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金剛經裡面提到的 云何應住 云何降服其心?

RT 這個問題超越了民族 國家 文化的範疇 然而上學時候的課本里並沒有給出一個答案 知乎有沒有高人?


此段經文有明顯的漏譯和錯譯,首先根據其他版本的金剛經以及古代印度的論著來看,須菩提應該問了三個問題,分別為:

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

可是鳩摩羅什法師只翻譯了兩個問題,即第一個和第三個問題,而第二「云何修行」漏掉了,我整理出來中國所有金剛經版本同時加上英文版金剛經進行比對,除了鳩摩羅什法師之外,所有翻譯都是一致的三個問題。

菩提流支: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薩乘。云何應住。云何修行。云何發起菩薩心。

真諦: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行菩薩乘。云何應住。云何修行。云何發起菩薩心。

達摩笈多: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玄奘:世尊。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

義凈:世尊。若有發趣菩薩乘者。云何應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

Edward: How then, O Lord, should a son or daughter of good family, who have set out in the Bodhisattva-vehicle, stand, how progress, how control their thoughts?

佛陀在回答這三個問題的時候,首先當然要回答第一個問題,也就是「應云何住」,可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為佛陀首先回答第三個問題,即「云何降伏其心」,可是其他所有的金剛經譯本,包括英文版的,都翻譯為佛陀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即「應云何住」。

鳩摩羅什: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菩提流支:佛告須菩提。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行菩薩乘。應如是發心。

真諦:佛告須菩提。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行菩薩乘。應如是發心。

達摩笈多:世尊於此言。此善實。菩薩乘發行。如是心發生應。

玄奘:佛言。善現。諸有發趣菩薩乘者。應當發趣如是之心。

義凈:佛告妙生。若有發趣菩薩乘者。當生如是心。

Edward: The Lord said: Here, Subhuti, someone who has set out in the vehicle of a Bodhisattava should produce a thought in this manner:

根據世親菩薩的見解,佛陀回答問題的時候,是針對須菩提的提問,一一對號入座的,這一點在窺基法師的《金剛般若經贊述》中有記載。

《金剛般若經贊述》: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

述曰:此第(四)隨問別答。於中初答云何住;次「複次」下,答云何修行,後「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下答降伏。

窺基法師根據世親菩薩的見解認為,從「所有所有一切眾生之類」一直到「複次」是回答「云何住」這個問題的,從「複次」一直到「須菩提!菩薩應如是」是回答「云何修行」這個問題,從「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往後才是回答第三個問題即云何降伏其心。根據《金剛般若經贊述》我把須菩提的提問以及佛陀的回答,進行了對號入座,整理如下:

問題一:應云何住?

答案一: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問題二:云何修行?

答案二: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問題三:云何攝伏其心?

答案三: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所以不論從金剛經各種翻譯的版本以及古代印度的論著,都可以看出來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錯誤,即把佛陀的回答次第翻譯顛倒錯亂,導致了中國千年以來基本沒人理解佛陀到底是如何回答須菩提的三個提問。比如近代著名的南懷瑾和江味農兩位大居士對此經文也理解錯亂,並著成著作推廣於中國。

南懷瑾《金剛經說什麼》:佛說菩薩摩訶薩是倒裝的文句,就是一切大菩薩們,應如是降伏其心,應該有一個方法,把自己的心降伏下去。什麼方法呢?他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

江味農《金剛經講義》:佛之總示,亦先說應如是住,何故詳談時先說降伏乎?此中要義,當分三層明之。。。。。。

可以看出來《金剛經說什麼》以及《金剛經講義》這兩部近代的金剛經講解最流行的著作對這段經文的理解全部錯誤,而且江味農居士還主觀的解釋為什麼佛陀先回答第三個問題,並且羅列了三層原因,實在是讓人無語。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這裡時佛陀做給你看是怎樣降服其心了。

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佛陀說到這裡已經清清楚楚告訴你如何降服其心了。

世人不懂才有金剛經後面解釋。你懂了後面看也是說這些,不懂就搞清楚後面說什麼。然而後面所說乃如手指月中的手指,非月。


《金剛經》中 「云何應住 云何降服其心」意思是如何能夠安住清凈本心之中,降伏妄動的妄心。

在這個問題的後面,佛講解了很多道理,最後佛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說離一切住不住的執著心,清凈本性自然就會生起。


去理解 心經,心經不僅提到了方法,還把真理說完了

再提幾句金剛經里的關鍵句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心源本就是空靈的,你也本來就是剎那刷新的,方生方死又不增不減。面對一切都要像在水面上畫畫,即畫即消融,畫畫不會影響水面的平靜,這樣水面才能更好的映照萬物和作畫。

天空沒有留下我的足跡,但我已經飛過。

風吹疏竹,雁過寒潭,用心若鏡,而連鏡子本身也是由高頻振動剎那生滅的粒子構成的。


若能見性,你就會明白真我如虛空,一切無所有,但心生妙用,快樂無窮,不入輪迴!如何見性呢,參禪說話的是誰,起喜怒哀樂的是誰,自然明白。止觀雙運,念佛法門也可,還可消除業障,只是要在定境中念無所念時,立即明白念佛也不過一個工具。見性後,才算真正修行的開始,後面路還長著,等到了你自然會修。


無所住而生其心,其實有沒有什麼生其心,如果有的話,其實是妄想,其實也沒什麼妄想


跟正規的佛學團體學習,多聞思修


學習「七處三觀」 《 雜阿含》42經


整部《金剛經》就是為了回答須菩提尊者的這些問題的。


應如實住,如實降伏其心。


推薦閱讀:

對心經的理解是不是千人千面,心經是有終極理解還是高就高在千人千面?

TAG:佛學 | 金剛經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