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垮掉的一代」嗎?


目前來看可能會有不疼不癢無甚作為的意識形態,但暫時無法表達於鮮明的藝術形式

垮掉派鮮明的特徵就是反叛,反叛傳統道德標準,反叛傳統信仰,反叛主流價值觀……

垮掉派的出現不是偶然,不是一個時代的問題,而是文化發展的過程。就如同中國不可能誕生真正的重金屬,因為西方的基督教長時期的統治,金屬黨們認為那是種欺騙讓人麻木的生活方式,要反抗傳統的觀念,讓人真正的活著,才使得出現如此反基督的極端音樂。我們沒有宗教這麼明確的觀念綱領,因此無法去反抗。而我們的思想觀念,多是道德觀和成功學,這些雖然產生了許多束縛和功利性的思想,但畢竟沒有那樣強有力的統一信仰,也就無法有強有力的反叛。我們可能會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而不是利慾,這是搖滾可以表達的,因此我們有叛逆的搖滾樂,卻沒有更加激烈的從內容到形式都極端的金屬樂。

垮掉派是一群不受基督教約束的年輕人,他們所處的環境沒有給他們強有力的信仰。但他們同時有美國人的性格特點,個人主義、反叛、與嚮往自由和征服慾望。垮掉派在無信仰的時代下,去探尋新的生活,沒有人類文明的任何約束,一些都是嶄新的,都是需要去嘗試的,人類的熱血是唯一的動力,是由內之外對人類文明的顛覆。如同前蘇格拉底的思想家們,在人類文明還未定型發展時的思考一樣,對生命,對世界都有新生的認識。用這種認識再去審視那個時代,會發現『我們這一代最優秀的頭腦毀於瘋狂』,人類文明的束縛是多麼狹隘多麼可悲。凱魯亞克甚至去探尋佛教的奧秘,這都是那個時代下對生命全新的探索。

這是中國人缺乏的,因為中國人沒有大信仰,但是許多觀念根深蒂固,人們認為那是理所當然無需改變,從家庭傳統就已經如是。我們沒有大的反叛精神,只能說我們大部分人的反叛都是碎片式的,到了生活細枝末節的地方,閑言碎語式的宣洩不滿。我們習慣於安居樂業,並視為理所當然。只能說有反叛精神的人太少了,大學校園裡本該是叛逆青年聚集的地方,可他們都在大時代中順流而下沒有太多思考,更不要說逆流的思考了。也可能由於時代發展,四五十年代的美國人還熱愛詩歌文學,那時畢竟選擇不多,現在文化豐富,對文學還關注的人太少,文藝作品娛樂性增強,真正表達態度的也太少了。海子那代有優秀的詩歌,就是時代也有給他們熱愛詩歌的便利條件。他們是叛逆的,也是出世的,沒有如垮掉派那樣有種熱血沸騰的張狂。而現代整體都缺乏反思意識也缺乏條件。叛逆精神在我們的教育中被磨滅太多,而物質是整個社會當前階段發展最需要的,灌輸給年輕人的也是成功學思想,因而年輕人無叛逆精神,理所當然都追求物質去了。這個時代的少數人不容易站住腳,因為時代喧囂且浮躁,從各個方面如社交信息傳遞等等都能體現,無論社交還是信息都在傳播主流思想,因而還能堅持自己的人就更少了。垮掉派也是逆時代的少數,因為他們的時代能深入思考他們能恣意表達,還能志同道合相互支持,所以自成一派。

還有一個,就是文化審查力度大。像過激的金屬樂也會遭禁,文學作品過於叛逆露骨的,也許能倖存但畢竟對發展不利,如艾倫金斯堡的嚎叫長詩,是不太可能不被禁的。我們的詩歌多歌頌永恆的追求,而對有時代背景的具體個性批判少有。

有時代意識形態會有表達的渠道,如爵士搖滾和垮掉文學都是一樣的意識形態,就是可能渠道被封死。據現在來看,高校年輕搖滾樂的發展很好,形式上發展迅猛,民謠更是興起,這樣看來相應文學作品應該也快出世了,或者已經面世在時代的雲霧下未見真面目。我們這個時代還是要過許多年才能看清,畢竟還是有一批熱愛搖滾的年輕人的,只是叛逆精神未大規模凝聚,社會環境沒有有利條件支持這種凝聚。我們的觀念和基督教的作用類似都有些愚民的意味,只是因為太籠統不好像反基督那樣反叛。反叛精神發展不起來,都是和傳統思想相互影響惡性循環。但反叛才是進步的源動力,也是人們與生俱來的天性,我們最初的成熟,不都來自於青春期對長輩灌輸思想的說不?一代一代的進步,來源於叛逆。

總的來說,我們的觀念需要顛覆顛覆,注入新的血液,但我們的時代不給機會。 永遠年輕,永遠沸騰,是許多年輕人都體驗不到的,理智使他們深諳世故衣冠楚楚未老先衰。 所處這個時代理性猖獗,人文精神泯滅,不利於文藝的發展。就如同人們會問詩歌有什麼用,會用心理學觀點分析詩人是否有精神疾病一樣,功利物質成功……都太理智了。西方文藝曾經在中世紀以前幾百年上千年的停滯不前,就因為宗教束縛人性,因而有了後來的文藝復興,宣傳人文,淡化理性。真的覺得我們也需要來個文藝復興,給理智時代人們的思想鬆鬆綁了。我們也許不會有垮掉的一代,會有覺醒的一代,復興的一代,都是年輕的血液,都值得期待。


反正我知道有想垮又不敢垮的一代又一代。


我愛搖滾樂

和很多朋友第一次見面聊天都會問,你是怎麼接觸這些的?這些?我可能也難以啟齒總覺得是放在心裡很久說出來多麼的中二一些,它包括搖滾樂、電影、文學、世界觀......。回顧到最初在那個周杰倫《十一月肖邦》大賣的,少女們滿筆記本抄寫林俊傑、孫燕姿等人歌詞,韓寒、郭敬明的書四處傳閱的校園年代,聽搖滾很異類文藝青年也很刺耳,自我也很容易陷入一個孤獨和躁怒的心態。第一次聽到涅槃的歌是在盜版磁帶店鬼使神差的拿了一張封面是個嬰兒在水裡對著美元傻笑的專輯覺得很好玩就買了,塞到隨身聽里時覺得十分刺激從來沒聽過那麼粗暴的歌,在好奇心刺激下在那個又破又髒的黑網吧一遍遍的搜索著Nirvana、搖滾,問家裡的表哥什麼是搖滾,表哥甩一甩留了好久的劉海說:「我知道,beyond和伍佰很搖滾,迪克牛仔也不錯。」就像《上帝也瘋狂》里的那個原始人被文明社會的可樂瓶攪亂生活一樣,我開始買了很多崔健、竇唯、張楚、唐朝的磁帶沒日沒夜的聽,得知有《我愛搖滾樂》這本雜誌時找遍了每一家報亭都沒有,後來托一個熟悉的書店老闆從外地進書時幫我帶幾本塞在書包里像不得見人的潘多拉魔盒,父母見不得、老師同學也見不得,差不多每一個被搖滾攪和過生活的小鎮青年都一樣,內心的狂喜和不能分享的沉默。慢慢的得知迷笛、知道樹村、知道格林威治村、知道伍德斯托克,我們選擇的是《黑客帝國》那顆可以得知真相的藥丸,原來時代在更迭流行文化卻在不停演變,而我們接觸的著實太狹隘,最主要在這個設定好的世界沒人關心你發現的這些小秘密。

公路騎士

什麼是上路,痛苦的信仰歌里的凱魯亞克是誰?拆開新買的《在路上》迫不及待的讀完,「垮掉的一代」、「嬉皮」開始在腦海里鋪成一條異鄉的州際公路,鼓動青春期躁動不安的是對極度自由的嚮往。一個個晚自習心理回蕩著金斯堡的《嚎叫》看著四周忙碌的人,有種被邊緣的孤獨感,所幸這樣那我就要和他們不一樣。那應該是我最快樂的日子攢錢買了個小mp3塞滿了喜歡的音樂,在一切空暇時間讀書、寫詩,聽著pk14的《這輛紅色的列車》看著奧威爾的《1984》在紙上寫滿了對政治陰謀的痛訴,在春日明晃晃的的公園聽著快樂小分隊覺得喪死了,反正沒人懂我,反正他們活在虛假的世界裡就讓我一個人體會這種隱秘的樂趣吧。你們也都是這樣過的吧,在一個中產普通階級家庭,在青春期中二的催化下喪的一逼,這種喪來源於文化的優越感和小鎮的文化貧瘠。現在大部分有文化的年輕人都太輕信搖滾,盲目追求哲學,混淆政治概念。在文藝的夢想上得不到施展在現實中又撞得頭破血流。想像個嬉皮一樣沉溺在性,煙草,酒精中卻有太多的限制,才華消磨在無聊和自己不願意的事情中。在小清新和裝逼之間找不到自我,覺得自己垮掉了卻還在做著違背垮掉一代精神就是這種青春期的延續吧。然而我們不知道的是,除了加里.斯納德「垮掉的一代」只是短暫的一時風尚,沒人能永遠年輕,永遠在路上。

最好和最壞的年代

時隔多年,再想起第一次去音樂節,結識一個又一個文藝小團體,耳邊回蕩的只有周青的那句話:「少他媽給我裝頹廢,我看見你就噁心。」可怕的不是朋克上班是朋克開公眾號賺錢,噁心不是搖滾上電視是搖滾裝死躺著賺錢,這不是正常的盈利模式。媽媽告訴我們:「少聽音樂多看書。」是對的,培根說:「讀書使人明智。」也再正確不過了。大學不是我想像的大學但是給了我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在無數個通宵看電影讀書至東方既白的日子,虛榮心被慢慢打磨,所有宏大的願望都變成最簡單純粹的快樂。和幾年前比這是個信息爆炸的年代,我們聽著傳銷民謠,享受著亞文化帶來的潮流感,擁擠在音樂節和時髦的姑娘調情。最好的時代,網路時代和新媒體革新了人的接觸界限;最壞的時代,史無前例的浮躁再無絲毫創造能力。高中之後那些聽著搖滾穿著板鞋的小鎮青年還是那麼傲氣的罵著傻逼嗎?在上路後還那麼理想的四海之內皆兄弟嗎?狗子笑著說:「有的人活不明白啊永遠不知道追求什麼不過他們也挺開心的,身體在路上靈魂還在茅坑裡,現在偽文藝青年太多了,約炮不反感約文藝炮真是酸的噁心,約攝影約上床,音樂節滾帳篷,旅炮也能寫的浪漫感人,尤其最可怕的一群不學無術之徒只貪皮毛,虛榮、自我出去誆妹吹逼可是一把好手。真正熱愛藝術熱愛創作的人不會夸夸其談,除非遇見道友相見甚歡三杯兩盞淡酒聊至天明。無知的飛葉子文化,狗屁意識形態不懂還裝逼學美國嬉皮年代煙草、酒精、性,不吹逼你要整個《在路上》開啟個國內的「垮掉一代」我服你粉你,別整天寫點意像相湊的爛詩去標榜自己是詩人,彈個簡單和弦吹自己是民謠創作人,掛個牛頭就是先鋒攝影師構圖都不知道啥玩意,他們目的不在於自己的創作的所獲得快感和思索的掙扎,唯一的目的就是我牛逼我們上床吧我能事後題詩彈琴能給你浪漫值得銘記的一夜。怪相,整個年輕一代的文藝圈子是不追逐虛名和權利了但是已經陷入不學無術的混子藝術、自我標榜的怪圈子,不得不說搖滾文化、嬉皮文化、垮掉一代、先鋒藝術等被扭曲了原意。咱們也活得不明白老關注別人的生活。我們活在一個相對性的世界自我和他們之間,我只是一個小鎮青年應該有的是中國人最簡樸的社會主義中產階級思想,那些不倫不類的反正我看不習慣。」

潛入者

我想做一個潛入者,能找到自己心中理想的空間時間交錯滿足單純的喜悅就夠了。我們從搖滾認識世界但不能總活在舊世界裡,過去的文化元素是歷史留給我們去探索思考的而不是沉靜在過去的催眠之中變成空洞裝著有趣的人。到最後了,沒有意識形態,沒有嘈雜的聲音,就一個人享受這種安靜,最原始和自然的氣息,所有的一切從自身剝離大家都是簡單的人,2005已經過去十一年了,我很懷念他,那些讀著濫情文學沾沾自喜的日子完全是自我和隱秘的,就像睡著的那個下午老師的聲音慢慢遠去一個人飄蕩出離,從小鎮的廣場到火車站那短短的距離是我對世界所有的想像。


如果你指的是字面意思的話,那麼比掌握主流話語權人群小10歲的人永遠都是「垮掉的一代」,70後黑80後,80後黑90後,90後黑00後,根本停不下來


在我看來,垮掉的一代並不是真正的一代人,而是指有類似特徵的一類人。

不知美國有垮掉的一代,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垮掉的一代。

五十年代的美國在經歷二戰後變的極度繁榮,中產階級數量增大,人們開始變的富裕,從而產生物質主義,消費者主義,人們趨於一致的追求名牌。

而中產階級的子女在不愁生活溫飽的情況下開始質疑人生,為什麼我要追求名牌,為什麼我要和別人一樣,為什麼父母會做這些毫無意義的事。

搏擊俱樂部的男主角便是垮掉的一代,放棄自己從前與其他人一樣追求物質的毫無新意的白領生活而選擇去做自己從前從不敢做的事。

美國麗人的萊斯特便是垮掉的一代,遭遇日復一日毫無新意的中年危機,放棄曾經體面的工作而去快餐店當店員,喜歡女兒的同學,積極健身來尋求不同於新鮮。

猜火車的那一幫毛頭小子便是垮掉的一代,我可以選擇生活,選擇保險,選擇電視,選擇家庭和其他芸芸眾生一樣,可是我為什麼要選擇這些呢!

我自己也是垮掉的一代,我對待父母如朋友,從來都要指正他們的錯誤,公然在課堂表達自己對老師留作業太多的不滿,沒事兒干就在我的朋友圈宣揚薄氏父子是我男神,同學覺得我不孝,老師覺得我反動,那又如何,我就是這樣。

人們為什麼將詹姆斯迪恩奉為男神,因為他的桀驁不馴,眼中的不羈與頹廢,因為他的與眾不同。

垮掉的一派是對過分安逸而又無聊日趨同化社會的反抗,而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現在這一代就是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父輩眼中的「你們這一代就是價值觀缺失的一代」?
如何評價電影《殺死汝愛》?
為什麼旅遊成為當下年輕人熱衷和推崇的事情?僅僅為了逃避現實壓力?還是受了"在路上"這些書的影響?
作家塞林格和「垮掉的一代」是什麼關係?
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一戰,二戰,大蕭條這五者之間的聯繫是怎樣的?

TAG:詩歌 | 社會 | 垮掉的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