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誰知道嘎達梅林的故事,他是怎樣的人?
《傳承者之年度意象盛典》中有關於嘎達梅林的舞劇,講的是他反對開墾草原的事迹。
放一篇我公眾號「隱藏曲目」上的文章吧
《嘎達梅林》原始詩句不只是歌里這幾句詞,這幾句詞只是長達數百行的民間口頭史詩的開篇而已。這樣一個民間口頭藝術文本經過幾十年流變,最終從僅限於內蒙古東部到東北小範圍的民間蒙古族民間文本,變成了流傳到全國的歷史敘事。
嘎達梅林其人其事
今天幾乎所有能聽到的流行音樂版本都只有那幾句詞:
南方飛來的小鴻雁啊
不落長江不呀不起飛
要說起義的嘎達梅林
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天上的鴻雁從北往南飛
是為了躲避北海的寒冷喲
造反起義的嘎達梅林
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天上的鴻雁從南往北飛
是為了追求太陽的溫暖
反抗王爺的嘎達梅林
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幸福
北方飛來的大鴻雁啊不落長江不呀不起飛
要說造反的嘎達梅林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
「嘎達梅林」究竟是誰,為什麼說他造反「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土地」呢?
清朝早期對蒙古諸部採取封禁政策,漢族不得進入蒙古草原墾殖。自乾隆年間開始,由於人口壓力,封禁政策逐漸放寬,然而流入的墾殖民眾與當地農牧民的矛盾是在1902年「移民實邊」政策推行後才愈演愈烈的。鴉片戰爭後,清朝深陷邊疆危機,邊疆管理日益廢弛,矛盾激化。蒙古諸王公貴族在二百餘年承平後生活腐化墮落,徹底淪為純粹的食利階級,對當地治理無法起到積極作用。受墾殖影響最嚴重的科爾沁草原一帶,社會矛盾最為尖銳。
嘎達梅林起義之前,科爾沁草原就已經發生過多起反抗封建王爺、喇嘛,反抗清政府和北洋軍閥所支持的墾殖活動的起義了。清政府和後繼的北洋軍閥推行墾殖,丈量草原土地,驅趕當地農牧民,引發很大民憤。嘎達梅林所在的達爾罕旗的王爺已經長居奉天,不僅對被驅趕出家園的民眾命運漠不關心,還由於奢靡無度的生活、沾染上的鴉片癮惡習,積極把達爾罕旗土地賣給奉系軍閥推動土地丈量。
在《嘎達梅林》的完整版里,軍閥張作霖為了拉攏達爾罕王爺,把自己的妹妹許配給他做福晉,兩人在奉天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嘎達梅林不滿民眾被驅逐出草原,前往奉天請願,希望王爺停止賣地。王爺大怒,把他打入死牢,福晉甚至幾次想要害死他。嘎達梅林的夫人牡丹有勇有謀,糾集嘎達梅林的親朋劫獄救出了嘎達梅林,他們一道發動起義,打擊丈量的軍閥部隊,最終招致大舉報復,在一次圍剿中嘎達梅林落入開春的河流中淹死。
嘎達梅林死後的世界
真實歷史上,嘎達梅林死於1931年4月。後發國家被迫捲入全球市場後,並沒有什麼人能成為最後的贏家,這對於鎮壓他的奉系軍閥也是成立的。幾個月後,日寇侵略東北,整個科爾沁草原不久也淪於敵手,原本是起義鎮壓者的奉系軍閥也淪落到了無家可歸的地步,等待達爾罕旗當地民眾的只有更殘暴的統治。原本奢靡無度的達爾罕王爺此時表現得頗有民族氣節,拒絕與日寇合作,從而失去了他的滾滾財源。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如果不是嘎達梅林的起義,他早就把達爾罕旗的土地吃幹當凈,更早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
嘎達梅林的遺孀牡丹,在嘎達梅林死後被迫嫁給了鎮壓嘎達梅林的東北軍軍官李守信首下一名連長鬍寶山為妻,後胡寶山隨李守信投靠日寇,抗戰勝利前被日寇殺害,與牡丹育有一子胡萬靈。牡丹1948年送胡萬靈參加解放軍,1954年年隨子定居長春,在六十年代牡丹擔任長春市政協委員,1975年逝世。李守信先投靠日寇後投靠蔣介石,最後被從蒙古國引渡回國,1964年被特赦,曾著有回憶文章敘述圍剿嘎達梅林的經歷。
嘎達梅林死後,草原上就流傳著紀念他事迹的民歌,在偽滿洲國期間,《嘎達梅林》只能在私下流傳,直到解放後才被發掘出來,作為反映民眾起義的歌曲而廣為人知。
文本觀和內容流變
《嘎達梅林》的文本如何看待,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在傳唱《嘎達梅林》民歌的底層民眾來看,嘎達梅林的造反是出於樸素的對家鄉民眾的同情,所以他們歌唱的原初文本也淳樸真摯不加掩飾,直接說「當紅鬍子的嘎達梅林是為了蒙古人民的利益」。
對於蒙古知識分子等有識之士來看,嘎達梅林的起義也喚起了他們的民族意識,他們在講述這一故事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戴上了民族主義情緒。
我們蒙古人開始衰退了。陶格陶胡和嘎達梅林是為了振興蒙古族而奮鬥的英雄好漢。我們要像嘎達梅林和陶克陶胡那樣為了民族解放而鬥爭,真正成為家鄉的主人,發揚自己民族優秀文化,不能落後於其他民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真實的嘎達梅林起義所帶有的民族主義成分並不重。科爾沁草原本身就是蒙漢兩族人民交流頻繁的地區,原始蒙古語《嘎達梅林》文本裡帶有很多漢語辭彙,嘎達梅林反抗的是蒙漢兩族的反動統治者,也曾幫助過漢族人民。
在建國後,嘎達梅林的起義被抬高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組成部分的高度,政府對收集嘎達梅林敘事的文本和音樂十分重視,甚至進行了經典化改編,創作出了交響樂版的《嘎達梅林》
建國後《嘎達梅林》的命運也非一直順遂,在文革期間,嘎達梅林因內容商涉及少數民族,被批判為宣揚民族分裂,一度遭受禁錮。直到文革結束,《嘎達梅林》才重獲生機。
在某種意義上,全國流傳的是《嘎達梅林》而非《陶克陶胡》等其他反應蒙古人民起義的民歌,也是因為嘎達梅林的起義涉及歷史污點少,不僅深受民眾愛戴,還符合官方政治正確。像《陶克陶胡》里的陶克陶胡,後來出逃到蒙古國,這就註定了《陶克陶胡》不適宜被大規模宣揚。
《嘎達梅林》文本里,描述了牡丹為救嘎達梅林,破釜沉舟,不得不親手殺害自己年幼的女兒,燒毀田園表現自己的決心。但實際情況是牡丹因為救嘎達梅林耽誤了生病的女兒治療,女兒是病死而非她親手殺死。她也沒有親手燒毀家園,燒毀家園的是前來繳費的軍閥部隊。這一處民歌里的改寫是因為50年代民歌採集者為了誇大文本的矛盾衝突改寫的。
多數文本結束在嘎達梅林身死的情節,這是因為牡丹後來改嫁了敵人,為尊者諱,忽略掉了這之後發生的事情。
最初文本里描述的河流都是蒙古名字,像「西拉木倫河」。據說是整理成漢語時,訛變為「南方飛來的小鴻雁啊,不落長江不呀不起飛」。有人認為這是不忠於原文的失誤,但我認為這是很好的改編,無論是西拉木倫河,還是長江,甚至是拉普拉塔河到萊茵河,只要有壓迫,那裡就會落下反抗的小鴻雁。
有人介紹了嘎達梅林的故事,本人就大膽猜測一下這個人吧。既然能在蒙古族擔任軍職,那嘎達梅林應該「善戰」,並且還有很多人信服他(相當於漢族總兵的職務肯定有一幫忠心的部下);能有反對開墾草原的思想,說明他的環保意識強(雖然當時並沒有這個說法),有大局觀,眼光長遠;敢於向當時的權威為草原和牧民請願,說明他面對強權時根本不怵,這樣的人,在當時來講,價值觀是領先於絕大部分人的。再來說說蒙族人心目中的嘎達梅林。特意去搜了一下題主說的節目,原來是齊寶力高老師,好幾次聽到蒙古族的朋友說起他了,說他造詣高,沒有架子,就跟普通的蒙古族老爺子一樣,豪爽,豪放。齊寶力高老師拉馬頭琴,一群年輕人跳蒙族舞,的確相得益彰。齊寶力高老師講述的嘎達梅林就是蒙族人心中的「先知」(感覺這個詞最能概括,但可能有些跳戲),相當於我們說的先賢。雖然嘎達梅林的起義延緩了朝廷開墾草原的活動,但最終還是沒能阻止。如今的科爾沁草原,大部分草地都已經沙化,成了「科爾沁沙地」,已經沙化的面積達到了8000萬畝,而且每年都在自動擴展。說嘎達梅林是「先知」就在於嘎達梅林的行為具有前瞻性,如果他的努力成功的話,今天的科爾沁草原就是蒙族、乃至國家的一處寶地。所以,嘎達梅林的形象和他的思想都已經根植在蒙族人的心裡。
記得小學音樂課本上就有《嘎達梅林》的歌,後來才了解到「嘎達梅林」只是「俗語+官職」的稱呼,「嘎達」在蒙古語中指家裡最小的兄弟,「梅林」是當時的官職,相當於漢族的「總兵」職務。清朝末期,為了鞏固邊防,阻止沙皇俄國侵略,朝廷開始在今天的內蒙一片開墾,嘎達梅林與幾位志同道合的人發起「抗墾」起義,襲擊當時叫做「墾務局」和「墾荒軍」的機構,驅逐測量隊。「抗墾」起義符合當地人民的意願,是為了保護當地蒙古族牧民的利益,所以嘎達梅林成為蒙古族歷史上的英雄。
推薦閱讀:
※怎麼評價CMGS?
※為什麼金正恩身邊的人總是在記筆記?
※如何評價 my little airport?
※如何在小說中描寫人物的善良而不顯得聖母白蓮瑪麗蘇,矯情?如何表現人物的率真而不顯得zuo和無理取鬧?
※冰與火之歌中,席恩葛雷喬伊的人物定位和文學,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