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碎片化學習以真正提高水平?
原來我也想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去學習。
現在我想明白了,我要用整塊的時間去學習,用碎片化的時間去玩(? ̄? ??  ̄??)第一位回答者,有一個比喻說的實在是妙。注意力會被外界誘惑所吸引,那麼是否能被內界所吸引?在學習之前,積累滿滿的疑問,帶著一種「想要」的衝動,自然而然容易深入其中。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人請教你問題,這個問題你可能需要去翻看書籍,在翻閱的過程中由於帶著問題,往往不會被其他事物干擾。所謂的學習即是學問,學問的本質就是問答。如果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是按照課本的思路去看書,有樣學樣,沒有主動去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沒有自己的問題,那時間一長就容易勞累、分神,學習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學習一段內容一定得有一個知識內化的過程,比如動筆寫總結或者給別人講,在輸出知識的過程中才能紮實的掌握知識。
時間碎片化不意味著學習碎片化,將碎片化時間和整塊時間的利用側重點分開。
在時間不超過10分鐘的碎片化時間裡以收集信息為主,迅速瀏覽一下,分析判斷這條信息屬於哪一分類,然後保存到自己的印象筆記的分類下。然後利用整塊的時間集中瀏覽,只瀏覽同一分類下的信息。
筆者看來,碎片化信息可以這樣用:
1、自身體系為本,碎片化信息作為補充。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對作為補充的碎片化信息需要做進一步探索,找出這個碎片化信息後面的原理與其他方面的聯繫。2、碎片化乾貨踐行,在踐行中完善碎片化信息,形成自己的感悟。遇到一條碎片信息,如果覺得對自己有用,姑且去做就好了,然後根據實踐,寫出自己的感受與想法3、讓碎片化信息成為你認知邊界擴大的契機。保持對新知的敏感,並尋找方式去探索這個新知的背景原理適用邊界,擴充自己的認知體系,拓展知識邊界。希望對各位知友有用,願不斷精進!你通過碎片化知識找到你覺得疑惑的,需要進一步解釋的地方,然後查閱資料,發現不懂的地方再去查閱資料,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你會獲得大量的碎片知識。
隨著你對具體知識點的深入了解你會接觸到更多的知識點,有時候這些知識點會和之前的碎片化知識產生交集,這時你就把這些知識點聯繫在一起了,慢慢的就產生了知識的體系。
舉個例子,你好奇為什麼有人吃飯吧唧嘴,隨後你打開百度或者知乎或者google,搜索之後你會發現各種各樣的說法。其中有的理論你可能會懷疑,有的你覺得有道理。然後你根據自己的邏輯分析,你想是不是和咀嚼用的牙齒的部位有關呢?於是你接著搜索,你可能發現有的人用嘴前部嚼東西,這樣的人發出聲音的幾率會大一些,有的人用後面的幾顆牙齒嚼東西,這樣舌頭參與的過程就會少一些,於是你覺得這可能就是區分有人吃飯吧唧嘴,有人不吧唧嘴的原因。甚至你可能會去研究不同地區人口腔結構的統計學差異,是不是有的地區人更愛長智齒,導致這部分人用後牙咀嚼的可能性更大。這樣一來你可能又學到了不少東西。
當然了,有的人想的沒這麼多,他可能上知乎查完這個問題發現大家只是在討論自己周圍的人有多麼愛吧唧嘴,吧唧的聲音多麼的大,多麼的難以忍受。
於是他覺得,看來這麼多人也像我一樣討厭吧唧嘴啊。然後就沒後後面那些問題了。
所以碎片化閱讀是否會使你獲得真正的提高在於你是否有一顆追求真理的心,是否是一個好奇的人。
其實最關鍵的是有時候你找不到一本寫《為什麼有人吃飯吧唧嘴》的書,就算找到了你怎麼就能確定他說的是正確的呢?這時還不如你自己查資料,整理碎片知識,這樣你最後你就可以寫一本這樣的書了,而且好多書(塊狀知識)就是這麼寫出來的。每看完一篇,想我通過這些閱讀知道了些什麼,收穫了些什麼,在現實中如何發揮用處,如此一來就可以獲得提高
首先,在進行碎片化學習之前需要有一個明確的預期(比如學習某一領域的知識或是解決生活中的某一實際問題,無論其最終是否可以達成),這樣可以基本規避無目的的注意力耗散,讓利用碎片化學習來積累系統化的知識成為可能。
其次,若你以開闊視野為目的廣泛地涉獵各個領域的知識,希望你已經具備獨立思考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整合篩選信息的能力,這能使你原有的觀念不至於在短時間內被整體顛覆從而陷入焦慮真空的狀態。在這一學習情境下,整體而言不要糾結於具體收穫了哪些知識,長期而言不要忽視其在無意識中對思維習慣的重塑。
還有,每隔一段時間對所學知識進行輸出(以任何形式),以取得一定反饋,進而調整你的學習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學習效率的提高。
最後,同樣是最為關鍵的,不要切割塊狀的時間來進行碎片化學習,這會得不償失。同時不要讓碎片化學習打亂正常的生活節奏(比如在睡前刷知乎到深夜)。學習碎片之前 之中 之後,正常呼吸就好了
1.保持專註,能夠迅速沉浸在一個事情上
2.規劃好時間,化碎為整,不要讓自己有"碎片化"時間
3.做一些簡單有趣的事情,比如整理下房間,清理圖片筆記,運動運動,背背英語單詞用最近寫的一篇文章做為回答《碎片化閱讀,沒有毒,它是一劑好葯》
『砒霜有毒,卻能治病救人。碎片化閱讀,是有益還是有害的,關鍵是看你能否駕馭的了它。』
01
為什麼這麼多人視碎片化如蛇蠍,避之不及?
我們已經進入「秀才不出門知曉天下事」的年代。只需要一部手機,大到國家大事,小到生活小技巧都能輕鬆get到。
可是時間久了你也會發現自己的大腦竟然像轉不動了一樣。
原本一本經典的書籍,內容也並不算晦澀難懂,可是現在你可能會理解起來非常吃力,有時候句子反覆讀了兩三次仍然理解不了,仍然記不住。
明顯的感覺到,以前引以為傲的閱讀和理解能力像銹住了一樣,不管多麼努力,就是運轉不起來。
你還會發現自己的注意力渙散的可怕。
看了兩三段之後不由自主的就跑神了,等回過神來已經好幾分鐘過去,最可怕的是早已忘記前面看過的部分,只得再看一遍。
也會變的越來越浮躁,只想一目十行的儘快看完,像要尋找著什麼。
理智上又不斷提醒自己,這類經典書籍,必須靜下心來一字一句的好好琢磨。但浮躁的心、無效的閱讀習慣卻變得難以控制。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或多或少都被這樣的問題困擾著,這也是很多人視碎片化閱讀如毒蛇猛獸的根本原因。
02
碎片化閱讀已經無可躲避
今天的我們已經大踏步的邁進了以公眾號、朋友圈為主的信息獲取浪潮里。快速瀏覽、快速遺忘,在腦子裡留下一串碎碎的詞句。這已經是一個短期內不可逆的現實。
存在即是合理,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我們不可避免的需要靠碎片化信息保持著對社會的了解。
可能你更樂於緬懷長閱讀和書籍,堅持長閱讀也不是壞事,閱讀書籍和長文章仍然必要,但與碎片化閱讀也並不矛盾。
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每天有 3 個小時能完全不被打擾都是很奢侈的事,很多人更是一刻都離不開手機,想用整段時間來學習已經變的很難很難。
碎片化閱讀更是重新把閱讀送回了日常生活,你會發現朋友圈所有人都在轉各種文章,要知道此前他們已經逐漸失去閱讀,甚至很多人從不閱讀,如今開始閱讀一些短小的內容。
而這些碎片閱讀是不是價值很低?我覺得不是。
碎片化閱讀其實很有用,也更現實。閱讀本身並不是力量的來源,因為閱讀所觸發的思考和情緒才是。
閱讀一篇文章,觸動一種情緒,持久保留下的是這種被觸動的情緒而不是文章本身。一門學問最終要被轉化成見識和技能保留下來。
我們完全可能養成全新的學習方式。把碎片化閱讀的便利性、有效性做到極致,會比「對抗碎片化」更有價值,也更有機會做到。
既然碎片化就在身邊,不如不對抗,不如把無可躲避的碎片化閱讀做到最好。
03
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碎片化學習?
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應該是在碎片化的時間裡,做到體系化的學習。具體的方法網上一搜一大把,結合我自己的實際習慣,更喜歡下面的方法,具體分三步:
第一步定一個應用目標
這個目標短期的也行,長期的也行。
以前刷公眾號,我只是個看客,這個寫的真好,那個也不錯。自從開始寫作之後,就會帶著目標去看,會去關注哪裡好,會去看哪些可以借鑒,哪些可以吸收到自己的素材庫。
沒有目標的時候,就會永遠停留在淺層學習上。每天刷著知乎、聽著得到,看似好像什麼都懂,實際上啥都不會!
第二步建立知識體系框架
從自己定的目標出發,學習業內最經典權威的著作,吸收並理解這些被反覆驗證過的理論,以它們為框架,建立知識的體系。能否構建出一個應用導向的知識體系,是碎片化學習是否有效的基礎。
沒有這個框架,你的知識終究只是零散的。
第三步碎片化輸入、體系化積累
在建立了哪怕是很幼稚的知識體系後,每當我們接收一個新的碎片化知識,都能在這個體系中找到它的位置,讓它與周圍的知識鏈接,長期的磨練後會形成自洽的、豐富的、實用性強的知識體系。
用碎片化的知識敲敲打打、修修補補,刺激你的思考和學習以期完善你的知識系統。
有的時候,哪怕是完整的學習內容,你也要將知識打散,再分別填充到你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去。
應用知識的學習,最忌諱原文照搬或收藏,因為我們的大腦很容易被欺騙。
比如看到一篇微信文章覺得不錯,點擊了收藏,這時大腦就會產生有收穫的滿足感,因此你基本就不會再看這篇文章了,也更談不上會用了。
更有效的做法應該是在碎片化的5~10分鐘時間裡,理解文章的內容並下意識的去想,我可以把它放到哪裡去。
在尋找屬於它位置的過程中,你又能把跟它相關體系的知識調動一遍,無形中複習加深了印象。
一個人的社交網路越發散,他的創新能力可能就越強。一個發散的網路能讓人接觸到專業領域、行為方式、思維方式都和自己不同的人。當一個人將接收到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識融會貫通時,就會產生好的創意。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理論體系,套路打法本身也是一步一步從碎片化的抽絲剝繭,逐步抽象和歸納出來的。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我們已經身處碎片化閱讀時代,與其去對抗,還不如痛快的接受它。
讓我們駕馭它,使它變成一劑能讓你知識體系更加完善的良藥。
重點進攻
待2019.6月發榜日,我再做解釋。不相信碎片化,有碎片的時間為什麼不休息一下或者冥想一下。
逛知乎啊
贊同 @猴子 的回答,儘管他的關注數據和贊數據存在不和諧。
困難的學習是帶走功利性和目的性的。
如果是興趣為導向的學習,那麼根本不用來問,因為不用堅持,自然會堅持,你感覺不到學習的痛苦,他的評論裡面有人說溜冰,說溜冰只是興趣愛好,不為功利。這種學習你痛苦嗎?你只會樂在其中,你想學這個,你就而然的去學,去查相關的資料,這是快樂的。
而系統的學習是耗費心力的,他難在哪?難在枯燥無味,難在你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去維持,去堅持,因為你怕忘記,你怕浪費,所以這方面的學習才需要討論如何去堅持。
那有什麼捷徑?沒有的。
這個沒人幫你,早點死了這條心。當然,技巧有,比如自學英語這事,當你真正領悟到老師的重要性,但你離開學校了,沒有老師了,怎麼辦?花錢啊,比如我經常去xx人工翻譯,花個幾塊錢,將自己實在不了解的語法問題去提問。
捷徑沒有,但技巧有,有錢換不成知識,但可以為獲取知識的過程保駕護航。
這是用錢投資自己,花一些錢來節省一些時間,你覺得值就好。
沒有捷徑。我很喜歡在手機上看經濟、歷史、新聞、健康等多個方面的「乾貨類」文章,這些文章論據豐富,圖文並茂,並且篇幅不會太長。我看得時候津津有味,滿心歡喜自己get到了很多知識點,然而倘若有人問我它講了什麼,我卻只能斷斷續續地簡要概括。若對方繼續追問更深的信息,我則無法回答。
看上去我每天都在積極獲取知識:微信關注了一堆公眾號,上網經常瀏覽新聞,每天閱讀的文章不說幾十,也有十幾,信息攝入量好像很大,知識覆蓋面也很廣,但為什麼真正記得的卻屈指可數呢?
其實細想一下,我所閱讀的這些文章很多時候是在告訴我結論,卻沒有引導我思考。這類適宜於手機閱讀的文章為了迎合現在缺乏耐心的讀者,必須在最短時間內讓我們獲取信息,如果篇幅太長,前面鋪墊太多,那我們一定會不耐煩地關閉界面。
因此為了使我們耐心地讀下去,大多數「乾貨」類文章會盡量少做解釋推演,直接擺出結論,因為看到了結論我們就會心滿意足,不再深究,產生「我知道了」的飽腹感。所以類似《XX天搞定XXX》《XX招玩轉XX》的文章總是極受「好學」的小夥伴們的追捧。
這種利用零碎時間快速瀏覽大量信息的模式,現在被叫做「碎片化學習」。我們看得東西雜而多,卻淺而短。
因為我們通過碎片時間學習到的不全是「知識」,更多的只是獲取了「信息」。
我們似乎有種錯覺,認為信息=知識,獲取了信息就是獲得了知識。
但二者其實不同,知識是經過我們梳理和消化思考之後,與自己已有知識體系連接起來的信息,它生根於我們心裡,可以被拿來直接應用。
既然碎片化學習並不能讓我們很好地獲取知識,那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必須放棄碎片化的學習,而只找大塊完整的時間來進行系統化的深度學習呢?
答案當然是不需要。
因為碎片化閱讀非常符合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它的獨特優勢是能夠在在短時間內獲取大量信息,如果拒絕碎片化,相當於直接放棄掉許多閱讀機會,這是很不明智的,量變引起質變,沒有量,變也無從談起。
此外,碎片化閱讀做到了一個很好的「啟蒙和科普」作用。它是我們在系統化學習前,快速進入某一專業或某一領域的有效途徑。
通過碎片化閱讀激發起自己對某一領域的興趣,並順著自己的興趣初步入門。在之後的系統化學習中如果我們不斷遇見之前見過的內容,那會幫助我們增強學習信心和提升學習效果。
碎片化閱讀的真正威力體現在初步建立知識體系之後。正如中學時代通過做題來鞏固知識點一樣,碎片化閱讀填補了系統化學習中的縫隙。我們需要做的,是有效地利用碎片化閱讀來擴充知識面,儘可能減少陌生內容,同時依靠大塊時間閱讀來集中消滅知識難點。
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互聯網上的信息繁雜,而人腦的記憶容量有限,若想通過碎片化閱讀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就要求我們必須具備篩選信息的能力。
你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最想獲取哪一垂直領域的信息,保證所選信息的統一性,並仔細甄別所選信息的質量,這樣才能使碎片化閱讀發揮出價值。倘若什麼都看,淺嘗輒止,則會陷入「我什麼都懂一點」的自我滿足的誤區,到頭來會一無所獲。
很多人批判碎片化閱讀帶來的危害,是因為缺乏進行碎片化閱讀的正確姿勢。希望你能找到讓你爽的閱讀姿勢,深入有技巧地摸索下去,成為學富五車的老司機哦。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曉得么。
我認為碎片化學習無法提高真正的水平。
碎片化其實是一種噱頭,一種娛樂手段。背單詞可以,真正去提升水平?抱歉,它做不到。
馬東說,娛樂是人的天生本能,所以任何媒體,都有動力去娛樂化。
連最專業的投資節目都在娛樂化。最近我一個朋友去了一個投資者服務公司。領導對他的要求是,把投資節目做好看好玩第一。我朋友很納悶,投資明明是最要求理性的領域,為什麼投資節目也要娛樂第一?領導說,不娛樂,沒人看,太專業,別人也看不懂,理解不了。
這就是娛樂時代媒體的套路,就為了實現一個目的:讓你來看,愛看。
娛樂化要做好,兩個關鍵點:
第一招,充分挑逗你的感官刺激,情緒感染。公眾號里的標題黨,UC體標題,《奇葩說》里的誇張造型,語不驚人死不休,一個個都在赤裸裸的刺激你的神經,讓你不需要思考就能有深刻印象。即使是這樣的辯論節目,比的不是邏輯能力與事實,而是表演能力與人氣。
第二招,傳遞的信息,一定不能超過你的理解能力。如果你的理解能力是80分,那麼他一定不會給出需要理解能力超過100分的信息。這樣你才看得爽。
當知識領域也開始娛樂化以後,就誕生了羅振宇與高曉松等人。他們是新一類的明星——知識明星。羅振宇每年的新年演講,已經是能夠與電視台的晚會們PK了。
如果你打開羅振宇的得到APP,就會看到大量的知識音頻。如果你用心留意,知識內參這類音頻時間都在5分鐘之內,那些大V的知識付費課程的視頻時間都在10分鐘左右。這就是碎片化學習。因為時間再長的話,用戶就聽不下去了。
得到是知識碎片時代的結果,而非原因,它是碎片一代的自然產物。
有個得到上的大V說,別看我就給你五分鐘音頻,我每天為了準備這五分鐘的音頻,我要花6個小時。
沒錯,這就像一個大廚,每天一早去買很多菜,精挑細選,層層加工,最後給到你吃的,就只有那麼一小塊最精緻最好吃的,你當然會喜歡。
只是,你永遠不知道這個菜是怎麼做出來的,你永遠自己不會做,你只會接收一小塊一小塊最精緻的美食,還自以為懂了很多。
越來越依賴於碎片化生存的人,都會越來越笨。人的大腦,可以比作是一台電腦的硬體。它的知識體系就是一套系操作系統,具體的知識就是一個個軟體。
許多人在自己的操作系統沒有建立之前,就被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塞滿。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各個軟體之間互相不兼容,大腦成了只會填塞信息的垃圾桶。
但對於一個人來說,不管世界怎麼變化,他都需要有獨立的思考能力,才能夠去迎接和理解、消化各種變化。
如果題主想真正的提高水平,還是靜下心來認真的讀書吧。摒棄繁華的碎片化,真知終會浮現。
更多精彩可關注公眾號「范范的江湖見聞」(fandejianghu)
想說一下我個人對碎片化的處理方式
首先我的立場是:碎片化是必然,能處理好碎片化的知識是一種極其有用的能力
現在從手機內各種app獲得各種有用或無用的知識,我們應該如何去應對呢?
我的解決辦法是:用科技來解決科技所產生的問題—碎片化,即用app解決碎片化的問題
我對手機的使用習慣是:InstapaperDrafts印象筆記UlyssesInstapaper用於收集微信和各大媒體的有價值的信息流;印象筆記收集有價值的文章和語錄,可對其進行編輯整理轉化為自己的東西;這兩者均可以結合workflow使用,更加便捷。Drafts用來進行隨想速記(因為其軟體打開速度快)以上的所有操作都是碎片化的,Instapaper碎片化閱讀,印象筆記碎片化收集,Drafts碎片化記錄(隨想速記)
最終最關鍵的一步就是用Ulysses或者各種主流筆記類應用進行整理與歸納,這是最關鍵的一步,積少成多,集腋成裘全靠最後這一步。
有人看的話再更新細節步驟好了心態
其實現代人有大把的碎片時間已是既定事實,我們不拿來學習難道拿去打遊戲嗎?
目標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對於新的知識,可以用3個詞概括他們的想法和行動。
1、立場 感受 意見
2、目標 方法 行動
我們盡量要由1變為2。1是各種個樣的東西在腦子裡面轉、打架、不知道哪個對錯,也是這種人最容易感到焦慮。打個比方,就像我們看奇葩說,在辯論一個題目的時候,場上的觀眾剛開始明明是是支持反方的,但是聽了正方的辯論又會經常跑票。那是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劇烈分層的,任何一個的選擇都會有無窮的層次,隨著辯手的不斷挖掘層次,觀眾的意見就會兩頭跑。而意見這個東西是不確定的,知識也就是散的。可是一旦切換到2的時候,一切就會正常起來。
「知行合一」其實也不單指想法和行動是一致的,我們對這句話的理解也可以是「按照行動的方式去思考」。行動是逼著自己的想法、意見、知識最終變成自己的唯一辦法。就好比,在你的觀念里,你應該對老婆好也應該對媽媽好,可是當問答「老婆和媽媽掉水裡先救誰」的問題時,你就會答不出來,但是當這個事情真的發生的時候,你的當下的行動就幫你做出了選擇。
不記成本、成敗、利鈍的去追求知識,那是專業學者做的事情,普通人是要面對一個個的目標而去行動的。先行動,獲得反饋,然後調整行動,繼續前行,這才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正常生活。
知識的總量越來越大,我們的時間越來越碎片化都是既定的事實,我們沒辦法改變,傳統的解決方案也不完全使用於現在。
跟著牛人學
跟人學習其實是最高效的,而非一本本的去啃書,牛人就是知識的載體,跟著他們少走彎路。其實往往我們去參加一系列的短訓班不但是為了知識,更多的是跟那些各有千秋的牛人交流。
搭建框架
我們不像未成年人有大把的整塊時間去系統的學習,我們的學習方法也不一樣,整塊系統的學習不完全適用於成年人。有時候我們只是對一個東西感興趣,只是想了解,比方說我最近喜歡古典樂,我就一定要去通透的了解整個古典音樂的發展史嗎?成年人面對一個新的領域的時候,我們更應該搞清楚其中的基本概念,然後在設定一個目標,在這個過程中遇到新事物在一點一點的加進來,一點一點的學習,慢慢拱,調試成自己的東西。
縫合
信息走來過去,我們不見的都記得住,我們需要把這些掌握的知識一點點縫合在框架上面,把它變成自己的。通過我們的轉述可以達到縫合的效果,轉述可以是通過分享在腦海裡面再一次的梳理,也可以是你的知識筆記,這樣就算你那天真的忘記了也能在筆記裡面找到它。
對於碎片化的學習就像一棵樹,先有一個樹榦,在長出樹枝,樹枝又不斷分出新的樹枝,每個樹枝都長出樹葉,通過時間的累積,最終就形成一顆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