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東野圭吾的《信》?

絕望中總有人支持,所以並不是一無所有,感謝在邊緣歲月中幫助我的人。


東野圭吾的信是入圍過直木獎的,可見書的價值。裡面沒有推理,沒有引人入勝的情節,只是一個罪犯弟弟的一個成長故事。

我們會對有罪犯的親屬產生隔閡嗎?捫心自問,應該都會有。罪犯的親屬承受的是世人的眼光還有自己內心的掙扎。

不在乎別人的眼光是不太可能的,原諒讓自己遭受這種情形的人是不容易的。

直貴一面想著哥哥是為自己進監獄的而感動,也因為自己遭受不公而怨恨。

這就是人性吧,看最後的結局,直貴會原諒哥哥,哥哥恐怕也會承受著兩份痛苦,一份是殺人的自責,另一份是對自己給親人帶來痛苦的自責。

他一直在救贖,活著像是痛苦,也許這就是對他犯下罪行的懲罰吧。


談談東野圭吾的《信》

早聽聞東野圭吾善長懸疑推理類的小說,於是在看《信》的過程中一直懷著這種意識去推測直貴和剛志最終的結局,本以為最終的結果會出乎意料之外,卻不知這其實是一部極具社會現實意義的小說,結尾理所應當但也讓人感嘆不已。

看完小說後,緒方最終的原諒,直貴的覺醒以及剛志在以為失去他唯一的東西-親情後更加自責的神態久久縈繞在我腦中,讓我深深了解了在日本殺人犯及其家屬在社會「歧視」下所受的不公平待遇。這也正達到了作者的目的,這是一部揭示罪犯家屬遭受不公待遇具有明顯社會現實意義的小說。不是所有的罪犯都值得同情,都有不得已的初衷幹壞事,但凡事不應聽風就是雨,既要看結果,也不應放棄追尋真理。只有秉承客觀公正的態度,這世上才會少些不公,多些正能量的東西。

罪犯所做的事的確給受害人及其家屬帶來傷害,但自己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為什麼他們的家人世世代代也因此為社會所拋棄?這種現象未免太過於極端。當事情真正發生後,大部分人可能會表面上表示罪犯家人也是無辜的,可另一方面他們卻用行為表明其實還是會用有色眼鏡看待罪犯的家屬,而不願在生活中和他們有過多的牽連。或許正像作者想表達的那樣,人大多都是自私的,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利益,便會毫不猶豫表明立場,如此以來,曾經說的那些冠冕堂皇的話不過是打臉罷了。然而,社會上還是有些明白人的,正是因為他們的理解和幫助,直貴的人生才不至於那麼絕望。

在主題之外的東西,我也想說說。

首先談談平野這一角色的設定,他是直貴公司的社長,幫助平貴保住了自己的工作,自然受到直貴的尊敬,所以在直貴猶豫告知哥哥自己要與他斷絕關係的過程中,他的指引無疑是讓直貴落實這一想法的核心力量,他那一句雲淡風輕的「歧視是理所當然的......」讓人感到一絲悲涼。這是日本老一輩思想的僵硬和扭曲的一部分,也代表了社會中廣大群體所持有的歧視。

除此之外,教育的重要性也在小說中讓人印象深刻。剛志是因為想讓弟弟上大學才去偷竊而導致悲劇的發生,直貴應教同事數學題而與其消除隔閡,也正是因為這位同事無意或有意之舉而立志考上大學。正是因為直貴堅持學習,努力向上的態度讓他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不像哥哥一樣只能考勞力賺錢。這種教育能改變命運的觀念不只存在於日本,在天朝同樣如此。雖然都說現在是實力和關係社會,可高文憑無疑也是一塊好的敲門磚。在難以實現能力與所得對等的當今社會,機會可遇不可求。一個國度實現的自由和民主是要付出一些代價換來的。社會問題在每個國家都存在,只是多和少的問題。

其次,小說也透露了日本婚姻中的階級障礙。雖然朝美與直貴是兩情相悅,可是他們的身份地位之懸殊似乎也預示著他們最終的分離。但並不是說階級差距就一定會妨礙姻緣的促成,因為這其中也包括直貴由於個人原因不得不放棄他心上人的因素。從另一方面而言,在婚姻關係方面,作者也有意樹立一個對愛情忠誠,對家庭負責的好伴侶好母親的典型日本女性形象,她就是這個在小說中和直貴有著相似罪犯家屬經驗的由美子。顯而易見,他們之間的合適度多過於愛情。有些時候,人也許不是和最愛的人結婚,而是和最適合的人一起白頭到老。

同時,關於夢想的影子一直在小說中存在。若是直貴有機會真正和他的朋友們一起堅持走音樂這條路,他會不會和他們大多數一樣最後還是不得放棄?可是,事實是他沒有選擇的權利,他背負了太多,夢想對於他來說太奢侈。不過所幸的是他最終的處境並不差,所以也不會太過於後悔。所以,希望那些經歷過現實的殘酷還能繼續堅持夢想走下去的人能有一個圓滿的結局。總覺得真正堅持夢想的人身上都有一股迷人的力量,值得讓人舉杯。其實人生來都是死,只不過選擇不一樣,所以路過的風景也會有所不同。只要做的事是自己喜歡的,開心就好,哪有什麼絕對的對和錯呢。

終於寫完了這篇讀後感,事實證明適當地強迫自己也不是什麼壞事。看完一本好書就像結束了一場精神的盛宴,樂於其中吧。

2017.2.12 0:20.


《信》,哎呦,又被東野圭吾賺到眼淚了。這本書主打感情牌,但故事也相當精彩,藉助「信」這一重要道具推動了主要情節,製造了深刻的矛盾和跌宕的劇情,特別是直貴愛情幻滅的那場戲,接連的巧合與轉折尤為引人入勝。

尋求安全的本能會使我們歧視罪犯的親屬,這是正常的,也是對罪犯的懲罰的一部分,這種歧視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好使人們為了不讓自己的親屬生活在這種歧視中而不去犯罪。《信》主要表達了這一觀點。首先,我贊同這一觀點。但更讓我動容的,是東野圭吾在結尾用直貴與剛志的特殊會面表達出的犯罪和歧視都無法斬斷的血脈的溫情,也是這裡賺到了我的眼淚。

讀《信》的時候,我頭腦中一直閃現出《破產姐妹》。乍看這兩部作品似乎沒什麼關係,但其實他們有著非常相似的大背景。直貴因哥哥殺人處處受到歧視,原本就貧苦不堪的他接連學業、事業、愛情受阻,最後連妻子女兒也遭受到不公。Caroline因父親商業詐騙而經歷家庭破產,富家女一夜之間流落街頭,有著沃頓商學院的學歷卻在求職過程中屢屢受挫,生活十分落魄。

從文學、影視、藝術角度來講,《信》是正劇,《破產姐妹》是喜劇,這兩部作品可比性確實不大,但我們依然不妨來比較一下兩部作品的主人公,感受一下截然不同的處世態度帶來的截然不同的生活體驗。

直貴和Caroline是如何面對生活的呢?我們來看看他們如何面對貧窮與歧視就可以了。面對貧窮,直貴總是很苦惱,Caroline始終苦中作樂。面對歧視,直貴的態度是變化的,開始時盡量不讓任何人知道哥哥的事,避免歧視;在受到平野社長的點撥後,開始坦蕩生活,直面歧視;最後在歧視傷害到妻子與女兒之後,再次選擇了逃避,遠離歧視。而Caroline呢,她自始至終都挺直胸膛,大步向前。在歧視面前,直貴和Caroline都失去了很多,直貴因此而不快樂,但Caroline依然能從糟糕的生活中找到樂趣,依然沒有讓笑容從自己的臉上消失。

當然,直貴的哥哥犯的是殺人罪,如果直貴依然生活的快樂,總顯得對死者太冷漠了。作者想必也是故意為人物設置了最可怕的殺人罪吧,這樣才能更清晰的傳達出自己的觀點。

比起直貴敏感中讓人心疼的堅強,我更希望自己能有Caroline沒心沒肺的勇敢。人生短暫,最重要的是讓自己開心啊!如果你也是「直貴」,就讓親屬的犯罪什麼的都滾到一邊去吧,一定要昂起頭,堂堂正正的生活啊!

以上內容來自微信公眾號Nymeria,ID:tradjhdbshr,歡迎關注


很多時侯我們會思考人類社會生活的環境中,規矩、理性、無情的社會制度是否優越於開放、自由、浮躁的社會制度,前者的社會穩定性優卻容易因沉於規矩制度失去社會進步的創造力,而後者的開放自由充滿創造力,卻又讓社會變得浮躁而容易道德淪喪。人類是在選擇自我救贖的過程中沉寂下去,還是在充滿活力的世界中毀滅,未可知。


剛看完,讀過他的許多書,帶有著『又會有什麼意想不到的』心情去讀去猜想,然而沒想到,並沒有意想不到的作案推理的等,僅僅是描述社會底層人在艱難困苦的生活環境下,忍受著歧視,夢想凸現又破滅,不斷掙扎,這麼長期以來的辛苦,看著覺得挺心酸的。還有一點就是『親情』不可割裂的親情,儘管無數次想要斷絕兄弟情,讓自己生活得正常,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心中卻深藏著這種情意,儘管極力擺脫,但一旦觸動,又重新換起,痛苦不堪。 生活在這種窘境中,內心面臨的是一波波摧毀性的打擊,看完心絞痛,對那些不得不痛苦的人兒感慨傷痛,同時又慶幸自己還好生活正常,親人安在,全家在一起!必須好好生活 珍惜每一天


這是我讀的東野圭吾第一本書,本來不愛看長篇小說剛好書店在打折就順手買了,因為有朋友極力推薦東野圭吾所以是懷著很高的期望在讀,結果並不是我喜歡的犯罪心理學類但是很奇怪每一次翻開都可以讀厚厚的一沓,相比我喜歡的《十宗罪》好像更有慾望讀《信》。


哥哥弟弟相依為命。哥哥為了讓弟弟能夠上大學讀書,入室搶劫。本來已經得手,可是看到有弟弟喜歡吃的板栗,回來拿結果被主人發現,逃不掉殺了主人,背叛入獄15年。

弟弟背負著生活的壓力長大。在人生的各個階段,因為哥哥在監獄這個事情歷盡苦難,打工,參加樂隊,有了相愛的人,找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哥哥一直來信,從最初起到鼓勵作用,逐步對於弟弟成為負擔。

有些白夜行的感覺,都是成長的故事,但主人公走的是所謂的正途。作者想表達什麼意思呢,是給讀者以鞭策作用嗎:你們可不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啊,否則不僅僅是你們自己的人生完了,你們的家人親屬也會受牽連的,你們毀的也許是他們一輩子的幸福呢……

總覺得不致於這麼簡單。總體來說這本書比較的平淡,再次感到作為底層小人物的悲哀。


其中關於社長對於罪犯的看法和解釋很讓我震撼啊,我想這一生直貴都是在哥哥是盜竊殺人犯的陰影下生活,脫離兄弟關係就能過好這一生嗎?我也不知道,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我的身上,我是否也會和哥哥斷絕關係呢?覺得直貴這一生其實也過的很辛苦吧,不過也有很多人相助,這點說明東野先生還不是太冷酷,我這個小小讀者也感受到了他文字里的溫情,在他和由實子初識時就隱約覺得由實子最後會成為他的妻子,哎,突然讓我想起了一部老片子叫美麗人生,電影中那個漂亮的女教師最終被那個可愛的男人給追求到了,還生了個漂亮的兒子,最後因為丈夫的身份進了集中營,有時我會想若是那個漂亮的女教師不選擇他的話,可能人生就不會經歷那些苦難。可是愛情就是愛情啊,愛上了就不會在意那些吧,即使在意也要和他在一起,比起在意還是在一起更重要,哈哈,我瞎說了,人生最重要的是經歷吧,也許這樣的人生才是遵從自己的內心,所以說由實子就是愛上了,也願意陪直貴過這樣的人生。

好殘酷的現實啊,罪犯就是需要受到懲罰,當這些道理以文字直白的方式展現在我面前時我還是覺得觸目驚心,

所以覺得這部小說還是很棒的,這是我看東野先生的第9部作品了,目前正在看最後一部紅色手指。

——————————————————————

最後手機碼字真的超累的。。。


看的第一部東野非推理的書

看書的時候幾度眼眶濕潤,其實這本書比《惡意》更值得叫惡意吧

以弟弟的角度,寫了身為殺人犯的弟弟而遭受社會不一樣眼光的對待

那些兇案總是感覺離自己那麼遠,使得我們不想和這些事情有關係的人扯上關係

正時這種疏離,不同的眼光使得弟弟無論在學習,愛情,或是工作都飽受煎熬

為了哥哥的罪過

自己遭受的待遇,也算是懲罰的一部分

讀的時候就在想有沒有解決的方法

堂堂正正,卻使自己的女兒也遭遇一樣的困境

斷絕關係,或許可以換得一時的平靜,但只是自己精神上的麻木

這情感的羈絆,不正是支持我們在絕境中走下去的力量么?

書中也沒給出後續的發展

不禁讓人深思

自己在生活中貼標籤的行為

給別人帶來的苦痛


昨天剛看完這本書,感觸頗多。

不擅長文字,不過還是想寫點什麼。

這本《信》是男朋友今年情人節送的。那時他沒有工作,沒什麼錢,我非要禮物,告訴他不知道買什麼就買書吧。然後就收到了3本書,分別是東野圭吾的《信》、《湖畔》,還有一本史蒂芬金的,書名忘記了,一直放著都沒看,前幾天這邊刮颱風導致停電,才拿起一本來看,就是《信》。

其實我並不特別喜歡日本的推理小說,也就看過東野圭吾的《嫌疑犯X的獻身》和《白夜行》,還有其他一些已經忘記書名了(當初無聊獵奇看的),對社會派沒太大興趣,比較喜歡歐美的傳統推理,最愛阿加莎克里斯蒂。不過男朋友不看這些,分不清有什麼區別,估計是去推理小說類別隨便拿的。

這本書看開頭就知道跟推理沒有什麼關係,不過還是隱隱期待也許會有什麼隱藏劇情。看到一小半的時候,已經完全放棄這個念頭了,這確實跟推理沒有半毛錢關係,不過卻並沒有影響我讀下去的慾望。

直貴從十幾歲起,便背負著「殺人犯的弟弟」這個標籤,一個人艱難的活著。作者給直貴的設定是,聰明、善良、沉穩、長相帥氣,還有一副讓人驚艷的好嗓音,如果沒有那個標籤,通過自己的努力,他可以活的很漂亮。作者一次次展示出男主的天賦,和可以預見的美好未來,又一次次在關鍵的節點忽然打破這些美好的幻想,原因無一例外都是因為他是「殺人犯的弟弟」。直貴從害怕別人知道哥哥的事情,到刻意隱瞞最親密的人,再到仇恨哥哥以至於單方面斷絕聯繫,生活所迫,慾望和恐懼交織,直貴就憑著黑暗中偶爾出現的一點光亮,艱難長大。

我同情直貴的遭遇,也完全理解他的做法,我和男主一樣憎惡這個充滿歧視的社會,男主是無辜的。

然而作者卻在這個時候,借男主所在公司的社長之口,對直貴和讀者說,你可曾站在其它人的角度想過,遠離殺人犯是一種本能?任何人都不想和殺人犯扯上一丁點的聯繫,他們只是出於保護自己和家人的想法,這樣有錯嗎?

是啊,書里的任何一個人,換成是我,未必做得比他們好。


推薦閱讀:

《S.》是本怎樣的小說?作為一本推理小說其驚艷之處在什麼地方?
大家感覺《楊戩人生長恨水長東》這本書怎麼樣?
如何評價小說《英國病人》?
評價一下陳丹青的文筆?
為什麼許多人都《追風箏的人》有極高的評價?不吝讚美之詞?

TAG:小說 | 東野圭吾 | 書籍評價 | 如何理解X | 信書籍 |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