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公共管理,做一個優秀管理人才需要什麼知識和技能?


公:擔公義,促公正

公共管理不僅研究治理的工具之術,更要承載公正的價值之道。

在美國,一百年多前,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逐步演變成為意識形態,社會達爾文主義盛行之時也曾蒙蔽過公共管理。到了1900年至1914年,進步主義產生並盛行,認為:自由不能僅靠限制政府權力,還必須利用政府的權力阻止一些人傷害另一些人的權利,要求政府阻止大資本和大壟斷勢力危害公共福利。1911年3月25日,美國紐約三角工廠發生了一場火災,8至10層的幾百名女工們逃生時:逃生通道被封鎖、防火梯斷裂、電梯鋼纜斷裂、消防雲梯只能達到第7層,50多名工人從高樓窗口跳下墜亡,最終共有146名女工死亡。三角工廠火災慘案不僅激發了災難調查和安全整改,更是推動了勞工保障立法。《勞動法》規定:工作場所每3個月就必須進行一次防火訓練;在7層以上超過200名工作人員的樓層,必須安裝自動防火噴淋系統;在任何一個超過兩層、僱員超過25名的工作場所,都必須安裝自動報警系統。並且,三角工廠事故被寫進美國高中歷史教材,成為美國現代主流價值觀一部分:生命的價值重於財富。

一場火災之後,能夠深刻反省、建立健全法律法規、杜絕再犯,這就是公共管理的「公」。

不僅僅只有美國,在一百年前強調「公」;我們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公」。

兩千多年前,西漢的《禮記·禮運》中記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約一百年前,孫中山先生以「天下為公」號召天下,率中華民族反皇權、倡民主;六十多年前,毛主席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

西方的「公民為中心」,在我國就是「為人民服務」。

公共管理,「公」字打頭,以「公」之名,行「公」之實。

共:達共治,成共贏

公共管理,不僅研究公共事務的管理,更要研究公共管理公共事務。共治,方能共贏。

西方國家的鄰里守望、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等先進的經驗和做法,正被越來越多的翻譯過來,推廣和借鑒。

但我國在一千多年前,管理者不僅明白此理,更勇於實踐。

一千三百多年前,據《資治通鑒》記載,貞觀七年(公元633年)臘月,唐太宗視察朝廷大獄,那裡有390名被判處死刑的囚犯等待批准,執行死刑。這些關在監獄裡的死囚,都是經過了三複奏和五復奏程序,實際上都是情無可原,罪無可恕,死無可冤的人。即便如此,太宗還是本著人文主義精神,對這些人進行終極撫慰,通過親自問話,死刑犯們對自己的罪責沒有異議,但卻表達出了對再回家看望一次父母妻子的強烈渴望。太宗陷入了沉思之中,因為這事有些冒險,不過他很快就抬起頭,宣布了一個令所有人大吃一驚的決定:你們可以不受任何約束地回家與親人團聚,在親情和關愛中度過人生中的最後一段時光,但必須遵守一個約定:來年九月初四準時自行返獄伏法!

死囚們幾乎不敢相信。戶部尚書兼大理寺卿戴胄忍不住上前提醒道:「皇上,這些人都是殺人越貨,罪大惡極之人,沒有信用可言,到時不回,您可怎麼交待呀!要三思而後行啊!」唐太宗回應道:「朕不負卿,卿亦不負朕。」九個月後,貞觀八年(公元634年)九月初四,約定的時辰到了,數一下人數,389名,就差了一個。一個小時後,一輛牛車漸漸走進人們的視野,來者正是最後那位死囚。原來,他在返回京城的路上病倒了,只好雇了一輛牛車趕路,結果比約定的時間晚了一個時辰趕到。唐太宗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死囚們為他們的信用得到了最高的獎賞,全被赦免!沒有人對此提出異議,因為懲罰從來不是目的。這也許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奇蹟吧,390名死囚信守承諾,從容赴死!而讓這一奇蹟發生的,只是因為信任。

據記載,唐太宗並非第一個縱囚的君王,也不是最後一個。在清儒趙翼的《陔余叢考》,其中有一篇叫《縱囚不始於唐太宗》,共舉後漢、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正史和筆記所記官吏、皇帝縱囚之事共二十餘條,還包括了元世祖忽必烈。

最高管理者,能否與「最壞的人」一起玩耍,共譜信任,這就是公共管理的「共」。

公共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以「人民」為主體,實現共同治理。

管:管自己,憂秩序

公共管理不僅是執掌公器、管理社會,同時也是通過每一位個體的自律,來實現社會秩序。

在倫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塊名揚世界的墓碑。它沒有姓名,沒有生卒年月,甚至上面連墓主的介紹文字也沒有。但是,就是這樣一塊無名氏墓碑,卻成為名揚全球的著名墓碑。每一個到過威斯特敏斯特大教堂的人,他們可以不去拜謁那些曾經顯赫一世的英國前國王們,可以不去拜謁那諸如狄更斯、達爾文等世界名人們,但他們卻沒有人不來拜謁這一塊普通的墓碑,他們都被這塊墓碑深深地震撼著,準確地說,他們被這塊墓碑上的碑文深深地震撼著。在這塊墓碑上,刻著這樣的一段話,譯文是: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像力從沒有受到過限制,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

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

當我進入暮年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

當我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據說,許多世界政要和名人看到這塊碑文時都感慨不已。有人說這是一篇人生的教義,有人說這是靈魂的一種自省。

當年輕的曼德拉看到這篇碑文時,頓然有醍醐灌頂之感,聲稱自己從中找到了改變南非甚至整個世界的金鑰匙。回到南非後,這個志向遠大、原本贊同以暴治暴填平種族歧視鴻溝的黑人青年,一下子改變的自己的思想和處世風格,他從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家庭和親朋好友著手,經歷了幾十年,終於改變了他的國家。

勇於自我反省,先做好「小我」,進而成就「大我」,再而建設「大同」,這就是公共管理的「管」。

在中國,兩千多年前的《禮記》早就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白話文就是說: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每每讀到此,都深有感觸,治國平天下的根源,是格物致知,也就是中國人民大學一進門的校訓石,赫然四個大字:實事求是。

公共管理,其實可以簡化為:只要每一位個體都能自己管好自己,便是治國平天下。

理:理虛勢,建和諧

公共管理,不僅要服務「最大公約數」,還要滿足弱勢群體的正當述求,這樣才是和諧的、有人情味的福利國家。

幾天前,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發表「盟情咨文」 呼籲歐盟接收難民。其感人之處,不僅在於「我們歐洲人應該記得,幾乎每一個歐洲人都曾經是難民。我們的共同記憶,充滿了數百萬歐洲人從宗教或政治壓迫中、從戰火、獨裁中逃亡。我們歐洲人永遠不應忘記:為什麼給難民以避難的基本人權是如此重要的一件事。」

更在於「我們可以建高牆、籬笆;但想一想,如果是你,抱著你的孩子,你所熟悉的世界已分崩離析……如果你所逃離的是可怕的戰爭和野蠻,沒有什麼你不願意付出的代價,沒有哪堵高牆你不願意攀爬,沒有哪個海洋你不願意航行,沒有哪種邊界你不願意穿越」。

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呼籲歐盟在此前接收4萬難民的基礎上,再接收12萬難民。容克的演講,感動了很多人。

不忘曾經的苦難,不忘現在的難民;敢於犧牲自己的利益救助弱勢群體,這就是公共管理的「理」。

在中國,兩千多年前,早在戰國中期,孟子(前372—前289)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一位的老、幼都能服務好,自然就是善治。

公共管理,服務弱勢群體的工作做好了,管理社會的任務自然也就順暢了。

因此,公共管理的闡釋,就是這四個大寫的字。

公:擔公義、促公正。

共,達共治,成共贏。

管:管自己,優秩序。

理:理弱勢,建和諧。

但是公共管理,常被縮寫為「公管」,從而忘卻了「共理」。希望大家,能記著這四個字。

公共管理,智者說很難學,因為:既是管理的工具,也包含服務的價值;既是嚴肅的科學,也滲透著人文的藝術;既要遵循法律的條款,也要兼顧內心的情懷。

公共管理,善者說很好學,因為只要「不忘初心,終得始終」,遵循內心的真善美,便是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實踐者說很有用。「但行善事,莫問前程」。意思是:尋找善,並且付諸實踐,就是現實中的公共管理;當我為人人,人人自會為我;所以,學好公共管理,自然前途光明,用好公共管理,自然社會和諧;而社會和諧,則每一位自然幸福美滿。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015年迎新大會


在美國,公共管理學科源於「政治與行政」二分---也就是制定政策的人和執行政策的人分開,politics關注的是科學有效地制定政策,而公共管理應該關注的是如何科學有效的「執行政策」 (參見Woodrow Wilson 1887年文章)。

優秀的公共管理者的最基本職責按照Luther Gulick的說法是「POSDCORB"(管理七智能),因此優秀的管理者至少需要了解 1)公共組織和非盈利組織運作規律(組織行為學和組織理論);2)員工在組織中的行為規律和解釋(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3)公共政策制定的過程(public policy);4)如何嚴謹地發現和研究公共管理領域問題(research methods); 5)管理者是為公共利益服務(Ethic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推薦閱讀:

美國MPP(公共政策碩士)一般都學什麼?哪些學校較好?MPA和MPP的差別?
公共管理是什麼專業?怎麼樣啊,名字聽上去挺扯的,如果學經濟類是不是能好一點?
公共場合發生踩踏時,我們需要如何保護自己?

TAG:職業技能 | 自我提升 | 公共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