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與香港哪一個才更像華人社會的典範?


所謂華人社會在新加坡是政治不正確的哦。


新加坡真的算不上華人社會的典範,這點非常同意書記 @孟德爾。

新加坡社會是標準的西方社會,以英語為第一語言(雖然國語是馬來語),包括中文在內其他語言地位和英語相比差距明顯,只不過剛好是華人佔大多數而已。但和真正意義上的華人社會差得非常遠。這點和大陸、香港、台灣、澳門非常不同。當然香港其實也非常西化,在正式場合比如商業、法律等方面,英文的地位遠高於中文。但在日常生活上,香港保留中國傳統文化要遠遠好於新加坡,甚至很多方面要好於中國大陸。

而且前端時間還爆出新加坡人抗議地鐵的華語報站。真正的華人社會可能會抗議公共交通用自己的母語報站嗎?

【明報專訊】新加坡地鐵公司SMRT早前為便利華人乘客,月前在原有的英語報站外增加普通話站名廣播。詎料此舉迅即惹來「遷就中國新移民」、「對其他母語國民不公平」等指摘,英文和華文傳媒也爆發筆戰。結果預定到本月中的華語報站測試,於12月初被腰斬。事件反映了星洲社會深藏的反中國移民、反華語情緒。

新加坡有近四分之三人口是華人,可是英語卻是包括華語、馬來語和坦米爾語四種官方語言中,最廣泛使用的一種。很多人認為,這正是推動這個城市國家贏得世界銀行評為最便利經商的地方。不過該國老一輩華人生活卻因而處處不便。

不諳英語華裔長者搭乘不便

以中年華語讀者為主的《新明日報》就稱,很多不諳英語的華裔長者向來抱怨因為公營服務以英語掛帥,害他們一旦遇上地鐵故障或公車改道之類,就顯得徬徨無助。有傳媒人指出,星洲地鐵的年長搭客比率不若港、台等地,懷疑跟華語指示不足有關。另外,星洲因低出生率而引入了許多從事體力勞動的中國外勞,普遍知識水平低,也極需公共場所的華語指示服務。

SMRT發言人表示,今次測試普通話報站廣播,正是順應乘客要求、方便不懂英語的乘客之舉。不諳英語的67歲新加坡人陳亞輝稱,新服務是個「遲來的便利」。他坦言:「雖然我已聽慣這些英語站名,但中文廣播能進一步幫助我避免過站,同時也為許多隻聽得懂中文的老人家帶來方便。」

反對者批評新移民不學英語

但不少星洲人卻質疑地鐵公司遷就大陸移民,並乘機批評新移民不想學英語,欠缺融入新加坡社會的誠意。

如新加坡著名作家吳易盛(Ng Yi Sheng)認為新措施會導致「中國移民和非華裔新加坡人之間,不需要有共同的溝通語言」,並令馬來、印度和歐亞裔朋友感覺受排擠。英文《周日時報》(Sunday Times)更直接以「只要英語就夠了」(Just English Will Do)為題發表社論,指英語是最中性的語言,地鐵公司「應該要有社群敏感性」,避免一個種族優於另一個種族。

中文報章《新明日報》和《聯合早報》隨即反擊,指星洲確有一群不諳英語的長者需要這種服務,又指只有英文的社會,反令這批人受到排擠。讀者Chat投書道﹕「為一個華裔佔75%以上的國家提供華語報站、說明,本是天經地義的事。」29歲文員黃曉雯則認為,地鐵的中文站名對來新加坡遊玩的華人遊客可能較有實質幫助。

英語主導地位遇普通話挑戰

事實上,該國的英語主導地位,正受到中國國力日漸冒起的挑戰。例如新加坡中華總商會管理學院近年推出的商用中文課程,採用普通話教學,早在政府因應金融危機提供中文學習補助前,已備受歡迎。經營跨國公司的Lee Han Shih亦表示,近年到中國經商趨增,英語之於他已弱於從前。他甚至認為隨著中國經濟實力擴張,普通話有朝一日將取代英文。

在一連串爭議下,SMRT於上月初突然中止普通話報站服務,原因不明。

中央社稱﹕「看似簡單的地鐵報站一事,背後其實觸動著新加坡人近幾年來對中國大陸移民的反彈情緒,加上近來的中國司機罷工事件,加深新加坡人對移民政策的反彈。但將反對移民政策與反華語混為一談,只是更難釐清事情的核心價值,甚至增添社會對立情緒。」

不過我反對書記所謂的新加坡人厭惡中文。據我所知他們只是因為中文不如英文重要,所以不太愛花大時間去學習中文而已,學校里的中文課地位和我們的政治課差不多,中文水平通常僅限日常交流。當然也許這隻我接觸的新加坡華人不夠多也不夠深,可能確實存在大量新加坡華人討厭說華語。


這個問題不大合理,因為,雖然新加坡八成的人口是華人,但是判斷是不是華人社會還要和這個社會的文化、教育等等方面的政策結合起來看,新加坡一直強調的是國家認同而不是民族認同,所以恐怕新加坡人自己都不會認為自己是個華人社會或者華人國家。另外,新加坡憲法規定的國語是馬來語,各族群之間的第一語言以及政府通用語言都是英語,華語的官方地位可沒有兩岸三地這麼高,所以如何算得上是真正的華人社會呢?就更別提什麼典範了。

至於香港,它的確在歷史背景上和新加坡有相似之處,因為同為英國的殖民地,而且都是人口密集面積不大的地方,皆有貌似「城邦」的特徵。要比較,不妨比較兩個社會的治理效果和發展狀況吧,雖然這個問題的結論很可能還是「沒有可比性」,至少問題是合理的。


太多對新加坡的誤解了, 新加坡肯定不是華人社會的典範。

先談談兩個誤會, 大家想知道別的,我再補充

1, 所謂的雙語教育並不是特指英語和華語, 而是英語和母語 (華語, 馬來語和淡米爾語)。

2, 即使是在大力推行雙語教育, 近幾十年的大量中國新移民, 華語(包括中國各地方言)的使用率總體趨勢是下降的。

=======

說起雙語教育, 第一個想起的應該就是新加坡了。 作為世界唯一一個除中國外把華語列為官方語言的國家, 它的官方語言有4種: 英語, 華語, 馬來語和淡米爾語。 所以你經常看到這樣的標語牌, 或者這樣的門牌。

雙語教育

所謂的雙語教育並不是特指英語和華語, 而是英語和母語。 母語的判定是根據種族而不是國籍, 是跟父親而不是母親。 比如, 馬來華人在新加坡上學的話第二語言是華語,而馬來土著人是學馬來語; 如果父親是馬來人,母親是中國人,孩子在學校的第二語言是馬來語。

新加坡的雙語教育體系是從娃娃抓起的。 政府幼兒園的入院條件是30個月+能夠自己去廁所。 每個班配兩個老師, 一個英語一個華(母)語, 上午純英語環境, 唱國歌啊 做遊戲啊 做手工啊 , 下午華(母)語老師,華(母)語環境。 連家長會都是雙語的 ^_^!!

華語的式微

總理李顯龍在2008年的一次採訪中也提到,華語的式微趨勢,並強調華語的重要性。 在當時, 小學一年級的調查報告中,
大約有50%的華人小孩在家說英語的。 這個比例在1988年只有20%。 華語已經從母語,降低到功能性語言, 甚至更有向第二外語地位降低的趨勢

The proportion of Primary 1 Chinese pupils who speak mostly English at
home rose from 20 per cent in 1988 to 55 per cent last year, according
to an Education Ministry survey.

"What we are seeing is the Chinese language changing from a mother
tongue to a functional language, even a foreign language for some," he
told reporters.

-PM: Don"t lose bilingual edge

從1979年以來,政府大力推廣華語,是為了以單一語言,將華族社會統一起來。有點秦皇統一質量衡的感覺。 同時導致方言在新加坡的使用人數急劇下降。 例如福建話、潮州話、客家話、海南話和廣東話等。 即使這樣 新加坡的華語水平還是逐漸下降的趨勢, 如下表

表面上看在家說華語的比例近幾十年,沒有下降,甚至有所增長, 但是不要忽略了從90年代以來,中國新移民的的浪潮, 新移民大概佔新加坡人口的20%。 刨除這個比例的話, 新加坡本地華人在家放棄使用華語。

1990年之前,來自北京或其他省份如山東、四川、湖北,和來自上海,江浙以吳語系
為母語的華人,只構成了新加坡華人人口的2%。多數來自中國大陸各省以華語為主要母語的人士比其他族群還要晚移民到新加坡,尤其是1989年後新加坡政府
開放移民。他們都能說標準漢語,也可能能說自己的漢語方言。自1990年之後,從中囯大陸各地區來新加坡讀書或工作的人士有增無減。有些則長期定居在新加
坡,並且成爲永久居民或公民。這個組群構成新加坡人口的1/5。

1990年移民到新加坡的原中國籍新加坡華人多數是高收入的白領階級,並且在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大學等就職。也有許多在小學,中學的華人老師來自中國大陸。自1990年末,新加坡經歷了來自中國各省的第三次移民浪潮。他們到新加坡讀書或工作。有些會回去中國,有些則長期定居在新加坡。這些來自中國的移民通常稱爲「新移民」。


一個是格局甚小的街頭政治,一個是比大陸還嚴格的文化審查

世界上本沒有典範,腦殘粉多了就有了典範


我覺得相比之下,台灣比香港/新加坡更適合作為華人社會典範


台 灣有民主,有自由,無法治

香 港有自由,有法治,無民主

新加坡有民主,有法治,無自由


儘管新加坡華人佔全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三,但其國語是馬來語(馬來人僅佔新加坡人口13%多)。漢語只是和英語、泰米爾語並列的幾種官方語言之一。

新加坡華人的英文水平和大陸人的中文水平差不多,相對的,中文水平和大陸人的英文水平差不多,雖然學校要教母語,但許多華人學生非常厭惡漢語,新加坡人孫燕姿剛到台灣時一句完整的漢語說不出,她回憶說她一開始都想逃回新加坡。

純轉求證


台灣。


新加坡和香港以前都叫文化沙漠

80年代的日本才算中華文化圈的理想典範

比國內更完整的漢唐古風,茶劍禪道,琴棋書畫

世界第二的GDP和工業科技實力

戰翻美國家電汽車市場的品牌輸出能力

至今日本車在美國還有半壁江山,而中國車。。。

極高的人均GDP和人均教育水平

崇尚武道的民風和優良的治安兼備

各種萌萌噠文化藝術

民選政府和「一億中流」的公平社會

友好的外交,當時給了中國一大筆援助或賠償

當然你可以認為是封口費但政府確實買賬了

中國人想要的東西都有,堪稱科學仙境。

誰知道說歇菜就歇菜,而且至今原因不明。

丟掉PC業,廣場協議,樓市崩盤,誰為因果?

如果是被中國幹掉的也算死得其所了,但不是。

這種事會不會重複,還不知道。


如果空氣好點兒,北京或上海才是華人世界的典範。


這個問題居然還有人那麼多人回答亂七八糟的答案。華人社會的典範當然是中國了,因為只有中國才能稱的上華人社會,香港?那最多是廣東人社會,台灣?不也就是福建人和台灣原住民的社會么?只有我大中國才是真正的華人社會。奉勸更為自以為b格高的人們,不要這麼看不上自己的祖國。


難道沒人不覺得日本的社會制度比大陸、台灣、香港、新加坡更像傳統的華人社會嗎?


長三角算得上是華人社會的典範。新加坡這種政府放到中國早就被推翻N輪了,香港不錯,但對普通老百姓而言生活壓力太大。


河南鄭州!!!!


獨立自主,自強文明,就是典範。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