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Teamcenter中的BOM模塊中的版本規則在實際項目中起到什麼作用?

作為一個剛入職的新手,我想問PLM大神們一個問題:Teamcenter中的BOM模塊中的版本規則在實際生產環境中起到什麼作用,基本功能我都明白,什麼最新發布,最新工作之類的,但是他僅僅是用來控制顯示Item版本的么?還有,再問一個小問題:Teamcenter的OOTB的渲染xml文件在哪裡能找到??還是說OOTB的渲染已經應用了,所以不存在了?


一組前提性的基本常識:

1 Item 用來指代實際業務場景中需要管理的零部件;

2 一個 Item 擁有至少一個 Revision;

3 這些 Revision 所包含的數據互不相同;

4 這些 Revision 指代的都是同一種零部件,只不過指代的是該種零部件的不同版本;

接下來進入正題。

BOM有精確和非精確之分。一個部件的非精確BOM僅僅定義了該部件使用了哪些零件(或者子部件,但為簡便計,此處均視作零件,下同),但並沒有定義這些零件各自都是哪個版本被用於該部件。換言之,非精確BOM是一個「活」的產品結構,精確BOM是一個「死」的產品結構。問題就在這個「活」字。既然產品結構是「活」的,那就意味著產品結構還沒有定義完全,產品結構的信息是有歧義的。顯然,若僅如此是不夠的。為此,非精確BOM需要有一個配套的版本規則,來共同說明這個部件到底是由哪些零件構成,以及由這些零件各自的哪個版本構成。

例如,甲是一個部件,工程師在設計它的某一個版本(甲/X)時,定義它由乙和丙兩個零件構成。那麼,甲/X的產品結構(非精確)可以用簡單等式表達為:甲/X=乙+丙。

然而,乙和丙各自都有若干個版本(乙/A、乙/B、乙/C…… 丙/A、丙/B、丙/C……)。那麼甲/X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是乙/A+丙/A嗎?還是乙/A+丙/B?抑或是其他的組合?版本規則就是回答這個問題的。

版本規則(Revision Rule)是由用戶設置的、用於確定產品結構中的每一個 Item 在特定時間具體選用(或著說「配置」)其哪一個 Revision 的一組參數。每一種版本規則是由若干個規則條目構成的。

從題主的描述來看,他對規則條目的類型以及每種類型規則條目的參數的含義是清楚的,對版本規則發揮作用的機制也是清楚的。看來,問題在於:為什麼要人為地弄一個「非精確BOM」這個概念出來?弄出來又不能直接用,還得再整一個版本規則來配合使用,這豈不是故弄玄虛嗎?為什麼不直接用精確BOM就好了?非精確BOM到底有什麼業務價值?

其實,原因很簡單:設計方法需要這麼做。

產品的設計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有一個過程的。我們在設計一個產品時,不會一下子就把產品的所有細節,包括用於構成產品的所有零件的所有細節都全部想清楚。我們往往在設計的早期階段,頭腦中只有一個粗線條的產品概念。假設,我們的任務是設計一款可以在微波爐中加熱食物的塑料食盒。一開始,我們能夠想到的僅僅只是:這個食盒由盒體與盒蓋兩部分組成。至於這兩個零件的細節應該是怎樣的,當時的我們是回答不了的。

這些細節包括:

這兩個零件應該是方的還是圓的?

長寬或直徑尺寸應該是多少?高度應該是多少?厚度又應該是多少?

用什麼材質?

是否需要把手和提手?把手和提手應該是什麼形狀?尺寸是多少?

兩者的介面應該是怎樣的?是需要能夠扣緊在一起的還是僅僅只需要盒蓋可以掩蓋住盒體就好?

……

當這些細節都還不確定的時候,我們也還是要將我們在那個時刻的設計方案(即「這個食盒由盒體與盒蓋兩部分組成」)表達出來。那麼,怎麼表達呢?顯然,食盒/A=盒體+盒蓋。你看,這就是一個非精確BOM。也許,我們最初設想的盒體的厚度是1mm(這就是盒體/A),但後來工藝部門反映這個厚度不合理,而設計部門將厚度值修改為1.8mm(這就有了盒體/B)。1.8mm的厚度就合理嗎?這個厚度的盒體,其加熱效率好不好呢?也許在進行了驗證之後,這個厚度值還需要再次修改(也許還會出現一個盒體/C)。零件的設計方案還在變化的時候,零件的版本當然就可能層出不窮。怎麼表達食盒的結構呢?有兩種方案:

方案一,用精確BOM,當零件出現了新版本後,也要為部件創建一個新版本,讓部件的新版本使用零件的新版本。這樣,就會出現這種情況。

第1天:食盒/A=盒體/A+盒蓋/A

第2天:食盒/B=盒體/B+盒蓋/A

第3天:食盒/C=盒體/B+盒蓋/B

第4天:食盒/D=盒體/B+盒蓋/C

……

第n天:食盒/X=盒體/Y+盒蓋/Z

方案二,用非精確BOM,部件的產品結構保持不變,關於「零件各自的哪個版本參與部件的構成」的信息,與部件的產品結構信息分開,不綁在一起。這樣,

第1~n天:食盒/A=盒體+盒蓋

顯然,在這裡方案一併不好,因為這需要隨時對部件的產品結構進行維護,工作量大。要知道,產品結構往往是資深技術人員(甚至是技術領導)確定的。你一個剛畢業的工程師自己沒有想清楚導致三天兩頭地改尺寸,難道還要領導跟著你不停地改產品結構嗎?你們是一個人設計一個零件,要都這麼干,領導還干不幹其他活了?

說到這裡,應該能夠體會到非精確BOM的價值了吧。

當然,這個舉例很誇張,很極端。例如,零件僅僅修改一個尺寸,版本號(Revision ID)往往是不變化的,變化的只是版序號(不是盒體/A→盒體/B,而是盒體/A.1→盒體/A.2)。但唯有誇張和極端,才便於理解概念的意義。理解概念的意義才是重點。假如技術管理部門規定的零部件狀態包括「Working」、「Validation」、「Approved」、「Released」四種,那麼請想像一下這樣一個場景:

盒體/A已經發布了,處於 Released 狀態,但後來根據市場反饋決定對盒體進行變更。於是有了三個新方案:盒體/B、盒體/C與盒體/D。其中,盒體/B通過了驗證,也被批准了,處於「Approved」狀態;盒體/C同樣也通過驗證,但還沒有召開評審會,因而尚未被批准,處於「Validation」狀態;盒體/D還沒有來得及通過驗證,尚處於「Working」狀態。

在這種場景下,如果我希望知道「截止到目前,用已經具備 Approved 狀態的零件版本(若有多個版本都具有該狀態,以最後批准的版本為準)所構成的食盒是什麼樣子 」,那麼顯然就應該用非精確BOM並配合以包含有狀態條目和最新條目的版本規則,是最便利的。

在這種場景下,如果我希望知道「截止歷史上的某一天,用當時已經具備 Approved 或 Validation 狀態的零件版本(有 Approved 狀態的版本優先;若無 Approved 狀態,則有 Validation 狀態的版本也行;以獲取狀態時間最晚的版本為準)所構成的食盒是什麼樣子 」,那麼顯然就應該用非精確BOM並配合以包含有狀態條目、時間條目和最新條目的版本規則,是最便利的。

好了,相信把這個問題基本說清楚了吧,儘管有些繞口(沒辦法,事情原本就有這麼複雜)。

最後,指出題主在問題說明中的一處值得注意的用詞:他僅僅是用來控制顯示Item版本的么?版本規則不是用來控制顯示什麼版本的,而是用來控制篩選出(或者說「配置出」)什麼版本的。僅僅控制顯示,的確沒有什麼業務意義。控制配置什麼版本,從而配合非精確BOM,才有意義。


關於互換性,如果判斷出來因為子件的變化而導致父件的互換性出了問題,是不是要求父件更換一個新的號碼呢?


推薦閱讀:

PLM工程師的前景如何?
國內目前(2015-10)生命周期評價(LCA)的研究與應用的現狀?

TAG:PL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