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小學是否應該推行普教中?

所謂普教中,即「用普通話教中文」。 現在香港中小學仍然以粵語教授中文為主。


香港人的看法和態度我不知道且不談。

但是但凡討論「推廣」,至少在中國大陸的語境中,多包含」強制「的意思。這就隱含了不好的東西。即便用普通話教學中文多麼好,但手段卻並非正當,那就沒有恰當可言。

別人不接受的話,強行給他也不妥當。


生活在廣東,「普教中」十幾年,小時候很多字我都只會普通話的音而不知道粵語的音,包括很多比較常用的字,和人說話說到某些地方就不知道為什麼轉到了普通話頻道(和廣東人說話),總感覺這樣不好……(鼓浪嶼的嶼,粵語我到現在還是經常發錯音好嗎………………我還總是質疑是不是真的是那個音…………)

所以,我覺得不應該也不好,畢竟你生活在使用粵語的環境


兩個方面考量

基於語言運用水平考量,應該推廣。

相較於普通話(或者什麼國語隨便什麼稱呼都好),粵語的口語與書面語差距大。很多的用字用詞都不同。鑒於近現代文學著作多傾向於普通話思維的白話文,脫離了朗誦背誦記憶,粵語使用者的語感肯定相對來說不如普通話使用者。

隨便找一篇香港的課文

  多謝西風!它把後園的桂花 一齊吹放了,桐葉的飄零與黃花的憔悴 ,是詩人的形容詞。這裡只有花的芬芳,水的澄清,天的莊嚴而純潔,以及一切秋蟲的歌唱。

  我曾徘徊池邊:我把清波當作鏡子,照見了她嫣然一笑的朱顏 ,比什麼花枝還美麗。那池中的游魚,兩兩三三,交頭接耳的過去了;戲水的白鵝,清影在波中浮耀,紅掌而翻向青天,年輕的魚兒羞躲了;綠衣仙女似的翠鳥兒 ,嚶 然一聲,彷彿報道晨妝才了 ;白鷺有時飛到堤邊,靜悄悄的站著,恰似一個披蓑衣的釣叟 。

我曾小立斷橋 :天末彩霞,倒影池塘之中,一片紅光似火。我小立橋端,銷磨了幾度黯淡 的黃昏,痴等新月的東升,驚醒了棲鴉 之夢。垂楊倦了,桂花在各院送香,黃橙添蓋了顏色,青藤橫撐了纖腰,天上的星兒搖搖欲墜。

  我曾慢步登樓,郭 外的山光,郊外的村莊,遍野的牛羊,淺水湖中,尚有殘荷點點:不是殘荷,彷彿是落花片片;莫不是荷花又重開了?哪裡是秋天!樹葉青青,有如春草之爭妍 ;雁兒陣陣,有如夏雲之飛翔。蒼煙渺渺 ,和著輕雲裊裊 ,是誰在那兒噓 氣如蘭?望不斷的天邊,也許有蝶兒成雙的飛舞,也許有鶯兒歌唱,燕子裁衣 。

  在這些可愛的詩境中,平鋪了一幅絕妙的圖畫。我與她,變成了畫中的詩人,詩中的畫家;變成了燦爛的流霞,變成了團圞 的明月,變成了並蒂的山花 。

(香港啟思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語文》教科書,可愛的詩境)

這樣的課文, 如果用普通話讀出來其實非常流暢,因為用詞在口語和書面語並無太大差別。但是反觀粵語,當你說慣了「嘅」,你讀「的」的時候,說慣了「邊度」,讀「哪裡」的時候,往往會需要轉換。可能有人說言文兩套系統互不干擾,但是真的是互不干擾嗎?語感不好的人是需要通過朗讀來提升他行文的流暢性的。

這是「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的學子寫的東西啊...這中文水平...真的要叫Chinese U嗎?

當然,粵語還是在某些地方有用的,特別是某些古詩文。

舉個例子: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詩讀普通話的人就不明白為什麼明明正在講方塘,結果突然轉成講渠了。但是粵語使用者就知道,渠通佢,「他」的意思。所以這就是「問它(方塘的水)為什麼那麼清澈」的意思。我教內地生粵語的時候,基本沒有人知道為什麼要用「渠」這個字。

對了,還有一點,就是輸入法的問題。香港人用速成用倉頡的啊。我的樓扣小夥伴們都嫌打字法太難用了啊,因此聊天都喜歡用英文啊。想想,你whatsapp聊天寫的東西都是英文(或偽英文...),你能指望你的造句水平好到什麼地方嗎?不使用普通話所以不知道拼音啊所以用不了各種拼音輸入法啊。我這種打字都已經慢到死的人的速度都能秒殺我所見到的所有用倉頡的人的速度了。對了題主,為了保證你美麗的正體字的來源,請不要使用拼音/五筆輸入法這種強國製品,謝謝。

基於政治方面考量,千萬別推廣了。

TG推點什麼東西都要反,真是鬧騰的要死。寧願把美麗複雜的正體字們寫錯都要鄙視殘體字,寧願用粵語寫狗屁不通的文章都不願意採用普通話思維,某些高貴的「香港人」我真是不得不崇拜。反正現在兩文三語教學,「最好」的學生都去學英文不屑於寫中文,剩下的普通話學生和粵語學生做對比,我真是看不出用粵語學習中文的學生有什麼優勢。你會的,用普通話學的學生也一樣都會;你做的好的,學普通話的比你學得更好。除了在那說「我有九個音」,我就是比你煲冬瓜高貴冷艷,我就是跟接近古音,我就是中華正統以外,我看不出有什麼粵語教學還有什麼發展前景。

(客家話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粵語真的不算中華正統,放過粵語吧。

現在香港的文學作品的水平和台灣和大陸比真不是一個層級的,雖然香港現在有一堆的大師,但是它們學語文的時候有多少是接受粵語教學的?

不過,這些在「本土派」眼中看來都不算什麼。普通話就是赤化,殘體字是退化,大陸老師教授都是共黨卧底。粵語就是高貴,繁體就是中華正宗,文章寫的亂七八糟只要用一兩個書面詞一替代就以為自己升級了。

上面那幅圖裡面,人家方小燕後面還說了話呢。人家說「在適當場合,因應不同要求,適用恰當而流暢的語言。」親愛的CUHK的同學們的罷課宣言倒是挺「流暢」的。不過引用的人不在意而已。別忘了,方小燕可是推廣了30年普通話呢。

對於現在最高票數那個把廣州和香港做對比我不太同意,廣州的語文從1965年以來都是普通話教學的,只是推普強制拓展到日常交流的做飯引起了當地人的不滿。香港只是加入語文教學而已(當然你要說我就是推測你共黨要赤化我滲透我我也沒有辦法。)

對了,樓上有人說:

「香港應當保留粵語教學的方式,同時加快粵文標準化進程,徹底擺脫普通話/國語為基礎的現代通用漢語框架,進行文化獨立。只有文化徹底獨立,才能有實質獨立的基礎。」

哎,快快快,獨立吧,公投吧,雖然說TG少了塊肉會很心疼但是趕緊的獨立吧。(呵呵老子就是看不慣那些一邊穿著港英標誌喊著命運自決不容中央任何干涉要推翻基本法一邊還要說「我們不是獨立啊不是獨立啊」的人。就不能男人一點嗎?是的,我說的就是某前中常委,現在已經不是同志而是直男的那位。)

真的,就不能學學梁靜茹唱沒有如果嗎?

---------------------------------------------------------

說一句,以上皆為理論討論。反正香港這中文水平,不是靠個普通話就能救的,到時候換了還是這個鬼樣又要賴普通話了,還不如讓他繼續爛下去呢。

---------------------------------------------------------------------------------------------------------------------------

最後放一條鏈接吧,知乎只是個社交網站,從來別指望有什麼學術探究

暨南大學漢語方言研究中心

上面那麼多殘體字真是污了題主的眼,請別介意。


如果推普在現實中真的有你所說的只是一門工具,那麼請問為什麼在初中時,我們廣州人已經能夠很流利得說普通話,但是初中高中大學仍然要推普呢,為什麼那麼多地方寫著「請講普通話」呢?為什麼小學老師要求每個學生交流都要講普通話呢?


個人認為,講推普上升到文化層面實在沒有意義。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就像我們見到的各種工具一樣,而普通話就像使用最廣泛的一種工具而已。如果大家都固步自封,堅持自我文化的正統性,那麼很難想像中國人的生活會是怎樣,又或是中國是否還存在。當年秦始皇車同軌,書同文為的不就是這個國家內,大家都能無障礙的交流?這就是工具的作用。就比如機械上為什麼有那麼多的標準件一樣,在互換性方面就能體現出標準統一的優勢。如果大家都堅持說自己的話,認為推普沒有必要性,那國將不國,中國會像歐洲一樣分成無數個民族國家,浙江一個省就不知道要分成多少塊了。推普的必要性不是要抹殺方言的特色,而是像學習英語一樣,掌握一門工具。普通話哪裡是北京話,東北話,可以這麼說,普通話只是以東北,北京,河北話為基礎,但它和任何一種方言都不同。我們所有人學習普通話也都是一個再學習的過程,只是有些人學起來容易有些人吃力而已。而粵語之所有能力和普通話叫板,關鍵原因還是因為粵語的特殊性,首先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中國革命先驅多廣東人,當年差一點成為普通話的基礎,最後澳門 香港兩個殖民地官方用語。所以我覺得只要大家放平心態,純粹將普通話看作一門等同於英語的工具去學,不要上升到本土文化,正統性這些方面,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問題。畢竟,大多數中國人都是會一門方言,會一門普通話的,所以誰不一樣呢?


推薦閱讀:

普通話環境下成長的完全聽不懂閩南語的一周十個月小孩,若媽媽從此用閩南語和她說話,她能否學會閩南語?
普通話和北京話有什麼區別?
如何系統地學習老國音?
如果把尖團音硬加進普通話里,會怎麼樣?
為什麼「榴槤流奶牛角包」讀出來明顯困難於「榴槤牛奶牛角包」?

TAG:香港 | 教育 | 漢語 | 普通話 | 中小學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