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關於中國橋的故事?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華夏文明歷史悠久,關於橋的傳說、故事也絕不在少數:魯班請神兵造趙州橋、張飛喝斷長板橋、以及語文課本里必學的紅軍飛奪瀘定橋。歷史上還有哪些關於中國橋的精彩故事?
我要說的這座橋,歷史不算久,不足百年、橋身更無什麼精妙的紋飾,非常樸素。
它見證了一段屈辱和堅韌的民族歷史。我看了《中國橋樑》的紀錄片之後,一直很受震撼,想轉述這個故事。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
鯤鵬水擊三千里,組練長驅十萬夫。
紅旗青蓋互明滅,黑沙白浪相吞屠。
這是蘇軾《催試官考較戲作》描寫錢塘江大潮的三句詩。錢塘江大潮自古有名,在蘇東坡的筆下更是恐怖,猶如巨獸和巨禽在水中搏擊、猶如十萬武士行軍奔襲、猶如古代吳越沙場上紅黑兩方互相衝鋒、殺敵、屠滅。
錢塘江地處入海口,古稱「無底」,江水洶湧,江面橫寬最窄也有100米。自古以來,蘇杭地區認為錢塘江沒有底、不可能建造橋樑;更迷信者甚至說如果非要硬來,龍王是要索命等等。當地有一個俗語,就叫做「兩腳跨過錢塘江」,有點類似「太陽從西邊出來了」,用於表達「誇張、不可能」的意思。
民國二十三年,當時的浙贛鐵路已經修到了蕭山,上海到杭州的鐵路也早已通車。但是在長江面前卻是一江之隔,無法通車。面對著當時複雜的局面,中國人迫切地需要在錢塘江上建造一座大橋。
這個時候,茅以升先生,毅然決定從美國回國,投身造橋事業。他從加奈基理工學院畢業,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獲得工程學碩士,是當時中國最厲害的造橋專家。
茅以升要造橋,也是有著重重阻撓,要建成「中國人自己的第一座現代化大橋」,一點都不容易。聽說中國要自主在錢塘江上面架橋,外國專家都嗤之以鼻,完全不認為中國有能力建造這座橋。
僅僅是惡意的鄙視,我們可以橫眉以對;可還有更實際更迫切的問題:當時銀行背後的外國財團,因為不相信中國人的造橋能力,拒絕借錢給錢塘江大橋工程。
茅以升與曾養甫(左二)
沒有錢怎麼造橋?當時的鐵道部長曾養甫不得不採取迂迴策略,謊稱這個工程是由鐵道部的外國橋樑專家「華德爾先生」來親手設計的錢塘江大橋,這才勉強籌得財團出資造橋。
頂著壓力,39歲的茅以升擔任錢塘江大橋總設計師,把全部的生命賭在造橋事業上,發誓:「大橋造不好就第一個跳江」。
他聘請了在康奈爾讀書時的同學羅英來擔任總工程師,來幫助他建造大橋。兩個同學並肩合力,成了錢塘江上的「弄潮兒」。
那時候造橋使用的是沉箱法,就是把一個大木箱放到水上再沉到要造橋墩的地方,往裡打氣壓之後進去施工,施工工人非常危險。
在造橋的過程中,總工程師羅英有一天出了個上聯:「錢塘江橋,五行缺火」。這真是個厲害的上聯,「錢塘江橋」四個字,偏旁部首分別是「金、土、水、木」,在五行裡面還少一個「火」,所以是「五行缺火」。想了很久,都沒有人能對上下聯。
不幸,神隊友的烏鴉嘴還真說中了,戰火燒到了大橋。
1931年,日本侵略者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侵略了華北東北區域。
1932年,日寇攻佔華東大量土地。
1937年7月7日,日寇發動「盧溝橋事變」。
1937年8月,駐軍上海的日寇發動了全面進攻,淞滬會戰爆發。杭州危在旦夕。
8月14號這天,整個杭州地區被日本空軍轟炸,陷入了一片火海。而此時的茅以升,正在水下30米的沉箱裡面,和全體技術骨幹研究橋墩的一個技術難關。因為轟炸,突然沉箱就停電了,幾十個人就這麼被困在漆黑的水下,恐懼到了極點。水箱沒電,氣壓就保持不住,這麼下去很快江水就要壓進來,不但沉箱和橋墩不保,全部團隊也要喪命於此。
結果,等了十分鐘,居然來了電,大家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在水下並不知道轟炸的事)。茅以升上到水面去一看,發現杭州已經是一片火海,四下空無一人。當他靠近岸邊,才發現只有一名工人等在氣閥旁邊,問他是怎麼回事?工人答道:「茅先生,剛才日本人的飛機來轟炸了,所有人都避難去了。」茅以升非常震驚,這斷掉的電竟然是工人冒著生命危險續上的。問曰:你怎麼不逃?
工人答:「我怎麼能逃?我走了你們怎麼辦?」
就這樣冒死堅持著,錢塘江大橋挺著戰火,艱難地完工了。大橋造成,民族抬起了頭,中國橋樑史的一大步。1937年9月26日,大橋下層的火車鐵路通車,運送大量我軍急需的軍火物資的火車,終於可以從長江上通過。此後,每天都有無數逃難的國民和運送物資的火車通過。11月17日,第一輛汽車從橋的上層公路通過,兩岸無數人民掌聲雷動、熱淚沾襟。當天,就有十幾萬人,得以通過錢塘江大橋撤退、逃難。
但是,沒有幾個人知道,這座耗時三年多、耗費了無數心血才建成的新橋,早就在橋墩處埋好了足以摧毀它的炸藥。
這是茅以升秘密安排的,早在盧溝橋事變爆發之時,他便做好了最壞的準備。大橋貫通長江,對我國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但是大橋如果落入日寇之手,便為侵略鋪了通路,後患無窮!於是他在14號橋墩的中間,預留了原設計上並不存在的長方形大洞,裡面埋好了成噸的炸藥。
其實在通車前一晚,茅以升就接到南京方面的命令,如果上海失手、杭州不保,大橋就必須炸掉。茅以升預留好了空洞,如果把預埋的炸藥引爆,大橋則會嚴重受損至完全無法使用,並且日寇也難以修復。
12月23日,日寇進攻杭州。
茅以升接到南京方面的命令,含淚炸橋。
茅以升那天的心情是無比的難過,經歷了925個日日夜夜,頂著壓力、冒著生命危險才建成的大橋,來得多麼不易!今天卻要自己親手炸毀。
以他的話說「像是把自己的兒子親手掐死一樣」。
茅以升熱愛的事業,隨著煙塵墜入錢塘江水中。
大橋建成僅89天,就被炸得無法使用。但就這89天,大橋已經拯救了上百萬逃難的中國老百姓。
大橋炸橋時,正值日寇在南京進行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大橋的炸毀,也保護了一個城市的安全。炸橋當天晚上,茅以升以無比的悲痛,寫下:
抗戰必勝、大橋必復。
關於錢塘江的詩句里,也有一首描寫橋樑的詩,這首詩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屈辱歷史、也見證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堅韌,在今天讀來依然振聾發聵、蕩氣迴腸。這就是茅以升在炸橋當晚寫下的絕句:
斗地風雲突變色
炸橋揮淚斷通途五行缺火真來火不復原橋不丈夫
1946年抗戰勝利之後,茅以升就開始修復大橋。直至全國解放,北京方面非常重視大橋的重建,到了新中國成立後的1953年,大橋得以重建。
終於,茅以升實現了自己在戰爭中許下的「不復原橋不丈夫」的誓言。當他再次踏上自己設計建造的大橋,一生的心愿得償,淚水沾襟。
1987年中央召開了關於橋樑建設的座談會,圖為茅以升和鄧小平。
當時80多歲的茅以升先生在會後再次踏上錢塘江大橋。茅老的眼睛已經看不清了,但是他眼中飽含淚水,大橋昨日的樣子歷歷在目。他滿懷著愛意撫摸著橋身,像是撫摸著自己的孩子。這座建好又炸斷、又再次修復的橋,經歷的重重苦難,也是中華民族的苦難。
(網圖,侵刪)
去年我去杭州,傍晚隨意漫步在江邊,看到了錢塘江大橋。橋身上閃著五彩的霓虹燈裝飾,就像是每一座城市的每一座立交橋,並無特殊之處。站在橋下良久,想著這座大橋的經歷,突然之間很感動。
我想,一定要講這個故事讓大家知道。
昨天看到了張公子 @張佳瑋 在此題下的回答,就想把這個故事分享出來。寰行中國提出了以橋樑為主線的旅遊路線,我非常建議大家增加一個遊覽點,那就是錢塘江大橋紀念館。
紀念館裡展覽了茅以升先生的手稿、當年造橋工作中所用到的實物,和歷史照片,這些文物是這個故事背後血淚的真實證據。大橋紀念館就在錢塘江大橋北岸西側引橋處,每天8點到下午4點開放,非常建議大家去看一看。
喬
三月份我在盧溝橋上拍照的時候,遇見了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
老人穿著藍色的中山裝,臉上的皺紋就如被歲月雕刻的石紋,走路比較慢但人很有精神。那天的天氣很糟糕,細雨中帶著寒風,雖然是個景點,但橋上沒有什麼遊客。慢慢到了中午,遊客們都去吃飯了,橋上只剩下我和那個老人。
老人緩緩的伸出手,摸了摸面前的石獅子,我在後面拿起照相機,捕捉到了這一幕。沒曾想到被老人家發現了,我有點尷尬正準備解釋,他笑了笑朝我揮揮手,看那樣是叫我過去。
接著在那個午後,我就聽到了有生以來最好的一個故事。
「老漢今年九十七了,別看我現在走的慢,小時候在這座橋上玩的時候,誰都跑不過我,跑三個來回,氣都不帶喘的」
「我有兩個哥哥,阿媽一個人養三個,家裡窮得叮噹響。小時候也沒什麼可玩的,從小大哥二哥就領著我在這個破橋上耍。你們現在這些小孩啊,一來就只曉得數獅子,不用數啦,打小我數了無數遍!這橋上有496個石獅子,每一隻我都摸過。
「小夥子你過來看」老人拉著我,指著一個石獅子,「你看這個,這有一張嘴,這也是一隻。大家都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咋一看確實數不清!大獅子背著小獅子,老漢我小的時候,我大哥就是這樣,背著我在這橋上跑來跑去的。」
「我小時候,爹死得早,後來二哥也死了。大哥就像爹一樣,從小帶著我。後來大哥當兵去了,家裡就剩下我和阿媽兩人。那幾年到處都很亂,我只能帶著阿媽往南方跑,沒什麼大的本事,就只有一身力氣。八十斤的麻袋,一手我就抓一個,那些老闆都願意雇我做事,覺得我一個人幹活頂的上三個人。世道不太平,好歹也能掙口飯吃」
「過了一年,我大哥也戰死了,老娘得到消息就昏了過去,此後身體就差了。臨死前還對我嘮叨:三個兒子兩個沒了,你一定要好好活著,不能讓咱家絕了後。我答應了娘,再後來,老娘神志越來越不清楚,嘴裡一直叨念著,想回家,再回到這!那幾年兵荒馬亂,老漢我也沒什麼本事。老娘走後我也沒法把老娘送回來。始終覺得對不住老娘。把她送走後覺得屋子裡空落落的,一到晚上就睡不著,覺得大哥二哥都在旁邊說話。我總覺得,應該做點什麼。有一陣子,我都收拾好東西準備參軍,結果不到半個月,日本人就被打回家了」
「建國那年我都二十九,還沒取得上媳婦,幾個姨娘就著急啊,到處給我說媒,其實也怨自己,到處做事卻沒攢什麼錢,誰家姑娘願意陪我吃苦啊?後來還真遇上一個,姑娘有個癱瘓在床的老爹。姑娘說嫁給我可以但是我得養她爹,我說你放心我爹走得早你爹就是我爹,只要我有一口吃的絕對餓不著你爹。這話說到姑娘心裡去了,第二個月就和我結婚了。」
「我老婆是個本分人,做家務是一把好手,每天回到家幾碗熱菜幫我洗腳,咱什麼時候享過這種福?老丈人每個月都要吃藥,我就拚命的抓緊時間賺錢,雞沒打鳴就出去,天黑透了才回家,老婆擔心我太累了,我說一點都不累力氣這東西用完了睡一覺就回來了。後面幾年老婆給我生了一兒一女,日子雖然還是苦,但每天都挺高興的」
「小夥子,你腳下的這座盧溝橋,來來回回修了四次,其中老漢我就參加了三次。一次是加寬步道,以前可沒這麼寬敞,還有一次是新建,好像是1971年,就在那邊的地方建了座橋,叫新盧溝橋,這裡就成景點了。也對,這橋元朝就有,到現在都800多年了。結結實實的老文物啊!那個跑中國溜達的外國人叫什麼來著?哦,對對對,馬可波羅!聽說他還來過這呢,說這漂亮!小夥子,你知道這橋頭的「盧溝曉月」怎麼來的嘛?嚯,這來頭可大了!這可是康熙皇帝提的。『半鉤留照三秋淡,一練分波平鏡明』講的就是這!我們這個地好啊,自古就是「燕京八景」之一!不過我小時候還沒有遊客,我老娘跟我說,這八月十五的時候,在這能看見「一天三月」,也不知道是咋的,我一次都沒看見過。」
「現在,每年我都要挑個時候回來看看,這個橋就是我的根,我們兄弟三個從小就在這裡長大,在這裡打打鬧鬧,雖然後面離開過,但總得落葉歸根。當年沒能讓老娘落葉歸根,總是心裡不舒坦。我跟兒子說了,以後要是我死了就把我骨灰撒在這裡。」
老人的故事講完了,拍拍衣服站了起來。
他從包里拿出一些小東西,站在橋上念到:二哥,你最愛吃的狗不理包子,今天給你買來了。大哥,你不是喜歡喝酒嗎,這是你侄子給你買的茅台。老娘,你別捨不得穿新衣裳,現在的布價便宜了。你們在那邊好好的,我說不定過幾天就來了。
把東西放在橋邊後,老人扯開嗓子唱了一首歌,聲音滄桑歌詞豪邁,我知道是一首送魂歌:故友親人,思之難安些。故人悠悠,民之難安些。民之難安,國何以續。國不堪續,流球何止些。蓋天下之士戚然.
我再次拿起相機,鏡頭裡的老人,就像此刻我腳下這座歷經了800多年歷史的盧溝橋一樣,每一道皺紋都講述著一段往事,每一個傷痕都見證著一段歷史。
老人和橋,融合在一起,成了一幅完美的構圖。也許它們就是一樣的,歲月在不停的變遷,但某種東西不會改變,無論經過多少風雨,它們總是那麼挺直偉岸,不會被擊倒,不會被征服,永遠樸實的站在那裡。鏡頭裡的老人沖我溫和的笑笑,按快門的那一剎那,忍不住就熱淚盈眶。
謝邀。
前段時間,別克寰行中國曾經邀請我沿著西南的路線觀橋,因為時間原因沒能參加。但當時確認了下沿途的橋。
寫意浪漫之餘吧,每一處都算有歷史的。
多說幾句。中國古人愛寫橋,是因為中國水多——這自然是廢話。然而古代造橋不易,西南又多山,能造橋的所在,兩岸的狀況、水文的姿態,都算挺特殊的。所以張飛一個當陽拒水斷橋,可以阻斷曹家鐵騎追兵。現在造橋業是發達了,但當年可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中國航海傳奇沒歐洲多,所以圍繞水的歷史,若非舟,就是橋了。
西安。
京劇到川劇到梆子到西河大鼓裡,都有一出《灞橋挑袍》。以前還有msn時,我有位解說員朋友愛拿一句詞做簽名,說是關羽最傲氣的一句話:
「哪怕他曹營千員將,難比我青龍偃月刀。」
但這裡其實有錯誤。灞橋不在許昌,在西安。我估計是灞橋太有名了,借用過來了。
《白鹿原》里提過滋水縣,滋水就是灞水。《史記》里鴻門宴發生前,項羽在新豐鴻門,劉邦在霸上,霸上就是灞上,就是白鹿原。
灞橋、長安、白鹿原——忽然味道就出來了吧?
唐朝時長安人送客,多到灞橋止。灞橋折柳遂成習慣。多說送人到灞橋,情就盡了。
雍陶送人到灞橋,回頭問隨從,為何這橋叫盡情橋,答說送人都到這裡,就算情盡了。雍陶就說:
「從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它離恨一條條。」
所以後來灞橋風雪,許多人愛畫,都是這個典故。
漢中。
一個去過勉縣武侯祠的朋友跟我說,漢中有座很好玩的橋,叫虎頭橋。
《南鄭縣誌》云:
「漢中府城北門外里許,有虎頭橋,平地列數石,其下並無溝渠,殊不成橋,而流傳久遠,且立碑焉。詢之居人。云:三國時魏延死處。」
——《三國演義》里,魏延「誰敢殺我」時,挨馬岱一刀。
當然小說是虛構,羅貫中當時還詩興大發:
「諸葛先機識魏延,已知日後反西川。錦囊遺計人難料,卻見成功在馬前。」
——可憐見魏延了。
——正史跟楊儀鬧翻,被馬岱追斬,應該也是這裡了。
廣元。
廣元本身有名,但廣元下轄的劍閣,歷史愛好者一定看了就興奮。劍閣啊!忽然就跟姜維鍾會們的傳說掛上了呢!
劍閣有劍溪橋。宋人胡希道《界首》詩云:
「幾重嶺隔幾重灣,路入蒙蒙煙雨間。獨立溪橋重回首,前頭已是劍州山」。
關鍵詞:蒙蒙煙雨,山。
明朝的《劍溪橋》詩,類似:
看山曉渡劍溪橋,踏霧沖雲馬足遙。
其實我好奇的是另一個。
杜甫有詩:
「劍閣星橋北,松州雪嶺東,華夷山不斷,吳蜀水相通。」
我小時候一直以為劍閣有座星橋。後來聽成都朋友說,星橋就是長星橋,就是七星橋,就是萬里橋——最後這個最有名。諸葛亮送費禕坐船去東吳,費禕說,「萬里之行,始於此橋」。
這就是成都萬里橋了。
多說一句:杜甫所謂: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東吳萬里船這個典故,也應該是萬里橋開始的。
杜甫住成都時,寫三國題材的詩,本身夠攢個集子了。
大秦咸陽橋。
咸陽橋上面,全都是中國歷史。中學課本應該有杜甫那首《兵車行》: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誰都會背。
然而不止如此。
咸陽橋因為對著長安便門,所以也是便橋的所在——說到這裡,懂唐史的諸位一定有感覺了。「便橋之盟」啊。李世民即位後,六騎會突厥,就在這裡。
多一點,長安人往東送人,是灞橋;往西送人,止於咸陽橋,也就是西渭橋,所以「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嘛。
故,理論上,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也該是在這裡。
漢中石門棧道。
看到漢中與棧道,成語可以出來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韓信啊,劉邦啊,曹操啊,魏延啊(他燒過棧道),都在裡頭了。
但還不止於此。
石門棧道與褒斜道一路,懂三國的諸位看了就明白了:夏侯淵死,曹操從長安出斜谷;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出斜谷。這地方,曹操直接說了:「斜穀道為五百里石穴耳」。就這麼奇險。
但還不止於此。
石門棧道褒谷口,是漢台區、勉縣和留壩三處交界。漢台是劉邦拜韓信為將的地方;勉縣有定軍山和武侯墓不提;留壩全名留侯壩,留侯張良的留侯。
所以了——陝西一帶,遍地是傳奇啊。
李白一遇到山路就high起來了:
「雞頭山下石門游,游到石門看龍湫。龍湫自古龍潭下,潭下彎曲一點油。一點油石高萬仞,萬仞絕壁對江流。江流有聲出谷,谷口春殘翠屏收。翠屏崖上仙為石,石為舞裳幾度秋。秋水為神玉為谷,玉骨龍肌跨龍虯。龍虯虎豹連獅象,獅象重重千古留。千古石門對石虎,石虎斷崖若人愁。愁人斷崖題詩句,詩句懸處高雲樓。雲樓頂上行人過,行人過往永無休。永無休時游石門,石門天梯上雞頭。」
劍門關蜀道。
中國人都會背了。「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但李白那幾句太仙,太雄偉,太寥廓了。寫劍門的詩里,我最喜歡的,反而是陸遊的。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銷魂。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古人習慣寫詩抒情,多是登高望遠,「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登得高了,才會目光高遠,氣象萬千。
像陸遊這樣,想見他在山道中走,仰望蜀道山勢,想想古迹,想想自己的歷程,又喝了點小酒,淋著點小雨,遠遊之人回首前塵的一點悵惘,都在裡頭了。
就像我們普通人似的。
謝謝邀請。瀏覽到這個問題時,想起《鹿鼎記》里的一個細節,不禁會心一笑。四十八回里,韋小寶率大軍攻打羅剎國,前往尼布楚城的路上,遇到蘇菲亞公主的衛士華伯斯基和齊洛諾夫傳遞公主文書,有一段對話說道:
「公主聽說中國的橋樑造得很好,不論多寬的大江大河,都可以用大石頭造橋,下面不用石柱橋墩。公主心愛中國大人閣下,也愛上了中國的東西,因此請大人派幾名造橋的工匠技師去莫斯科,造幾座中國的神奇石橋。公主殿下天天見到中國石橋,在橋上走來走去散步,就好像天天見到大人閣下一般。」
作為基建狂魔,中國橋樑建造起步早,持續久,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國的造橋技術一直是國際頂尖水平,像《鹿鼎記》那樣出動造橋專家援助異國並非虛言。日本長崎的眼睛橋,就是崇禎年間江西僧侶如定設計,明代西藏的唐東傑布也在不丹建了九座索橋。
包括歐美,都曾經因我國橋樑而驚嘆並受到啟發,如被馬可波羅稱為「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盧溝橋,如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趙州橋(七百多年後,法國賽蘭特橋才首開歐洲敞肩圓弧拱橋記錄),如貴州的北盤江鐵索橋(明崇禎)啟發了西方嘗試鐵索橋——順帶一提,北盤江大橋有許多座,其中,滬昆高鐵北盤江大橋,主橋445米跨度,是鋼筋混凝土拱橋最大跨度橋樑、中國高鐵鐵路橋最大跨度橋樑。
另有一座,杭瑞高速公路北盤江大橋,由貴州、雲南兩首合作共建,去年剛剛通車,垂直高度565米,相當於200層樓高,是世界第一高橋。
橋有四種基本結構形式,按誕生時間先後,分為梁橋(木樑、石樑)、浮橋、索橋、拱橋。梁橋杳杳難考,但浮橋和索橋均為我國首創,《詩經》中就記載了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專供帝王使用的浮橋,但這座橋用完一次就拆,也有不少人將周穆王時期(前965)的渾脫浮橋,做為世界第一座浮橋。
長江、黃河上也曾設過數十座浮橋,最出名的,當屬黃河蒲津浮橋,始創於春秋,是秦晉之間交往的重要關隘,屢經歷朝歷代修繕,於唐代達到頂峰。
記得我們小學時學過一篇課文《撈鐵牛》,講的就是僧人懷丙如何利用浮力,把固定浮橋的鐵牛從淤沙中撈出,當時固定唐代蒲津浮橋的鐵牛,據出土文物及冶金史學家測算,共熔鐵292噸,錨定設施費用,足足佔了唐玄宗一年稅賦的四分之一,可在世界橋樑歷史上申報吉尼斯紀錄了。
蒲津渡遺址
宋代產浮橋最多,其中以潮州廣濟橋最為出名,它融梁橋、浮橋、拱橋為一體,是世界上第一座開合式橋樑(樑上部結構可以根據需要移動打開,便於船舶通過),看到有人介紹,不贅言。
捎帶再說一句,其實宋代橋樑還開創了一些世界之最,我們福建也有,比如與廣濟橋同為四大名橋的泉州洛陽橋,是世上第一座瀕臨海灣的橋樑。如漳州的虎渡橋(江東橋),最大的石樑長23.7米,寬1.7米,高1.9米,重二百餘噸,是世界最大最重,即使在今天要開採、運輸、架設這樣的石樑,也極為棘手,真不知古時如何做到。接下來談談索橋。大家都對飛奪瀘定橋非常熟悉,但世界上最早的鐵索橋是什麼呢?有人說是楚漢相爭時期樊噲搭建的樊河橋,但也有人駁斥,認為當時的樊河橋還是石板橋。
我們看《天龍八部》,段譽去萬劫谷搬救兵的時候,路過瀾滄江一座「善人渡」鐵索橋,雖然是虛構的,但長久以來,很多人認為的第一座鐵索橋,也的確是位於瀾滄江、漢代時期建造的「蘭津橋」,而後來其他專家又有不同見解,認為所謂最早的「蘭津橋」,原型就是現在的雲南瀾滄江霽虹橋,明代所建,而在明之前,這裡還是竹索橋。
另一個著名的竹索橋,是都江堰的安瀾橋,具體建成時間也不可考,但宋以前已有史料記載,它是世上最早的竹索橋之一(現存已經重修)。
橋的基本結構有四種,但論及形式和功能,則遠遠不止。
除了常見的渡橋水橋、園林景觀,它可以跟水利結合,可以承重,可以作為水城門,可以作為山路棧道,可以交通疏導,還可以作為閣道復道——《阿房宮賦》說「復道行空,不霽何虹」,說的就是這個。《笑傲江湖》里,方證、沖虛去找令狐沖,來到恆山懸空寺,書中說「那懸空寺共有樓閣二座,皆高三層,凌虛數十丈,相距數十步,二樓之間,聯以飛橋」,這飛橋指的是長線橋,功能也是如此。除此之外,另有一種纖道橋,專為縴夫拉縴而建,現存古纖道橋在紹興,誕生於唐代,是我國僅有。
還有一種橋樑,起到理念性作用,比如皇宮金水橋,如荊楚黔貴流行的、集廊亭橋於一體的風雨橋,傳聞因苗、侗族為保住寨中財富不隨水外流而建,現存世界最大的,為湖南芷江的龍津風雨橋,自明代萬曆十九年名僧寬雲帶頭捐建建成起,史稱三楚西南第一橋,已於二十世紀末重建。
可以說,中國古橋樑凝聚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遺憾的是,後來由於缺乏工業文明的理論及材料的支持,再加上綿延戰亂,經濟停滯,現代橋樑的技藝一度進境緩慢,流失了一段歲月。但近代以來,我們意識到科技水平落後,奮起直追,甚至後來居上,最近幾年,一些新建橋樑的複雜程度和技術水準都超過了西方國家。
如位於雲貴高原的赫章特大橋,海拔最高可達1835米,11號主墩高達195米,不僅在中國同類橋型中排在首位,在亞洲也是排名榜首。如湖南湘西矮寨特大懸索橋,是雙層公路、觀光通道兩用橋樑,創四項世界第一,是舉世跨度最大的峽谷懸索橋(跨度1176米)。
如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又名「雲天渡」,是世界首座斜拉式高山峽谷玻璃橋;並創下世界最高最長玻璃橋、首次使用新型複合材料建造橋樑等多項世界之最……
中國人繼續用他們的智慧,鑄造一條條壯闊宏偉的長虹,在橋樑史上迭創奇蹟,成為全世界建橋水平的引領者。
那座最特殊的中國橋沒有名字,人們叫它「溜索橋」
2012年,我在貴州第一次看到這種橋,它架在一百多米的烏蒙大峽谷上方。一條光禿禿的溜索上掛著一個吊籃,吊籃沒有安全裝置,坐上去以後身體全露在外頭。狂風大作時,吊籃連人帶框瘋狂地左搖右晃,即使是經驗最豐富的過橋人也會感到害怕。
這條溜索橋,是村裡四十多個小孩子上下學的必經之路。
隔了兩個月,我在相鄰的雲南省怒族自治州又看到了這種溜索橋。它就架在怒江上方,雨季還沒有過,腳底的江水濁流滾滾,卷著泥沙、木頭和樹根奔流而下。我們一行六個記者,沒人敢走溜索橋過江。幸好二十米之外有一座新搭的鐵板橋,於是就有了這張照片——
這大概是我見過最奇特的橋。在雲貴的山區,這種溜索橋曾經並不罕見。若是你到過怒江,見識過寬闊的江面奇突奔流,與江岸兩邊層巒疊嶂的懸崖,便會知道溜索的價值——在過去,一條溜索,往往便是過江的唯一可能。
但即使親眼得見,我也很難想像最初的溜索是如何建起的——兩岸相隔數十米,如何才能讓溜索過江?
在傈僳族的傳說里,第一條溜索是族裡的大力士用強弓射出帶著皮繩的箭,才搭建起來的。而在鋼絲繩普及之前,溜索大多是用藤篾製作,經常磨損,需要定期更換。
當地人說,換溜索的時候,要在兩岸各站一個有力氣的漢子,相對擲出帶著細繩的石頭,讓兩塊石頭帶著繩子在江心勾連,再慢慢牽拉。細繩拉粗繩,粗繩拉藤篾,就這麼完成一次更換。當然,說這話的嚮導自己都沒見過這種景象,他記事以來,怒江上橫著的便是鋼絲繩了。
藤篾顯然不是一種特別牢固的材料,敢於搭著它飛渡過江的人,時刻都得做好繩斷人亡的準備。這麼多年來,溜索不知斷過幾次,也不知有多少人落進江心。就算換成了鋼絲繩,因為吊籠或軸承損壞而死傷的人,也所在多有。但為了能夠過江,這裡的人們已經習慣了溜索。
在馬幫興盛的年代裡,溜索橋也曾經是他們飛渡天塹的唯一途徑。自唐代以降,行商們結成馬幫,將雲南易武、普洱出產的茶葉經大理、麗江、香格里拉,運入西藏,換回西北邊疆的馬匹。這便是今天我們所知的茶馬古道之一。
茶和馬,對於雙方都有著不可代替的重要性。藏人嗜茶,高原苦寒之地鮮蔬奇缺,要補充維生素和纖維素,茶葉必不可少。而中原政權要維持武備,則需要足夠的馬匹。於是,茶馬互市應運而生。據說,宋代之前,尚有帶著銀錢做生意的,到了北宋,由於宋人發現帶去的銅錢往往被鑄成兵器,威脅中原安全,於是便規定不可以錢買馬,只能以茶葉、藥材等易貨。
與西北的絲綢之路相比,這條從滇入藏的道路有時更為艱難。騾馬隊往往要在山壁上,沿著半自然半開鑿的小路艱難盤旋。崖間小路極窄,有時候兩人不可並肩,萬一跌落,便是粉身碎骨之災,若兩隊人相向而行,則需要提前調度避讓。馬幫帶的馬隊通常都帶著大鈴鐺,走起來聲聲不息,一來是用於呼應全隊,二也是用來提醒前方的馬隊,擇機避讓。
(雲貴地區,這樣連綿不斷的山頭極多。在現代化的開路技術應用之前,在山間小路彎彎繞繞是馬幫行進的唯一辦法)
一個馬幫數十匹騾馬,要過江,也只有用溜索。先溜過幾個人在對岸接應,再把貨物從騾馬身上卸下,最後把馬連鞍帶轡地掛在溜索之上,沿著溜索一滑而過。即使再神駿的好馬,落地時也不免四腳綿軟,有的甚至會嚇得屎尿直流。
最後,再把貨物集結起來,沿著溜索滑過江去。有時貨物沉重,壓得溜索中段下墜,便得有一個人從目的地爬上溜索,一路攀援到貨物處,拉著貨往回跑。這般場景,也只有「藝高人膽大」可以形容。
儘管險象環生,但有溜索橋可過,已經算得是交通發達了。那年,我之所以會和其他記者前往雲南,是為了探訪一個叫做獨龍族的極少數民族。
獨龍族人一共只有4000來個,是中國人數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獨龍族因獨龍江而得名——獨龍江是怒江的支流,比怒江更加險峻洶湧。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大山裡的獨龍族人保持著近乎原始的生活方式。六十多年前,要離開獨龍江鄉,得走一條一百三十多里長的狹窄山路——山路上只有兩個驛站,行人得在驛站歇腳過夜。
即使在我進山的那年,道路也極不好走。進山的時候,車就一路繞著塌方走,小石頭不時砸在車頂上,司機必須在崎嶇的道路上開得飛快,以儘可能減少在路上的時間;到了出山時,連日陰雨終於帶來了山體滑坡,大如房屋的巨石攔了我們一整天。
你可以想想,儘管當時已經有了可供汽車開行的道路,但山中的生活仍然與外界截然不同。在山裡,我們見到了一些耄耋之年的老奶奶,臉上紋著恐怖的藍黑印記,遮蓋住整個臉龐——那是獨龍族的「文面」習俗——古代部落間紛爭不斷,一旦部落打了敗仗,漂亮姑娘便會遭到擄掠,因此不得不自毀容貌以求太平。當然,我去的時候,村裡的年輕姑娘都已不再文面,也無需擔心被擄走了。
一些獨龍族人甚至連房屋都沒有,仍然居住在帳篷里。在一處帳篷中,我見到了打獵用的弓箭——據主人說,十來年前,他們還是以打獵為生。那箭從材質到形制都像吳京在《戰狼2》裏手工製作的弩箭,而且也帶毒——我是不敢碰的。
(照片里的房子是政府幫助當地人新建的房屋)
在獨龍江鄉,我有幸吃到了這一生吃過最美味的牛肉和魚。之前我在走了那麼遠的路,只為一頓好飯里寫到:
雨季的高黎貢山太危險、太難走,越野車一路疾馳,唯恐吸飽了雨水的山體突然發生滑坡。但在那個驟雨初晴的午後,我吃上了出生以來最幸福的一餐:廚房就在河邊草棚的邊上,沒遮沒攔的灶頭、大鍋、鐵勺、鐵盆、裝著調味料的瓶瓶罐罐。掌勺的大師傅是獨龍族人,他做起飯來漫不經心,切碎的牛肉在油里炸得焦香,又洋洋洒洒倒進十幾種佐料,最後端出來的炒牛肉色彩斑斕。還有一種魚,巴掌大小,少刺,味道極鮮,和辣椒一起在大鐵鍋里熬著,當滾沸的湯水頂開厚厚一層辣椒時,大師傅把魚湯倒進一個鐵質的臉盆里,就這樣粗糙地上桌了。
3年過去了,我仍然沒有忘記這頓飯。在三沙到海南的船上,我仰頭望著搖曳的銀河,卻好像看到了高黎貢山冠蓋冰雪的山頂,看到山頂的瀑布像一條銀線飛流直下幾千米,看到獨龍牛在高山草原上漫步,看到山間霧氣背後錯落精緻的木屋,彷彿海市蜃樓。然後口水就「咕」地涌了上來。我向坐在身邊的領導老鄭說起那頓飯,說我後來才知道為什麼獨龍江鄉的炒牛肉、燉魚湯能那麼好吃。高原彷彿一味催化劑,令食材都轉了性,哪怕是白水竹葉菜,山底下吃還有點清苦,上了高原就只有甘甜了。這邊的牛肉鮮魚,宰殺捕撈,冰凍起來,馳騁幾千里送到大城市,價格竟能翻天。
當地人講,養獨龍牛別有一番講究,主人帶著鹽巴,把牛帶到一片名為「神田」的高地,喂它吃了鹽,便將它放養在野外,偶爾帶著鹽回去喊兩聲,牛便會自己走過來,每年牛回來個兩三次,其他時間便在外面吃竹葉青草。據說在外面,獨龍牛肉一斤可以賣到上百元甚至更貴。
在我離開的兩年後,獨龍江鄉終於正式通了汽車。大路穿山掘隧而過,不用再擔心山體滑坡,也不用在泥濘中曲折前行。
(圖為別克寰行中國車隊途經貴州拍攝的紅楓湖大橋。現在,雲貴高原上的橋是這樣的)
(貴州北盤江大橋,連接雲南宣威和貴州水城,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橋)
文明的力量以一種不可阻擋的勢頭傳播著,正如那條晃晃悠悠的溜索旁,我曾經走過的,更加安穩強健的鐵板橋一樣。
(無論如何,車輪所達之處即有文明。「要想富,先修路」,誠不我欺)
(圖片來源:national geographic)
作為石家莊人必須說一說趙州橋。在我小時候如果說去周邊旅遊,那只有三個地方,趙州橋、正定大佛寺、西柏坡,像五嶽寨、駝梁什麼的都是後來開發起來才火的。我姥姥的奶奶就是趙縣人,趙縣雪花梨、驢肉都是遠近聞名的特產。據老家的親戚回憶,以前趙州橋下面就是一條臭水溝,後來政府重視旅遊業發展,重新修葺了河道,並開闢了趙州橋公園。現在每年春天趙州橋都有梨花節,蔚為壯觀。
(照片來自河北旅遊tv微博)
我找了半天我小時候去趙州橋的照片,因為沒在家,電腦里存著的照片很不全,這個大概、好像、貌似是在趙州橋公園拍的233333
毫無疑問我們對於家鄉的名勝有一種天然的自豪感,小學課本里就有一篇《趙州橋》:
趙州橋非常雄偉。橋長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寬,中間行車馬,兩旁走人。這麼長的橋,全部用石頭砌成,下面沒有橋礅,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橫跨在三十七米多寬的河面上。大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還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平時,河水從大橋洞流過,發大水的時候,河水還可以從四個小橋洞流過。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既減輕了流水對橋身的衝擊力,使橋不容易被大水沖毀,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省了石料。
我深深地記著課本里一句話:「到現在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了」。當時我就想,卧槽1300多年這是多久了,說是隋朝修建,也就是說隋朝到現在1300年了?然後我就翻開了新華字典最後的朝代表,這算是我的歷史啟蒙吧。
初中課本中同樣出現了趙州橋的身影,就是橋樑專家茅以升先生的《中國石拱橋》:
趙州橋橫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橋,也是造成後一直使用到現在的最古的石橋。這座橋修建於公元605年左右,到現在已經一千三百多年了,還保持著原來的雄姿。到解放的時候,橋身有些殘損了,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徹底整修,這座古橋又恢復了青春。
還是繼續吹一波趙州橋,它是世界最早的敞肩石拱橋,歐洲要等到14世紀才出現類似的石橋——法國泰克河上的賽雷橋,不但比中國趙州橋晚了700多年,並且早已被洪水毀壞無存。趙州橋的神奇讓古建築專家梁思成都讚嘆不已,他說:「河北趙縣安濟橋……可稱為中國工程界一絕。」梁思成認為趙州橋這麼淺的橋基簡直令人難以置信,他在1933年考察時還認為這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不是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梁思成在報告中這樣寫道:「為要實測券基,我們在北面券腳下發掘,但河床下約70-81厘米,即發現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層,共高1.58米,每層較上—層稍出台,下面並無堅實的基礎,分明只是防水流沖刷而用的金剛牆,而非承納橋券全部荷載的基礎。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見水,所以除非大規模的發掘,實無法到達我們據學理推測的大座橋基的位置。」(梁思成,《趙縣大石橋即安濟橋》,收錄於《梁思成文集》,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2)
(梁思成手繪趙州橋)
同時對於趙州橋如何防止地震的損壞,梁思成先生給出了一個含糊其辭的判斷:這裡大概不發生地震吧。但事實上華北平原就出在地震高髮帶,歷史上趙州橋經歷過8次地震的考驗,其中最近的一次就是慘烈的唐山大地震,能夠保存至今真的讓人感慨造物神奇。
民間傳說,趙州橋是魯班修建(心疼李春一秒鐘),當地還流傳著這樣的歌謠:「趙州石橋魯班爺爺修,玉石的欄杆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為了附會這個歌謠,當地政府在修整橋面的時候,在嶄新的石板上人工鑿出了一個驢蹄子印和一到車轍來,很是蠢萌。
我還聽過一個更豪華版本的傳說,特別給力。趙州橋下的小水溝(學名好像叫交河),王母娘娘為防止牛郎與織女偷偷相會用金釵劃的那道河,然後派了二十八星宿日夜鎮守,以防牛郎織女幽會。可見天庭是一個多麼安定的盛世,真是實在是沒事幹了,男女作風問題都能派出軍隊鎮壓。然後二十八星宿可能是閑了太久了,在交河上興風作浪,兩岸百姓深受其害。魯班路過交河時,心痛與兩岸百姓的苦難,決定在此修橋。但因為二十八星宿從中作梗,橋樑日修夜毀,魯班心急如焚。
這時一位正義小天使出現了,龍王的一個兒子饕餮也有感於百姓的苦難,喝乾了交河的水,並幫助魯班擊敗了二十八星宿。二十八星宿回天庭告狀,王母聽後勃然大怒,派來七十二地煞、三十六天罡、九幺星君和六丁六甲幫助二十八宿捉拿饕餮歸案。但是呢,這七十二地煞、三十六天罡、九幺星君和六丁六甲也對二十八星宿的做法不滿,於是來了個無間風雲,幫助饕餮殺死了二十八星宿。於是乎魯班的修橋工程終於順利完成。而眾天神和饕餮因為違反了天條,不能再回到天庭,於是就留在了趙州橋的石刻上。
(圖片來源:national geographic)
我忘了在哪聽過一個說法(可能是家裡長輩轉發的朋友圈裡),1937年完工的金門大橋,吸取了梁思成和林徽因研究趙州橋的經驗,但是查遍相關史料並沒有類似記載。。不過想想一個是古代石拱橋,一個是現代鋼桁架懸索橋,這個說法怎麼看怎麼鬼扯。也有可能是我的記憶有了誤差,不過要是有朋友也聽說過類似的說法,也就算做是趙州橋一個「當代傳說」吧,說不定兩千年之後,就能跟「魯班造橋」一樣相映生輝。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對於趙州橋的調查研究,對於其進一步開發與保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33年梁思成二次赴正定考察,並調查趙州橋:
梁思成在日記中這樣記載:
這是一次難忘的考察,是我第一次離開主要交通幹線的旅行。那輛在美國大概早就被當成廢鐵賣掉了的老破車,還在北京和那座小城之間——或不如說無定時地——行駛。除了北京城東門幾英里,我們來到箭竿河。旱季,它的主流只剩下不到三十英尺寬,但兩岸之間的細紗河床卻足有一英里半寬。藉助渡船度過河水後,那輛公共汽車在鬆軟的沙土中寸步難移,我們這些乘客得幫忙把這老古董一直推過整個河床,而引擎就沖著我們的眼鼻轟鳴。在別的難走的地方,我們還得多次下車。為了這五十英里的路程,我們花了三個多小時,但這使人感到興奮和有趣。當時我還不知道,在此後的幾年中我會對這樣的旅行習以為常,而好不以為怪了。
對於趙州橋的現狀,他指出:
西面五道券,經過千餘年,到底於明末崩倒,修復以後,簇新的石紋,還可以看出。後來東面三道亦於乾隆年間倒了。現在自關帝閣上可以看出橋東面的中部,已經顯然有向外崩倒的傾向,若不及早修葺,則損壞將更進一步了。
新中國成立後,開始了全國範圍的對文物古迹的保護工程。1952年,河北省公路局建議對該橋進行大修。輾轉至1954年,獲交通部和文化部撥發專款,遂開啟趙州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整修。1956年,整修工程完結(欄杆部分除外),這座「歷經近一千四百年的風雨」的古橋,從內部結構到外觀,全都「煥然一新」。(孔慶普,《中國古橋結構考察》P264-268)
造型獨特,當屬邢台臨城的三叉紫金橋。該橋也叫蛤蟆橋,因此橋修建在兩水匯流處,系三叉雙孔石拱橋,如人字形,故名「三叉」。這座橋從明崇禎三年(1630年)開始修建,到清康熙30年(1691年)才建成,凝聚了竹壁村民陳志美、陳三光、陳文顯祖孫三代的心血,可謂現實中典型的愚公橋。這座橋如今仍在使用,看來頗似現在的立交橋,可見當年建造者構思之精巧,手筆之不俗。
說幾個另類的吧。
蛇形電光跑法的立交橋
所有人都走過迷宮
沒有人沒走過立交橋,
但大家告訴我,走這種立交橋時
應該用什麼表情???
沒想到吧,立交橋也能火成網紅。
是的,宛如一個標準的中國結,
還是個死結。
這座立交橋從此讓重慶人民有了老兄弟成都一樣的口號。
成都,是一個你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重慶,是你來了就走不了的地方。
任何一個匝道走錯,就是重慶一日游。
不過說咋是咋,
理論上,越複雜的立交橋,越能緩解樞紐路口擁堵壓力。
再不濟,迷路,總是比堵車好……
南京市長,江大橋
行內人都知道,武漢和南京擁有同一個市長,江大橋。
南京市長江大橋
武漢市長江大橋
同樣的,九江、蕪湖、銅陵的市長,都叫江大橋,就不配圖了。
小學課文里,對長江大橋特別嚮往——
到了武漢後,才真見到了,宏偉壯觀不假,但在21世紀來看,已經沒有太多的震撼和人文內涵,
直到那天我遇見了【他】。
2015年的11月,我和同事在漢口開完會後駕車回武昌,暴雨。
武漢的暴雨,像是直接盆潑一樣
暴雨間,我們的車開過長江大橋,朦朧中,看到大哥身穿著蓑衣,
注意不是雨衣而是【蓑衣】,一動不動的站在長江大橋上,面對著江水。
如圖所示
大暴雨的這哥們兒這麼站著,怪異不已,我和同事擔心是跳橋的,周圍也沒人,就放緩車速想停車勸勸(雖然橋上不讓停車),
結果車速放緩後發現——
這哥們兒在釣魚。
在幾十米高的武漢長江大橋上,暴雨天,穿著蓑衣,
在釣魚!!!
我可能永遠不知道這哥們兒當初在想什麼,也無法琢磨出一個隱士高人,
暴雨下的心境。
我家鄉的,中俄跨江大橋
我家鄉在最北方的邊境,與俄羅斯的界限就是一條黑龍江,700米寬。從蘇聯解體後,我們那就不斷的說,要建跨江大橋了。
這個的確是大事
可能你們不理解【建跨江大橋】對於我家人的意義。作為中國唯一的中俄雙子城,黑河市人文環境很好,環境也整潔,但就是經濟不行。
沒錢,沒貿易。
而黑河人堅信,建橋,能以肉眼可見的力度極大促進經濟發展。
30年前衚衕志來視察的時候,提過「南有深圳,北有黑河,南深北黑,比翼齊飛。」
30年過去了
深圳市不負所望,成了亞洲最發達城市之一;
黑河市強勢崛起,人均月收入達到了驚人的2700元左右。
不過沒關係,我們處在國門,在黑河人眼裡,建個跨江大橋,黑河就能像深圳一樣飛起來。但每次都有消息,無論是官方還是小道,但次次都落空了。
近幾年又要建。
我爸作為市政府一員,眼看建橋遙遙無期,焦急之際靈機一動——
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北方的冰雪特色,在冬天,在冰面上造一座冰雕橋嘛!多有特色!還能促進旅遊,
更驚喜的是,冬天俄羅斯遊客可以通過冰雕橋直接從俄國走到中國。
於是我爸興沖沖寫了方案,並給我打電話炫耀他的天才創意
我說我就一個問題:
你在冰面上建冰橋
為什麼遊客不直接在冰面上走過來呢?
哦,冰雕橋的項目生命,就這麼在疑問中,結束了。
後來他們又討論過巨型冰滑梯,從中國滑到俄羅斯。結果計算結果是要造50米高,將近一1公里長,且只能用3個月,
而且,預算大幾千萬
真是太貴了。
老話說,
要致富,先修路
要變壕,就搭橋
經濟騰飛什麼的,還是等著建橋吧。
(完)
謝邀。中國的橋樑修建技術已經獨步天下,不僅橋樑數量遠超第二名美國位列世界第一,在製造高難度的超級大橋方面,也霸佔各種橋樑記錄的榜單。你們感受一下:
世界主跨長度排名前10位的梁橋,中國有5座
世界主跨徑排名前10位的拱橋,中國有6座
世界主跨長度排名前10位的斜拉橋中,中國有7座
世界主跨長度排名前10位的懸索橋中,中國有6座
可以毫不謙虛地說,通過幾十年的積累和新技術的開發,中國建橋已經成為國家硬實力的一張名片,不僅僅在國內,在國外也主持或參加建設了包括馬來西亞檳城二橋、巴拿馬運河三
橋、塞爾維亞澤蒙-博爾察大橋、新奧克蘭海灣橋等工程。而且國際上大獎更是拿到手軟:從國際諮詢工程師聯合會(FIDIC)「百年重大土木工程項目傑出獎」,到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傑出土木工程成就獎」,再到國際橋樑與結構工程協會(IABSE)「傑出結構工程獎」全部收入囊中。
本答案就從中國的那些「超級橋」里隨意挑幾座,給大家看看這些超級項目有多牛逼……
位於湖南吉首市附近的矮寨特大懸索橋,建成於2011年,當年曾經創下四項世界紀錄:
一是大橋主跨1176米,跨峽谷懸索橋,創世界第一。
二是首次採用塔、梁完全分離的結構設計方案,創世界第一。
三是首次採用軌索滑移法」架設鋼桁梁,創世界第一。
四是首次採用岩錨吊索結構,並用碳纖維作為預應力筋材,創世界第一。
這座大橋的施工難度是創紀錄的,我想每個去過湘西的人,都知道那裡的地勢有多麼險惡,當地的地方志就如此記載:「湘西地區,武陵山脈與雪峰山脈呈弧形復背狀綿亘於境,千山萬壑,群峰壁立,險峻崎嶇,羊腸土路,繞溪越嶺,時上時下,回絕人寰,登涉艱難……」當初寰行中國開到這裡,也被此地百轉千回的湘川公路驚到了……
其實除了顯現於外的地形之外,當地的隱藏於內的地質條件更是惡劣:建橋的地點位於雲貴高原和沅麻盆地的交界處,地質條件極為複雜。索塔處就存在岩堆、岩溶、裂隙和危岩體等不良地質現象。這還不夠,當地的氣候條件也多變:由於位於峽谷,經常會遭遇暴雨、大霧、雷電、冰凍、大風等惡劣天氣。峽谷瞬間最大風速為31.9米/秒,相當於11級暴風風速,對於橋樑的架設的難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矮寨大橋不僅在這樣的「地獄難度」下建成了,而且還有很多不為常人所注意的細節。比如為了保護當地的植被不被破壞,避免影響環境,建橋時並未採用國際慣例的「塔梁一體」,而是採用了全世界首創的「塔梁分離結構」懸索橋。
所謂「塔梁分離式結構「,就是結合地形、地質條件,將橋軸線下移約50米,將加勁梁與索塔完全分離。這種結構將加勁梁單獨置於山體上,於是大橋建成後的形態就是這樣:吉首岸加勁梁梁端距離索塔95米,茶洞岸梁端距離索塔109.5米。看不懂沒關係,直接參照下圖你就秒懂了:
通過上圖可以明顯發現存在一個問題:由於加勁梁長度小於主塔中心距,會導致橋塔附近主纜一定區域無吊索,也就是會存在無吊索區。於是專家腦洞大開,想出了無吊索區加裝岩錨吊索的方式來解決。所謂「岩錨吊索」,就是指吊杆不與加勁梁連接,而是與地面連接,直接將吊索錨固在地面岩石上。可以說是為了保護環境,矮寨大橋在原本的地獄難度上再增加難度完成……
剛剛說的是懸索橋,斜拉橋也同樣牛逼。
位於杭瑞高速雲貴交界處的北盤江大橋,橋面至江面高差達565米,是世界最高的大橋。565米是什麼概念呢,東方明珠夠高了吧,也才468米,全美最高的世茂大樓新樓夠高了吧,541米還是矮了一截。除此之外,北盤江大橋720米的主跨,也使其成為世界上主跨最長的連續鋼桁梁斜拉橋。
哦,如果你要問世界第二高橋是哪座,是位於湖北的四渡河特大橋。第三呢?是位於雲南的普立特大橋。再往下數,第四、第五也分別是中國的鴨池河特大橋和清水河特大橋……簡直可以組一支高橋夢之隊了。
而今年年底即將竣工的珠港澳大橋,更是一座無與倫比的「橋、隧、島」一體化的世界級跨海通道。珠港澳大橋西接京港澳高速公路,東接香港大嶼山高速公路,大橋跨海逾35公里,相當於9座深圳灣公路大橋,也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工程中包含6公里多長的海底隧道,施工難度為世界第一。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海底隧道中沉管的水下安裝,從來都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中方最初考慮通過荷蘭一家知名沉管企業來完成,結果人家獅子大開口:願意派出26個專家提供技術諮詢,嗯……諮詢費1.5億歐元,相當於當年的15億元人民幣……最終中國團隊選擇自主研發,終於攻克了這個難題。
珠港澳大橋有近4公里的沉管隧道埋深超過20米,此前在世界上還沒有先例。中國工程師創新地提出了「半剛性」沉管的結構概念,開發了基於材料斷裂力學特性的「記憶接頭」,整個海底隧道工程獲得了500多項專利,創造了「最長、最大跨度、最大埋深、最大體量」四個世界記錄。最後人家荷蘭公司反過來花錢請了中國專家過去交流,學習咱的技術……
至於這座珠港澳大橋可以帶來什麼好處,毫無疑問會促進整個珠三角包括港澳地區的一體化發展。以我個人的經驗來看,世界上任何一個高度發展的地區都是以城市群的形態出現的,而珠港澳,再加上廣佛,以及珠山、江門等等,將形成一個巨大完整的三小時城市群。珠港澳大橋的作用,就是將城市群中的通勤距離大大縮短。
珠港澳大橋可謂是中國造橋技術的集大成者,可以預見在未來,還會有更多中國橋在世界超級橋樑排行榜上持續刷屏。向外傳遞中國硬實力的同時,也真真切切地給國民帶來交通便利、出行快捷的大福利~
上文提到的矮寨特大懸索橋、北盤江大橋,今年@寰行中國 車隊都前往探訪,我也因此用到了現場拍攝所得的部分精美照片。不知寰行中國接下來是否會去到更多上面提到的超級大橋,帶我們一見廬山真面目。
以前住南京看過傳說中的南京長江大橋,順手查過一些國內橋樑的資料。
發現一個國家的橋樑有些橋樑的背後的故事比建築還承載著更多的歷史變遷。
一個國家的建築實力技術,都在橋樑中體現出來。
下面五座橋算是印象比較深刻了。
不屬於南京的南京長江大橋
就從課本必學的南京長江大橋說起,它是新中國第一座依靠自己的力量設計施工建造而成的鐵路、公路兩用橋,是中國自行設計、自行建造的、當時國內最大的鐵路、公路兩用橋,並以「世界最長的公鐵兩用橋」被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
當1968年9月30日通車的時候,數十萬人湧向橋頭,僅慶祝時擠掉的鞋子就裝了兩卡車。
萬萬沒想到的是,與大家認為南京長江大橋是"南京"的不同,其實很長一段時間它屬於「上海」。
南京長江大橋,是幾代南京人心中的文化地標。
但是長江大橋雖然身在南京,管理方卻一直是上海鐵路局南京橋工段,資產也歸上海鐵路局所有。
2016年8月,長江大橋公路橋正式由上海鐵路局移交南京市,但鐵路橋部分仍歸上海鐵路局所有。
「最性感」的大橋——長沙中國結步行橋
橋樑的各種top,從來是以高、長、技術等來描述它,或者稱讚它。
中國的橋樑保持著在全世界橋樑數量最多,橋樑跨度最大等記錄:
既有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也有世界跨度最大的公鐵兩用大橋,滬通長江大橋。
還包括世界跨徑最大鋼拱橋——朝天門長江大橋、世界第一高懸索橋——四渡河大橋
等等。
但是這些,都不如下面這個特別:
美國CNN評為「世界十大最性感建築」。
簡直如同一道中國結綵虹橋橫跨兩岸:
這個橋的設計靈感角度刁鑽,它是東西方結合的藝術品,非常美。
來自莫比烏斯環的工作原理和中國傳統的手工編織中國結:
這座橋與以往的高大上不同,它是一座溝通東西方藝術的橋樑。
趙州橋的前世今生
事實上,中國人自古造橋工藝就非常高超。
在1400多年前,誕生了領先世界的趙州橋。
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裡,它都被寫入了課本,因此「趙州橋」在中國享有極高的知名度。
趙州橋被譽為「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歷經近一千四百年的風雨,至今仍然堅固地屹立著」。
但實際上大家並不知道的是,現存的趙州橋,已很難說還算不算一座千年古橋。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位於河北趙縣城南的洨河之上,當地人稱之為「大石橋」,以區別於附近的另一座「小石橋」。
一般認為,該橋始建於隋朝,唐宋明清各代均曾有過整修,至晚清時橋體已損毀嚴重。
1952年-1956年間對橋修理加固,讓這座「歷經近一千四百年的風雨」的古橋,從內部結構到外觀,全都「煥然一新」。
它的內部建造工藝和外貌有了改變,現在已不是完完全全傳承了一千多年的古橋。
其實趙州橋原貌是這樣子的:
橋的拱石之間以「腰鐵」相連:
盧溝橋——抗爭的起點,歷史的轉折
說到傳承,飽含歷史滄桑的,還是盧溝橋:
當時的盧溝橋承載了一個國家的歷史,而最近剛剛是抗爭勝利80周年。
是這樣一座橋記錄著一個民族關鍵的轉折點。
很多人都知道1937年的「七七盧溝橋事變「,對於一些細節恐怕大家不甚了解:
為什麼是盧溝橋?——盧溝橋自古就是戰略要地,1905年中國的交通大動脈平漢鐵路也經此全線通車,在當時的北平,盧溝橋絕對可以稱為交通咽喉。日軍妄圖通過控制作為華北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核心的平津地區,從而佔領東三省。
誰打響了戰爭的第一槍?——日軍第十五軍司令官的牟田口廉也中將,也正如他自己所說,是「引發大東亞戰爭的第一責任人。」後來他因出征緬印慘敗而自殺。
事變後的北平城——與想像中群眾奮起呼籲抗戰不同,更多人起初依然相信這場仗打不起來。當時一位名叫黃仁宇的學生意圖參軍報國卻被父親阻止,後來他也在文章中記錄了父親的原話:「沒有宣戰的戰爭,可能隨時會終止……」
80年風雨過去了,今天,我們再踏上盧溝橋的時候,總會想起這標誌性的事件,還有這些見證了歷史風雨的獅子。
如今的盧溝橋也成為了重要的旅遊景點:
但是還有一個老問題: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
獅子本是固定的,可自古以來對其數量始終有爭論。究其原因便在於那些若隱若現的小獅子:它們小的只有幾公分,甚至辨不清鼻子眼睛。有的在母親懷裡熟睡;有的藏在大獅子身後捉迷藏;還有的因為太淘氣,被大獅子用爪子按在地上……
盧溝橋上的獅子究竟有多少個?
今年夏天 @寰行中國 親自去看了看盧溝橋,告訴了我答案:
在總長約266米的盧溝橋上, 共有石獅子501尊。
(謝謝謝啊..這問題我好奇很久了,簡直是課本帶來的執念..)
最後,
橋在中國文化歷史上,經常承載著歷史變遷與文化意義,並常常成為人們懷念某一段歷史的地方。
造一座橋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建築實力,也往往與民眾的風俗習慣聯繫在一起,它幾乎是一個永恆的見證一個國家興旺的存在。
人們總是只會注意屹立不倒的橋,卻往往忘記了當年背後的故事。
有興趣的話可以查查很多橋的修築目的,使用的技術,
往往就能窺見一段歷史的片段,走進那個時代,
謝謝閱覽。
樓主說想聽一聽故事,我想從中國的橋文化講起,並且得出一個結論:關於橋的故事、神話、傳說,你將會聽得越來越少,到最後甚至會消亡。
下面以我故鄉的張家界玻璃大橋為例子來講講,這座號稱「世界最高最長的玻璃橋」,站在橋上面,能俯瞰到腳下的風景,以下是寰行中國拍下來的照片:
你問他究竟有多高?有多刺激?看一看下面的視頻你就知道了。
最嚇人的空中走道:張家界將開放世界最長玻璃橋iqiyi.com視頻事實上,這與中國傳統觀念中的「橋」的概念是不一樣的,如果從古代的文化來講,這應該不算一座橋。
橋這種工具的誕生,與河流的存在是密不可分的。從戰爭上來講,河流能起到護城的作用,同時,河流的漕運能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是,河流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的不便。儘管可以乘船過河,但是如果攜帶貨物,貨物就必須卸下來搬到船上,行人也要棄車登船,轉換交通工具和搬運貨物畢竟費時費力,如何能在不影響流水中行船的情況下,又讓能兩岸來去自如,橋樑這種架空的人造通道應運而生。
中國最早的,關於人工造橋的文字記錄要見於3000年以前,《詩經·大雅·大明》中周文王「親迎於渭,造舟為橋」。後來在《詩經·邶風·谷風》又有曰:就其深矣,方之舟子,就其淺矣,泳之游之」(莫非方舟子的名字就是從這首詩里來的?)。由此可見,當時游泳坐船是出行的首選,橋樑的數量還不能滿足日常所需。總之,無論如何,橋最早的作用就是用來連接交通運輸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根據韓國清先生《中國古時候建造一座橋樑的造價》一文中介紹,道光年間修建的黨河柳橋,此橋是一座木橋,長32丈,寬2丈有餘,共花費制錢1600餘緡。以雍正時期糧食價格為標準,1石米需要1兩2錢到1兩3錢,1600兩可買76800公斤大米,如果按今天每公斤大米市價3元人民幣來計算,造一座橋大約需要約等於23萬元人民幣。事實上,這種計算方式還遠不正確,因為古代的大米都是靠人力種植的,而現今的大米都靠機器種植,成本要比古代大幅降低。而這,還僅僅是造一座木橋所花的費用。花這麼多的錢來建造一座橋,其目的當然非常實際:那就是,起到交通運輸的作用。
中國的橋樑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許多橋都有一個故事、或者民間傳說。比如我們所熟知的斷橋:
傳說一條白蛇修鍊了千年,終於修成人形,化為美麗端莊的白娘子,另一條青蛇修鍊了五百年,也化為青春美麗的小青姑娘。
有一天,兩人跑到杭州西湖邊來度假,當她們來到斷橋時,在人群中,白娘子看見一位長相清秀的帥哥,跟所有的愛情片一樣,白娘子一眼就看中了這位帥哥,小青一眼就看出了大姐的心意,悄悄地作法天降下大雨。
帥哥許仙打著傘來到湖邊乘船,正好看見白娘子和小青被大雨淋得很狼狽,帥哥趕緊把自己的傘遞過去讓她們避雨,自己淋成了雞。於是背景音樂響起: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與你躲過雨的屋檐。兩人從此搞在了一起……
講一個不為人熟知的傳說,但是這個橋我們都很熟悉:趙州橋。舞台上演的《小放牛》,有這樣的唱詞:趙州石橋魯班爺爺修,玉石的欄杆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
這個故事講的就是有一天,為了方便趙州城上的行人往來方便,魯班大叔在洨水上建造了一座石拱橋,張果老和五代後周皇帝柴榮跑過來試橋了。兩人碰到魯班,開口就問:「我們倆是否能一起過橋?」魯班大叔就吹牛逼了:「這麼牛逼的橋,還乘不住你們兩個人?「結果兩人一站上去,橋就開始搖晃了起來,魯班趕緊跳下橋去,以金剛不壞之身,護住了橋體。結果還是在橋身留下了魯班的手指印、張果老的的驢蹄印、柴榮的車道溝印。
中國的橋樑,不僅僅承載著一個個的故事,還承載的人們的宗教信仰。比如,佛家就認為,築橋本身,就是一種宗教性行為。佛家曰:「修橋鋪路,善莫大焉」,其本身就把修橋鋪路看做普度眾生的善舉。
與西方的橋樑相比,中國古代橋樑上所刻繪的圖案可謂豐富多彩:比如,在橋上刻龍,是因為龍是鱗蟲之長,水族都歸龍所統管,所以刻上龍來監視水族,不讓其興風作浪。造橋之人希望藉助龍的威嚴保護橋不被天災人禍毀壞、平安。還比如,人們在橋上刻松柏、古樟,其寓意為橋樑和人都平安長壽,蓮花形容人品行高潔,百合指代喜事臨門,葡萄則是祈求人丁興旺。
一座簡簡單單的橋,不止代表著人們對未知事物的崇拜和信仰,更是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再回到我們要講的張家界玻璃大橋,這座橋其實有他自己的名字:叫「雲天渡」。
你看了我前面講的那些可以發現,「雲天渡」與古代的橋相比,他甚至不像一座「橋」,古代的橋用途主要是交通樞紐和運輸,偶爾用於戰爭,而這一座橋的功能只有一個:當作觀光景點,讓人們獲得刺激、快樂的感受,起到娛樂的作用。古代的橋多用木和石頭建成,而這座橋採用的是複合材料:鋼筋、混凝土、防滑玻璃、鋼化玻璃。
正因為使用了複合材料,像以前那些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宗教信仰、神話傳說、美好願景,在這些橋上都不復存在了,因為人們知道,這樣具有現代感精密儀器式的橋樑,一定不是某個神仙空降下來形成的,而是人類智慧所為。人們也知道,在橋上刻獅子、龍和鳳,並不是保平安的關鍵,而是受力與材料強度的結果。
故事、神話、傳說,需要發生的主體保持孤立性,也就是說旁邊看到這件事的人儘可能的少,這樣才能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過程中玄之又玄。需要對未知世界保持神秘感,需要事件本身有極大的隨機性,然而,在高科技發展的今天,這些條件都幾乎成為了不可能。比如,橋上一般都裝有攝像頭,有沒有神仙過來,一調監控錄像就清楚了。
一針一線都算得清清楚楚,一來一去都知道的明明白白,因此,也就沒有了故事、傳說以及神話,所以,這就是我認為,今後橋的故事會越來越少的原因,甚至會消亡。
所以有時候我覺得,科技的發展,也並非沒有損失,現如今,無論是形而上還是形而下,橋早已不是當初的橋了。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之間,人們通常會選擇更為實用的現實主義,這點倒無可厚非,但隨之而來的額是,一些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故事和傳說,也一併灰飛煙滅了。
蘇軾的書信和作品中,多次出現「瑞草橋」這一名字
比如,《與王慶源二首之一》:何時歸休,得相從田裡,但言此,心已馳於瑞草橋之西南矣。《與王慶源二首之二》:但時登高,西南引領,即悵然終日。近稍能飲酒,終日可飲十五銀盞。他日粗可奉陪於瑞草橋,路上放歌倒載也。
此時,蘇軾從杭州調任密州,在高密整飭治安,雖「稍葺治園亭,居之,亦粗可樂」,但是仍然懷念家鄉故友,希望能回去跟他們再次相會。
再比如《與王元直書》:但有少望,或聖恩許歸田裡,得款段一發仆,與子眾丈、楊文宗之流,往來瑞草橋,夜還河村,與君對坐莊門,喫瓜子炒豆,不知當復有此日否?
這個信是蘇軾被貶黃州時,寫給小舅子王元直的信,意思是:心存那麼一絲希望,皇上恩准我回家,帶個僕人,跟你們依舊往來瑞草橋,晚上回村,咱們還吃著瓜子炒豆,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
烏台詩案時,蘇軾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幾乎不存生念,被貶黃州之後,心情抑鬱,無以寄懷,因此給王元直的信里,懷念年少時光,表示只羨田園,堪比李斯「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
再比如:王元直從眉山到餘杭找他玩,送行的五首絕句之一
為余遠致殷勤,瑞草橋邊老人。紅帶雅宜華髮,白醪光泛新春。蘇軾與妻子、妻弟、叔丈人,以及眉山當地的好友交遊的時光,也許是蘇軾一生最開心的日子,在坎坷的仕途中,雖然能因時因人因地自得其樂,可是終究是「苦中作樂」,雖然有蘇門君子陪伴,聊以慰懷,與昔日的甜蜜和自然洒脫不可同日而語,所以他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中,都會懷念那段無憂無慮的日子(主要是懷念妻子?也有可能)
剛開始以為這是個地名,後來看到有人考證,瑞草橋確有其橋,就是離蘇軾妻子王弗娘家不遠的所在,且已發現遺址,在青神縣南的流水河河灘上,枯水期可以看到橋墩
另外,此地也是蘇軾母親的娘家(程氏)所在,正經的「外婆的瑞草橋」
另另外,在當地不遠的地方有個「喚魚池」的故事,據說池中之魚拍手則聚,王方為女兒選親,蘇軾為池取名「喚魚池」,恰好王弗也取名「喚魚池」,成就天作姻緣,不過是故事,不能深信故事不精彩,但是銘心刻骨。八十年前,宛平城外,盧溝橋上,前線收到司令部命令:「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還差兩天,就整八十年了。
外白渡橋,依萍找刺。
說起「二十四橋」,首先想到的就是不少有名的詩句文章,「二十四橋明月夜」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第一反應是二十四座橋集聚,自古以來對其含義也是爭論頗多。
但事實是,二十四橋真的是一座橋!它位於揚州,而這個名稱據說最早源於隋代,隋煬帝於揚州郊外遊船,見一無名小橋,便問叫做什麼名字,一妃子說這船上有公主、妃子二十三人,是為二十三嬌,不如便取名二十三橋。旁邊的太監卻說一位懷孕的妃子肚裡還有一嬌,因此取名為二十四橋。
這有名的二十四橋實際上早已毀壞荒蕪,而如今我們去揚州可以看到的二十四橋工藝精緻,為近代重修而成。二十四橋為單孔拱橋,而它的結構也確實無愧於這個名稱,長24米,寬2.4米,欄柱24根,台級24層,處處都與二十四對應。熟悉中國遠征軍歷史的人恐怕很難忘記怒江之上的惠通橋。
怒江上的惠通橋
1940年,正是日軍全面進攻中國的第三年,此時當德軍橫掃歐洲時,日軍卻陷在中國戰場脫不了身,無法推進向東南亞擴張的「南進政策」。日本政府認為只有切斷國際對華援助,才能迫使中國屈服。因此,1940年6月19日,日本要求法國「關閉中越交通。」1940年3月,日本參謀本部秘密指示部副鈴木敬司研究切斷滇緬路線。1940年7月27日,日本制定了《適應世界形勢演變的時局處理綱要》,提出:「應盡一切手段斷絕第三國的援蔣行為,迅速迫使重慶政權屈服。」「對於法屬印度支那,力求徹底斷絕其援蔣行為。根據情況可以考慮使用武力」據此,日軍1940年9月入侵越南。封鎖了滇越鐵路和海防到廣西的通道。10月組建滇緬公路封鎖委員會,調遣了100架飛機轟炸滇緬公路。其重點是轟炸其咽喉惠通橋和功果橋。
為了徹底切斷滇緬公路,1942年元月日軍發動緬甸戰役,3月8日佔領仰光,隨後進攻曼德勒。
為了保衛滇緬公路暢通,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通過惠通橋
4月底形勢大變,日軍連續攻佔緬甸棠吉、八莫、臘戍、密支那等地,切斷了中國遠征軍的後路。滇緬公路中國段陷入空前的混亂之中。後撤的遠征軍官兵,逃亡的難民,疏散的政府機關,會合成浩蕩人流向東轉移。5月初,日軍56師團以裝甲車為先導,百餘輛汽車載兵組成快速縱隊,沿滇緬公路挺進滇西,3日攻佔畹町、芒市,4日佔領龍陵,5日到達惠通橋西岸。
惠通橋位於滇緬公路(中國段)六百公里處的怒江峽谷。它曾是西南絲路古道的要津,民國時怒江之上唯一的橋。
惠通橋近景
56師團的閃電行動,使重慶國民政府十分驚慌。如日軍從惠通橋渡過怒江,不超過10天可到達昆明,威脅重慶。惠通橋成為昆明乃至重慶的「生命橋」。因此,必須不惜代價阻敵於惠通橋西岸。而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炸毀惠通橋成為阻敵於怒江西岸的最佳選擇。但惠通橋不僅是日軍進攻昆明的唯一通道,也是我眾多軍民撤退的生命通道。這使國民政府處於兩難境地。不到日軍攻橋時決不炸橋,成為高層共識。
國民政府難,日軍亦難。強攻惠通橋必然會引發中國守軍炸橋。因此日軍採取化妝隱蔽暗渡佔領橋東以控制全橋的方案。這又給中國守軍啟動炸橋帶來巨大困難。
惠通橋成為軍民撤退的生命通道
5月5日清晨,日軍一路猛衝到惠通橋所在的怒江大峽谷。兩岸蜿蜒盤旋70餘公里的滇緬公路上,擠滿了各色汽車和人群。當日軍看到對岸的中國軍隊大量汽車,正如蝸牛般在曲折盤旋的公路上緩慢前行時,立即架起大炮,對準對面公路一通猛轟。
日軍轟炸惠通橋
日軍野炮第三中隊的曹長今泉利四郎也記錄了當時的情景:
一進入怒江,就看到了通過惠通橋猶如長蛇般的中國軍隊800多輛潰敗大車隊,緩慢地行走在對面的缽卷山(日軍名稱,因公路纏繞山頭,類似布條盤頭,遂如此命名。中方叫孩婆山)上,緊追上來的日軍炮兵部隊,立即在松山高出的北側鞋面架起用改裝後的三八式野炮,朝著對方開了火。一時,炮彈擊中了對岸的車群,領頭的車輛被擊中後濃煙滾滾,道路立即被堵塞……日軍炮兵連續不斷進行著炮擊,每發炮彈都打在了車群中,被擊中冒著滾滾濃煙的車輛,還掉下了山谷,沒被擊中的車輛都慌忙地想逃離現場。
但日軍的炮擊,提醒了中國守橋官兵。
日軍第五十六師團野炮連第一大隊老兵高村武人曾撰文稱:「……為此感到恐懼的敵人(指我遠征軍),在怒江右岸丟下了八十多部車輛而炸掉了惠通橋。其間,步兵第三大隊急追到惠通橋附近,捕捉到了敵軍的一部分。」
劉贊瓊回憶炸橋時的情形說:「負責觀望的排長在望遠鏡里看到,敵人在對面山下開始布放10多門迫擊炮,正在等待炮彈到來好朝我方射擊。連長凌彥就馬上大聲喊口號,叫我們各人隱蔽於怒江左岸橋頭邊的戰壕內。當我本人剛進入戰壕,便聽到一陣天崩地裂的轟隆聲響。」
1942年,日寇進犯滇西,為阻擋日寇進犯,守橋國軍將橋樑炸斷,將日寇阻擋於河對岸,為保證西南後方的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我軍沿江布放,敵、我兩軍隔江對峙三年,日寇始終未能渡過怒江。
國軍於惠通橋畔防禦日軍進攻
1944年5月滇西反攻開始,該橋又被修復,成為中國軍隊反攻的起點和戰時物資運輸樞紐,惠通橋在我國的滇西抗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終將永垂於歷史。
44年遠征軍反攻時通過惠通橋
遠征軍司令衛立煌44年通過搶修的惠通橋
戰後,歷史學家才真正懂得惠通橋戰役的歷史意義。因為如日軍渡過怒江後進軍昆明,中國難有有力的抵抗。日軍佔領昆明後,可經下關取西昌,成都指日可下,重慶難保。中國外援剩下的唯一通道駝峰航線就會停運。中國就會因完全失去外援而失守。日軍的下一步行動可能是推進「南進政策」,移軍印度。佔領印度後再向西推進,與德軍會師中東。因為佔領仰光後日軍就聲言過將與德軍在中東會師,而這時德軍隆美爾軍團已從利比亞攻入埃及。這樣,整個二戰的形勢極有可能就不是現有史書所記載的情況了。
惠通橋作戰紀念章
惠通橋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