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區分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的教堂?

看到一間教堂,不閱讀其說明文字也不問人的話,能否通過其外觀或內置陳列物品而快速辨識出它是屬於天主教、東正教還是基督教的教堂呢?

這是引導我對宗教學產生興趣的一個問題,但宗教學中似乎沒有專門的論述,我也始終沒有(時間去自己)找到答案。但是,在旅途中遇到一座教堂,尤其是在新教勢力與天主教勢力相對平衡的地區,我總會想知道這是一座新教堂還是天主堂?就這個問題問過一些朋友,答覆也比較駁雜,比如「新教教堂比較簡樸」或「天主教堂一般有聖母像」,但並不總是實用。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我也思考多年。歐洲的教堂在我眼裡除了是上帝的房子外,更是一本生動的歷史文化書。從神學入手對我們東方人來說有些難度,建築學也沒有學過,但從教堂建築部件和基本陳設入手相對比較容易,經過不斷參觀和資料查詢,就會有很多收穫。

建築式樣總是和時代及地域密切相關,卻無法作為區分教堂的標準。換言之,無法從外觀判斷一所教堂是天主教還是新教,原因很簡單,聖經上沒有寫教堂的範式。另外宗教改革後,有些天主教堂歸新教所有,烏爾姆主教教堂,夠高,夠尖的哥特式教堂,但卻是新教教堂。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是文藝復興時期盛期Hochrenaissance和巴洛克建築Barock風格,也是一個新教教堂,並想成為德國最重要的和羅馬聖彼得教堂抗衡的路德宗教堂。

1,東正教教堂和天主教堂的區分:基督教第一次分裂後,我以為,東面的教廷肯定想和西面不同,加之地域不同,所以會容易區分:

平面圖1 這是傳統的西面天主教堂,羅馬的巴西利卡建築形式Basilika (Bautyp),是拉丁十字,祭壇在東,指向聖城耶路撒冷,平面圖2 是東面東正教教堂,為希臘十字。

東正教教堂從外觀上看,有一個特徵是中央圓頂Kuppel加東正教的十字架。總是受拜占庭儀Byzantinischer Ritus的聖索菲亞大堂的影響,當然西面教堂遵循羅馬禮Roemischer Ritus,這和孔子要循周禮沒有不同。

聖索菲亞教堂示圖

位於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的保加利亞東正教的大教堂

中央圓頂後被發展為多個圓頂結構,在此基礎上,更加繁複修飾美化,就是俄羅斯東正教的洋蔥頭狀圓頂。至於為何是洋蔥頭,有一個說法是,東正教傳到俄羅斯,典型的圓形屋頂容易積雪,所以改為洋蔥頭的樣子。俄羅斯人在歐洲各地也不少,更殖民過波蘭,所以現在總能見到這種俄羅斯正教堂,德國很多小教堂的塔上也有一個類似洋蔥頭的頂,顯然不是東正教的。

從內部布置看,東正教教堂容易區分,因為你會看到金碧輝煌的聖幛Ikonostase,它把教堂正庭Kirchenschiff和聖壇Altarraum隔開, Ikonostase是由天主教的Lettner/Chorschranke發展而來,經過反宗教改革運動Gegenreformation和宗教改革Reformation,Letter在天主教堂大多消失,在英國聖公會教堂還常見。

Ikonostase

2 天主教教堂和新教教堂的區別:

教堂重要的功能是用來禮拜,天主教和新教教義不同體現在禮拜上,重點在於聖體聖事Eucharistie(天主教)/聖餐Abendmahl(新教),沒有參加禮拜,可以從一些內部布置上判斷。這些內部設施有些教堂全有,有些較少,有些有一些特別的。但天主教堂里有嚴格的等級區別。第一神父Priester,第二教士Laie,第三教徒Gemeinde。 新教里沒有這個等級之分。

祭壇Altar 天主教和路德宗Evangelisch-lutherische Kirche有祭壇,祭壇形式多樣,天主教的祭壇豪華肅穆,路德宗的相對簡樸。改革宗沒有祭壇,而是一個聖餐桌Abendmahlstisch。如果在祭壇上看到有腿的桌子,那肯定是新教教堂。我參觀過兩次聖伯多祿大殿,總是被穹頂下的教皇祭壇震驚,以至於從來沒有仔細觀察,而是後來看照片。

Papstaltar in der Vierung

講壇Kanzel,一般設在祭壇的右邊,但也可以左邊,也可以在側面牆壁上,有些會有一個頂蓋。如果縱向向上超過祭壇並和祭壇連成一體,就是Kanzelaltar,是新教創造的。

kanzelaltar

座席 新教更重視聚集的教徒,上帝就在這裡,新教比天主教更早為教徒設置椅子或長凳。有些天主教堂的長凳前,還有一個下跪的地方。新教的椅子前沒有下跪的地方

聖水盆Weihwasserbecken 在入口通道處或者在門外,見到這個,那肯定就是天主教堂。

洗禮盆 Taufbecken, 天主教的多在入口通道處,它的寓義:經過洗禮成為教徒才能進入參加聖事。義大利聖母百花大教堂和比薩大教堂還有專門的洗禮堂。新教的洗禮盆在教堂內,祭壇Altar的前,左,右方,或者教徒坐席中間。在德國,丹麥和瑞典有些路德宗教堂可見木質洗禮安琪兒Taufengel。

聖壇,Altarraum,在早期教堂里,分為前庭,中亭和聖壇三部分。聖壇是最高的地方,有台階並且只有神職人員才能到達。台階常見為1,2,4級。多級少見。

教堂半圓形後殿 Apsis 最早的羅馬式建築範式,天主教堂里總是被精美的鑲嵌畫裝飾Mosaik,為聖壇一部分。

告解室 Beichtstuhl, 天主教堂肯定有,為七聖禮Sakrament之一,路德宗教堂少見,直到18世紀才出現,改革宗教堂絕對沒有。

苦路 Kreuzweg 天主教堂有,新教沒有,因為認為第5到第14處不是聖經所描繪的

十架苦像 Kruzifix, 天主教堂肯定有,在祭壇旁或祭壇上方,如果在新教教堂看到,那麼這個一定是路德宗。

使徒十字標記 Weihekreuz/Apostelkreuz 天主教堂才有,標記上方會有蠟燭,在教堂落成紀念日點亮,以紀念12聖徒的傳教。

聖餐盒Tabernakel, 長明燈ewiges Licht, 香爐Rauchfass,也只有天主教堂才能見到

祭壇十字架 Altarkreuz 只有天主教堂有,新教沒有

聖壇座席Chorgestühl 天主教堂聖壇里,有法定的座位給神父,執事和助手,新教改革宗Evangelisch-reformiert為教會監理會設有座位。路德宗如何規定,我還沒有弄清楚。看到有些有,有些沒有。在修道院教堂里有這裡有很多座位,為日課所在地。

管風琴Orgel,東正教拒絕樂器,都是無伴奏的歌唱。天主教和新教教堂都有,巴洛克時代,新教為了突出音樂引導作用,把它設在正面牆上,而天主教鮮有設在正面的。

Emporen 新教會有多面面多層的廂房對著祭壇,這樣會坐下更多信徒,而大部分天主教堂只有一面一層面對祭壇,因為傳統天主教教堂祭壇是最高的地方。一下三個均是新教教堂

三面兩層

四面兩層

5層多面

聖母教堂 (德累斯頓)Dresdner Frauenkirche,有5層多面,但它連Dom都不是。建成20年後,遇上七年戰爭,普魯士的大炮轟擊教堂,炮彈反彈回來,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只好下令停止射擊,並說,可惜了我們的火藥,就讓這個倔強的傢伙站者吧,算是躲過第一劫。

墓志銘和墓 Epitaph / Grabmal 教堂都有,只是我還沒有明白具體規定,哪些神職人員或達官貴人可以有此榮耀。

聖像 天主教堂里可見圖像或雕塑:聖母瑪利亞,聖伊麗莎白(施洗約翰的母親),聖人,教皇。新教教堂有Luther, Melanchthon, Calvin, Zwingli等宗教改革者的像。總體感覺,天主教對聖經人物的藝術品(雕塑和繪畫)比新教友好,歷史上也發生了多次破壞偶像運動Ikonoklasmus。新教強調的三個重要的設施是:1 講壇Kanzel,有時就是一個閱讀架Lesepult, 2 洗禮盆Taufbecken 3 祭壇/聖餐桌Altar /Abendmaltisch。改革宗基本上除了《聖經》沒有別的內部裝飾,這也就是大家感覺天主教豪華,新教簡樸的基本原因。

柏林憲兵廣場Gendarmenmarkt的法國腓特烈施塔特教堂,是一座美麗壯觀的巴洛克建築,它目前是一座新教改革宗教堂,內部陳設相當簡單。

現代和後現代的教堂: 建築模式各種各樣,芬蘭的岩石教堂Temppeliaukio-Kirche,屬新教,就像一個地堡音樂廳。但各種教派總是按各自的禮拜儀式,總是不同的。宗教的知識也是浩如煙海,加上歷史積澱,不是那麼容易掌握,比如教堂十字的形狀,旗幟,鍾,風向標等等物件,都有太多軌儀。記得剛開始一個德國人教我說,天主教的尖頂上是十字,新教的尖頂上是Wetterhahn,實際上Wetterhan不能作為區分標準。面對宗教知識,我們也只有畏敬了。

復活節蠟燭 Osterkerze. 天主教和路德宗教堂都有,改革宗沒有

祭台簾幃 Parament 搭在祭台或講台上,有白色,紫羅蘭,紅色,綠色四種顏色。宗教年內,更換不同顏色。比如聖誕節和復活節是白色,聖靈降臨節Pfingsten 為紅色,在kanzelaltar那張圖中可以看到紅色的Parament。這些一般是新教教堂可見, 在天主教堂非常少見。

新教年曆,黑色為耶穌受難節

好了,就寫這麼多,只是我自己的學習和體會,錯誤難免,對聖公會教堂以及舊天主教會教堂Altkatholische Kirche沒有太多直接經驗,歡迎有經驗者介紹。順致復活節快樂!


  • 天主教

有名氣的天主教教堂一般都很有氣勢恢宏,這個可能跟天主教中世紀以各種名義收刮的民脂民膏有關係,比如科隆主教大教堂,這座教堂修了700年,哥特式的尖頂結構

同樣讓我覺得好奇的是很多天主教教堂都是哥特式建築的呢

比如還有近代巴塞羅那的建築大師高迪的未完成作品,聖家族大教堂

  • 新教

新教是在宗教改革後產生的,也分很多宗派的,一般新教的教堂都要比天主教的小很多節儉很多,在建築中最有名的新教教堂應該非德累斯頓的聖母大教堂莫屬,它始建於1726年的薩克森王國的德累斯頓(易北河的佛羅倫薩,以巴洛克建築聞名),最美的巴洛克建築之一,採用了圓形拱頂、砂岩拼建等前所未有的建築方式,是由木匠大師奧爾格·貝爾主持設計修建的,歷時17年方才建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砂石建築。它的圓頂,所謂的「石鍾」是德累斯頓標誌之一,同時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新教教堂,這座教堂在1945年的德累斯頓被盟軍炸毀,1994-2005年進行重建,重建後的教堂基本按照原樣修建,許多遺物都被精心保留下來,並成為教堂建設原料的一部分。

而且新教教堂對鐘樓也還情有獨鍾,最獨特的要屬漢堡的聖米迦勒教堂,巴洛克式的鐘樓頂,同時也是漢堡的地標

  • 東正教

東正教是在羅馬帝國分裂後產生的,主要的建築特徵有圓頂的屋頂,這個不起源於俄羅斯,而是拜占庭風格,比如聖索菲亞大教堂,不過在土耳其人攻佔了拜占庭後把他改成了清真寺。

還有希臘愛琴海邊上的那座眼熟但叫不出名字的東正教教堂

現在在我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俄羅斯的那顆顆洋蔥頭,俄羅斯的莫斯科的救世主大教堂,最大的東正教教堂

烏克蘭的聖索菲亞教堂

再來一個特別洋蔥頭的東正教教堂,莫斯科紅場邊上的瓦西里大教堂

就說到這裡,歡迎大家補充!


外觀差別:

天主教堂-大多採用巴洛克或哥特風格;

新教教堂-大多是簡約風格(16世紀以後才有新教);


東正教堂-大多是洋蔥頭房頂上有個十字架

內部差別:


天主教堂-一定有苦像和聖像(耶穌)

新教教堂-大多沒有苦像和聖像只有十字架(路德宗與聖公會有苦像)

東正教堂-看起來與天主教基本一致,但聖像很有東歐風格


看十字架。

如果十字架沒有耶穌,就是基督教(希臘十字)

如果有耶穌聖屍,就是天主教(受難十字)

如果十字架不像十字架,就是東正教。


建築在讀生僅談談外觀方面的愚見,對宗教了解甚淺,如有冒犯請多多恕罪。

教堂外觀主要取決於年代(技術水平)、地域、功能(教派)、歷史文脈,只通過外觀來推測其功能(教派)是做不到完全準確的 但兩者存在一定的關聯性。

以烏爾姆教堂為例

其始建於1377年,完工於1890年,哥特風格。由於烏爾姆地處北歐,建造之初為天主教勢力範圍,可推測其原始設計規劃為天主教堂用。但烏爾姆1529年皈依新教,後又在新教與天主教之間徘徊,致使其功能與最初設定不符。最終其成為新教用教堂。

更極端的例子為伊斯坦布爾聖索菲亞大教堂。

中心式平面,帆拱結構,注重內部裝飾,它是拜占庭東正教的代表。然而現在它是清真寺。就連君士坦丁堡這個名字都換作了伊斯坦布爾。因此說,外觀判斷教堂教派一定會有偏差。

但兩者也有關聯,主要體現在與年代(技術)的聯繫和與地域的聯繫上。

不同年代掌握的建造技術不同,形成的建築外觀也就不同。

天主教東正教的逐漸分化與古羅馬的分裂有密切聯繫。西羅馬476年滅亡,東部教派成為唯一正統繼承者,聖索菲亞大教堂應運而生。此時的建造技術相對沉重,結構方式繼承古羅馬的拱券與穹隆。但拜占庭人開發出帆拱技術,實現了平面方形正交柱網與圓形穹頂的構造結合,並在集中式平面的要求下設計出多個半穹隆緩解中心穹隆側推力的結構措施。反映在外觀上,便是半圓形與穹隆元素的多次出現,以及平面上的集中式,希臘十字平面也因與集中式有一致的空間關係而被拜占庭建築廣泛採納。後部分穹隆在俄羅斯等地演變為洋蔥頭,但集中式平面一脈相承。

在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統領下,東正教堂大多擁有集中平面,穹隆拱券,少有浮雕圓雕等複雜裝飾。

而在西羅馬覆滅後,西歐來到中世紀。首先興起的建築風格為羅馬風。推翻西羅馬統治的北方蠻族拾起羅馬城廢墟中的建築殘片,照貓畫虎地建造出粗糙的建築。 鐘塔都讓他們蓋歪了。

這是比薩建築群,包括教堂、洗禮堂與鐘塔(比薩斜塔)三個建築。巴西利卡+拉丁十字+穹隆+連續券,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基督教分裂前西教派的教堂風格。連續券是羅馬拱券與希臘柱式的一種結合方式,相比於券柱式(古羅馬常用的結合方式)更加輕盈,但承載力差。輕盈是天主教堂發展的趨勢,他們追求與天主的溝通,希望能高聳入雲,於是束柱、扶壁、尖券、肋骨拱出現了,結構革命出現了。天主教堂有了本體,即哥特式。

蘭斯大教堂 法國國王加冕之地

哥特時代的西歐,政教合一,天主教教會控制著整個社會,因此很多天主教堂採用當下最先進的哥特結構體系建造,並遺留至今。然而由於哥特教堂追求恢宏高聳,建造周期便極長,少則幾十年多則數百年,因此如前文所述的烏爾姆教堂的情況難免發生,一些哥特教堂落成之時便不再作天主教堂使用了。有的哥特教堂雙塔造型不對稱,同樣是建造周期過長,沉降荷載等指標出現變化所致。

亞眠主教堂 鐘塔不對稱

由於天主教會的哥特教堂工程太大,所耗財力令百姓難以承擔,在思想啟蒙與人文主義的發芽與成長之時,新教出現。新教不賣贖罪券,受到飽受賦稅之苦的百姓的青睞。這讓天主教會感到很大的壓力,為了吸引民眾,天主教會開創了巴洛克時代,以動態開放華麗的建築風格與新教展開競爭。也因此,巴洛克成為天主教堂代表風格之一。

聖卡羅四噴泉教堂 曲面體現著動態 抓人眼球自巴洛克後,三大教派均在歷史上擁有了一席之地,尤其新教,其原初的樸素隨著其壯大也逐漸弱化,開始對教堂有了更精緻的追求。而建築風格的產生方式也從發明變成了化典,直到現代建築產生。教堂外觀與教派的聯繫,則越來越薄弱。建築師對建築形式的考慮角度更加多樣化,可化用的典範也更為豐富,尤其天主教堂與新教堂之間,建築原型元素交流密切,甚至教堂建成後會出現轉換教派使用的情況,如此情形,就不好用外觀分辨了。


1、看外觀

教堂頂是直線的尖的是天主教的。

頂是曲線的尖的是東正教的。東正教的頂是火焰形狀,他們對聖火、火炬之類的有特別情愫。

一般來說天主教的比較豪華,新教的相對樸素一點。中國的新教教堂愛在頭上頂紅色十字架。

2、看內部

有聖母馬利亞的是天主教或東正教,沒有聖母馬利亞的是新教。

十字架上有人的是天主教的,光光一個十字架的是新教的。

3、看裡頭人的衣服

黑衣服的,肩膀上有一截斗篷(大概叫這個吧,風衣上有的),扣子一大長串,腰上系著腰帶的是天主教。白衣服的話要戴著小白帽。

(侵刪。一直覺得這身制服可性感了。可惜天主教的神父不能結婚啊,那就看看飽飽眼福吧。)

白衣服也有綠衣服也有的,脖子上掛十字架的是新教的。

黑衣服白帽子,或者白衣服帶皇冠的是東正教的。

脖子上的十字架還有珠子或者玫瑰花的是東正教的。其他的想到再說。


抬頭,看頂上的十字架:

十字架是最有辨識度、最不會出錯的特徵了吧。除此以外,還有JHS、M等標誌,待我慢慢更新…


我自己是新教徒,參加過東正教的service,外出去過許多有名的天主教堂,這裡先說一下新教和東正教的區別。

新教的流派太多,這裡假設題主指那種常見的小規模、樸素的新教教堂。如題主所說,「新教教堂比較簡樸」或「天主教堂一般有聖母像」不總對,新教教堂也可以很風騷,我們家出門右轉的一個當地最大的循道宗教堂就很華麗,某些新教流派人家可能也有聖母像,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天主教堂都很華麗,並不是所有的東正教堂都有洋蔥頭,所以以下僅從service的角度討論我自己見過的北美新教教堂與東正教教堂的明顯區別

東正教堂建築結構

東正教的service(divine liturgy):以下一律還是泛稱為service

  • 只有一場,一般9:30
  • 人們都站著,甚至可以根本沒有長椅
  • 地毯可能有點伊斯蘭風情
  • 成年女性最好戴頭巾入場,入會者穿著不能暴露(譬如露肩)
  • 人們進worship房間首先就上icon stand親吻icons,人們到場的時間可以不固定
  • altar左右各有一個icon stand,這倆stand後各有一扇門,稱為angel door,門上可能會有Micheal、Gabriel等著名天使長;中間的altar後有一扇門,稱為holy door,holy door的右邊依次是耶穌、施洗者約翰的icon(右邊為尊),左邊依次是聖母和其他saint
  • priest會準時出現在holy door門後,開始念經吟唱,priest念完一段,唱詩班隨機回應唱一段
  • 唱詩只用人聲不用樂器
  • 遲到的人隨機輕聲加入吟唱
  • 一旦經文里提到三位一體,則做十字聖號,捏住三指,從上到下,從右到左。有的人一回里連續重複三次表三位一體,有的人只一次
  • 有一個環節是人們排隊依次經過altar,每個人經過時,則親吻priest手中的icon
  • 還有個環節是priest領頭、小孩穿專門的衣服手中抱icon出門走一圈(這個不知道是否都有)
  • 全程2個小時多數時間都是congregational singing,priest講道時間只有幾分鐘
  • 捐款盤在後面,沒有一個直接的環節

新教教堂sanctuary(下圖為我們教堂):

新教的service:

  • 一般有兩場,第一場是傳統service,一般9:30開始,只用管風琴和鋼琴伴唱;第二場是現代service,一般是10:45開始,用吉他架子鼓等伴唱
  • 所有人準時進場,在sanctuary中坐下,等待service的開始,以領唱人員進場開始唱詩為標誌
  • 地毯沒有特殊風格,女性沒有戴頭巾一說
  • 唱詩結束後就是對communion的祈禱,然後吃communion,期間一般是管風琴伴奏,沒有三道門,沒有icon等
  • communion後是捐款,offering,之前也會有祈禱
  • 祈禱的次數比東正教多
  • 牧師pastor通常不用穿帶有宗教儀式的衣服,一般穿便裝或者西服
  • 唱的Hymn更接近流行樂,即使用傳統樂器伴奏,作曲風格是流行樂;而東正教的唱詩則像康塔塔,沒什麼明顯的旋律
  • 教堂四周一般沒有各種saint的畫像,也沒有icon這一說
  • 雖然很多特殊的場合也使用兒童作為道具,但一般的service不專門使用兒童持什麼東西走幾圈之類的
  • 不做十字聖號,除了路德宗和循道宗
  • 時間大概是一個小時,重點在於牧師的講道,會佔掉多數時間

其他的區別如其他回答者所說,十字架也會有所不同,神職人員的著裝也是一個判斷教堂的好辦法


東正教婚戒戴左手;天主教、新教婚戒戴右手。

新教教堂大多沒尖尖、胖矮簡新;不考慮新式高層、天主教教堂永遠是其周圍那片房子裡最高建築。


在德國,新教教堂的頂上都會有隻公雞,為了紀念耶穌被抓時,門徒彼得三次不認主,到公雞叫時才想起耶穌曾經預言過而痛哭。


東正教的教堂一般都是洋蔥頭那種頂~(≧▽≦)/~一坨一坨的,非常好玩,~天主教多為哥特式,巴洛克式,平面採用傳統拉丁十字作為總體布局,可參考法國巴黎聖母院,巴塞羅那大教堂。新教的比較刪繁就簡,更加時尚簡約,可參考日本安藤忠雄設計的光之教堂~手機不能上圖,題主搜一下。


天主教堂↓

注意上面的十字架,這個十字架就和一般情況下我們看到的一樣,是天主教的十字架

東正教堂↓

東正教十字架↓

新教就不知道了,應該是像樓上各位說的從繁簡程度來區分吧。


凡是能讓你覺得漂亮的(教堂外觀、內部的油畫、彩窗等等)基本上都是天主教的


從十字架角度來看,天主教教堂的掛苦相十字架,基督教不掛苦相十字架;

從神職人員角度來看,天主教的神職人員只可由男性擔當,基督教男女均可任職。


名稱:叫our lady of xxx, sacred heart,包括用拉丁名,這些都是天主教堂的標誌

標誌:十字架上有耶穌,很可能是天主教堂,也有可能是近天主教的聖公會教堂

外觀:英國以外那些高貴大氣哥特或者巴洛克建築基本都不是天主教堂

另外有女的在主持就絕對不是天主教

別的沒什麼必然規律,只能看標牌……

認識個義大利人在聖公會教堂做一個月彌撒也不知道自己進錯教堂了……


東正教堂為圓頂 頂尖為東正十字架 也就是大十字橫小十字。天主教為巴洛克或哥特式 頂尖高聳 多頂尖 而新教教堂則以單頂尖為常見 但是有些與天主教堂區別不大 東正教堂如哈爾濱索菲亞大教堂 就是典型 國外多見於俄羅斯。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