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學教授來說,教學重要還是科研重要?
就個人的利益和晉陞來說,毫無疑問是科研重要。
目前幾乎整個高校的評價體制都是以科研為中心的,你能不能從講師到副教授,都是看你的科研,有的高校完全不看教學,有的將教學作為參考,但是絕對沒有把教學作為唯一評價指標的。
坦白說,在高校,教學就是良心活兒。你有良心,就好好教。你沒良心,你就發文章,至於文章有沒有用,誰也不管。大家反正就覺得你們划出來的一類二類三類或者ABC類,能發一或者A就厲害。
學生怎麼辦?愛怎麼辦怎麼辦?
當然,惡性循壞的後果就是,學生成了老師之後他們也這樣。
於是,教授和官員的子女都送出國。
謝邀!
歡迎關注「Language-related」公眾號,和你聊聊大學生活那些事兒。
教學科研實踐三結合。
現在雖然高校普遍有「輕上課」的情況,但是老闆帶學生也是教學的一種,這方面中國老師普遍還是比較上心的。我想說說我爸,我爸在大學教了好多年書了,講課一直挺好的,至少前十八年非常好,這兩年可能是年齡大了,力不從心而且學生上課各種不來或者來了玩手機,沒人聽講,所以課堂質量難免下降
我爸課講的挺好,我初中的知識他就能給我講大學的課程還讓我聽懂了電分數電模電,能夠去做他們實驗課的內容。早幾年學生都還聽講,對老師還很尊重的時候(現在學生這一點的確差了,我自己也是),那時候我爸評教基本上都是全院最好,還拿過學校的教書育人標兵(一年只有一個人)。帶學科競賽什麼的年年都有獎,教出過不少厲害的學生。總之我爸的教學水平還是很不錯的。
但是,在中國大學裡,至少我知道的許多中國的大學裡,教學水平高,真的沒用。比如我爸,這麼多年了,職稱沒變過,收入也沒怎麼漲(比物價長得慢多了)。基本上但凡是個老師都會找個課題研究,然而一個人精力有限,特別是年齡慢慢變大以後,所以教學什麼的,好多老師不太在意。就拿我們學校來說,我感覺講課很爛的老師(課堂氣氛沉悶,老師自己都沒興趣講,知識點講的不透徹,學生把上課當煎熬,老師也像是完成任務),這些老師有不少都是院里科研比較強的老師,而講課講的好的都是些帶項目比較少的老師。於是講課不好的老師們是教授,講的好的有些卻成了其他教師。這裡就可以看出學校本身是怎麼看待教學和科研的了。再說老師自身,一科科研項目立項了,批下來的經費加上各種補貼就可以在滿足科研需求的同時讓不上課的老師能夠過得比辛辛苦苦上很多課的老師更好,這是解決了老師的後顧之憂讓他們專心科研,但這樣他們就更沒有教學的熱情了。而且不排除會有老師把經費挪作他用(至少對實驗室新進的學生或者即將離開的學生用經費聚個餐什麼的,或者和別人談合作一起吃飯什麼的這種不好界定算不算挪用的用法)。而且一旦科研出成果,往往又能靠投入應用等方式再帶來一大筆收入。所以去科研比去教學帶來的收益要大的多,而工作量其實並沒有大多少,還可以少和本科的學生打交道(作為一個本科生,我覺得老師肯定覺得我們很麻煩),還可以使喚研究生。這樣一來,老師們大部分會怎麼選就很明白了。我覺得吧,現在整個中國,大學都想把自己當科研機構,老師也想搞科研。又有錢又得名,誰不樂意呢。但我覺得大學的本質還是應該是一個學校,學校應該把教育放在第一位,或者至少得和科研並列吧。然後,國家應該提高大學教師的待遇水平,有了解的會知道,國外大學教授的待遇比國內強不知道多少倍(當然別人可能數量比中國少,水平比中國高),也不用讓教授收入水平那麼高,但盡量要讓大部分人不是為了科研的錢而是為了真的做東西搞研究才去科研。第三,從提高課酬(單課時的薪酬)來挺高教師待遇,這樣可以吸引一部分老師再好好上課,至少不能讓一個不做太多科研但是願意上課的老師收入比起許多小學初中高中還有各種培訓機構和興趣班的老師低上太多。我承認這個回答有私心,希望我爸漲工資 ( o(* ̄▽ ̄*)ブ請別噴),然而更多的是覺得大學還是應該多重視教育,而不是現在這樣。畢竟是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培養出更多優秀的熱愛科研的年輕人不也能幫助科研嗎。
最近看到很多關於教學和科研投入的問題,主要矛盾歸納如下:
1. 教學意義影響深遠,以一人之力關乎十數人之成長,甚至於科研之未來
2.科研投入近則關乎個人之發展,遠則關乎國家之發展教育,民族延續之基石;科研,民族強大之根本。且教育與科研相互影響耦合:教育不成,科研不興,興則不壽;科研不成,教育不顯,顯之焉何?然一人之力有限,教學與科研並舉,實為有心無力。且教師亦為人之夫妻父母,無悌孝之德行,焉敢以為師哉?悌孝之德,行之亦不易。教學、科研、家庭,雖夙夜無寐,不能全也。
既無全方,棄一不可,但求以中庸之法,此本文之所以作也。(注,本文所提中庸之法,非奸滑之法,實乃於有限之力行最佳決策之法。)
-------好吧不扯了,先建個模型-------
前提假定有三:
1.家庭及其它方面時間成本相對固定,教學與科研投入時間總和固定;
2.教師職業生涯變故諸多,本文所指教師是指長期的大學教師;3.本文所提教師是指一般的既有科研任務又有教學任務且品行合格的一般教師,異能超人和有特殊手段的教師不算在內。
模型一: 教學投入與學生收益模型
先上圖一
先考察教學投入和授課效果的關係本模型認為1.授課效果是受限的,其上限依賴於教師的知識水平,短期內不會發生變化2.若老師沒有任何投入,即上課時間沒到也沒有任何課外交流活動,則授課效果為03.隨著教師的投入的增加,其授課效果會不斷增長,但增長速率會越來越低若您對模型很挑剔,下面三條應該算作模型的一部分:
4.老師的所有投入被發揮出來,若老師積極投入了,卻因病或其它情況不能授課,這種投入是不算數的
5.老師授課時採用了較為合適的授課方法6.老師投入的時間是指飽和投入時間,如果備課時心不在焉或因其它原因使得時間利用率下降,那麼必須按一定的百分比結算如此則可以粗略地畫出教師投入與授課效果的曲線(如圖一中紅色曲線;注,圖中橫坐標為課堂效果,是我一開始的想法,後來改為授課效果,但曲線走勢基本相同)。
然後考察學生收益與授課效果的關係
本模型認為1.學生收益是受限的,其上限取決於學生自身的接受能力2.授課效果為0時,學生收益也會大於0,即當老師不授課時,學生也可以自學3.隨著授課效果的提升學生收益會不斷增加,但增加速率不斷下降若您對模型很挑剔請參照教師授課模型自行腦補。
於是則可以畫出學生收益隨授課效果的曲線(如圖一中綠色曲線)
-----模型一建立完畢,以下是結論與思考-----
觀察圖中曲線,可以知道開始時老師只要很少的投入,學生收益增長速率就會極快,但隨著教師投入的增加,學生收益增長速度就會下降。
這兩條曲線都對授課效果這個變數求導(如圖一中兩條紫色切線),兩個導數的意義分別是每增加一分課堂效果時教師投入的增加量和學生收益的增加量,當這兩個導數相等時,即教師的投入增長速率正好等於學生收益的增長速率時,學生相對於教師投入的收益率達到最大(注,其實此點比收益率最大點略靠右,但兩個點相差不大且性質相同,更關鍵的是當每個學生收益曲線不同時,這兩個點在雜訊下將變得無法分辨)。
注意到圖中50%的點,可以知道無論怎麼畫這兩條曲線,只要滿足模型的假設條件,達到最大收益點時教師投入都會小於50%。
我們試著改變紅色曲線的右邊限,即老師的知識水平,可以發現如果老師的知識水平如果很高,那麼教師只要很少的投入就可以讓學生獲得很高收益。
我們試著改變紅色曲線的上限,即學生的接受能力,可以發現如果學生接受能力很強,那麼老師則需要投入更多時間來教學,才能達到收益率最高的點(圖中黃線),當然此時學生收益也會很高。
事實上,兩個上限,限學生接受能力和教師知識水平,都正好由高校控制著。為了學生也為了教師,學生和老師都應該去與自己水平相當的學校。
但是學生流動是頻繁的,而教師是流動緩慢的。由於社會發展,學生質量會不斷提升(認為現代學生不如曾經的人嘛,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心理因素哦,那是一種「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長」的心理),而由於知識是不斷更新的(工科尤其明顯),教師需要不斷學習才能保證自身水平維持紅色曲線的右邊限。當然知識更新速率,一般是不會比人學習的速率快的(但是真的有些固步自封的人不學習)。
-------再來一個模型,這次有點複雜-------
模型二 教師科研投入與科研收益模型
這是一個截斷函數模型,即只有當教師的工作效果超過一定閾值時才會有科研收益,這個閾值取決於本領域內其他科研人員的工作效果。換而言之,想取得科研收益,則必須超過本領域的其他人,否則是沒有收益的。
本模型認為
1.科研收益取決於工作效果超過閾值的部分,工作效果越高,收益越大2.工作效果受限於當前的科研環境條件,且認為這個條件短期內基本不變3.若科研投入為0,則工作效果為04.工作效果與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科研投入正相關5.當其它條件不變時,隨著科研投入不斷增長,工作效果不斷增長,但其增長速率會不斷下降。6.知識水平會由於科研投入而增長,隨著領域內知識更新而下降7.思維能力會隨意時間增長而不斷下降,且下降速率會在某個年齡之前不斷增大,並在該年齡之後不斷下降,呈現「反s」形。若您對本模型要求比較挑剔請參照教學投入模型自行腦補其它條件。
於是我們可以建立如下方程,
知識水平 = 初始水平 + 對時間積分(思維能力*科研投入函數-知識更新速率)
工作效果 = 對時間積分(知識水平*科研投入函數*思維能力)
科研收益 = 大於零時對時間積分(工作效果-閾值)
有點兒累,圖以後補上
----模型二建立完畢,以下是結論與思考----
由於三重時間積分的影響以及早期思維能力很高,使得早期的科研投入非常重要,持久性收益,但起初並不會被顯現出來。
知識水平在科研過程中不斷上升,且早期的科研投入對知識水平的提高幫助最大。
科研收益會在一段時間內滾雪球,但其主要原因並不是當前的投入,而是曾經的投入。在收益後期,甚至其工作效果雖然很低,但收益依然很大。
越過一定年齡後,由於思維能力的下降,同樣的科研收益將再也趕不上僅有初始知識水平時的自己,但此時知識水平卻變得很高。
如果條件限制的科研環境提高,將會使科研變得輕鬆,而且原來不能產生收益的科研投入也會產生收益,由於三重時間積分的影響,這個提高甚至是數量級的提升。而這個科研環境很大因素是初始知識水平決定的。
拋開對科研環境的影響,初始知識水平非常重要,是一生科研收益的基石。如果初始水平很高,那麼就能很快達到收益的基點,如果初始水平低,那麼可能一生不會產生收益。況且這個科研環境這麼重要的因素怎麼能拋開呢?
對於整個社會來講,讓初始水平很高的人到科研環境最好的地方,是社會收益最大的。
於是深入思考,就會發現,初始知識水平如此重要的參量,不就是學生時代學習的收益?上學的時候要好好學習啊。
---------綜合分析與個人方案-------
綜合以上兩個模型,教師該怎麼呢?這裡就和年齡有關了。
青年教師很尷尬,因為其處於研發的黃金階段,雖然可能沒有收益,但對今後影響很大。但矛盾的是,此時知識水平基本最低,需要投入更多時間才能保證學生收益很高,學生時代的收益又決定了其今後的發展。。。我的建議是只要保證在最佳教學收益率的點即可,因為既然學生和老師的時間都很寶貴,那麼就應該是教師和學生都要努力才行。這個最佳收益率的點,我認為就是講清基本內容,不必付出額外時間來進行擴展。
稍微年長些的教師,知識水平已經很高,科研收益也應該很多,但工作效果的增長速度卻降了下來。教學投入不用很高,學生就能收益很大。科研投入不用太多,科研收益會隨時間流逝自然產生。我的建議是,要不您多關心一下家庭?這個年齡家庭可能更需要您的關懷。
再年長些的教師,科研收益已經很豐碩了,而且即使投入很多,其收益也基本和自己剛剛入行時持平,但知識水平卻高得不得了。我的建議是,您如果把心思用在教學上,可能說不定會教出幾個傳奇的學生來。
最年長的教師,此時思維能力到了人生低谷,由於知識的更新,知識水平在下降,但仍舊很高,科研有收益也很可能是由於曾經的工作產生的。我的建議是,您的工作重心可以是傳授一些教學和科研的經驗,畢竟經驗這種時間積累的精華是那些年輕人沒有也最需要的,看著自己曾經的學生在科研和教學領域不斷豐收,會是您更開心的事情吧。
-----簡單但必要的聲明-----
註:我就是喜歡什麼問題都建個模型而已,自己並不是老師,也不敢指點江山。
如果您想噴我,請發郵件,我會回復您的,如果您說的在理,我可以修改啊。但是不好聽的話就別在這兒說了,會影響其他人心情的,謝謝。
其他言論請隨意。
我的郵箱是wliu_lcbx@126.com我大學時候有個老師理論力學課講的非常棒。
後來他到退休也沒評上正教授。
——某985學渣做好科研與教書育人並不衝突。論文寫在紙上,溫暖留在心間。教授僅僅是一個頭銜,「恩師」卻不只是一種稱呼。
推薦閱讀:
※如何分析歷史文獻?
※做科研的人自己覺得幸福嗎?
※做不下去科研怎麼辦?該怎麼調整自己?
※科研單位騙經費的是普遍現象嗎?
※科研領域靠不斷加班靠反覆實驗就一定能找到解決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