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粵語好聽是文化強勢的原因嗎?

之前在一家自助餐廳吃飯的時候聽到兩個正在製作料理的店員聊天說的是粵語。感覺整個餐廳都高大上了。

如果換成是說四川話湖南話東北那旮瘩的話等等是不是沒有這種效果?

根本原因是因為香港文化的強力輸出嗎?

(題主小白有什麼表述不清楚的地方請別噴)


語言的印象是跟人對語言使用者的印象有關的。

你看到的粵語使用者,打個比方,假如是在賭神電影里,一群西裝革履的b社會在打牌,一擲千金,你覺得這很高大上,這種場景成為你一種印象,以後再聽到粵語的時候就會產生這種印象。

像我說著粵語長大,聽到粵語的感覺是親切而不是高大上。

但是你要問語言腔調本身能不能造成印象的差別…嗯…我覺得多少還是能的。

在北方方言體系中,由於方言之間比較相似,造成區別的往往就是音調和音量了。不知道為什麼,我聽到有一些地區的方言使用者在使用方言的時候不由自主地加大音量,同時強調音調起伏,本來好好一個人一下變得很聒噪。

這種語音區別應該是與語言本身的文化背景有關。做個思想實驗,假設一個地區土地荒漠化嚴重,人口密度低下,但是地形上坡嶺眾多,起伏不定行走困難,由於基礎設施水平低下,通訊基本靠吼,產生了隔著坡嶺喊話的特殊文化,造成了該語言自帶大音量屬性,而現代社會注重對個人的尊重,大聲說話被視為粗魯的行為,因此帶給人粗魯的感覺。

看看福原愛在中國和日本接受訪談的視頻,我認為文化背景假說應該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

看到上面有個答主答泰語,我更堅信語言本身的腔調是有影響的。我第一次聽泰語是看《鬼影》的時候,但是我還是覺得泰語很搞笑而非很恐怖。


我個人認為,粵語好聽的原因在於粵語歌好聽。下面試分析粵語歌好聽的原因。

(建議配合歌曲來看我的回答)

外因:與流行文化有關。

內因:平仄入曲,粵語六調九聲及押韻,都是粵語歌曲的抑揚頓挫的原因。

眾所周知,粵語歌有快有慢, 有喜有悲, 但悲歌最能引人共鳴,為什麼?觀察粵語歌,大部分都用舒聲字結尾,舒聲字配悠長的音調, 表露出悲傷之情。在用韻上,填詞人都會依據音樂曲調的感覺來選韻,請看下面例子。

喜帖街在用韻方面配合曲調, 下、鴉、嗎、怕韻尾都是/a/, 是個開口呼,發出洪音。而且/a/是頭腔共鳴,發出來的那個音,非常非常悠遠~

而孤嶺花用/ing/,停、併、徑、挺、嶺、性,用同一個韻部,配合句尾的短拍,表現出無能為力的無奈。

下一段首兩句用/ing/, 但已進入回憶的境界,句尾音樂拍子較長,像是夢中的迴音一樣。

之後就換韻為/oi/, 愛、代。再換回原來的韻/ing/冰。

/ing/韻是鼻音韻,也可以做到鼻腔共鳴,但音量不大。

粵語歌是音樂、歌詞、感情的高度融合。


是的,文化強勢教育了整整一代中國人的聽覺審美文化強勢、輸出力強則來源於經濟強勢

首先,人們認為粵語好聽,主要是出生於70-90年代出生的知乎主流人群,他們成長的環境,正是港產粵語歌曲的黃金年代,構成它的恰恰是亞洲流行音樂水平的日本旋律,配上香港本地填詞人的產物。

中文翻唱日文歌曲大全_百度文庫

其次,文化的傳播,與經濟水平的流動非常契合。日本在60年代剛剛成為亞洲第一個發達國家,日本的流行文化,正如日本的商品一樣流向世界各地。香港作為一個外貿港口,對日本文化(乃至世界其他文化)也很包容。然而,華人圈中音樂素養與積累依舊薄弱,香港要發展華語流行音樂,從頭培養音樂人作曲是來不及了,而華人的語文水平很高,香港也恰好避免了文革帶來的禍害。來料加工,外文歌填中文詞就非常契合香港人的務實精神。從70年代至90年代,以黃霑、林夕、黃偉文為代表的幾代填詞人,撐起了粵語歌壇的江山。

大陸改革開放以來,港資是外資的主力軍,與人才、資本同時流入的還有粵語歌、粵菜、茶餐廳等文化生活方式。在向日本學習與交流後,粵語流行歌形成了成熟的產業鏈,在那個年代,日本出新歌,香港的唱片公司就馬上買進版權改編中文,造就了一個有缺憾的華語歌盛世。與世界同步的新式技法,旋律,音效,搭上一個俗套的粵語中文歌詞,就是華語樂壇的日常。像鄧麗君這種唱歌天才更是反向從香港殺入日本樂壇。

與此同時,大陸方面則剛剛出現流行音樂的啟蒙,才出現崔健,竇唯等人。但面對早已成熟的日本旋律粵語流行歌,文革後第一代聽眾的審美早被調教固定,真正的華語音樂則顯得稚嫩。

時至今日,大陸經濟地位提升,本土的大眾流行娛樂藝術水平說得上與日本、台灣保持均是,而且早已反噬香港樂壇(體現在香港藝人開始引入大陸人才,如張敬軒,或者讓藝人在大陸學習出道,如鄧紫棋),日語歌、粵語歌倒已經不是主流的年青人必聽曲目,而成為一種細分市場。進入21世紀以來,最優秀的華語歌曲作品已很少見粵語歌,而是周杰倫、陳奕迅(接近半數歌曲有國語版)他們的天下。

只要所在語言有足夠優秀的作曲,就會有足夠的影響力。例如閩南話的歌也有很好聽的,例如蕭敬騰的《無言花》,但是他們的基數比起粵語還是相差太多。再如現在的小年輕都愛講"Sa rang he yo"等韓語,也是上述因素的結果。


我就這麼說吧,香港男的都會覺得台灣女生好嗲哦~聽起來比港女溫柔多了。

當然我是覺得粵語是挺好的,但是我覺得粵語好是因為有林夕有黃偉文這樣的大神在以它為載體創作。

其實哪有天然好聽的語言啊,喜歡一個地方的語言,總多多少少和喜歡那裡的文化那裡的人有關係。


老問題了。

相對其它省份方言,粵語算是比較平緩的,不誇張的,重音相對較少,拖音也是,而這種語言往往聽起來會比較順耳。

不知道現在的香港綜藝娛樂節目是什麼樣,千禧年以前那些誇張的節目,發音真是慘不忍睹。另外,包括電視新聞、部分電影里的粵語配音都不夠平緩,比生活中難聽得多。其實這種現象在每個省的本土電視節目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

至於文化輸出,肯定是有的。對於內地人來說,香港曾經是一個象徵著先進世界的城市,發達、自由、包容…至少在我們的想像中就是這樣美好。愛屋及烏,它的語言,聽得多了,自然就變得親切。


不是強不強勢,只是合不合適。

我覺得和經濟基礎不太有關係,經濟強勢也並不能說明就一定文化強勢。九十年代廣東確實比內陸省份要富有,但是大家想想當時電視上的節目比如春晚的小品里,廣東人都是以一種什麼樣的形象出現的呢?大部分是很典型的操一口不太標準的普通話的個體老闆的形象是不是?這反而會給人一種暴發戶和沒文化的感覺呀。我的家鄉是古老的徽州,從小我就有一點倔強的覺得,我們雖然窮,但是我們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並且一直引以為傲。

答主從小看著(電影頻道配音版)香港電影長大,即使是配音版仍然喜歡的不行。陪著逃學威龍里的星仔慢慢長成功夫里的星爺;看著發哥遠走好萊塢又帶著卧虎藏龍強勢回歸;從叛逆期對王家衛的片子愛不釋手到後來漸漸莫名反感;從縱橫四海里被吳宇森的才華驚艷到對赤壁這個搞笑片的無可奈何。22歲之前從來都是看國配版的香港電影,沒覺得有什麼不對,直到出國之後交了個廣州的死黨——天天安利各種粵語歌——導致我出國的幾年裡硬是把陳奕迅張學友張國榮梅艷芳盧冠廷古巨基容祖兒鄭秀文楊千嬅謝安琪薛凱琪鄧麗欣吳雨霏等等等等聽了個遍。有些歌覺得很好聽就國粵版本都拿來聽。一對比才發覺有些感覺和韻味真的是國語版本無法傳達的呢。即使兩個版本都是林夕/黃偉文這樣的大神作詞,還是更中意粵語版。我當時就在想,難道真的粵語比國語好聽么?後來我和我那個死黨一起看港片,他照顧我們這些不懂粵語的小盆友陪我們看國語配音版,一邊看一遍感慨,好多梗國配版都沒有了。當時我不以為意,覺得都是漢語體系,怎麼會有很大差距呢。直到後來我開始看粵語原聲的港片,把星爺、發哥和哥哥的電影擼幾遍之後,基本上聽懂無壓力,就一發不可收拾。。。現在國配版本的港片已經完全看不下去。我不禁問我自己,難道真的粵語比國語好聽么?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大家先來看兩個視頻,感覺一下。非常高能。

三國演義粵語版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_三次母音樂_音樂_bilibili_嗶哩嗶哩

如果不告訴你這是央視版三國演義的主題曲你有沒有一種亂入了TVB武俠片的感覺?單獨聽這個歌其實不算差,甚至有點好聽。但是對比著楊洪基老師的版本,頓時覺得只有國語版才表現出了三國時代那種悲壯蒼涼,英雄遲暮,千古英雄多少事,不盡長江滾滾流的感覺。B站鏈接附上。

94版《三國演義》滾滾長江東逝水 大結局版

另一個視頻是B站一個答主剪的各個版本的紅樓夢寶玉被打選段。大家可以直接調到2:22處去看TVB的版本。另外87央視版本在8:00

【各版紅樓夢對比】寶玉挨打_日常_生活_bilibili_嗶哩嗶哩

這一段我真的從頭笑到尾。真的沒有貶義和踩這一版本的意思。可是我為什麼笑呢?彈幕上大家為什麼笑呢?

因為不合適。

香港電影描寫香港的風土人情,香港發生的故事,那麼講述這些故事的必然應該是粵語。再加上電影的製作班底都是說粵語的,演員們演戲的時候也基本都說粵語,很多情感和情節只有粵語才能表達出來。那同樣的道理大陸的影視作品,換成粵語配音,看起來也會沒有原聲舒服。

最後想多說兩句關於這個『文化強勢』。還是那句話,沒有誰比誰強勢。各有特點而已。香港影視現已日漸式微,但即使是在它最強勁和風光的時候,多多少少主題總逃不過那幾種,賭片、警匪、文藝愛情、兄弟手足之類的。近代香港的歷史和文化積澱決定了香港民眾的審美偏好,從而影視市場拍出迎合這種偏好的作品。但你會發現他們的東西總給人一種格局略小的感覺。這就是為什麼香港導演來操刀拍建軍大業卻拍出了黑幫火併的味道,給人一種在看《無間道》或者《黑社會》的錯覺。都是拍金庸武俠,對比看張紀中版和TVB版的也是風格完全不同。我們願意去看香港導演拍出來的五億探長成長史,去看一個字頭的誕生史,去看賭神叱吒風雲插科賣萌,還有喜劇之王含著淚奮鬥的人生;但是如果想看歷史長河的波瀾壯闊,看權力鬥爭的勾心鬥角,看改革者的鐵血與柔情,看革命者的理想和忘我,那還是要看原聲版本的大明王朝1566,雍正王朝,走向共和。。。

無它,合適與不合適的區別,而已。


Russell Peters 外國脫口秀----老外調侃中文(字幕版)

好不好聽,自己判斷。


如果當年先富起來的是在福建,在大家沒什麼錢的時候,他有錢;沒什麼新時尚新思想時,他有;沒什麼流行電影的時候,他有;沒什麼流行歌曲他有。

再比如說當年打仗是泰國是最大贏家,那泰國話也就不顯得那麼好笑了。。。也沒人要學英語了


粵語是漢語中最美的音樂語言,用作流行歌曲的歌詞,配上旋律掩蓋掉音調,確實比普通話歌詞好聽。欣賞了三十多年粵語歌曲,反覆和國語經典歌曲比較,感覺粵語一個字的發音中,母音(或者說韻母)比普通話更豐富,更立體。比如《萬里長城永不倒》也曾有國語版本,但「這裡是全國皆兵」中的「里」字,粵語能發出loi的音,就能佔兩個音符;普通話只能發出li的音,只能佔一個音符。於是,普通話的發音會使得整句歌旋律上聽著單調。

粵語中很多字詞使用幅度大的開口音,例如「繼續」就唱作gai zo,很適合開口詠唱。而普通話的讀音jixu,很明顯是閉合音,放在歌詞中就沒法起到強調作用。

粵語很多字具有短促的失去爆破尾音,例如「迫」讀作bit,也就是發出「必」的音後,會有一個短促的停頓,這樣的字如果放在歌詞的關鍵地方,會很完美地對應上旋律里的休止符。

一句話:粵語豐富的發音音節,與音樂的旋律和節奏是天造之合。粵語歌曲會給人以節奏感很強,很鏗鏘有力的聽覺刺激。粵語是一種很硬的語言。

然而,普通話只是軟硬適中的語言。真正偏軟的語言,例如蘇州話,滬語,嘴型小,唇齒音不明顯,很多字都無需張大嘴巴發音,於是很適合日常交談,但拿來填詞唱歌卻顯得特別小家子氣。

普通話用於填歌詞,有一個致命軟檔是:當歌詞最後一個字發作zi ci si或zhi chi shi時,就像斷了氣一樣,這個字拖不出音來。而粵語完美地不存在這個問題。粵語發音是接近於英語發音的zi ci si(接近於普通話的ji qi xi)。而且粵語極少有普通話極其常見的翹舌音,幾乎是平舌音包打天下。印象中只有「著」這個語氣助詞在粵語里可以發成接近翹舌音。

於是在粵語歌里,就有這樣的經典:

《偏愛》:無依(mou yi),似首詩(ci sau si),像星雨訴說我的痴(zeung sin yu sou svt ngwo dit ci);情絲(cin si),愁思(sou si),在天邊偷看小天使(zoi tin bin tau ham siu tin si)。

《我今天愛著誰》:還望你看見我是誰(wan mong nei ham gim ngwo si soi),再定神欣賞眼中淚(zoi dien sen yian seun ngan zong loi),知從前和今天我愛著誰(zi cong cin wuo gem tin ngwo ngoi zhe soi)。

【這段歌里,是,誰,神,賞,中,知,誰——全都發平舌音!】

外語歌曲同樣道理。英語的發音音節豐富多變,各種連讀、失去爆破、多音節單詞的重音,以及單詞本身讀法的可長可短,都決定了它用來唱歌是很好的語言。而日語就是不夠好聽的音樂語言,因為母音過於單調。


利益相關:廣東土著,醫生

恰恰相反,粵語文化早已逐漸式微。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花無百日紅

離開那個所謂的強勢的粵港文化很久遠了。

所以,題主?你是從80年代 穿越 來上 知乎 的嗎?

哎,粵語人群(廣東人)在知乎已經很里外難做人了,就別再給粵語招黑了吧?

--------------------------------------------------------------------------------------------------------------------------------------------------------------------------------------------------------------------------------------------------------------------

以下來,是懟某個匿名答案的。沒錯,就是說你,你個匿名 跳樑小丑

一條條來打你臉

唐 韓愈 《送區冊序》:「小吏十餘家,皆 鳥言夷面。」
唐代 柳宗元-------------------「楚越間聲音特異,鴃舌啅譟,今聽之怡然不怪,已與為類矣」——【與蕭翰林書】
…………
宋代 周去非-------------------「余又嘗令譯者以禮部韻按交趾語,字字有異」——【嶺外代答】
明代 徐霖-------------------- 「中原雅韻何消記,南蠻鴃舌且休題。」—— 【綉襦記

你舉這些不懂粵語的古人來說明粵語很難聽,是「鳥語」?你開玩笑嗎?我敢保證,你那些不懂外語的祖宗見到外國人說外語也是一臉懵逼的,估計也是當成「鳥語」(實際,以前還真是因為溝通的問題,將老外稱為鬼子,外語也叫鬼話咯)。

港真,外語難不難聽,還真不是你那些祖宗說了算的。

越接近熱帶地區,大嘴厚唇寬凸牙床的特徵越明顯。東亞欣賞櫻桃小嘴瓜子臉的審美顯然有道理。

老實說,對於這種上綱上線、明顯地圖炮、如此尖酸刻薄的話語,本來是不屑一顧的。不過,鑒於閣下匿名的膽小如鼠的作風,此處省略500字。(哎,怕怕啊,刪了)

廣州有兩千年建城史,還是最早的對外通商口岸,但一百多年前的嶺南還是窮得大鬧太平天國。

這個就不用多說了。拜託,讀多點書會死嗎?

****有感於看到評論區各種誤解,深深覺得知乎姿勢水平也不過如此。本來覺得不用多說,還是要解釋一下

1、 洪秀全以及太平天國起義前期絕大部分核心領袖,基本是 客家人。

2、洪秀全當時倒是想在廣州鬧騰一下,無奈廣州人不大信這個拜上帝教啊,沒弄起幾片浪花。後來無奈之下才跟馮雲山轉到廣西桂平(客家老鄉較多)一帶傳教。(老實說,太平軍裡面,真正的猛人,是馮雲山和 楊秀清)。

3、當然,客家話作為廣東三大方言之一,廣西桂東地區也算是粵語區,客家人造的鍋,廣東人一起背一下也沒什麼不對。但是,關鍵是,對於當時晚清朝政腐朽、時局糜爛,全國哪裡沒有狼煙啊?北方有捻軍,西北西南有回亂。況且,太平軍再猛,也始終沒拿下廣東喔

(星爺的電影還是粵語版好看)

電影粵語對白其實是這樣的:

面,是人哋給的;

架,是自己拿來丟的!(已修正,感謝 tony tong 提醒


這是間接性的。

因為文化強勢的原因,廣州話有個高度標準化的音系。有標準的口音,自然會更好聽。

就像上海的公交報站里的上海話,是比大街上的上海話要乾淨利索的。


我覺得原因如下:

  1. 粵語語言本身好聽;因粵語有很多入聲,聽上去抑揚頓挫。
  2. 粵語有關文化影響力,如歌曲、影視等等;
  3. 講粵語之人(Cantonese speaker)本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涵養與素質;很多香港明星是講粵語的,由於喜愛一個人而喜愛他的母語,很自然會覺得粵語好聽。另外粵語人士主要是香港人、南部廣東人、馬來西亞華人、美國華人、澳洲華人等等,由於他們很多生活水平相較於大陸平均水平高,因此會覺得他們的語言更有文化涵養等。
  4. 粵語地區的經濟文化之繁榮讓人對其有崇敬之情,也會讓人覺得該語言也是厲害的。


因為廣州,因為香港,題主再不行自行百度吧…


個人經驗是,在大陸其他省份,普通話說不好立刻被認出來是廣東人,除此之外也沒什麼了。

在台灣,很多人覺得會講粵語很好很厲害很羨慕。他們的確是受香港影響的,一般都會問你們是香港人嗎。


不是我反對部分人認為粵語不好聽。因為我自己都覺得粵語罵起人來真的很難聽,粵語人士在公共場合自顧自地大聲喧嘩確實不好聽。

但我反對為黑而黑,而且黑得一點水平都沒有。和你談方言你給人講政治,說發音部位吧你給人評判相貌,什麼鬼青蛙叫鴨子叫漢化高棉語都出來了,英國人歧視華人是Cantonese的鍋?因為英國人沒有先接觸官話?EXO ME?貴官話使用者何來的這般自信?醒醒吧,大清已經亡了! 一篇從頭到腳充斥著偏見、歧視與惡意的答案居然得到那麼多贊?還莫名其妙上了我的知乎首頁,破乎吃棗藥丸。

Btw說的就是某位匿名答主,一句廣東諺語送給你:正一係又要威又要戴頭盔。


我覺得粵語好聽是因為我生長在這片水土,我的母語就是粵語,至於高不高端的不好評論,語言都是平等的,沒有說我的就比你的高貴。文化強勢倒也不見得,語言是聽著感受出來的,你跟一個不懂粵語的人講粵語,這是一種主觀感覺,管你講的是馬來語還是泰語,第一感受的當然不是你講啥語言,而是它聽起來怎麼樣,好聽?不好聽?

在我家這邊,很多外地人來這邊工作啊什麼的,平時搭公交搭地鐵都能碰到,他們講的不知道什麼語言了,第一感覺就是嗓門大,像吵架一樣,說句不好聽的,粗魯。這就是主觀感受。對於粵語,我覺得是比較溫婉的,又不至於像台灣話那樣嗲;對於普通話,作為一個廣東人我覺得有點拗口,字正腔圓地讀有點困難;台灣話,不是女生撒嬌的那種,覺得屌屌的;有些北方語言吧,聽起來確實豪邁,糙大老爺們兒的感覺;英語,還好,不算討厭,好聽嗎?一般,可是如果你覺得高大上的話,那就是文化強勢:泰語,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第一次聽超級搞笑的好嗎?

以上,反對對各種語言的歧視


我懂粵語客家話普通話,個人覺得的確是粵語最好聽。

有人說是因為粵語沒有類似於普通話第四聲那種比較尖銳的聲調。

安利個視頻,小姐姐真心漂亮:

廣東話教學--粵語九聲六調(粵語教學)_日常_生活_bilibili_嗶哩嗶哩


廣東人答一發——

不是

這個得看臉(嚴肅臉


其實這個問題中國人不好回答。因為無論如何假設,廣東香港所代表的「富有、發達」的刻板印象已經植入。很難做出客觀判斷了。

你應該多找幾個對中國基本沒了解的外國人,讓他聽聽粵語和普通話,然後聽聽他覺得哪個好聽。


我覺得粵語不好聽,回答完畢。


推薦閱讀:

外國人講粵語時的腔調有何特點?
香港有什麼歷史街區?
香港為什麼沒有形成殖民地時期的歷史建築?
為什麼香港伺服器的寬頻這麼貴?
為什麼說現在台灣或者香港的年輕人比大陸現在年輕人輸在起跑線?【是否現在台灣年輕人視野狹隘格局不高?】?

TAG:香港 | 廣州市 | 文化 | 粵語 | 香港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