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 Walmart 用高貨架而空出走道,而中國卻在走道堆放特賣促銷品?
不僅是Walmart,我去過的幾家Target和Costco似乎也只有貨架而不直接在走道中堆放商品。相比之下,中國幾乎所有大賣場都會在走道中堆東西,但貨架普遍比美國的矮。為什麼呢?是否中國的超市地皮或租金較貴,需要更好地利用空間嗎?
美國賣場大多面積較大,且開在市區邊上,有大型停車場,有不少採用貨倉式,這在中國90年底就已經有了,只是不適合中國市場,後來慢慢就沒了。因為美國人均擁有汽車比例很高,而城市空間小租金高,沒有那麼大地方給大賣家建大商場,大多都在城市邊緣10-20分鐘車程以內。沒有免費購物接送車的。
因此平均一個禮拜採購一次,大家採購物品都是一箱一箱買,可以從貨倉直接拖到購物車去付款,而不同於國內離家方便,又有免費接送車,可以頻繁採購。
Ikea宜家就是典型的倉儲式購物,不同的是他有組合式體驗廳。1. 美國是防守型,需求解決方案式銷售。不需要大量堆頭陳列,中國是促銷,進攻性銷售。需要儘可能大量的刺激的展示。
2. 美國消防法律有規定尺寸。這個是在考察一個商業賣場項目,合同上規定的,各個州可能有所不同。但總體建築面積的30%--35%是通道。
3. 一般美國人是中國人尺寸的1.5倍,加上殘疾人照顧上的相關法律。加上購物車又比較大,通道如果再佔了,基本上就沒法走了。
早年中國的沃爾瑪也是這樣的,可惜早就泯然衆人矣。中國國情,你懂的。
走道陳列一些熱賣商品是沃爾瑪全球都會使用的策略,可能剛好你去的那家採用了不同的商品陳列策略
沃爾瑪進中國,學到了很多本土經營策略,比如售賣生鮮。可是也「丟掉」了好些優良傳統*,比如everyday low price(每日低價,vs. high-low 價格頻繁波動),比如深度優選單品,比如足夠寬敞的通道。
究其原因,可能是:
1)地形限制。美國賣場面積大、間隔方正,容易設置寬通道。中國的商業地產開發商還在摸索中,加上土地面積限制,賣場很難規劃。尤其是從好又多接過來的哪些店,形狀千奇百怪,連動線設計都難以統一。2)本土零售從業人員流動性很大,在各個賣場直接換來換去。當大多數賣場都是用擁擠的廟會式通道,從業人員也許就把這當作最受群眾歡迎的做法,形成慣性思維。我家附近的一家好又多,曾經多次整改。每次整改過後,通道變寬一點、堆頭減少一點,可是不久,就又回到老樣子了。
3)中國消費者衝動購買比例應該高過美國。沒有切實的數據,不過身邊很少見到有人用購物清單的。另外前面@王永生 提到中國消費者購買頻率高,這也容易促進衝動購買。
*這些傳統官方還在不斷倡導,可是實際工作中經常反覆。提一個國內很少注意的事情:對老年人和殘疾人的照顧。
美國賣場和大超市,都會有針對行動不方便者的特殊設備,比如在門口有充好電的電動車,可以讓老年人,殘疾人,甚至過於肥胖的人坐在車上完成所有的購物。試想,如果過道上擺滿了貨物,普通的人可以行走穿過,但是想沒想過上述人群?
我自己曾經因為滑雪摔傷了腿,去超市買每周必用品,我拄拐去的,然後整個過程用了那個電車,發現除了花的時間稍微長了一些,其他沒有任何不方便,沒有一個東西我想拿,但是因為腿腳不方便而拿不到,好多細節值得學習和體味。從而想到什麼是關懷。寧可犧牲一些利益,換來每個人的方便。在中國,「個人空間」涵蓋的範圍比我理解得要窄得多,缺少空間似乎也見之於商場。過道狹窄,貨架堆滿了商品,甚至3層樓高的天花板都顯得太低,讓人感到呼吸困難。
這還跟平均身高有關係呢,在貨架設計來說,針對的是國人的平均身高,當然高貨架也有但是是放在牆邊,中間區域的貨架一般不會選擇高貨架。
美國沃爾瑪貨架選擇的高,也要看他的過道和房高啊,不是所有美國超市都如此,
哎呀不想說了,中國人多比較窮,好了吧
堆頭是有利於銷售的,方便了消費者的拿取。還有就是國情,國內超市裡促銷員非常多,國外的就很少。很多東西都要因地制宜,中國人更在意價格的問題,對於服務方便不是特別重視。北京的沃爾瑪過道是很寬敞,收銀台也很多.但生意就是不如家樂福,你作為管理者怎麼選那?
你考慮過民情嗎?有一種東西叫社區。語言決定理解方式,還有素質,這些決定人們的日常習慣還有審美,好多因素結合在一起,這就會讓好多東西變得不一樣,包括購物方式
今天我終於明白了 邁克傑克遜 為什麼要去漂白自己了! 歧視或許 我在賣場 只有我是一個中國人, 很多的時候覺 的自己真的被歧視了, 其實不是的,就算你在純中國人的地方打工 也會有那樣的感覺的, 不是被歧視 只是 屬於你的機會還沒有來,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 一再傻傻的追求錯誤的東西
推薦閱讀:
※國內的山姆會員店有哪些東西值得買,會員費260元值嗎?
※怎麼評價廣東湛江沃爾瑪超市小偷殺人事件?
※永輝超市會成為中國的沃爾瑪嗎?為什麼呢? 本人也就這兩天才聽過,但是貌似發展勢頭很火啊
※為什麼工會要揭露沃爾瑪在海外的避稅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