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國內公司喜歡把產品做複雜,外國公司喜歡做簡單」?為什麼?

比如新浪微博比twitter多了好多功能;優酷比youtube多了很多自製節目和電影什麼的。是普遍現象嗎?什麼原因造成的?


我在矽谷的幾個大公司待過10幾年。也趕上了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大潮,現在又在國內混IT圈。對中美之間互聯網的狀況做過比較。同時這個問題本身對我而言也曾經很困惑,做過一些思考和討論。

我們在中學的政治課上知道,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會越來越明細,所提供的服務和產品也會越來越專業,服務提供者也會越來越專一。今天下班路過一家公司,門口寫著專註於光伏產業的高度純凈水,其體現出的就是這種分工的專一和專業化。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越是發達社會的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的專業和專一的要求就越高。舉個栗子,我們過去(幾十多年前)買點像樣的東西都去百貨商場,在那裡從服裝到日用百貨再到小家電應有盡有,後來我們有錢了這些大而全的百貨商場也少了,出現了一些服務和產品更專一的商場,例如買衣服去專門的shopping mall,買家電去國美或者蘇寧。

在美國也是一樣,Sears(希爾斯)曾經是美國最大的百貨公司,也是最大的公司之一,美國曾經最高的樓就是在芝加哥的希爾斯大廈,從剪草機到汽車電池到電視到西裝到避孕套什麼都有,但近年來經營每況愈下。因為人們逐漸對專一專業的要求變高了,大家買衣服就去Macy『s買電器就去Best Buy。再牛逼就去品牌專賣店,去LV去Hermes。越是專一專業的店的價格就越貴,顧客層次就越高。反之,Walmart(沃爾瑪)就是琳琅滿目應有盡有,但東西也是最便宜的,這也能吸引很多低端顧客。

其實題主問題中的簡單和複雜也就是服務的專業和專一性的比較。換句話說,就是為什麼美國的互聯網產品要專一一些,僅僅提供相對單一一些的服務,而中國的同行們設計的產品就往往是大而全。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理解,就是美國社會要比中國相對更加發達一些,產業的競爭也要更充分一些,消費者也更加挑剔一些

而中國的企業在低水平的競爭的初期往往用一款產品起家,因為沒有充分的競爭,容易出現贏著通吃的情況,就往產品上添加越來越多的功能,而消費者其實也沒有那麼多的選擇或者因為也沒有見過更好的選擇的情況不是特別在意那麼多不專業的功能,最終這些大而全的功能就保留下來了。但是多合一的瑞士軍刀上的啤酒起子做的再好,也不如一個專門的啤酒起子。QQ最早就是一把刀,大家當年窮沒有那麼多做刀的,小馬哥家的刀做的也還可以,於是大家就都用他家的刀,與此同時其它做刀的作坊競爭不過都倒閉了,小馬哥就在他家的刀上叫越到越多的功能,最後就變成瑞士軍刀了。

再舉個栗子,微信在最初是個即時通訊工具,最初仿效的就是whatsapp,但到了後來加入朋友圈了之後,又逐步變成了一個熟人社交網路了(social network),今天很多人在微信上看朋友圈花的的時間遠遠超過了和朋友發信息的時間。有人就要問,那為什麼whatsapp不加上朋友圈的功能?那不是因為whatsapp的產品經理更有自制力更專註,而是因為whatsapp出現的時候Facebook和Twitter已經在手機上牢牢把握住社交網路的入口了,沒有任何其它的產品有可能撼動他們的地位。在美國討論產品功能的時候,一個重要的準則就是專業和單一,做一樣事情,做到極致,只有這樣才能生存。

微信朋友圈出現的時候,在中國還沒有形成一個在手機上的充分競爭的社交網路"產業"。儘管微博曾經算一個比較有影響力的社交網路,但因為政府對大V的打壓,微博自身對隱私控制的局限性,還有就是微博產品的自身問題(1、過早的殺雞取卵,滿眼的廣告和廣告帖;2、產品錯誤方向,例如眼紅微信加入即時通訊功能,使得產品變得四不像。)的種種原因微博摧枯拉朽般的衰敗了,而微信朋友圈的影響力逐漸變大。所以微信還有機會在其核心功能之外添加其它附屬功能,而這個附屬功能在沒有強大競爭的條件下甚至會變成核心功能。仔細想想其實微信當前的設計中朋友圈的功能和即時通訊的功能是矛盾的。多少人有這樣的經歷,在看朋友圈的時候,有人給你送了一條消息,那時你心中有多少猶豫是退出朋友圈看新收到的消息(但待會再回到還沒有看完的地方就沒有那麼容易了)還是強忍住內心的好奇把文章先讀完。所以這種多合一的功能往往不能帶來最好的用戶體驗。

但在中國我們並沒有一個完善而競爭充分的互聯網生態系統,只要產品不是那麼差(騰訊的產品在國內已經算非常不錯的了),我們也沒有其它更好更多更專業的選擇,大家也就這麼用了。

其實消費者尤其是高端消費者對產品的專業性是有要求的。即便是同一廠家對相同的產品對不同的人群也會做出完全不同的設計。下面這幾張圖是QQ和360在Windows上和Mac上的截屏。

由此可見對於喜歡端著電腦在星巴克里喝咖灰的高大上的蘋果用戶,廠家對他們採取的策略就是投其所好,產品的界面和功能單一簡化。而廣大收入和產品要求平均沒有那麼高的Windows草根用戶,廠家還是採用填鴨式的策略,把所有可能賺錢的功能都放在眼前等著用戶上鉤,反正絕大多少草根用戶也沒有那麼挑剔。所以綜上所述,題主所問的簡單複雜問題其實就是社會發展程度的反映。社會越發展,產業越發達,用戶越有錢,也就越挑剔,要求專業和專一;而反過來,對於欠發達社會和領域,用戶的在沒有很多比較和選擇的情況下,廠商就越有可能把產品功能多樣化,將收費面擴大,前提是用戶也沒有那麼多的抱怨。


按照答題規範還是要先寫答案:因為國內公司大多數在做「入口」,國外大部分公司,算了,對國外公司也不了解,國內極少部分公司在做「軟體」。

在學校上自習的我偶然間幡然醒悟。學校機房裝的是金山毒霸,每次開機的時候一樣會提示我開機的時間。最開始我奇怪的點在於,為什麼360已經做了他還要做?不知道追求差異化么?後來我奇怪的點在於,為什麼兩家公司都要做。再後來,我又疑惑為什麼要做很多彈窗。後來我終於想通了,這些公司都提供了一個互聯網的「入口」,而並非軟體本身。

我就懶得自己去截圖了,直接copy前面答案的圖。原諒我吧。

@郭超平

仔細看會發現並非提供的搜索功能,而更多地提供了「天氣」「網頁收藏夾」「新聞」「音樂盒「等等。

@Dongjin Xing

在QQ的這幅截圖中,可以發現提供的並不是聊天工具,還有」QQ空間「」微博「」郵箱「」支付「甚至還看到了京東。

SO,我知道很多人看到這裡的時候都會覺得我說的是廢話,只是把問題換一種表達方式而已。那麼下面就開始寫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為什麼國內公司要做入口而不是軟體本身?

回答問題的基本原則:存在即合理

我想有下面這幾個因素:

1.所謂的」白痴用戶「比例較高。這是按照我給別人修電腦的次數和經歷得出的結論,可以反駁,沒有具體數據支持。這樣的用戶,會有這樣的一個想法,」更容易得到「比什麼都重要。曾經我和我爸討論過用不用360瀏覽器這一深刻的問題,順便說一句,我爸用電腦比我用的都熟練。我站在裝逼的角度說出了360瀏覽器的種種缺點,比如」運行速度太慢「,」界面太花哨,一點都沒有設計感「,」有很多我並不需要的功能「等等理由,我爸看了我一眼,然後說:」哦,360瀏覽器可以用網銀可以匯錢,要不你給我換個瀏覽器,以後就不給你匯了「。然後我就憂鬱了。其實我只是說一個笑話緩解一下氣氛。下面我要說的是,假如我真的用瀏覽器來上網的話,我為什麼要在意這些額外的東西,有或者沒有不都一樣么?(我知道很多人會對這句話提反對意見,會拿出」你在圖書館看書和寢室看書能一樣么「這樣的例子做反駁,但是那個問題沒有答案,所以這個問題也沒有,我只是提出來而已)我們來反過頭對」白痴用戶「一個定義,我給的定義是」那些不怎麼會用電腦卻自以為很會用的人「,比如這樣一類人,明明打開電腦的第一件事情是開QQ,卻不讓QQ開機自動啟動。再比如不把」QQ郵箱"這個圖標放在主面板上,總有一些人會先打開」qq.com「然後找到郵箱的超鏈接而不是直接打開」mail.qq.com「。這就會導致下面一個問題。

2.搜索引擎。這是這並非是我的個人思考,而是我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京東商城要把域名改成jd.com「,下面有一個答案說到,如果不是通過域名直接輸入,大多數用戶極有可能會上百度搜索」京東「,在這一關上百度只要稍微改動一下搜索排名,那麼對京東就可能是一個非常大的災難。(我知道有一部分人又要說:還有一種方式叫」把網站存在收藏夾裡面「)。比如說我,我在六維上下了電影,如果沒有字幕的話,我肯定會在百度裡面搜」人人影視「,然後找字幕。因為我不想存人人影視,並且,如果我直接在百度裡面輸入」電影名+字幕「的話,那麼出來的一定是射手網的字幕,而第一頁估計都沒有人人影視的字幕。對,我就是覺得人人的翻譯好。所以,搜索引擎的這一關迫使了部分公司把入口做在顯而易見的地方。

3.規範化。我知道很多人都會拿」Mac上的和Windows上的界面差異」糊我一臉,所以我要把這個問題單獨拿出來講。並且感覺再不講的話很多人下面都看不下去了。Ok,先說兩個吐槽的原因。①感覺任何英文都比較帥。「我叫馮勇」和「My name is fengyong」,明顯後面帥一點。(我承認是我名字不好看)②字體的選擇,用過ubuntu的人可能今生今世都會覺得windows的默認字體實在太丑了。Ok,③設計規範。Mac上軟體的設計規範性要比windows下好的多,或者說,windows下沒有什麼設計規範,甚至連行業默認的規範都不怎麼有。別討論「確認和取消的左右問題」,我覺得那個根本不算是規範。

4.沒了。

為什麼要說4?因為一句話,「一切的問題都是人的問題」。上周的知乎周刊裡面,有談到「為什麼國內單機遊戲做不起來」,有1個答案提到的是「廠商太沒水平,不好好創新」,另1個答案提到「用戶太沒水平,又不付錢」,然後第3個答案把我震驚了,我一定要原文轉載 @孟德爾

其實 梁其偉 和 cOMMANDO 的答案並不矛盾,因為兩人說的根本就不是同一個問題,嚴格說,梁老師有點跑題了。

梁老師的意思是,雖然現在單機遊戲環境很糟糕,但是廠商應該能自己找到出路,而不是一味怨天尤人,從廠商角度來說,這是對的,但是對於整個行業來說意義不大。祝老師的意思是,現在全世界的PC單機遊戲環境已經很糟糕了,加上中國還有個盜版問題,發展不起來是非常正常的,別說達到歐美的水平,連達到日本這種畸形的PC市場都做不到。

國產PC單機市場為什麼發展不起來——聽起來似乎地球上有哪個國家的PC單機遊戲發展起來了,真的嗎?日本的PC遊戲,我們都看到了,工口遊戲(還有我大軌跡)。歐美的PC遊戲,那基本就是個垃圾場,廠商隨手甩點殘羹冷炙給PC乞丐們,偶爾出現顯卡危機這樣的獨佔,演示下技術,給主機遊戲打個廣告——不要急著否認,先捫心自問我說的是不是真的。至於各種第二世界小朋友比如波蘭,沒什麼統計學上的意義。

先得出一個不那麼偏激的結論以防被反對的太慘:因為公司和用戶的努力都不夠,所以導致了這樣的現狀。如果有哪一個公司有站出來放掉入口的勇氣,如果有哪一個用戶可以帶動身邊的人真正理解軟體本身的意義,或許現狀就不是這個樣子了。

下面再說一個偏激點的結論。

在這個問題中,有三種人。A是生產者,B是消費者,C是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對A來說,這不是個問題,簡單或者複雜沒有明顯的意義,我本來就不是在做軟體,我就是要給用戶提供很多我自己的東西。對B來說,這也不是個問題,我還是會用我需要用到的東西,那些我不需要的,還是用不到。對C來說,這是個問題,因為我又一顆憂國憂民的心。

我嫌棄QQ給我提供這麼多東西,但是我從來不去想辦法把這些東西去掉;我嫌棄360每次開機的時候都要給我提示,但我從來不去設置裡面把這一項功能去掉;我嫌棄百度的新首頁,但我從來不去頁面右上角點一下「傳統首頁」;我嫌棄所有的彈窗,卻每次彈出來都要看一眼有沒有黃色的內容(……)。

然後我在這裡大聲的說出我的想法,你們做軟體的能不能走點心!

看,我多酷!

我覺得還是要挽回點顏面,防止被砍死。

其實,我並不反對思考,我喜愛思考,我贊成思考,甚至我也贊成只思考不行動。我反對的是,功利化的思考,認為思考就一定得有一個結論,認為我得到這個結論才是思考的價值。很多人關注了這個題目,很多人來回答,很多人來點贊。我能看到很多認真的答案,認真的評論,認真的贊和感覺(好吧,這個看不到,我猜的)。但是我也能看到刻意討巧的回答(看什麼看,說的就是你),莫名的贊同,甚至於我能想像到很多人看到這個題目時心中的不屑一顧。還是那句老話,一切的問題都是人的問題。

最後來句有哲理的話裝裝逼。

思考的本質是懷疑,懷疑的本質是懷疑懷疑。


也許文化差別是一個因素吧?西方人設計東西很突出1)簡化,2)優化這兩個重心。類中國文化好像從歷史上和風格上看都不是這種習慣。參考一下這兩個討論:

  1. Why Japanese Web Design Is So Different,

    YCombinator: Why Japanese Web Design Is So Different

    Japanese Web Design: Why You So 2003?
  2. Is the Asian tendency towards high information density a design aesthetic or bad design?

補充:

另外還有一個我臆想的類比,不知道能不能成立:西餐的菜品往往很少幾樣食材組成,甚至一個食材一盤菜。中餐大都是採取搭配組合的方式組成菜品,如果一個原料做成為一道菜,習慣上就覺得形式上不夠「豐富」。「豐富」這種要求也許是類中國文化潛意識裡存在的。


主要是大公司產品經理太他媽的多了。


總得寫周報阿!不然老闆覺的你不幹活!你說你能有好日子過嗎!都是周報惹得禍!


個人認為是KPI績效考核導致的,KPI很容易讓人更追逐短期目標,但這和一個良性發展的產品團隊的核心價值觀相悖。

國外IT產品的創業公司,創始人不是以PM身份就是項目經理,技術總監等技術合伙人的身份參與到產品整個生命線中去,而國內企業外行領導內行的多,那麼怎麼去考核這些內行呢?績效考核。你要他們去研究透凈推薦值,還不如以「功能數」、「版本更新速度」當作關鍵考核指標來得簡單粗暴有效。

領導自己都不求(員工)有功,但求(他們能)無過,聰明的中國員工當然也第一時間領悟領導的暗示。順便小聰明的一面暗示自己「何必跟工資過不去?」如果這句話能引起大家會心一笑,大半夜回答這個問題我也算值了。

慢慢地當大家把小聰明當成圓滑、變通、高情商的哲理時,這種趨勢就水到渠成了。

在知乎也提問過一個什麼樣的管理制度能取代KPI?的問題,如果看了這個答案對這個問題感興趣的話,歡迎大家深入討論。


更多的功能可以承載更多的廣告。

國內只能通過長時間大面積的弱智廣告賺點擊率。

唉~


1、中國勞動力多且便宜,人多功能就多

2、國外也開始複雜了,你看新版 twitter 那傻逼樣


Less is more,more or less?……這本來是個哲學問題,但被幾個大佬極力推崇後就開始妖魔化。讓初出茅廬的小夥伴們以為這世界上壓根不需要windows這麼複雜的東西。

做過多年產品,關於產品到底是簡約好、還是構建生態環境更好,個人覺得並沒有一個特定標準,因為它適用於創業的不同階段、適用於產品的不同細分市場,不能同一而論

用一個不完整公式簡單概括下:

F(用戶基數) * F(需求複雜度) = F(研發資源)

即產品需求複雜度和面向的用戶數量,是成反比的,他們都受研發資源制約。

你可以選擇非常簡單的需求,來面對全網海量用戶,如做手機簡訊息的Snapchat;

也可以選擇比較複雜的需求,來面對單價昂貴的付費用戶,如Photoshop。

這裡假設企業能養活的研發資源越多,企業越成功。

那麼為什麼國內產品都會比較複雜?其實真正的原因就是國內的抄襲文化

回想一下Facebook和Snapchat在創業初期遭遇的兩場版權官司,大概就明白了。

反觀國內,騰訊、百度、淘寶,沒有人會去告它抄襲ICQ、Google、Ebay。

再分析一下創新文化,有多少小公司是靠純粹創新起家的?在沒有構建自有生態環境之前,被大公司抄死的多了去了。當然,現在環境略微好一點點,因為BAT也開始意識到抄襲並不是唯一選擇,打官司的風險也變得很高,所以它們開始大肆收購和投資。

所以,在集體不重視知識產權的大環境下,中小企業抄比創新要安全得多。再加上國內碼農人傻錢多,多抄一個也就是免費加加班,成功的機會在心理賬面上就瞬間變成200%。

大伙兒都抄的這麼努力,產品汪你還想打創新牌憋個大招!?


我覺得這是個偽命題。

功能不是越多越好,但也絕對不是越少越好。

簡潔是一種美,複雜和強大也是一種美。誰敢說Photoshop和Office不美呢。就算是以使用簡潔著稱的Apple,產品也是很複雜強大的。

加功能本身沒什麼不對的,關鍵是加的功能、做的改變是不是傻逼。從這個角度看,國內的互聯網產品添加的傻逼功能多了些。

這是普遍現象,原因就是國內腦殘用戶比例較高。 @Fenng 吐槽產品經理太多,其實都是被小白用戶供出來的。


其實你說的這種情況已經在改善了,在之前由於很多公司沒有PM或者說合格的PM,老闆只懂市場不懂產品,或者老闆什麼都不懂,就把自己想成用戶,想滿足自己的所有功能,這樣就造成了產品的複雜。現在基本上大家的共識的是簡潔化的設計理念,圍繞核心用戶的需求進行產品架構。當然還有很多產品是由於盈利的壓力在不斷的做多,希望做多增加產品附加值。非常不想黑的例子就是新浪微博。說道這裡其實我們應該明白新浪微博的PM並不蠢,但由於KPI的壓力沒有辦法再次很是同情!


因為國內市場面臨更高強度的競爭和對應的更強烈的獲利衝動。

前者讓讓產品必須有很多防禦性質功能,後者則讓產品儘可能的獲取商業利益。

youtube本身在視頻領域上的壟斷,使的youtube本身無需尋找壟斷性內容為增強自身的實力。

你以為優酷想做自製劇啊,好麻煩的好不好,自己做平台享受壟斷紅利的日子多麼好啊,可是看看愛奇藝、搜狐、騰訊,優酷收起了自己的幻想,辛苦的耕耘著。

twitter有段時間產品奇差無比,不能加圖加視頻,公司內鬥嚴重,但地位無絲毫撼動。不像新浪微博先後被騰訊、搜狐、網易夾擊。


主要是對用戶的核心需求把握不準。

當你不知道用戶最需要什麼的時候,那就想到什麼給什麼。儘管有些功能只是滿足了極少數部分用戶的需求。

簡化是一種冒險,如果你對用戶的核心需求把握不準,那麼用戶將棄之如草芥。


樓主的這個問題應該擴展到亞洲做法和歐美做法的不同,也就是典型的J模式和A模式。

不從吐槽的角度(PM太多或者其他單個職位的問題),而從現實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歸結如下:

  1. 首先,中國從小的教育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長大的人,不管做什麼事,大而全這樣的觀念會有很大的影響(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很多都這樣,這是受長期的歷史影響的事情,畢竟當年中國的文化影響力太過強大)

  2. 其次,樓主的指的國外應該是狹隘的美國,而不是除中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如果算是後者,那麼亞洲的國家比如日本也是大而全的做法,是典型的J模式。
  3. 美國的公司,多是小而精,是典型的A模式。
  4. 有人要說了,Google也很全面啊,微軟也很全面了,什麼業務都做啊,但是這和J模式是有區別的。
    1. J模式是並駕齊驅,諸如sony,三星,能說出什麼是他們的核心業務和中心的東西么?做到第一的,別人做不了的業務和功能是什麼?你是不是想不出來?似乎他們有的業務,別人也有。提到三星,你第一時間想到的也許是手機,也許是筆記本,也許是電視機……Sony也一個樣……
    2. A模式是有一個牛逼閃閃的別人無法超越的核心業務,如Google和微軟,雖然涉足業務很多,但是他們都有他們最擅長且在業界屬於霸主地位的業務,甚至幾乎不可能被複制和超越;
      1. 說起Google,你一定先想到搜索,而不是它的其他業務,比如Chrome操作系統;
      2. 說起微軟,你第一時間肯定想起Windows操作系統,而不是low爆的Bing搜索;

      3. 說起蘋果,必然是iPhone,而不是當初坑人不淺的地圖……
    3. 引用一下百科:
    1. 日本索尼

      索尼公司(ソニー株式會社,Sony Corporation)是一家全球知名的跨國集團企業,為橫跨數碼、家電、生活用品、娛樂領域、金融領域的世界巨擘,總部設在日本東京。
    2. 韓國三星

      三星集團是韓國第一大企業,同時也是一家大型跨國企業集團,三星集團包括眾多的國際下屬企業,旗下子公司有:三星電子、三星物產、三星航空、三星人壽保險等等,業務涉及電子、金融、機械、化學等眾多領域。
  5. 所以,我覺得,這不是中國和國外的不同,而是東西方文化差異進而導致的兩種經營模式的區別。
  6. 補充:最近好像美國的很多產品都開始跌價一些功能,twitter也開始增加一些新的功能,比如圖片,鏈接……還有很多其他的東西,而微博也在學(chao)習(xi)twitter的廣告呈現方式。


不贊同!我司的外籍PM,可以完全自主控制產品研發方向,但是所有簡而易行的方式全部拋棄,要做出一套複雜無比而且大而全的產品出來,都要把技術和運營逼瘋了...


最近和同學創業深有感悟

同學:「誒,這個網站這個頁面做的不錯,我們抄下來吧 不難吧」

「誒,要不我們做一個採集器把文檔抓下來,然後數據分析一下吧,我認識一個同學做數據分析的」

每當我無可奈何噴他的時候同學會說:「我這不是想多個功能忽悠人么」

一語出真相啊。。。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