏菩薩過去生中,曾為婆羅門女、光目女、小國國王等身,因報父母恩而發弘大誓願而成就菩薩位。經里介紹地藏王菩薩因地修行到成就聖者菩薩果位,都是以孝心引發菩提心攝持發願。整部經講述:孝道,發願重要性,講供養三寶、供養佛陀、聖僧,得到不可思議加持;又講述惡趣可怕,如何超拔亡者,如何下施貧賤低劣者功德不可思議,地藏經對所有有情而講,因為孝道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不可能學修佛法成功的。
總而言之,金剛經對大乘發菩提心菩薩講解般若空性智慧,地藏經接引入佛門者,怎樣修行,怎樣做斷惡修善,怎樣上供養三寶下施於貧困,最終解脫成佛光目女在其母亡前不是見道位及以上的菩薩。
兩部經所講的「如來」是不一樣的,說的不是同一件事情。
佛法講解有兩個角度:一個是從世俗的角度講解,稱為世諦。舉凡世間的天文、地理、社會、生活等等,都是世諦。
一個是從本質的角度講解,稱為聖義諦。一切萬物的本質、最終極的那個理,即自性。自性也稱空性、佛性、本來面目,等等。
《金剛經》是從聖義諦的角度的講法。「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這裡說的如來,指的就是自性。自性是生產宇宙天地萬物一切的「原材料」。這個原材料的相貌,是「空相」,沒有任何形相。我們的身體也是由自性生產出來的。所以,如果說有人「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那麼他所看到的都是假的,僅僅是個肉身甚至雕像,都不是自性。
《地藏經》是從世諦的角度的講法。一切符合世間人的所聽所見。世間人會做夢,夢到各種各樣的人和物。所以光目女可以夢見佛身。
======拓展線======
站在世諦上,修行就是首先找到自性,然後居於自性做功,自利利他,除盡無明,圓滿願行,這就是佛了。
站在聖義諦上,沒有什麼修行,也沒有人,沒有佛;一切即修行,即人,即佛。一切不可談,不可知。因為一切本身就是談,就是知,無需再去我談、知知。
《金剛經》里,是直接指示自性是什麼樣子的,見到了就OK了。《地藏經》是教人從積累點滴福報開始,先從學做人開始,以此為基,一點點地修行上去。
(五品)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十三品)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二十六品)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這個問題n多人糾結過吧,
第五品,須菩提沒答錯,須菩提不愧是學霸
第十三品,須菩提也沒答錯,須菩提果然是學霸第二十六品,須菩提答的反而不對了,學霸須菩提懵了。摳一摳字眼,
第五品,【見如來】用的是「不可以」,第十三品,【見如來】用的還是「不可以」
第「二十六品」,【觀如來】用的是「不應以」,語氣不一樣,我來放鬆一下,說個搞笑點的版本:
假如世尊說:此三十二相之人不是轉輪聖王,你觀他是誰?須菩提大喜:那麼我觀他是如來。 世尊:那麼你見如來了嗎?須菩提:未見如來。
世尊:我是如來嗎?我是誰?須菩提:?????
還原一下場景,
須菩提對面就是世尊,須菩提稱呼的時候用的一直是世尊,
世尊和須菩提對話的時候,涉及到某佛,用的一般是佛,比如一切諸佛,燃燈佛。 涉及到講法的時候,用的一般都是「見如來」,那麼,世尊、佛、如來、見如來, 這四個詞分別指什麼,要苦思冥想了。關於這個四句偈:【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說的土一點,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那麼拉屎也有佛法,釋迦牟尼佛的肉身也更是必有佛法,但是你抱著釋迦牟尼佛的肉身猛烈的觀看,你就「見如來」了嗎?很顯然,跟你看轉輪聖王沒有區別。甚至跟你看一棵樹一樣,沒什麼區別,樹里必然也有如來法,所以,可以觀但不應觀,不可以見。
怎麼做是最好的?要心不住法而行布施,要不住相而如說修行,才能「見如來/使自己見佛法大道」。金剛經真是太難講了,還不知道對不對,但是這是我目前的理解,僅供參考。
然後再來看,光目女的行為,她求的是「見如來/使自己見佛性/佛法大道」嗎?很明顯不是,她誠心供養,然後夢見佛身,佛身給她幫助,這一段她從頭到尾也沒有求過「佛法大道」,也沒有求著「佛法大道」。她只是處於「如說修行」裡面的「供養如來」狀態,然後佛開始度她。 私以為光目女這段跟金剛經講的法其實關係真不大。【但是光目女的行為,就是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不能不深入思考。
前面明白說了,不能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為什麼?心外無佛,心外無佛啊!只有當你自己覺悟成佛之時,才算是真正的見「如來」,見如來是什麼意思?就是見到你原本一切俱足的佛性!六祖頓悟之時就驚嘆說過幾句:何期自性本自清靜,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見性者如見佛,猶如撥雲見日,一切分明。為什麼說以色相見,以音相求是人行邪道?因為色相的特質是隨因緣起滅的,可佛性的本質是不生不滅的,把一切因緣起滅的現象當作佛性根本,那叫認賊作父,就是人行邪道啊!
玅境長老:瑜伽師地論卷11(第127-128集)08_4v.youku.com爵士貓:博導周筠"逼死"楊寶德?悲慘事件原因 楊寶德有過自殺未遂 博導對抑鬱症無知 抑鬱症心理神經機制 意識量子化zhuanlan.zhihu.com
瑜伽師地論 妙境
瑜伽師地論128
「是鈍根性」,這個人他不是利根;是個鈍根,根性非常的鈍。「鈍」這個字怎麽講呢?「鈍」就是遲鈍、就是緩慢,可以這麽解釋。就是他修學聖道的條件不夠,他對於修學佛法的事情,像聞思修的這種事情,或者是信進念定慧這一方面,他都不及格,他的心力在聖道上,修止或者修觀的時候「極遲運轉、微劣運轉」。「極遲運轉」,就是特別的緩慢;「微劣運轉」,「微劣」就是小小地有一點活動,不是一個有力量的一個活動,這樣子他當然是不合適了、不相應了。對於修學佛法的事情,他不能夠很快地能有所覺悟、能得聖道,他辦不到這件事,所以叫「是鈍根性」。「多求多務」,但是對於非聖道的事情,世間塵勞的事情,那他可是不同,「多求」,多所貪求,這個也要那個也要;「多務」,他能用很多力量,他能發出了很多力量去做那些事情。「多諸事業」,他能計划出來很多事情,做這件事、做那件事。「尋思行性」,世間上這些塵勞的事情,他心裏面會有很多計畫,他會想出來很多事,這個人是這樣的,這就叫做「鈍根」。
無巧便慧,無厭離心,不修遠離。
這是第二科「彼行相」,就是那個亂的行相。前邊說那幾句話是「增上」,就是幫助他亂的力量很強;這個是說亂的行相,亂的相貌。
「無巧便慧」,他沒有善巧方便的智慧;修靜坐的時候若是心裡面惛沉了,就想辨法把惛沉破除去,叫心裏面不惛沉明靜而住;若心裏面掉舉了,想辨法把掉舉停下來,叫心裏面明靜而住,然後或者修不淨觀、或者修無我觀。但是他沒有這種智慧,心裏面來了惛沉就叫它惛沉,來了掉舉一直地就是掉舉,他不能夠巧便地調轉,他不能,沒有這種智慧。「無厭離心」,來了惛沉也好、來了掉舉也好,他沒有厭離心;這個沒有關係!止觀修不來,沒有關係!就是這樣意思。對世間的塵勞有歡喜心,「沒有關係!」他不厭離這些生死惑業苦的事情。
「不修遠離」,有這些惑業苦的業障現前的時候,他感覺沒有關係,不厭離,所以也不遠離這些事情。不遠離;說我做不得主嘛!我也想遠離,但是做不得主,所以不修遠離!這經論上佛菩薩有開導,可以修一種對治的法門,就能夠遠離一切雜染的事情,但是不修!他不修!
於勝境界,不樂攀緣,親近憒鬧,方便間缺,不審了知亂不亂相。
「於勝境界,不樂攀緣」,對於禪定的境界,對於出世間聖人的境界他不歡喜去攀緣、去思惟觀察,不歡喜。「親近憒鬧,方便間缺,不審了知亂不亂相」,對於憒鬧的事情、障礙修道的這一切憒鬧的事情「親近」,他歡喜去接近;說什麽地方風景特別好,那他要去看看,忽然有什麽事情有特別的地方…;總而言之,這些散亂放逸的事情他歡喜。「方便間缺」,能得聖道的這一切的事情他都缺少,沒有這些行動,這些行動不歡喜。「不審了知亂不亂相」,他不能夠認真的知道,這是亂相於聖道有妨礙的,這是不亂相是能修學聖道的,他對這個亂不亂的事情他不去認真的去觀察,他不管,沒有關係。這就叫做「亂」,這個「亂」是這樣意思。
《披尋記》三九一頁:
不審了知亂不亂相者:於心住中若有諸相尋思及隨煩惱令心流散擾動,是名亂相。若住一境,依六種想作意思惟:謂無相想、無分別想、寂靜想、無作用想、無所思慕無躁擾想、離諸煩惱寂滅樂想,名不亂相。如下〈聲聞地〉釋(陵本三十二卷五頁)。
「不審了知亂不亂相者:於心住中若有諸相尋思及隨煩惱令心流散擾動,是名亂相」,「於心住中」就是在靜坐,令心明靜而住的這種境界裡邊「若有諸相」,你心裏面有這個色聲香味觸的相、有男相女相、或有老病死的相,就是有這些相的擾亂。「尋思」就是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親屬尋思、國土尋思、不死尋思,各式各樣的尋思。「及隨煩惱」,就是貪慾、瞋恚、散亂各式各樣的這些煩惱。「令心流散擾動」,這個「相」、或者「尋思」、或者「隨煩惱」令這個人的心流動散亂、不安靜,擾動不安靜,「是名亂相」,這叫做亂。這可見有三種:一個相,一個尋思,一個隨煩惱,這三種令他散亂。
「若住一境」,要是這個修行人他的心安住在所緣境上不亂,「依六種想作意思惟」,他依止六種的觀想去警覺自己去思惟,「謂無相想、無分別想、寂靜想、無作用想、無所思慕無躁擾想、離諸煩惱寂滅樂想」,這叫做「六種想」。
「無相想」就是靜坐的時候心裏面沒有色聲香味觸的相、沒有男女的相,也不去思惟這些老病死令心雜亂的相,沒有這些相;「無相」、沒有相,心裏面是想但是沒有這些相的想。「無分別想」就是沒有那個尋思的想,沒有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那些尋思,沒有那些尋思想叫「無分別想」。「寂靜想」就是沒有五蓋;貪慾、瞋恚、高慢、疑惑這些想。「無作用想」,因為沒有相想,相的作用就沒有了;這個相令你心裏面散動;這是沒有相的作用。「無所思慕無躁擾想」,沒有那個尋思;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那些尋思,沒有尋思的時候心裏面就不會思慕、也沒有躁擾想。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親里尋思,就是心裏面思慕;親里尋思,我想我家裡的人,想我的好朋友,那麽就思慕,心裏面躁動擾亂。現在沒有這種尋思,所以就「無所思慕無躁擾想」。「離諸煩惱寂滅樂想」,你沒有隨煩惱,沒有貪慾瞋恚等等這些隨煩惱,心裡沒有這個煩惱,所以心裏面很寂滅,滅除這一切,心裏面很快樂,「寂滅樂想」。「名不亂相」,這就是你靜坐的時候心裏面沒有亂的相貌。
嗚呼,哀哉!
痛哭矣!
倘若中國的博士們。博導們。都向朱清時院士類似,懂點佛法,懂點唯識種子依,懂點怎樣除去煩惱,獲得智慧與定力,那麼西安交大博士的悲劇,要發生,也很難呀。
金剛經 這個偈頌,其中的我,是指自性,眾生本具的如來清凈本心。就是說,如果修行人在去到外塵中求證如來本心,以色塵、聲塵等相法去求證清凈自性,而不是向內心修證如來妙心,那就是行外道法,跑到邪道上去了,不能證得如來妙真如性,得獲究竟解脫。如果光目女在其母亡前已經是見道位及以上的菩薩,還供菩薩幹什麼?自己顯發神通,自己來解決問題就好了。
你還沒分清楚如來和佛的區別~你想想如來什麼意思,好像來了但沒來,說的是佛的法身。萬法本空啊,你當然見不到。佛是什麼?相啊,那是化生,他愛變啥就變啥~
大乘唯識宗認為,佛的法身有三種形式,一名自性身。識論「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凈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自性身對應六種無為的真如無為,四種涅槃的自性清凈涅槃。換句話說就是離言的諸法法性。而金剛經乃至所有般若類經文,都是代表的佛自性身,也就是平等真如。
是啊。今生不度,更待何生?不論學佛還是修道,對於個人而言,是為了明白,不再愚昧。既然是求知,那就需尋得明師,虛心傾誠,而不是通過運用自己人世間所獲得的理論知識相互吹捧。
如來,真如本性的意思。有時候也指佛陀。
多種名稱多種含義。經書不同,含義也不一定一樣啊老兄。
話說回來,我也夢見過釋迦牟尼佛,可能是白天胡思亂想,晚上就流口水了吧。地藏經錯誤之處,自相矛盾之處還少嗎?百無一用是佛經,幹嘛浪費時間做害靈害己的無用功,還想把日子折騰的越來越糟糕?
推薦閱讀:
※諸佛菩薩都發過哪些發願?
※為啥得大福報前所做的小惡所帶來的報應會非常嚴重?
※我同學想得佛智慧,向我詢問該讀什麼書好?
※誹謗修得無想定的聖者會有什麼樣的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