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使用仿生眼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盲人使用仿生眼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網上說仿生眼是通過攝像頭把圖像信息傳遞給視網膜上的一排電極,刺激通常是能對光做出反應的特殊細胞,進而通過視覺神經傳遞給大腦。顏色?距離?還是只是一塊亮度不一的點陣?(1500個電極組成的方陣像素也太低了吧)
沒有親自體驗過,但是整理了一些相關資料目前的人工視網膜解析度還非常低,題目中1500個電極組成的方陣暫時無法實現
以下來自我的知乎專欄 機器接管眼球——人工視網膜 - 寫給萬分之一的創新者 - 知乎專欄
智能手機毫不誇張地成為了人類的體外器官,器官改良到頭,總要進化。從電腦手機到眼鏡頭盔,離人眼越近的設備,排他性越強,頭盔可以同時取代手機和電腦的位置。但是沒有什麼設備比眼睛離眼睛更近了。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兩個路線紛爭,在人工視網膜這裡得到了完美統一,而不再需要外界設備。
因為人體獲取的信息約80%來自視覺,所以在這篇就放出人體思維導圖的信息輸入部分吧,把握流量入口需要的就是向上游推進。
點擊可以查看大圖
視網膜色素變性和老年黃斑病變是由於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的死亡。通過將微電極陣列緊貼於視網膜外表面,轉換外部電信號直接刺激神經節細胞產生視覺,這就是人工視網膜的基本原理。
目前的實例有Second Sight公司的Argus(取名自希臘神話中的百眼巨人),通過手術在視網膜接入60個微型電極。Argus還做不到讓盲人徹底恢復,只能看到一些黑白的邊緣和對照點。
人工視網膜恢復視覺要實現的基本要求是用戶可以獨立行走,識別人臉以及閱讀,這要求電極數量不能低於600~1000,同時,考慮到並不是所有的電極都能同時發揮作用,因此電極數量需要高於1000(32×32)。Second Sight公司正計劃把電極數從60個提升到240個。
大阪大學開發的人工視網膜擁有49個電極通道以7×7方式排列,各電極的直徑為 500μm,經過試驗,患者的視力由術前的0.0003提高到了0.0012。此外,日本奈良尖端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等正在努力將把電刺激元件的集成個數提高到1000個以上。
此外還有另一種方法:繞過視網膜,直接刺激視覺皮層處理圖像的區域,通過該方法,Second Sight公司的Brian Mech表示:「我們實質上可以治療因任何原因導致的眼盲,而不再僅能治療那些外部視網膜的退行性病變。」
「視網膜假體所處的階段和人工耳蝸30年前所處的階段相同,」澳大利亞仿生視覺(Bionic Vision Australia)主任博基特安東尼·博基特(Anthony Burkitt)說。澳大利亞仿生視覺是一群研發視網膜植入系統的研究者組成的聯合會。「人工耳蝸技術曾經只是唇語閱讀的輔助工具,但現在植入人工耳蝸的孩子已經可以正常上學,甚至還能使用行動電話,」博基特說。「我們現在知道視網膜植入體可以從臨床治療上讓病人受益,而且我還認為我們將在下一個十年見證這項技術的飛速發展。」
封面為《Aldnoah Zero》的主角 界冢伊奈帆,專用機為 Sleipnir 斯萊普尼斯,中槍之後裝備了聯網義眼。
「主神奧丁為了飲一口智慧之泉,失去一隻眼睛」
圖片來自P站 【ALDNOAH.ZERO】「ALDNOAH.ZERO 界塚伊奈帆」イラスト/ユーレン [pixiv]
1000像素以上的人造視網膜產品目前在中科院深圳先進院研發中,可訪問http://micronano.siat.ac.cn,已經是目前世界上最高解析度的產品之一了,但仍然遠低於正常人眼,但沒辦法,眼睛如此精密,一旦失明,人造物品遠不如天然的好。除非是生物技術突飛猛進,指望幹細胞、光遺傳和基因編輯技術的突破了
這種感受只有植入者才能真正的體會到。
忽然想起這個問題:
假設:有一個人,他有一種奇怪的色盲症。他看到的兩種顏色和別人不一樣,他把藍色看成綠色,把綠色看成藍色。 但是他自己並不知道他跟別人不一樣,別人看到的天空是藍色的,他看到的是綠色的,但是他和別人的叫法都一樣,都是「藍色」;小草是綠色的,他看到的卻是藍色的,但是他把藍色叫做「綠色」。所以,他自己和別人都不知道他和別人的不同。 第一問:怎麼讓他知道自己和別人不一樣? 第二問:你怎麼證明你不是上述問題中的主人公?所以,這個東西…仿生眼鏡不太清楚,不過我們國內目前就有一款不錯的盲人智能眼鏡叫天使眼,有避障,是識別,定位這三個功能。
推薦閱讀:
※激光手術能否降低高度近視併發症的概率?
※可不可以鍛煉眼球的肌肉以達到恢復視力的目的?
※長時間的玩手機有什麼危害?危害嚴重嗎?
※21歲近視600多度的近視眼做近視手術可以嗎?可以的話,會有後遺症嗎?
※你見過的近視度數最高的人是多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