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薩蘇提出的觀點《大陸文明學習工業文明要付出更多》是否正確?

薩蘇認為的「工業文明的兩個特點 數字化和協作生產」 都是大陸文明所不擅長的

9分30秒開始 北洋水師因何而敗

《尋找北洋水師》第12集:不該淹沒的功勛

視頻封面《尋找北洋水師》第12集:不該淹沒的功勛—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薩蘇認為

《我們的文化註定了 當我們在學習現代文明的時候,我們先天要比日本人付出更多

因為日本它這個國家是海洋文化立國的,而我們的國家是大陸文化立國的。

這樣的兩個文化,兩個文明在學習近代工業文明的時候,先天大陸文明就要吃虧。》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現在是否還存在這種文化缺陷?

9分30開始的北洋水師因何而敗

文化方面的原因


·引子:

兩個例子就可以說明這種觀點多荒謬:德國、西班牙,一正一反。

19世紀以前,同樣一個以農耕見長的民族,同樣一個基本上沒去過海上的國家,成了19世紀末期數一數二的工業強國——而且,我並不覺得德國的付出比日本要多多少。

19世紀以前,一個以航海為生命的國家,一個發現了新大陸的國家,卻在佔領了無數殖民地以後無法推動國內技術進步,最終在工業革命中掉隊,所有殖民地基本上都獨立或乾脆出售——而且,我並不覺得西班牙的付出比日本要少多少。

雖然本人讀過薩蘇老師幾乎全部著作,對本人也是景仰至極,但對於這個觀點,我只想友善地提醒一句:步子別邁太大,要不然...

·我的觀點

這種「先開槍再畫靶」、「先有論後有史」的把戲,真不是薩蘇老師的「獨創性見解」,早在1980年代的著名科幻片《河殤》里就有所體現,更早還可以追述到胡適《差不多先生》一文,但這種邏輯被無數歷史發明家借去以後,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獨創性見解」。

先擺立場:本人是反文化決定論者,我認為,歷史上任何一個事件都是在博弈中不斷推動,在偶然的作用下最終發生。

·駁論

薩蘇提到(1)數字化、(2)協作生產不適合中國文化,一條一條來。

(1)數字化。薩蘇的論據是中國是農業文明,所以對何時生長作息不太在乎,航海需要精鍊的數據推演,所以需要更多的數字化知識。

但我覺得,薩蘇老師一定沒有種過地。農家或許不在乎什麼時候出門種地,卻會在乎自己耕種的土地有多少、能栽多少苗,卻會在乎哪一段時間栽種什麼、哪一段時間收割什麼,卻會在乎一頭牛能耕多少地、一噸糞肥能澆多少地,卻會一斤糧是多少斛、能賣多少錢,卻會在乎自己的土地財產,卻會在乎自己村子的邊界是不是劃定——世界上第一部成熟的曆法,就是中國農曆。

稍有種地經驗的人便會明白,雖然靠天吃飯是農民唯一的選擇,但如果真的是純粹的靠天吃飯,連一點簡單的數學知識都沒有,中華民族早就餓死了。

(2)協作生產。薩蘇的論據是中國人不團結,一個中國人是龍,三個中國人是蟲——但薩蘇老師您既然在日本呆了那麼多年,還娶了個日本媳婦,是否聽說過「一個日本人有一個立場,三個日本人有六個立場」這句話呢?您在日本企業從未感受過派系爭鬥與互扯後腿么?

當然,互相比差是一種撕X邏輯,沒什麼意思。畢竟只要是人,只要多於一定數量,一定會按照某種規則予以分類,然後產生派系、產生對立,這不是哪種文化,這是人性。把一個簡簡單單的人性問題說成是一個民族或一個文明的特性,這就是耍流氓。

·最後說點

我覺得如果說甲午戰爭給中國知識界帶來了什麼影響,那我覺得最重要的影響是:極大豐富與發展了中國知識分子喜好胡亂歸因、喜好以小見大的毛病。

為什麼甲午戰爭會敗?這當然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任何方面的原因都有,軍備、制度、操練、戰場實際情況、兩國政治情況、國際局勢都是原因。

但能說任何一方面的原因就決定了一切?當然不行;能說兩三個原因決定了一切?也似乎不行,因為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不同,根本無法明確每種原因占結果的比例,也更無法確知某種原因對某種結果能有多大解釋度。

那怎麼辦呢?沒辦法,史學家就把每個方面都來一點,每樣都說一點,於是就全面了。

中國人對於甲午戰爭的各種論斷,這120年可謂層出不窮。先是軍備、戰術這些與事實最近的原因,然後是後勤補給這些戰略方面的原因,然後就是國家制度的原因,截止到此還都算靠譜。但隨著甲午戰爭時間越來越遠,越來越多的人無法了解到實情,便開始從文化、思想方面入手:畢竟文化、思想這些東西最容易理解,也容易拿來裝X,久而久之,這些反而成了平民史學界最為膾炙人口的說法,而對於甲午戰爭真正發生了什麼,甚至沒多少人知道。

甚至有一個自稱研究過大東溝海戰的哥們跟我說過:甲午戰爭里,中國沒有戰鬥意志,連一次主動進攻都沒有!

我的回答是:我就不給你科普五次海城戰役了。


同是海洋國家,蘇格蘭為何沒能吞併英格蘭?

菲律賓為何沒能成為亞洲強國?

同時大陸國家,為何距離西歐更遠的俄國近代化富強了,波蘭卻被瓜分?

西班牙海上強國,為何衰落的一塌糊塗?

這事不能簡單的用海洋大陸來區分,不然菲律賓早稱霸了。

日本人知道學外國,無外乎:第一,武士階層講求實力,對武士來說實力是最重要的,而學西洋,正是因為西洋表現出了實力,而不是西洋看起來多麼優雅之類。第二,日本有學習外國的習慣,這個可以追溯歷史。

中國改革的艱難,則是文化上常年以來居於東亞中心,和西方又隔絕。在中國人心目中,中華最牛叉的思想太根深蒂固了。雖然後來被游牧民族武力征服,游牧民族卻沒啥文化給中國人洗腦的。

清末能有洋務運動,還虧了是滿人掌權,知道武力的重要性。


這是一種似是而非,停留於表象的觀點,歷史文明顯然不能簡單地兩分為中西或者內陸與海洋文明,因為中間者大量存在,滿清的西化之路與日本的西化之路不同,都有著自己的極特殊性,看看東南亞,南亞,西亞,他們的西化之路要遠比我們坎坷的多


他沒說到點子上,

米塞斯《人的行動》里有精闢的闡釋為什麼東方(亞洲,非洲)沒有產生工業革命?

核心原因在於沒有建立能有效保護個人財產權不受侵犯的制度,

導致財產(技術,資本)不能有效積累,個人的財產總是被政府官員暴力掠奪,

ps:工業文明的本質就是保護個人財產權制度下的技術自然發展,


反對所有高大上的觀點,簡單劃分事物後推導一切結論,你當所有人的智商是多少?估計你的認識水平也就如此,只是迫不及待想拿出來賣。


是的,工業是海洋文明帶來的


推薦閱讀:

千年徽墨瀕臨失傳 ,還有本應傳承的手工藝都即將失傳,大家怎麼看?
有哪首音樂能夠代表全人類?
古琴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在今天還有延續、傳承和轉化的出路嗎?
美洲的印第安、瑪雅、印加文明還有沒有傳承到今天的?
大家都怎麼看待這一期《傳承者》里陳道明發飆的?

TAG:日本 | 日本歷史 | 民族性 | 文化傳承 | 甲午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