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沒有對外敵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

最近韓國一部電影《鳴梁》大受好評,鳴梁戰役是韓國人打日寇以少勝多的戰役,算是韓國自己的主旋律電影吧。。。想知道中國有沒有類似的對待外國軍隊的弱勝強的大型戰役?(內鬥不算,依靠強大國力如唐宋時期的也不算最好是像鳴梁那樣具有一定歷史意義且能提升民族自豪感的


國民革命軍第二次遠征

第二次入緬作戰,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解放緬甸土地約13萬平方公里。滇西中國遠征軍傷亡67403人,殲滅日軍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約3.8萬平方公里。中國遠征軍完成了中國戰略大反攻的全面勝利。

中國遠征軍圖片中國遠征軍圖片

中國遠征軍圖片全副美式裝備之中國遠征軍

1942年7月15日,新38師由英帕爾開往藍姆伽,8月初,從緬北野人山脫險入印的的第5軍新22師和軍直屬部隊也來到了藍姆伽。根據中美協議,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撤銷,改稱為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史迪威為總指揮,羅卓英為副總指揮。同時,國民政府利用駝峰空運飛機回航的機會,每天空運幾百名士兵到印度,以補充兵源。1942年底,由於史迪威與羅卓英矛盾不可調和,蔣中正被迫將羅卓英調回國內,經過反覆考慮,決定派第8軍軍長鄭洞國中將接替羅卓英的職務。同時決定在駐印軍指揮部下設新編第一軍建制,下轄新38師、新22師。鄭洞國任軍長,孫立人為副軍長兼新38師師長,廖耀湘為新22師師長。3月中旬,鄭洞國率軍部人員來到藍姆伽,正式成立新一軍。

[6]

1942年10月24日,新編第38師112團孫立人將軍將緬甸會戰中投降的1200名日本士兵以及軍官,統統以活埋的方式處死。部分中國學者對此表示質疑,此種說法難以被證實。

1942年底至1944年春,新30師兵員陸陸續續空運到印度,新30師編入新一軍序列。1944年上半年,第14師與第50師的兵員也空運到了印度。中國駐印軍在藍姆伽換裝了美式裝備,有美國的軍事援助和充足的糧食,軍事訓練十分紮實。經過一年的整訓,練就了叢林訓練和叢林生存的過硬本領。再加上同時大批知識青年在蔣中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下,踴躍參軍,士兵的素質有了大大的提高,這兩點使得駐印軍的戰鬥力大為提高。

1942年6月,怒江防線穩定之後,國民政府積極訓練軍隊,準備反攻緬甸。1943年2月1日,蔣中正任命陳誠為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3月28日,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在雲南楚雄成立。陳誠從重慶飛到楚雄就任,著手進行遠征軍部隊的訓練和反攻計劃的制定。1943年8月,遠征軍的5個軍編練和裝備基本完成。後調來的第54軍也在11月完成改編。其中,第11集團軍下轄第2、第6、第71軍和第200師。第20集團軍轄第53、第54軍共4個師。另外第八軍和第93師直屬遠征軍司令長官部。1943年冬,陳誠因病辭職,衛立煌接任遠征軍司令。

反攻開始

1943年3月,新38師的114團即先行開進野人山區,掩護中美部隊修築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區的中印公路。1943年10月下旬,雨季停止,在列多的新22師和新38師主力乘車到達胡康河谷邊緣,駐印軍緬北反攻戰正式開始。經過血戰之後,新38師於12月29日攻克於邦。隨後在新38師的配合下,新22師於1944年3月5日攻克孟關。後來兩師合作攻下瓦魯班。新22師在攻佔瓦魯班戰鬥中突襲18師團司令部,繳獲18師團發布作戰命令的關防大印,這在抗戰期間絕無僅有。蔣中正給其嘉獎電為:中國虎!1944年4月份新22師、新38師、第30師、第50師與美軍聯合圍攻下了密支那。攻克密支那後,各個部隊修整了2個月,此時第14師、第50師、新30師已陸陸續續空運來到緬北反攻的前線,中國進入緬甸的部隊已達到5個師,為便於指揮,將新一軍擴編為新一軍和新六軍兩個軍。新一軍下轄新30師和新38師,軍長孫立人。新六軍下轄新22師、第14師、第50師,軍長廖耀湘。鄭洞國升任駐印軍副總指揮。1944年10月16日,新一軍與新六軍開始向八莫發起進攻,12月初,日軍進犯獨山,貴陽告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令調新六軍回國保衛大西南,新六軍主力於12月1日奉命停止前進,新六軍軍部及新22師、第14師被空運至雲南沾益,以保衛重慶。留下第50師與新一軍作戰,歸新一軍指揮(後來正式編入新一軍序列)。1944年12月15日新一軍攻克了八莫。

中國遠征軍圖片中國遠征軍圖片

中國遠征軍圖片當時遠征軍裝備的半履帶車

在駐印軍開始反攻幾個月之後,國內滇西的中國遠征軍反攻開始。1944年5月11日第20集團軍正式開始強渡怒江,於6月底血戰至騰衝附近。經過3個月的戰鬥,於9月14日解放騰衝。第11集團軍於6月1日渡江,新28師於4日攻克臘猛,進圍松山,由於敵陣堅固,該師五攻未克。7月1日改由第8軍來攻,該軍以三個師輪換進攻,連續九次,到9月7日方破敵陣,全殲守敵。遠征軍經過血戰,於11月3日攻克龍陵,20日攻克芒市,12月1日攻克遮放,1945年1月19日克複畹町。1月22日中午第53軍第116師與新一軍一部在木遮相會,旋以鉗形攻勢向芒友推進,

1945年1月15日,新一軍攻克南坎,並繼續前進,於1月27日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南西進的中國遠征軍會師。1月28日中印公路通車典禮在畹町城舉行。會師後,滇西遠征軍回國,新一軍與第50師南下,新一軍先後拿下了新維、臘戌,第50師先後攻克了南渡、西保、南燕、皎麥等市鎮,新50師自從1944年渡過伊洛瓦底江以來,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挺進600公里,斃傷日軍3500餘人。3月30日,中國遠征軍攻克喬梅,與英軍勝利會師。隨後中國駐印軍凱旋迴國。至此,中國駐印軍與中國遠征軍的任務順利完成。


北京保衛戰啊!!!兵部尚書于謙幾乎以一己之力挽大明江山這一搖搖欲墜的大廈於將傾!


世界上根本沒有以弱勝強的戰役。

你所認為「以弱勝強」,其實只是表面現象。

就像很多人會單純用「人數多少」來定「強弱」

比如當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總人數只有1萬多。

而在北京清軍就有15—16萬。義和團團民就有50—60萬。

從兵力對比看,平均40個中國人對一個國外人。

但不幸是10天內,八國聯軍就攻陷北京。

當然你也可以定義這場戰役,是八國聯軍是「以弱勝強」清軍。

但實事上,我更覺得八國聯軍的總體實力本來就強過清軍。是以強勝弱。

為什麼說八國聯軍是強,而清軍是弱?

從最簡單的一個邏輯說,八國聯軍為什麼主動發起戰爭?

想想如果八國聯軍是弱國,會主動煩強國?不想活嗎?

而且有趣是你把所有以弱勝強的戰役倒推回去。

把戰役分成幾次交鋒。你就會發現每次交鋒都是"以強勝弱"。

先寫到這裡,下次來補充。


抗美援朝


韓國人那部電影強行忽略明軍的貢獻,鳴梁海戰也是明水師力保其後方才敢打的,朝鮮當年讓日軍打到鴨綠江邊,差點滅國,現在吹牛逼也不看看誰是他再生父母!


中國歷史這個跨度有點大(我由鳴梁猜測是古代史),而且題主指明了是具體的戰役,古代對外戰爭最有名的莫過於霍去病李靖(偏愛騎兵),查一下他們的履歷很容易就看得到。

例如,

元狩二年春夏,霍去病發動的兩次河西戰役。

於春天的作戰中,霍去病率1萬驃騎,6天中轉戰西域5國,越過了焉支山1,000多里後重創匈奴,殲敵近9,000人,俘獲匈奴祭天金人。於夏天的戰役則成果更大,在與共同出擊,作為另外一支夾擊部隊的公孫敖失去聯繫的情況下,霍去病孤軍深入,到達祁連山,殺敵30,000餘,讓匈奴的實力受到一次極大的打擊。

兩次河西戰役之後,漢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區。後來他還出色地平息了匈奴降軍的騷亂,匈奴從此退到了漠北一帶。

貞觀四年的陰山之戰,李靖率一萬騎兵奇襲陰山,俘虜突厥頡利可汗,「斬首萬餘級,俘男女十餘萬,獲雜畜數十萬,殺隋義成公主,擒其子疊羅施」。

古代軍事威脅大多來自北方,以弱勝強以少勝多大概也都在北方。唐白江口之戰基本就是教做人也不算以弱勝強以少勝多。可以直接拿來當電影素材的實在俯拾皆是。


明朝萬曆年間的抗日援朝


還真不好找呢,如果在古代,我們一直是咱這嘎噠的NO.1,都是咱欺負別人

要是在近現代呢,雖然國力弱,但軍事上咱又講究集中優勢兵力

班超平定西域算不算呢,肯定不算,要沒有大漢的國威誰鳥你啊

王玄策平天竺算不算呢,也不算,要沒有大唐的國威誰鳥你啊

要說現代呢,志願軍從鴨綠江打進漢城算不算呢,好像也不算,雖說面對聯合國軍,可你人眾勢眾啊

西沙海戰對南越算不算呢,雖然咱海軍不咋地,但你是大國啊

好吧,我來說的正確答案吧

那就是

藍翔技工大鬧美利堅,黑得谷歌一臉翔!!!


推薦閱讀:

黃馬褂只能男性穿嗎,沒有女款嗎,或者說有「黃馬裙」之類的東西存在嗎?
歷史上有哪些誤傷友軍的例子?
清軍入關初期對漢人的所作所為和德國納粹的行為有什麼區別?
同樣是和平歲月,同樣是世襲,日本幕府時期的武士能保持他們的生命力,而為什麼八旗卻是一代不如一代呢?
如果以色列不選擇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它會發展的更好嗎?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軍事 | 以少勝多 | 歷史戰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