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如果顧客點一杯拿鐵,我就在 espresso 中加入熱牛奶,不打奶泡,是否合適?
瀉藥。
不合適。
理由是:
- 沒有細密奶泡的拿鐵,怎麼看都是水晃晃的一杯,視覺上單薄;
- 如果做滿一杯,沒有任何奶泡的情況下,如果從吧台端到客人面前的路程超過五米,不灑出來很難吧?
- 絕大部分咖啡館製作意式咖啡使用半自動咖啡機,加熱牛奶是由咖啡機供應的熱蒸汽來完成的,即使不刻意去打發,這個過程也會有奶泡產生,花費時間精力以及成本去避免奶泡或者把奶泡撇除,意義在哪?
- 口感上,融合了細密奶泡的牛奶和咖啡能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得到更統一飽滿的口感,而完全沒有奶泡或者有奶泡但融合不好造成了明顯分層,都相對來說口感不佳;
- 出於清晰明確產品線的考慮,拿鐵要有適量的奶泡,以便和更薄奶泡的 flat white 、更厚奶泡的卡布奇諾區分;
- 在經營過程中(依據我個人經驗)更多的顧客會希望得到一杯有細密(無大氣泡)的奶泡、精緻拉花的拿鐵,所以這樣,只需要針對少量不想要奶泡的客人進行臨時製作方法的調整即可,反之就給自己增加了困難;
- 除了以上出於經營角度的考慮,更專業方向,請參看 SCAE/SCAA ( 已經合併為 SCA ) 相關標準。
如果你覺得這樣可以好喝,客戶會買賬就做,否則就別做。
不打奶泡 不是不會有
奶沫是避免不了的
本來拿鐵就是 esp+熱牛奶
這是最原始 最最原始的做法
就算最原始 的做法也是有奶沫的
你的想法 沒問題
但 不好看 也不一定好喝啊
個人意見是 奶沫在咖啡中的比例加上融合的手法 在咖啡出品中特別重要 所以個人還是建議 需要一定量的奶沫 拿鐵大概0.5公分這樣
謝邀!己經很多人回答了!感謝回答的同業,感謝您的邀請
謝邀,本來拿鐵就不應該刻意加奶沫啊,當初星巴克進中國後曾有一段時間做拿鐵的推廣,可以說明拿鐵里要加入1到1.5厘米的奶泡,否則就是不合格的拿鐵。我們知道義大利傳統不是這個樣子的,但為什麼到了老美那就成了這樣呢?研究來研究去發現沒別的原因,就是當初學義大利人沒學好,只學了個表面,把人家加熱牛奶時不可避免出現的奶泡當成了必須的,就成了現在這個所謂的標準了……
嘿嘿,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沒引起外界關注,反倒是在知乎活躍的各位咖啡從業者傾巢出動吵將起來。有些人翻來倒去提拿鐵起源,有些人立據論理當今如何如何,可最終依據是什麼?這就有意思了。你要說知乎沒有業內做得好的,也有,但沒答題。況且在人標準中做得好壞如何評判?依據是什麼?這些還在眾說紛紜,一些人輕飄飄的丟一句火的只是炒作而已就夠殺人誅心了。那標準是好喝呢?這裡面活躍回答的人至少都是咖啡愛好者,每個地方不知喝過多少咖啡,到底哪家優勝呢?一起輪起來估計干一架也說不清哪家是哪裡最好喝的。何況好多沒有研究大放厥詞最後兜兜轉轉和自己想的一樣,那就可以自稱為先知了。國際標準有沒有?有。可你們國內從業者有幾個瞧得起?那主觀上來說呢?也有。做到地區很多店面並且主業在咖啡上的也多的是,知乎這些活躍者又瞧得起幾個?
談主觀,主觀你認為好喝就是好喝,你算老幾?最終面對的還是消費者。
要我說,不必擺資歷講手段。你開咖啡店,對得起消費者對得起顧客是最基本的。最後切一下題。我就覺得拿鐵得有奶沫,沒奶沫寡淡。我也有客人要沒有奶沫的,好,我熱牛奶加進去給你,你覺得好喝就好。咖啡這東西研究這麼久都沒研究透,可最終的終端是面對顧客的。我見過無數前輩為咖啡風味和地區接受程度苦苦鑽研,你說一個自己認為好就能抵擋的?我們能選的太少,所謂起步早只是每個地區能喝到的咖啡可能就是你一家,你培養了地區口味。口味可以培養,但味蕾培養不了。咖啡有些人信美帝科學標準那一套,有些人更信心論日本宅寂匠人那一套,都可以。但殊途同歸信的是好喝那一套。要說好喝又主觀了,什麼是好喝?這就輪得到知乎好多答主發揮一下,哪怕是入行早,哪怕沒做出什麼東西,哪怕也不真正研究咖啡,哪怕也不真正了解大眾。既然主觀,誰說都沒錯嘛,咖啡這麼深奧。其實誰也摸不透。所以愛怎麼在虛擬之下說就說咯。只是信口開河講歷史口味自己經歷之前,有沒有想過對得起對不起在上游苦苦挑豆烘豆然後在下游不厭其煩問咖啡做得好不好喝的同行們。反正我是相信一個普羅大眾的標準,不信知乎這些肆意答題店面豆子都摸不到的人。我也覺得拿鐵有奶沫更好喝。有幾個客人不喜歡奶沫,我可以做客人喜歡的。開咖啡館我是個商人,但我不會胡說八道。身為一名咖啡師,我這麼回答
第一,我們是服務顧客,既然顧客要的是拿鐵,那在他的印象中拿鐵就是和大家所認知的一樣,我們就必須要有奶泡(熱拿鐵,冰的不需要)這是我們的產品態度。
第二,撇開顧客本身,換個說法,拿鐵可不可以直接熱牛奶加espresso,我的回答是可以。咖啡作為一種功能形飲料,各種做法都有,發展到現在的拿鐵只是比較推崇的一種,你想怎麼做都可以,加個草莓醬叫草莓拿鐵我都認為你是對的。 所以,我給你的建議是最好不要,你心目中的拿鐵怎麼做都行,只要你自己要明白一家咖啡館應該必須有出品的標準。更不必去糾結什麼所謂的SCAE.SCAA,沒必要,咖啡只是一種飲料,僅此而已。謝謝如果相信SCAE的理論,那麼就不用那麼糾結。如果你覺得SCAE SCAA說的不對,那麼難道知乎上的回答哪個是對的?憑什麼說自己是對的?這逼撕的沒意義啊各位。然後,吵著拿鐵就是牛奶的那幾位,有本事你們菜單都用義大利文用法文啊。在英語菜單里混進些奇怪的東西真的好嗎?
拿鐵咖啡默認帶奶泡。客人額外要求不要奶泡就免去它,否則按照正常做。
這個問題沒什麼好糾結的,萬一客人點的是冰拿鐵呢?你也給他打奶泡?
瀉藥。你要在高峰時去某巴克某死塔你就知道世界並不善良,很可怕。
有時候為了保證速度出品那叫一個。。。。不過作為站在吧台裡面的渴了有時候打個esp扔冰牛奶里咕咚咕咚也挺好喝。
但是為了避免客訴。。。還是正規出品吧
(重點)一杯拿鐵是融合的還是兌的只要你倒的猛一點一般人喝不出來我認為,重點不在於是否打發打棉 有奶沫拉花之類的地方。你要先保證你的esp和牛奶融合的到位才是第一步。剩下的問題只是出品標準不同罷了。
為什麼會有這種奇怪的想法了?難道身為一枚咖啡師在吧台的樂趣不就是拉花嗎,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客人能點上一杯 熱飲的咖啡拿鐵然後做出漂亮的拉花圖案。記得剛入行那兩年,每次客人點單讓我們推薦飲品的時候,我們都會主動推薦客人點熱拿鐵,會對客人說我們店的拿鐵是最棒的,拉花也是最棒的,那種喜悅是溢於言表的,因為這樣我們又可以拉花了,在商業店的咖啡吧台工作其實除了拉花其他的工作就是簡答的機械重複工作,毫無樂趣可言,拉花是讓咖啡師在吧台唯一存在的理由也是咖啡師能夠表現自己的唯一方式,所以說如果有客人點了一杯熱拿鐵,你直接加熱牛奶而懶得打奶泡拉花,說明你還不夠熱愛咖啡師這個職業,除非客人要求不打奶泡(這樣的客人的確遇到過幾次)
~~~~~~~~~~~~~~~~~~~~~~~~~~~~~~~~~~~~~~~~~~~~~~~~~~~~~~~
好多人對我說的 製作咖啡唯一的樂趣就是 拉花 提出了質疑
我回答問題的時候說了哦,是商業咖啡店拉花是咖啡師最大的樂趣,我在商業咖啡店干過二年,深有體會,商業咖啡店不會給你系統培訓咖啡知識的機會,一般是先在外場干3個月服務員,然後等吧台的咖啡師有辭職的有了空缺,你就可以進入吧台學習了,只會給你一個星期的時間有吧台老員工帶你 然後你就要獨立製作咖啡,會打奶泡會拉桃心就能獨立上手工作了,萃取 研磨度這些沒人教你,在商業咖啡店也沒人懂這些,而拉花是最直接感官上的東西,更容易讓人提起興趣,更容易學習和模仿,多上網看看視頻,多練習經過半年一年的訓練你就能出成績,甚至打拉花比賽都能出成績。你說的咖啡的味道,商業店的豆子為了成本考慮大多都是用深烘焙的咖啡豆30%羅布斯塔70%阿拉比卡,因為羅布斯塔會有更好的油脂,而且奶泡支撐的更持久,不至於給客人端上咖啡的時候,卡布奇諾的奶泡和拉花的圖案已經塌掉,也是為了美觀的一種考慮,大多用於奶咖的製作,在商業店最忙的時候是下午2點到4點這個階段,製作咖啡就是流水式生產,一個負責 研磨 萃取咖啡濃縮,一個負責打奶泡 拉花,一個負責送單到外場窗口,在這種流水線式的咖啡製作過程,沒有經過專業咖啡技能訓練,很難保證咖啡的製作水平,但拉花是沒有問題的,只會越來越順手。你再如何研究萃取率 研磨度 溫度 在這個價位的咖啡豆製作出來的濃縮都不會太好喝的,所以員工只能研究拉花 ,你說的那些咖啡知識是我去了精品咖啡店才接觸到的,才能研究到的點,咖啡的樂趣當然不只是拉花,我後來接觸到了手沖 虹吸 杯測到現在烘焙,甚至我會去看一些關於咖啡產地種植的書,這些都是咖啡的樂趣,只是在什麼階段,你的樂趣的點不一樣,剛接觸咖啡的咖啡師都是因為咖啡拉花而愛上咖啡,當時在商業咖啡店工作除了我一天喝兩杯拿鐵 三杯美式,還真沒見到一起工作愛喝咖啡的咖啡師,現在我再去那家咖啡店找當年的同事玩,很多都在那幹了四五年了,他們現在在吧台都不喝咖啡了,都開始改喝茶了,我每次去都會免費給我泡上一壺普洱
最近很多私信我問一些關於咖啡的問題,有關於咖啡書籍推薦和關於咖啡器具推薦的,最多的是咖啡製作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其實在我的專欄里都有講到,或者買一些我推薦的咖啡書籍也是可以學到基本的咖啡知識和基本的咖啡沖泡技能的,也可以關注我的專欄 我會定期更新一些咖啡相關的文章,包括咖啡書籍的推薦,咖啡製作,和一些專業性更強的咖啡器具的測評。
我的專欄 咖啡知識大講堂
咖啡手搖磨豆機的測評 誰才是手搖磨豆機中的戰鬥機——初測
咖啡手沖器具的推薦 那些年我推薦過的手沖器具之」學生黨「千元篇
入門咖啡書籍的推薦 那些年我讀過的咖啡書籍 「最好的咖啡時光」
如果你覺得這麼做合適,那麼我是不是就可以認為在你的眼中,一杯普通拿鐵和esp兌牛奶的分別不大呢?
那問題就來了,你為什麼會覺得esp兌牛奶和拿鐵的分別不大啊?你不會覺得打了奶泡的熱牛奶口感和普通熱牛奶是一樣的吧。
這些知識可是咖啡師的基礎啊。不打奶泡就對了。拿鐵本來就不應該有奶泡。
拿鐵應該遵循義大利的做法。不跟義大利學做拿鐵,就好像不跟中國學做中餐一樣可笑。
義大利的拿鐵做法很簡單,就是300ml左右的熱牛奶中倒入1份espresso。
根據這個做法,我們可以看出:
1. 熱牛奶是沒有奶泡的。只不過咖啡館的牛奶是通過咖啡機的蒸汽噴頭加熱的,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薄薄的一層奶泡。由於這層奶泡非常薄,所以可以忽略不計。2. 拿鐵的做法是往熱牛奶中倒入espresso,而不是像卡布奇諾一樣往espresso中倒牛奶,所以拿鐵不僅沒有奶泡,同時也是沒法拉花的。再說說打不打奶泡對拿鐵口味的影響吧。拿鐵中的牛奶佔比有90%,espresso只有10%,咖啡味道較淡,此時牛奶口味的好壞對拿鐵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奶泡的成分是牛乳脂肪,同時它也是牛奶奶味的來源。如果打奶泡,就是把牛乳脂肪從牛奶中提取了出來,儘管奶泡會增加綿密細滑的口感,奶泡的奶味也很足,但此時的牛奶勢必會變得寡淡許多。這個口味差異,通過對比熱牛奶和打了奶泡的牛奶就可以很明顯的察覺到。尤其對於奶味濃郁的鮮奶而言,這個差異會非常明顯。
很多答主都提到國內的顧客偏愛有奶泡有拉花的拿鐵。這裡需要強調一下,拿鐵的做法是什麼樣的和國內顧客喜歡什麼樣拿鐵,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問題。不能放在一起討論。
拿鐵的做法該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不受顧客的喜好而改變。國內顧客有可能會偏愛有奶泡有拉花的拿鐵,但這不意味著拿鐵就應該是這樣的。打奶泡、拉花只是拿鐵的一種本土化的改良而已,和傳統拿鐵是不一樣的。
至於國內顧客究竟喜歡什麼樣的拿鐵,是傳統的,還是有奶泡有拉花的,這就需要新開一個話題討論了。
而咖啡館應該怎樣做拿鐵,這就取決於店鋪的經營思路了,想要做傳統拿鐵或者本土改良化的拿鐵都可以。但是我認為,按照傳統拿鐵的做法,永遠是沒錯的。
我實在不懂評論裡面的人是什麼心態,手動滑稽。
你們一個一個說不正宗,請問你們值得正宗是什麼?是法國嗎?是義大利嗎?還是星巴克?或者是嚷嚷著我們只喝茶的英國?
「In Italy, caffè latte is almost always prepared at home, for breakfast only. The coffee is brewed with a stovetop Moka pot and poured into a cup containing heated milk. 」 (在義大利,咖啡拿鐵總是在家中準備的,只與早餐相伴。咖啡是通過摩卡壺煮好後,倒入一杯早已準備好的熱牛奶中)
另外,如果是法國的話,拿鐵被叫做歐蕾。咖啡與牛奶比例1:1,並且要求同時注入咖啡和熱牛奶。
是的,是熱牛奶,並沒有一定要奶泡。
我可以說星巴克的很多咖啡都不「正宗」,但是咖啡不就是讓人喝的高興的嗎?拿鐵是義大利語和法文中的牛奶的意思,而沒有特指咖啡拿鐵的所有人,是不是我端杯牛奶出來就可以了?別那麼教條嘛,做人最重要的是開心。
認真你就輸了。
其實,我不知道是否有人看過美國人在討論拿鐵咖啡的時候就說過,拿鐵咖啡表面那一層薄薄的奶沫是在用蒸汽加熱牛奶的時候不可避免地產生的泡沫,並非有意打奶沫打出來的。所以在這一點上,當初的論壇里並沒有太多的爭論。
不知道那些忠實的美國追隨者是否理解這個意思?
………………………………………
有人說那些咖啡名稱是拉丁語,並不是義大利語。說這話的人一定不懂義大利語,怎麼能這麼肯定?這就是知乎水平,和傳統?
咖啡是在17世紀後期才傳到歐洲,早就過了拉丁時代了吧?希望熟悉歐洲歷史的人作證。
羅馬帝國時期使用拉丁語,公元前27年 - 公元395年。這離17世紀還差著一千多年呢!
看來我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義大利就一直在講拉丁語?
…………………………………再次補充一點:為什麼有很多人總是以為美國人一定是對的?義大利人喝意式咖啡有一百多年了,美國人接觸意式咖啡剛剛三十年。為什麼就沒有人琢磨,義大利人是怎麼做的?美國人真的就能把意式咖啡做的更好嗎?那為什麼在美國喝意式濃縮咖啡的人比義大利少那麼多?
這樣的問題也同樣表現在經濟發展上。歐洲有那麼多好的技術,但是經濟就是發展不好。他們也一樣受到了美國的壓制。所以,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咖啡市場的發展,如果不擺脫美國的限制,恐怕是很難發展起來的。
別太拿美國人當回事兒,我們要想超過他們並沒那麼難。當然前提是要認真做事,胡搞是什麼時候都做不好的。
…………………………………
再補充一點,按照這裡大多數人的說法,義大利所有咖啡師都太不靠譜。因為在義大利,按照他們的做法是根本無法拉花的。我在義大利將近三年的生活里,也沒見到任何一個咖啡師做拿鐵咖啡的時候拉花的。所以,似乎義大利人發明了意式咖啡,但是沒有一個會做的。
………………………………不是合適不合適,而是必須的做法。
看來我說的太簡單了,那就多補充一些。
那些號稱懂咖啡的咖啡師也看過來,知道什麼叫拿鐵咖啡。
按照義大利流行了數十年的傳統,拿鐵咖啡就是意式濃縮咖啡兌熱牛奶。因為蒸汽加熱牛奶既快又方便,所以總是用蒸汽加熱牛奶。但是在熱牛奶的過程中無法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奶沫,所以可以看到拿鐵咖啡表面總有一層薄薄的奶沫(因為在義大利拿鐵咖啡都是用直邊玻璃杯,高球杯,High Ball,裝拿鐵咖啡,所以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一層薄薄的奶沫,大約一毫米)。
後來在意式咖啡流行到世界各地,歐洲基本都是按照義大利的做法,只是加熱牛奶,不打奶沫。只有在美國的星巴克引領的美式拿鐵咖啡才會有奶沫。
這在澳洲也曾出現過誤解,說卡布奇諾要有較粗的奶沫,而拿鐵咖啡才要細密的奶沫。後來很快澳洲人意識到這個錯誤,就糾正回來了。但是由於傳播的遲滯作用,這一誤解雖然在澳洲被糾正了,但是流傳到新加坡,沒有被及時糾正。所以就被麵包新語帶到了國內。
拿鐵拉花,這是什麼意思?
在拿鐵咖啡上拉花?那是語言的誤解。因為,
「拿鐵拉花」 = 「Latte Art」,它的正確翻譯應該是「牛奶的藝術」,與「拿鐵咖啡」毫無關係。
這個翻譯是「直譯」,行業內的正確翻譯應該是「咖啡拉花」。這就是大家平常說的咖啡拉花。
就像很多人都知道的,Latte是義大利語「牛奶」的意思,如果你在義大利的咖啡館跟服務員要latte,他肯定給你一杯牛奶,而不是拿鐵咖啡。雖然在很多其他國家都把「latte」理解為拿鐵咖啡,但是作為業內人士應該知道這之間的區別吧?
拿鐵咖啡就是意式濃縮咖啡加熱牛奶,沒錯。
再說,打奶沫打出來的奶沫都是牛奶里的精華,所以打過奶沫的牛奶口味肯定更淡(也可以說更水)。而沒有打過奶沫的牛奶才是奶香味最濃的牛奶。不打奶沫的牛奶做出來的拿鐵咖啡才可能是最濃的奶香味和最濃的咖啡味結合出來的美味。
所以,熱牛奶和意式濃縮咖啡做出來的拿鐵咖啡怎麼可能是「更水」呢?
再補充一句,我們這麼賣了十幾年了,沒有人說不好。只有人說更香,沒有人說更水。
………………………………………很多人總說,我說話太絕對。我希望有不同看法的人能說出自己的道理,也讓我知道我這裡說的那些是錯誤的。道理說出來才能比較,看看哪一個更正確。
………………………………………物理知識我就不在這裡說了。
就本話題而言,蒸汽熱牛奶和打奶沫都要用蒸汽,那麼哪一個更水?同樣涉及到蒸汽加熱,不是嗎?其實,好多咖啡店都這麼辦。一般我會說一句卧槽真丑,然後忍了。
原則上咬文嚼字的話你上杯牛奶就可以了……
但是這種約定俗成的說要拿鐵就是
」拿鐵瑪奇朵咖啡」
你非得上個別的就看客人願不願意了…… 客人其實想點的是:Flat White ;具體做法就是在濃縮液里加入熱牛奶。
不是每個客人都對咖啡有所認知,大多數的消費者歸咎為:咖啡小白。
時常看見客人點了一杯濃縮,然後問服務員要了一包白砂糖+一小杯牛奶;有客人點了一杯香草/榛果Latte,卻在裡邊加入了白砂糖......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不是消費者無知,而是行內人太過於「專研」!而一名咖啡師的義務不在於去矯正客戶,而是在於竭盡全力的去配合,滿足客戶。
正如題主疑難,有的客人喜歡拿鐵不加奶沫,好!作為咖啡師,我按照要求辦事,因為一、客戶的口味千奇百怪,眾口難調,客戶不會因為拿鐵裡邊少了奶沫而少給你錢
二、正是因為喜歡「拿鐵不要奶沫」的客戶群體逐漸擴大,或者說這個趨勢愈演愈烈;這時候,細心的咖啡師會給老闆建議「增添一種新咖啡品類」,但是這種新產品若要上菜單就得擬個名字吧,因此「Flat White」油然而生。
通過這個例子,我就想來佐證我的觀點:咖啡行業的「作」化!
星巴克在咖啡行業中是數一數二的「作」戶。每個季度,甚至某個假日都會推出一款,或者幾款新奇產品。就拿現如今炒得比較火的「櫻花草莓拿鐵」,說白了就是在普通拿鐵裡邊加入草莓果肉,滴入櫻花味糖漿!!!僅此而已,但是卻在這落英繽紛的春季,悄然地在星粉們的心中掀起了熱潮;牽動著無數少女心,讓她們蠢蠢欲動。
當然,這種「作」也可以被理解為「營銷」!
coffee latte牛奶咖啡 這麼說 我要是點冰拿鐵你還給我奶泡嗎 我覺得熱拿鐵不發泡不算過分 不過我是主張發泡的
我個人從顧客的角度來說,
如果菜單上只有美式、拿鐵和espresso,那有沒有奶泡我都能接受……
但是如果菜單上有拿鐵又有卡布奇諾,你上一杯蓋了厚厚的奶泡的我就會比較不爽了……我點拿鐵的原因肯定就是不想要奶泡啊……不然我幹嘛不要卡布奇諾……首先要尊重顧客,拿鐵該是什麼就是什麼,否則至少要提前說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