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成看學術書的習慣?


謝邀。

我說過,除了學術書以外,我的閱讀量很低。

知乎上關於閱讀的討論,一直以來讓我不爽的一點,就是片面追求閱讀量,閱讀速度,各種閱讀習慣像保健指南一樣,好像真的一開卷就有益似的。如果真的要花心思讀學術書,就把「一天一本書」這些看閑書養成的壞毛病收起來。

別的書,你看過一遍,可能做個筆記什麼的,可以騙自己說懂了,然後去啃另一本,接著騙自己。

看學術書籍,千萬不能這樣自欺欺人。學術書籍是不可能完全看懂的。你就算完全理解了作者的意思,也不可能完全理解背後的道理。有的書甚至要一直躺在書架里,這輩子都要不時翻出來看看。

別的書,你可以一本接一本地看上一堆,最後和人比閱讀量,說幾百本,太有面子了。

看學術書籍,不要理會這些。把一本好書,甚至書里的某個章節,鑽研透徹,遠比看上許多書有用。閱讀量雖然拿不出手,但是掌握理解的東西會超過別人很多。把學術書當武俠看,那是大錯特錯。

別的書,你可以規定自己每天看多少頁,還有個進度計劃,做個記錄什麼的。

看學術書籍,如果這頁你沒讀懂,你就得停下來。不是讀過的就能理解。停下思考,再讀一遍,查閱資料,請教他人,甚至抄寫。就算你暫時跳過,你也時刻記著,這裡你沒有理解,早晚還要回來解決。

別的書,你可以心血來潮,靠興趣選書,反正俗話都說了「開卷有益」,讀著就好。

看學術書籍,如@I land所說,動力不是習慣,而是需求,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掌握某項技能,為了深入學習。選書要謹慎,看不下去的說明不適合自己,立馬換書。最終目的是真的「有益」,不是吹牛。

看學術書籍,最後和人攀比的,不是讀過多少本書,而是腦子裡有多少東西。

註:《上帝擲骰子》,《量子力學史話》,《古今數學思想》等,不是學術書籍。


看學術書並非習慣,而是需求,求知慾的力量比習慣更強。


-

不知道你指的哪方面的學術書籍。我能給的建議主要在社科類。

相比於養成看學術書的習慣,更重要的恐怕是要有研究的習慣。養成讀學術書的習慣首先就是要培養對學術作品的需求。主動閱讀可以讓這種閱讀更有趣和有用一點。

這包括,提出問題或者質疑別人的說法。就像你在知乎上提出了你的疑惑一樣。你可以在知乎上找答案,也可以在學術書上找答案。帶著問題閱讀就會有興趣,並且可以過濾掉書中你不關心的部分。大部分專題性的學術書籍都談得很全,你需要的只是一部分,那麼看你感興趣的部分就好了。

習慣於開放性的答案,你關心的同一個問題在不同的書里會有不同的觀點。這在社科類很正常,就看誰能說服你了。

另外一個就是擁有研究的精神。譬如你在新聞里讀到了馬里的政變,新聞可能就是簡單地介紹了一下,那麼在學術領域可能就有更深入的期刊啊,專題啊。只要你去找,哪怕只是百度百科一下這個內容,或者上一下維基百科,也可以算是一種研究精神。如果你把你的搜索引擎換成圖書館的,或者中國期刊網的,那不就自然而然找到學術書籍了么。

如果你是想了解一下一門學科的入門課,那麼一些大學的教材也是很容易買到的。譬如「十五講」系列。好像我以前大學用過《政治學十五講》這種入門課程的書籍。

如果是讀歷史書,不知道這個算不算你說的學術書範圍,我們以前的讀書小組用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來閱讀。譬如讀古巴導彈危機,就有人扮演俄羅斯安全顧問談談他的意圖,有人扮CIA局長分析歐洲形式,還有人扮美國駐北約代表談和歐洲幾個大佬的溝通情況等等。很有樂趣,算是學術的玩法。

很多古典的被我們認為的學術書籍其實閱讀性還挺強的。不像現在的書普遍比較艱澀不好讀。例如《理想國》(就是談話記錄)《愛彌爾》(盧梭教你帶孩子)《精神分析引論》(本身就是演講稿)張五常《經濟解釋》(這個是現代人,但是書真的很好呀)還有其他很多很多。不過最重要的還是你感興趣的領域,當然你信得過的人推薦也是很大的動力喲。

-


既然是「學術書」,所以少不了「學術主題」、「學術作者」。

受@采銅在如何在三個月內科學高效地積累常識?這個問題中的回答啟發,養成閱讀學術書習慣的一種方法應當是:努力發掘自己對某一「學術主題」、「學術作者」的興趣,拚命創造「特殊的問題情境」,在強大的驅動力驅使下進行閱讀。


有一個強烈的目標和一種非常強烈的讀書意識。


1.太枯燥,用批評挑刺的態度看

2.去喜歡這個學科

3.直接行動,開始做了,就開始了一半,行為優於心理。


不知道您是基於哪種情況需要看學術書。一般來說,如果您不是走學術道路的話,是興趣讓您需要看;如果是的話,則是學習工作需要讓您去看。前者取決於個人興趣強弱,後者取決於個人自我要求。對於前者,要養成看學術書習慣,首先得明確感興趣領域,然後了解該領域經典權威類著作和最新發展類著作,接著跟著興趣走;對於後者,則要看手上工作需要的文獻,寫paper做研究的話都需要找出相關話題核心著作、外圍衍生著作,參加研討的話則是查閱與該次研討topic相關的著作以及包含與會人觀點的著作,有目的驅動,看書也就不會太難了。


離開學校以後很難有時間系統的去讀一本學術書了(尤其是工程技術類的),一般都是發現某一方面知識不足,就找一本書來惡補,但都是以實用的眼光去看的,只關注自己需要的章節。

如果你是修路的,為什麼要去讀一整本電磁學呢?如果你確實對電磁學感興趣,為什麼還在修路呢?


有時間的保證,每天要抽出固定的時間去看書,這樣才會形成習慣,,,,不要把忙當成借口,,,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看學術書無非不就是為了提升自己,升值加薪,為了好生活。所以,你得帶銀行卡去自動取款機那邊去看,一看不下去就去查一查餘額,你有何資格說看不下去?活該受氣受窮!


這難道不是被逼著就慢慢習慣了?

教授給的reading list越來越長越來越長..........導致每周都要消耗固定且大量的時間看書
學術書籍,尤其是英文的,由於年代久遠或者翻譯等各種原因,基本都是看一遍就覺得這特么是人話么(近十年以內的都好懂很多,2000年以前的都還是迷,可能因為現在倡導學術寫作簡單化吧)一篇文章不看個三四遍根本不知道在講啥
然後還有discussion啊,大家讀完了書還要坐在一起討論,討論這個的論點那個的思想。討論完了還要寫論文..
然後期中期末再看一遍,寫論文再看一遍,做presentation再看一遍。


所謂21天養成一個習慣....天天看天天看,慢慢你就習慣了。而且講真,那真的是看完了是種靈魂的升華啊,很多事情一下子就想明白了....比看個小說那種不痛不癢感覺好很多啊。


(而且英文的看多了我覺得中文的真親切:)一看就懂...讀馬克思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看英文的看了三遍還是懵懵懂懂,中文一遍就明白了....好的我英語沒學到家我的錯...)


良好的閱讀方法是產生興趣的前提。

多用三遍閱讀法,個人習慣僅供參考。

1 快速略讀。發現興趣點,判斷價值性。對整體結構有所了解。

2 精讀。涵蓋細節,挖掘深度。

3 總結性閱讀。把所讀轉換到自己的理論體系中。


書到用時方恨少。在專業方面發現不足但你又必須用,你就會認真看專業書了。依在下的經歷就是:多做事情。還有就是為了知識成體系。為了掌握現有知識,你會去努力了解更多。


1:要對這個科目感興趣

2:把這個科目的學術書和另一樣東西同等對待,自我安慰覺得我是在做和另一件事同等的事。(比如我把看專業編程書和玩遊戲等同了,都是要看完或則通關,然後其中的核心內容或則難點可以看成是遊戲中的BOSS,如何去理解書中內容可以看成是如何打過這個副本?這樣的會增加自我愉悅感! 呵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養成看學術書的習慣,就要培養專業興趣,選取專業經典,而且得有助於解決實際問題。我的感覺是,學術書國內不如國外,尤其是國外最新的文獻。


這個習慣無需特別培養,只要你專註做事,並對目標有明確要求,你必定會遇到很多困惑,此時學術書會讓你感覺相見恨晚,當然會仔細閱讀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