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芥川龍之介要自殺?
芥川龍之介在《侏儒的話》中說,「遺傳、境遇、偶然——主宰我們命運的畢竟是這三者」。所以,如果說個人的結局受其境遇、階級、歷史及其思想的制約,那麼可以說芥川龍之介生命的完結既是時代不安的象徵,也是日本近代文學的完結。
就個人境遇,簡言之三個字——糟透了。他出世九個月後,母親發瘋,為生母家收為養子,與瘋母相伴10年。芥川認為他的「人生悲劇的第一幕是從(他們)成為母子開始的」。在《點鬼簿》中,他說「一次也沒有從自己的母親那裡感受到那種像母親似的愛」,這一境遇給他的一生都投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並且由於生父家和養父家事業的失敗,家庭的生活重擔使他患上嚴重的神經衰弱症,過量的服用安眠藥,又造成了幻想症。而因為家境的緣故,他自幼養成怪異的孤獨癖。更要命的是後來的初戀遭到養父母的反對,人為的阻撓和舊道德的重壓(他愛上的是生父家的小保姆吉村千代)使戀愛夭折,他因此感嘆「不能跨越人與人之間的障礙,不能癒合落在人身上的生存的苦惱和寂寞」。這一切都給他帶來極大的精神痛苦。他感到孤獨,彷彿自己是個"在孤獨地獄裡受苦受難的人「。他經常自問"我為什麼要受到如此懲罰?」這個疑問給他的人生觀和文學觀都留下巨大的陰影,給他的生活和文學都帶來一種「漠然的不安」。
芥川成長於明治末期到大正時期充滿激蕩與平和、閉塞與明朗對立的歷史時期,面對的是「時代閉塞的現狀」。他生活在「時代的不安」下,由於接觸到許多不合理的實際,自然地流露出對社會上利己主義的不滿,對資本主義的現實的不滿。他感到周圍的現實都充滿不調和,加上患神經機能障礙症,精神和肉體都受到折磨,厭世思想日益嚴重。他對人生和社會感到幻滅,認為"周圍是醜惡的,自己也是醜惡的。人凝視眼前這些東西而活是痛苦的。然而,人又強迫自己這樣活著「。
在1914年1月21日、1915年3月28日致恆藤恭書簡中他說,"惡也好,同惡鬥爭也好,都屬人生的必要。這樣,已經將同惡的鬥爭名為善,為什麼不可以將惡本身稱為善呢?另一方面,將惡稱惡者為什麼不能也將善叫惡呢?"這反映出,他認為善惡非是相剋而是相關,生是建立在不合理的基礎上,主張善與惡永遠背負爭鬥的命運,征服惡,善才可以成立;反之亦然。沒有惡便也沒有善。他在現實碰壁後,對社會和道德的懷疑與日俱增,不能自拔,於是企圖逃避生與現實。但是他並非消極主義者,而是冷靜的旁觀者。他雖然努力尋找時代和社會的病根,卻沒有力量去解決現實的醜惡問題,於是企圖調和現實與理想的距離,從現實中尋找理想的可能性,企圖從藝術中拂去不調和的人生。
個人、家庭、社會三方面的境況使他陷入人生苦惱的深淵,他對社會和人生採取一半肯定一半否定的態度。他在《某傻子的一生》中強調,"最光明的處世方法是既蔑視社會的因襲,又過著與社會的因襲不相矛盾的生活。"』以中庸之道來統一自由意志與宿命的矛盾,是芥川人生觀的核心。他也說,決定他的命運的「四分之一是遺傳,四分之一是境遇,四分之一是偶然——我的責任只是四分之一」。(《暗中問答》)意思就是他只有四分之一的能力來主宰自己的命運,實際上他已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於是企圖信基督教來尋找精神寄託。但是現實的壓迫使他遭受更大的折磨,他無法再相信上帝能再創造奇蹟來解救他不幸的命運。於是1927年,35歲的芥川抱著""希望已達之後的不安,或者正不安的心情」,服安眠藥自殺。
說實話這問題挺無趣的。關注了很是有幾天了,到今個起床,算上我一共五個關注者。這些天里沒見著題主更新任何一句問題描述,也沒見著其他關注者有試圖回答這個問題的跡象(當然在此之前也沒人看出我有回答這個問題的跡象就是了)。大概是題主也覺著問XXX為什麼自殺沒什麼意思,或者通過翻閱一些書籍已經知道了個大概。人生除了死,哪一件不是小事。一段人生的完結以史記載,或許並不能使人得知其真正走向死亡的原因。真正知道答案的人永恆地不在,而活著的人掌握著或對或錯的線索,都是悲劇。芥川龍之介之所以自殺,是因為人世的孤獨以及對死亡的嚮往。誰都會死,早死遲死對這無限的時空並無太大差別,他只不過提前一點點去品嘗死亡和寂滅的滋味。死亡是幸福的,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恩賜。所以說我們要用另一個角度看待死亡的話,所有那些自殺的詩人作家和天才們,是因為他們看透了生存的不合理,以及死亡的必然和幸福。更何況天才本來就比怕死的庸人們聰明,對善惡的矛盾體察得更入微,對宇宙世間生命的感受更深入,所以常人難以理解他們,而他們自己也覺得孤獨,活著也已無新意,唯獨死亡是沒有嘗試過的,它橫亘在前方誘人的招手,所以……
我不知道原因,但我卻能理解。
前面的答案也回答了大部分了,題主可以看看高慧勤譯本《蜘蛛之絲》裡面的譯序有從芥川龍之介的作品,出身,學業,思想方面的探討他為什麼自殺。
「父親新原敏三,經營牛奶業並擁有牧場,母親芥川富久,於芥川龍之介出生後八個月精神失常,遂由無子的舅父芥川道章收養成為芥川的養子。
養父是家道沒落的舊世家,家教嚴格,禮法繁縟。作為養子,不得事事學會隱忍。大姨富紀,一生未嫁,如生母呵護他,但是,因愛成恨,彼此傷害自是難免。芥川曾對作家佐藤春夫說:「造成我一生不幸的,就是某某,說起來,她還是我唯一的恩人呢」。」
以上來自《蜘蛛之絲》高慧勤譯本
人生還不如波德萊爾的一行詩。
讀芥川的書,印象最深的是他的《父》。
「這個身穿舊式西服,與現代風馬牛不相及的老人混在川流不息的人流當中,斜戴著過時的黑禮帽,右手掌心上托著系紫色絛帶的懷錶,依然像《笨拙》上的剪影那樣佇立在列車時刻表前面……」「他的父親是為了在上班途中看自己的兒子和同學一道去旅行的場面,才特地到火車站來的——事先他也沒有告訴兒子一聲。」一個卑微卻又偉岸的父親形象。他的兒子呢?「那傢伙嗎,他是個倫敦乞丐。」其他人呢?大家哄堂大笑起來。大家又趣味盎然地笑了。
由於找到新的笑柄而興高采烈的那個同學,樂得兩肩直顫。芥川大概一直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看著這個荒謬的、令他絕望的世界。
而他在《父》的結尾,在這位偉大的父親的葬禮上,他還是在悼詞上加了一句「你素日孝敬父母」。多諷刺。早已看透人的庸俗與醜惡,卻又不得不身處其中。
看芥川的小說會給我一種撕開這個世界的感覺。
很難想像這樣一個洞悉一切的人會在知道人性的真相後仍然願意為人。這個世界太醜陋、太不堪。對於芥川來說,死亡反而是一種解脫。至少他不用在葬禮上對那位嘲笑自己父親是倫敦乞丐的愚蠢的同學說出「你素日孝敬父母」這樣的悼詞。
————————————————————————再加上一句很喜歡的一篇《橘子》的結尾「直到這時我才聊以忘卻那無法形容的疲勞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議的、庸碌和無聊的人生。」他享受孤獨的過程同時也恐懼孤獨,當與世界決裂時,卻看到最美的畫面。這可能就是詩人和作家們與世俗世界決裂的一種方式吧。
因為解答了人生的所有命題,所以死亡是最後一個了。
「假使我們能夠自甘永眠,那麼即使對於我們自己不能算得幸福,也可認作和平。」
推薦閱讀:
※東野圭吾的小說有哪些硬傷或者破綻?
※三島由紀夫的作品有怎樣的特色?
※?最近讀《金閣寺》有一些疑問,拿來請教大家,見笑。首先是作者安排的戰爭背景究竟是何意圖?
※如何評價三島由紀夫的《春雪》?
※如何評價三島由紀夫的《豐饒之海》四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