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人修持金剛經數十年後,仍還有愛美心、嬉戲心、思維慢,那幫助老父母和自己解決生死問題的初願可實現嗎?
如果修了幾十年的金剛經還沒意識到這個狗屁初願有問題,
那這幾十年的金剛經也是修了個狗屁……
解決生死問題的話,要先斷我見吧。
在此嚴重推薦微信裡面的一篇文章:《怎樣的修行才能夠有效的斷除我見》http://mp.weixin.qq.com/s/ZUJrHEl-cMCGhKFrXqIDbA
另外,數十年的修行,真的是很短的時間,可以相信您的前幾世、甚至前幾十世都是信佛、學佛之人。所以當放長遠心,堅定。爾時世尊。復更重告五比丘言。
汝等比丘。若知諸色是無我者。是色則不作惱壞相。當不受苦。應如是見。應如是知。
如是有色。以色無我。是故一切色。能生惱。色能生苦。雖生苦惱。亦不可得色之定性。
色既不定。亦不可願色如是有。亦不可道願如是無。
其色既然。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汝等比丘。當知於識亦無有我。識若有我。此識應當不作於惱。不作於苦。
以識體無 不可得故。云何乃得作如是有。亦不可道願如是無。
以識無我。是故識能作惱作苦。以識本無。即不可願識如是有 如是不有。
復告比丘。
於汝意云何。識為當常為當無常。
時諸比丘即白佛言。
世尊。此識無常。
佛復問言。
識既無常 為苦為樂。
諸比丘言。
世尊。此識是苦。
佛復告言。
識既是苦 無常破壞。非是正法。非是常住。
若能如是見於識者。乃可能作如是思惟。彼是於我。或我是彼。或我見我是於我耶。
諸比丘言。
不也 世尊
佛告諸比丘。
汝等當知。所有諸色。或過去色。現在未來。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上若下。若近若遠。一切不可作如是念。彼是於我。我是於彼。如是如是。如實正智。應須如是。
所有一切受想行識。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上下。遠近諸識。不作是念。我是於彼。彼是於我。或我是我。如是如是。如實正見。當如是知。
佛告諸比丘。
汝等當知。若有多聞聲聞之人。能作如是思惟見者。當厭離色受想行識。
既厭離已。一切不樂。既心不樂。而得解脫。
既得解脫。當生是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我如是知。
修,有可能!
不修,決不可能!目的明確,於初發心是好的,但若真正著手實修了(比如說幾十年),還抱持這目標,問這種問題,那真還不知道怎麼說了。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信為道源功德母!信根不立,徒呼奈何?您在修嗎?真在修嗎?
生死!了生死!生死間有大恐怖!無始劫以來的流浪生死,無始劫以來的沉淪沉留沉澱,幾十年,與之相較,真不算嘛。但:
修,此一念心,即是往昔善因所感業果成熟,讚歎!修,總比不修來的好!慢慢來,不要停,畢竟成就。祝福謝邀……
沒可能
以上
首先,我想知道,修持金剛經數十年,是如何修持的。佛教修行的次第是聞思修,首先是聽聞,然後是思維,最後將聽聞和思維產生的智慧,通過不斷地修行和練習變成一種習慣。(為了好理解,我用了一些不準確的描述)
按照聞思修的次第,樓主修持金剛經數十年,那算聞思修那個階段呢?是否字面上能通達金剛經的甚深含義?是否通過思維內心生起了無所住的見解?
另外、佛陀出世的目的只有一個,是度化眾生成佛,但是眾生的根基不同,佛陀三轉法輪,開顯三乘佛法。而金剛經屬於大乘佛法了義經典,宣說的佛陀所證悟的終極智慧。大乘佛法以菩提心攝持為前提,所以,師兄修持數十年不知道是否生起了菩提心?修持的意思是修正奉持。修正自己錯誤的東西,使思想行為符合金剛經的義理。如此稱為修持金剛經。
若有人修持金剛經數十年,仍可以問出這個問題。只能問他修持的是金剛經的義理,還是文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這一句修持過沒有?金剛經說了什麼都不知道,別說修持了。
自己騙自己幾十年了,也該歇歇了。
謝邀!如果你想去一家有名的餐廳吃飯,看地圖的時間長短並不代表你馬上可以到達那裡。佛教里一切言說都是要依靠自身去實踐的,口念心行者,才能領悟知行合一的妙用。首先,你要按照地圖給的方向,出門,過紅綠燈……這段過程或許會走許多彎路,或者會迷失方向,就應該首先求助善知識,問條路,再看看地圖自己試著走一段。若自己都沒到達目標,又試圖為他人引路這種想法,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而已,沒有根基的幻想,又談何實現?愛美之心,世間最常見的現象,無論執著,還是厭離,都是因緣造化。入世尚不能把風景看透,空談出世有何意義呢?
謝邀,以前一直不注重外表,這一個月開始,學會了護膚,服裝搭配、燙髮,怎麼說呢,不用在意,守住這顆心就好了,其他都是表象。
謝邀。不過我對金剛經相關的法門不太了解,所以也就只能就幾個淺顯的問題,稍微說一下自己的意見。
1.我覺得題主對自己情況的描述太過簡略。
比如「修持數十年」,到底是如何修持?「數十年」又是幾年?持誦一遍也是修持,持誦百遍也是修持,抄經也是修持,拜經也是修持,信受奉行也是修持,二十年是數十年,八十年也是數十年,區間這麼大,即使是了解金剛經法門的人想要回答,也很難下手吧?
另外所謂愛美心、嬉戲心、思維慢,也很寬泛。比如嬉戲心,讀經時讀不下去,要去打遊戲,這是嬉戲心,讀經時坐得住,但是嬉戲心的雜念時時干擾,是嬉戲心,讀經時嬉戲心已經很輕,但是生活中會時時犯習氣,還是嬉戲心,僅一個嬉戲心就有這麼多種分別,而且各自対治方法也不一樣,答主不覺得自己提問提得太簡易了嗎?
另外,愛美心、嬉戲心、思維慢,這種可以稱之為習氣,但即使是阿羅漢,習氣仍然未曾完全斷絕,所以這幾點並非是修持的關鍵所在——我所知道的修持重點,通常都在是否三皈五戒,是否守十善業道,再往有四禪八定,有四諦法門,有十二因緣,有菩薩六度法門,諸如此類的種種法門,這些在佛學基礎知識的各種書籍里都有提到,更系統一點的比如菩提道次第廣論,瑜伽師地論里也有詳細說明。我覺得答主可以對照這些,看看自己到底問題在哪裡。第一步就是孝順父母,慈心不殺,行十善業,這一點是否圓滿。然後再考慮如何斷絕習氣的問題,因為無戒就難以生定,無定就難以生慧。
2.關於解決生死問題。對於解決生死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有以為往生天上就是解脫生死,有以為坐脫立亡是解脫生死,有以為阿羅漢的不受後有是解脫生死,有以為往生西方極樂是解脫生死,有以為必須開悟祖師真實義才能解脫生死,恕我直言,這幾項無論哪一項,自己做到都很不容易,更別說還要幫別人解脫。答主發願,值得隨喜讚歎,然而這目標也描述得太不清楚了,到底答主是想如何,看題目根本看不出來。
上面是針對答主題目的疑問。下面是針對答主題目中推斷出來的情況,就我了解的地方說一下。
1.關於愛美心、嬉戲心、思維慢這些,如果對答主修持造成困擾,我覺得可以看做是一種業障,通常這種情況的対治法門就是懺悔,比如地藏懺等各種懺悔法門,答主在修持金剛經的同時,可以嘗試一下。
2.關於如何幫父母解脫生死。如果是真實解脫生死,大多數都只能是自己解脫之後回頭度化父母,不然自己都是盲人,如何給人指路。然而這不意味著我們除了自己修行以外,就不能做一些幫助父母的事情了,比如自己修行給父母迴向,幫父母修福,引導父母皈依持戒修行等等。
《佛說罵意經》里提到「人持戒乃孝順。報父母恩耳。何以故。不殺萬物得長生。不盜物皆富。不淫不亂不欺皆信。不飲酒皆凈。父母有時墮是中便安隱」。《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里提到「若父母無信心者,令住正信;若無戒者,令持禁戒;若性慳者,令行惠施;無智慧者,令起智慧。子能如是於父母處,勸喻策勵,令安住者,方曰報恩! 「
我覺得解脫生死這個大目標可以慢慢去做,先把自己報父母恩這點做圓滿了,可能比較靠譜一點。
另外推薦一個博客 ——吉祥果。我覺得該博主對如何給父母修福方面說得很是透徹,如何給自己修福消業的方法也有不少,推薦答主自己去了解一下。
總之,佛法是個很廣博也很微細的學問,建議答主下次提問的時候,還是說的詳細一些,比較容易得到相應的解答。另外,建議答主按照自己的實際問題和發願,先去經論里查一下,是否有相關的開示和資料,或者找有修持的善知識去詢問一下,比在知乎發問,可能更有用一些。
什麼叫「修持金剛經」?
金剛經:「實無有法……」「法尚應舍……」
如果不悟我人眾生等等有壽命可計之相之虛妄,不悟緣起性空,緣起緣滅,緣滅緣起,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無壽命可計(無壽者相),那麼再怎麼修持,也是增長妄心,增長狂心,實無益處
一刻不死,便有一刻的希望。但問題是識不識虛妄。若不識,修千萬世也白搭。若識,剎那間足亦
自己未先斷愛美心,嬉戲心。再發願,再利他人,可以。自己解決生死問題?解決自己生死問題?用修持金剛經?是不是在緣木求魚?
若人修持金剛經數十年後,仍還有愛美心、嬉戲心、思維慢,那幫助老父母和自己解決生死問題的初願可實現嗎?
此問題很複雜。瑜伽師地論,正好有類似回答。這是類似無相心定的問題。
我等皆是凡夫,自然有愛美心、嬉戲心、思維慢。我等皆不是聖人。
只有聖人,滅盡定就是「無受」,「無受」這是聖人的境界,才是真正的解決了生死問題。
「當知始從第四靜慮,乃至有頂」,這個捨受的邊際,就是從色界的第四禪,「第四靜慮」的時候開始有捨受,一直到無色界天的「有頂」,就是非想非非想定,在這個範圍內都是捨受。
這個色界的初禪、二禪、三禪他們都是喜受、樂受。
初禪破掉了憂,而苦還是存在;
二禪破除去苦受,苦的麤重沒有了;
三禪那也沒有喜而有樂;四禪把樂破掉了,就是捨受。
若是滅盡定,就超過了非非想定了,捨受也沒有了,這個境界是這樣的;滅盡定就是「無受」,「無受」這是聖人的境界,這樣意思。
幫助老父母和自己解決生死問題,瑜伽師地論是這樣解釋的。
「由色出離」,「色出離」,這個色界天都是色,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都是色;有色,就是因為對色有貪愛,所以人的果報有這生理的組織。現在從色裡面解脫出來,那也就是說從第四靜慮解脫出來了,超越了色界的四靜慮。那麽第四靜慮就是捨根,若是從色出離,也就包括了第四靜慮的捨根,從捨根裡面也解脫出來了。那麽這個地方,那就是修「無相心定」;修「無相心定」就是觀察這個「色」無我、無我所的,是空無所有的。觀察這個色受想行識剎那剎那生滅變化,無我、無我所;觀察它前一剎那滅、後一剎那不生,就是寂滅相。那麽就從色界第四靜慮的捨根解脫出來了。
爵士貓:瑜伽師地論120妙境 無相心定阿羅漢-煩惱種子滅-捨受無漏 不淨觀慈觀悲觀 薩迦耶滅我我所執 苦集虛妄分別心zhuanlan.zhihu.com瑜伽師地論120
又無相者:經中說為無相心定,於此定中捨根永滅,但害隨眠,彼品麤重,無餘斷故。
「又無相者」,這個《無倒經》裡面說個「無相」,「無相」是什麽意思呢?「經中說為無相心定」,那是指「無相心定」說的。經裡面說個「無相」的話,這個彌勒菩薩解釋那是指「無相心定」說的。「於此定中捨根永滅」,這個「捨根」怎麽樣消除去呢?就是要成就無相心定。這個無相心定這是聖人,在這裡實在就是指阿羅漢以上的聖人說的;成就阿羅漢的聖人他圓滿了無相心三昧,這位阿羅漢在定中、在無相心定裡邊「捨根永滅」,這個「捨根」是永滅了。這字面上看「捨根永滅」,但是按這文的義,又不是這樣解釋的。
那麽「捨根永滅」這句話怎麽講呢?「但害隨眠」,只是消滅了煩惱的隨眠,叫做「捨根永滅」。這個「捨」就是「捨受」,也不是苦也不是樂,也不是憂也不是喜,這時候叫做「捨受」。這個「捨受」還是存在的,那麽怎麽叫做「永滅」?是滅掉了煩惱的隨眠,就煩惱的種子。這意思是說,我們沒得聖道的人,我們也有這個「捨」的感覺,但是這個「捨受」是和煩惱的隨眠在一起的;現在得了阿羅漢果成就無相心定之後,就把與捨受在一起的煩惱的種子消滅了,這叫做「捨根永滅」,這個「捨受」實在還是存在的,這樣意思。怎麽叫做「但害隨眠」呢?「彼品麤重,無餘斷故」,「彼」那個煩惱的種類;愛煩惱、見煩惱。它的「麤重」,也就是那個隨眠,那個隨眠是「無餘斷故」,沒有剩餘、全部的消除了,那就叫做「捨根永滅」,是這樣的意思。
為什麽不說「捨根」本身消滅了呢?一定要說是與「捨」在一起的煩惱種子消滅了,為什麽要這樣講呢?
非滅現纏,住無相定,必有受故。
這是第二科「簡非現纏」。前面「標害隨眠」是害滅、滅除了隨眠,這樣意思。
那原因在什麽地方呢?是「非滅現纏」,因為入無相心定的時候,是把煩惱的種子,愛煩惱、見煩惱的種子全部地消滅了;並不是滅掉與纏煩惱在一起的現受,現出來、現行的那「捨受」;不是滅的「捨受」的現行,只是滅了與捨受在一起的煩惱,而「捨受」本身還是存在的。
因為什麽要這樣說呢?「住無相定必有受故」,這安住在無相三昧的聖人他還是有受的,受還是存在的,所以不能說受滅掉了。如果說把受滅掉了與事實不符合,事實上受是存在,只是把煩惱滅掉了,所以這樣子叫做「捨根永滅」,這樣講。「簡非現纏」,這個「現纏」就只是「捨受」假名為現纏,這麽講。不是滅的「捨受」,因為住無相定的時候它還是有受,沒有滅。
「複次此五根出離」,前邊說到五根的這些事情,現在說從五根裡面出離、從五根裡面解脫出來。這個「最後」的是什麽呢?是「無相」,由無相三昧能出離這個捨、捨受。
「於彼五種順出離界」,修不淨觀、慈觀、悲觀、修無相心定,無相心定分兩部分;前面的不淨觀和慈和悲三個,加上兩個無相心定,就是五個。
這五個法門能出離這五受;出離這五受,最後是無相,最初是不淨觀。這個「於彼五種順出離界展轉相攝」,這五根和這五種順出離界;「界」是因、因此而得出離,就是能出離的法門;它們是互相攝的,能出離與所出離是互相有關係的,叫做「攝」就是有關係、彼此有關係。這個「展轉」,當然是有展轉的關係,你不能夠超越那個次第,一定先修不淨觀來破除去這個欲,破除去這個欲;欲尋伺、恚尋伺、害尋伺,你破除這三種尋伺,先要有不淨觀、或者慈、或者悲,用這三種觀破這三種尋伺。然後你才能夠有無相心定,再破除去剩餘的這些受,所以有展轉的意思在內的。
此中由欲、恚、害出離,即說乃至樂根出離;由色出離,即說第四靜慮捨根出離;由薩迦耶滅,即說無色界一切捨根出離。
「此中」能出離的五個法門、和所出離的五種根,他們怎麽樣相攝呢?這裡把它配合起來;「此中由欲、恚、害」,欲尋伺、恚尋伺、害尋伺「出離」,就是從這三種尋伺裡面解脫出來。解脫出來,照理說就是得到初靜慮了,得到初靜慮就是從這個欲、恚、害解脫出來了。從欲、恚、害解脫出來就沒有憂、沒有憂愁了,這個人的心情是安閑自在沒有憂愁了。沒有憂愁這個時候只是從「憂」出來,那麽其餘的「苦」應該說沒有出來,「喜、樂」也應該說還沒有出來;
這個樂根就是第三靜慮;這個喜就是初禪、二禪都有喜,三禪沒有喜而有樂。那麽初禪破除憂,二禪破除苦,這個苦也在內,也是從這裡出來了。
就是修這個不淨觀破除去欲尋伺、修慈觀破除恚尋伺、修這個悲的觀法破除去害的尋伺;由這三個法門破除去破這三個尋伺。那麽破其他的這個苦,破除三種尋伺就是破除憂了,破除那個苦和喜樂也用這三種方法也能破除去,這裡面有這個味道。
「由色出離,即說第四靜慮捨根出離」,前面就是憂根、苦根、樂根都除去了,那麽剩下來就是這第四禪的捨根還沒有出離,所以就說到這個。
「由色出離」,「色出離」,這個色界天都是色,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都是色;有色,就是因為對色有貪愛,所以人的果報有這生理的組織。現在從色裡面解脫出來,那也就是說從第四靜慮解脫出來了,超越了色界的四靜慮。那麽第四靜慮就是捨根,若是從色出離,也就包括了第四靜慮的捨根,從捨根裡面也解脫出來了。那麽這個地方,那就是修「無相心定」;修「無相心定」就是觀察這個「色」無我、無我所的,是空無所有的。觀察這個色受想行識剎那剎那生滅變化,無我、無我所;觀察它前一剎那滅、後一剎那不生,就是寂滅相。那麽就從色界第四靜慮的捨根解脫出來了。
此心!
執著為用,知用為覺!
若還有上述諸心習氣,就談不上解脫,所謂的修持只能算結個善緣。
《金剛經》的修持方法是最簡單明了的。對內「善護念」就是看好自己的念頭,別想烏七八糟的。對外「無住相布施」。要修持十年還能那樣,佛都被你氣活了
應邀
自己解決生死問題,在佛教中一般稱為「解脫生死輪迴」!分二:
1、小乘行者,修證至「我空」,解脫生死輪迴。(只是解脫了分段生死,還沒有解脫變易生死。)
2、大乘行者,超越「世第一法」,證「我空」入菩薩初地,解脫生死輪迴。
以上兩種解脫,都可以。
個人認為還有一種解脫修法,就是藏傳佛教之「破瓦法」,是往生諸佛菩薩凈土解脫生死輪迴,更加容易一些。
自亦縛於輪迴故,沉浮苦海能救誰?
著相修行,盲修瞎煉,跑邪道上去了。越修越遠。
我覺得閣下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佛法中「解決生死問題」具體含義,搞清楚之後,再說了脫生死。以我個人的看法,世俗社會學佛圈中所謂「了脫生死」大約有三個方面:
一是升天,對佛法了解不到位的老百姓對生死彼岸的認識都是參考今生生存狀況而來的,因此此類學佛人眼中所謂的「了脫生死」就是指此生舍報後能夠升天,因為自古以來大家都說天上快樂,這也沒什麼不對,因為佛陀在世的時候也曾宣講過「人天乘」;二是往生極樂世界,這和第一點有些相似,大多數未學佛的人並不能分清「極樂世界」與「天道」的區別,去極樂世界也是奔著「享福」去的,但是阿彌陀佛建立極樂凈土的本願是為了真正幫助眾生了脫生死;第三是指的是現生在佛法中證得初果「須陀含」以上的沙門果位,這點在如今的末法時代有些難度。
最後建議答主研習《楞嚴經》,上面對「了脫生死」的含義有著詳細而具體的開示!而《金剛經》雖好,卻是講解空性的,對應的境界起碼是初果以上的境界,而至於如何證得入流聖果「須陀含」,《楞嚴經》上也有相關開示。
以上僅供參考!
謝邀
金剛經。解脫不可思議。
關鍵是你悟不悟。
悟了後怎麼樣呢
佛陀表法在開經處,吃飯的點,自己去弄飯吃。然後老實打坐。
自然的生活。
愛美心、嬉戲心、思維慢
金剛經不講你現在怎麼樣
只論你見性解脫
解決生死問題
不是沒有
而是明白心解脫,不執著,不妄想,不留戀,不纏敷
有生就有死
這是大自然的規律
在生死之上
找到你的佛性。這是修習金剛經。
1.發心。菩提心
2.出離心。
3.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沒了
推薦閱讀:
※學佛之後,只知道念經,不怎麼工作,什麼都不講究,對父母不敬不孝,說話特沖,還自以為是,該怎麼辦?
※學佛之後,是不是會使自己物質貧窮?
※當提及佛或者佛教時,應該談些什麼?
※學佛應該怎麼謀生?
※大悲咒本來的印度發音是怎樣,有沒有師兄可以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