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學習是一種怎樣的能力?
我們經常說大學學習的本質就是提高一個人快速學習的能力,那麼這個所謂的能力究竟是怎樣被定義的呢?快速學習到底學的是什麼?只是知識本身還是每個學科的思維方式?這種能力和天生有多大的關係?
--------------------------------------------認真地看了每個回答,又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 針對最高票學醫同學的回答,很有啟發,但是我覺得覆蓋面不夠廣。針對於記憶性的醫學,知識框圖有更好的效果,但是對於數學和物理並不會有這樣的效果,僅僅靠知識框圖並不能學好物理和數學。能否有覆蓋物理和數學方面的回答? 快速學習是否因為主要學習知識的框架,導致創新能力的低下?
先說觀點:快速學習,是一種需要厚積薄發的能力
我寢室一個哥們就挺牛逼,說說感想吧。此哥們可以做到:學啥都快!沒錯,無論是啥!舉一個例子,微生物老師講實驗,哥們瞬間就明白實驗原理。過程做錯了,瞬間就知道用學過的知識補救。生化考前複習,通讀一邊就會複述。。。仔細觀察一下,我覺得快速學習,快速做出反應,是日積月累練出來的怎麼練?需要掌握以下技能:1·每每接觸一個新的知識點,要多想想,為什麼。舉例:——實驗前需要酒精消毒儀器,為什麼? ——廢話,消毒唄!這就是一般人的思路吧?那你有沒有繼續想過,酒精為什麼能消毒呢?換句話說,酒精消毒的原理是什麼呢?——濃度差使得質壁分離破壞細胞結構。那其他可以產生濃度差的東西可不可以消毒呢?消毒的對象是什麼生物呢?為什麼要拿75%濃度的消毒,95%的行不行?除了價格以外,95和100%有什麼區別呢?
多想想,大多數簡單問題的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答案!在此我再舉一個例子吧,我的可愛女朋友天天都會思考一切奇怪的問題,有時候問得我瞠目結舌,她想問題的角度我就很佩服,當然她聯繫知識的能力也很強。上周我們參加一個小比賽,她順利進入決賽,有一道搶答題:哪一種生物的視角最廣?!她怎麼答的?說蒼蠅不對,馬也不對,最後斷然猜 「魚」!!居然對了!!後來我問為什麼猜魚呢,發現她也是有方法猜的——猜哪種動物的眼睛長在兩側……親愛的朋友,你小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魚的眼睛為什麼要在兩側呢?如果當時多想想是不是這道題也可以輕鬆的「猜」對呢?(我實在太喜歡這個可愛的小姑娘了)——為什麼要多想想?——靈活的運用知識,觸類旁通,同時,也便於接下來的第二點:2·據我的觀察,他的知識在大腦里,非常成體系化。也就是,整合的非常好。大部分人學習知識是離散的點,而不是成體系,有規模。
體系化優點不勝枚舉,引用 @采銅 老師的觀點為輔問:讀了很多書,但是都忘掉了,那麼讀書的意義又在哪裡?
答:我就簡單地說三點:前兩點都已是教育心理學界的共識,想知道得更具體一些的,可以關注我的專欄。最後一點可以取代一切大道理,書讀兩遍、三遍真不是大不了的事。
- 你沒有記住,是因為你沒有建立知識之間的關聯,更沒有形成知識體系。你讀書時輸入的信息都是零散的,當然會忘得快。
- 更進一步,你掌握了多少知識,並不取決於你記憶了多少知識以及知識的關聯,而是取決於你能調用多少知識及其關聯。只知輸入,不知輸出,當然會忘得快。
- 既然真的忘掉了,那就很簡單,拿起來重新讀一遍。
這需要很小的時候開始練習歸納,現在才可以嘗到甜頭。什麼?有沒有例子?好,現成的,你拿自己做一個實驗吧。
你去,做一個思維導圖!分割線======================================================================
此處說一下思維導圖:概念免述,不懂百度。只說自己體會的要領:確實是越簡潔越好,只有線條圖案不要文字最好。但有時候簡潔的文字必不可少。一定要切記,自己畫出來的導圖是符合你自己的使用習慣的。別人看得懂看不懂不用管,不要刻意追求"只有自己能看懂的密碼"這個稱呼。記得要用心畫,敷衍了事耽誤的是自己的時光。
======================================================================隨手抽出我身邊的一個導圖……生物化學期末複習導圖……
我現在可以口述給你生化一共多少個單元,每個單元的知識重點。能做到不翻書口述從靜態到動態,從細胞到整體,過渡流暢,絲毫不停頓的原因是:我曾經在考試前花了N小時去整理這些內容。整理章節間的關聯,思考為什麼章節順序這樣排布,為什麼先講電子傳遞鏈再講三羧酸循環系統。這樣做之後你會發現,你的知識點是一串一串的,誰誰誰一提起「糖酵解」你就知道之後要發生的是EMP、HM、ED和磷酸解酮酶這四大途徑,四大途徑之後的產能及相關產物。你也能回憶起之前的前提是這是異樣微生物的氧化……廢話就不多說,總之一點叫做體系化學習,現在來得及這是所有人都可以做的,花幾個小時就可以成形。那然後,有沒有人會去總結微生物和生物化學之間的練習?有沒有對比章節之間的異同點?把各個學科橫向的對比一下可以么?再看看其他:整合過政治和歷史的關係么?橫向聯繫的看待問題,你可能會發現,歷史環境下的國家走向有太多的必然。把所有知識點聯繫在一起,你看問題的眼光,就非同一般了。知識體系太龐大,想體系化,需要一個鏈接載體——思維導圖。其他的載體也可以,看你自己的效果噢!有了上述的兩個技能做鋪墊,每次遇到新的知識點,他就能和學過的聯繫起來。因為理解的快(他知道眼前的東西說的是什麼),歸納的快(他知道眼前的東西是屬於哪方面的相關知識點),所以導致記憶的快。
快不是天生的,賣油翁的「我亦無他, 惟手熟爾」眾人皆知呀。熟能生巧。我再舉一個例子。人家從小就是讀的書多,什麼書都讀,所以對於文字就是比常人敏感,讀起來快。他讀書讀到什麼程度呢?我隨口念一句詩,他就能接出來下半句,據他所說,他16歲以前沒怎麼接觸電腦電視,只有讀書,在家裡沒日沒夜,從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到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康德說過什麼基本都知道。孫子兵法原文差不多出口成熟。牛逼吧?所以,看到「ATP結合性盒式轉運蛋白(ABC轉運蛋白)系統和膜結合載體蛋白(透過酶)系統的運行機制」這句話的時候,大家題都讀不順的時候,那孩子已經開始出答案了……這是多少年對閱讀的積澱啊!他簡直是蹂躪大眾來的……看看樓主說和天生有多大關係,其實沒多大,就是最初始,最簡單地想法:多思考。
簡單一句話,快速學習,是需要厚積薄發的!
大家都不小了,十幾年下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啊。同齡人差距太大……想想就心酸……智商什麼的就不算了,我一直挺相信天道酬勤的。所以……
心酸作甚?還不拿起筆?做你的思維導圖去?
寫在最後:看到大家這麼多感謝,真的很開心,願能幫助到更多的人,幫助到更多的你們~
5月27日
======================================================================下面更新一下,針對LZ新問題,關於數理化生etc.學科(考試月終於渡過,才有時間來更新)數理化生這些真沒什麼好說的,純基礎學科。大學裡面有很多針對高中某一個單元講述的一整本書,擴充知識。所以高中的知識點,淺顯,易懂。
於是有人說,別扯淡了好么,高中怎麼念都70多分啊,為此,補習班花了好幾萬,高考之後才發現被騙。。。其實任何知識都是講究方法的 。 高中也不例外,而高中知識簡單在:方法簡單,原理易懂。
想快速學習,還取得好效果,那就…………背概念!!!!!!!同學你知道我高中時廁所里放什麼書么?課本……沒錯就是課本……生物課本,物理課本。。。沒事就翻翻概念,你一定不會吃虧。我現在問你什麼叫牛二律?靜摩擦力定義是什麼,一字不差背得出來么?什麼是種群?什麼是物種?定義你清楚么?定義都不知道怎麼做題?邊做題邊翻書是大忌!切記!
概念一定都要背熟熟的,聯繫上文,思維導圖對於物理是有用的。生物老師在高考前,不讓我們做題了,只翻書,翻每一個字。化學同理啊!你知道初三畢業(初中南開)化學老師帶著我們怎麼看書么?一頁一頁連頁碼都看啊!章節起始的彩頁都不放過啊!我仍然記得64頁彩頁最下面角標旁邊寫的:孔雀石又叫銅鋁,化學成分是%……%……%¥(sorry我還真忘了。。。)總之就是很!細!致!的!扣!概!念!啊·!特別枯燥沒錯。。。甚至蛋碎的心都有了沒錯。。。如果你大膽的說,老子背下來了高中理化生課本!那好,是時候告訴你數學怎麼學了。。。本人可是數學149過的。。。雖然是模擬。。。平均也是130+(註:天津卷)還是背概念。。。不過別被混了。。。如果你亂套,打擊你一下,可能你還真不適合學習。。。
三角函數那幾個α+—β的公式是最最基礎,背錯了自己撞牆去吧。接下來!就不一般了……倍角公式聽過么?二倍角的,三倍的。萬能公式學了吧?反三角知道不?多學點,總是有用的。提醒你一下,我開始背也是會忘的,多用幾次下來,感覺立馬不一樣。焦半徑公式聽過吧?焦准距?雙曲線第二定義?你用沒用過共軛雙曲線的定義?知不知道能不能直接背出二級公式,是數學解題速度的重要環節之一,也適用於物理。所有的常用離心率全都背下來!常用數據全都寫在紙上每天上廁所必看!如果,每次考數學都要現推倒,基本就那樣了。。。我三年沒碰過數學,現在還能記得名字。。。真難得。。。最後總結一下吧,趁著高中知識還算簡單,綜合性不高,趕緊背背,這是下功夫就能出成績的。趁著年輕,好好把握……背完了不夠,多用,熟了,你就贏了。PS. LZ最後一個問題沒看懂,邏輯在哪裡?
快速學習能力真的是非常NB的一種能力,也是我一直在努力提高的能力。
軟體工程專業本科開始,課內開始無非是學學C,java。自己想開發個第三方應用,當年是在人人網上。小型伺服器一般都是PHP的,也是web開發很長見的啊,怎麼辦?學唄,還不能慢慢的學,要不做出東西得什麼時候。準確地說是邊做邊學,還有api調用什麼的。
之後的實習也是PHP開發。新接觸的東西更多了,學得越快,當然也就學得越多了,當然是在紮實的基礎上。CodeIgniter、SVN、JQuery,和前端開發、樣式的合作,Bootstrap。
同時在別處做的一個桌面應用,用什麼好呢?Python吧,從語法、開發環境毛都不知道開始,還是邊學邊做,PyQt、操作excel、窗口縮小到托盤等等。
之後在一家新的創業公司,幾乎每天要做的事情都是新的。伺服器和移動端的架構設計,尚且只是單伺服器的,前後端都要自己整啦,還稍帶著設計。響應式設計、對手機網頁、ipad網頁的優化。測試、緩存,都是第一次上手做,一定、必須、非得要快速學習,因為馬上要用啊。再比如對圖片的上傳、剪裁的優化,用到一些JS的插件。不都得搜到了就馬上學,馬上用。Google map API的使用,FB、Twitter。
現在正在研究IOS啊,facebook的POP簡直高大上,目前只聞其名。其他各種各樣的模版和特性簡直神奇。我還是很喜歡交互和設計的 :)
這些只是現在能想起什麼就寫了什麼,而且只是技術方面的。時間跨度大概是兩年多點,下個月要本科畢業了。
So,【能鍛煉快速學習能力的,一定是對新事物的強烈需求和渴望。同時要自發地大量尋求資源、獲取信息。】技術類的stackoverflow啊,github啊,google搜啊,各種技術社區blog啊。設計類的pinterest、dribbble,國內的一些啊。而且你對它們的了解是發散性的,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有興趣。
也適用於各種技能,比如你不會彈鋼琴、不會開車、不會拍微電影、不會說德語、寫不出NB答案、不善泡妞…快速學習能力能助你get一切;也適用於生活中的待人處事,尤其是突然到了國外或者換了新的工作環境,快速學習能力一定能幫你很多。
與快速學習相對的應該是「熟練工種」,當你每天只是重複一種勞動的話,如何能比得過每天追求新知識的人呢?
至於這種能力是不是天生的?我認為顯然不是,但不能否認get又先後。
但這玩意不是get了一下就一輩子都有了的,貴在堅持。畢竟熟練的技能就是人工作的舒適圈,總是跳出這個舒適圈也是很累人的。
手機答的,也不能加個粗體…quora上有個類似的問題,感覺這個回答挺適合,大致意思就是快速學習是基於以往的積累,有空翻。。
Mark Chen"s answer to Learning: What learning strategies do people who are "quick learners" follow?No trick or gimmick will transform you into a "fast learner." When I started at university, I was struck by how quickly top students wer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apply new concepts. Now, I understand that fast learning is an illusion - these students had encountered similar concepts in the past, and were modifying and combining old ideas to figure out new ones. They were always looking to learn new things, draw new connections, and develop their intuitions.
One answer cites Scott Young, a blogger who "completed" four years of MIT coursework in one year, as an example of a fast learner. But did the blogger really learn? On closer inspection, you"ll find that he wasn"t even able to tell that several of his solutions were incorrect! (see his solution to 6.042 problem 4a - his example graphs are not even isomorphic).My advice is to not worry about time, learn something, and learn it well. Build your intuition - ask questions like, "Does this make sense?" "How does this fit in with everything I already know?" Make this a habit, and one day I guarantee someone will take you as a fast learner.
了解「快速學習」先要了解「學習」|這個過程。「學習」主要分為如下三步。
- 需要學會搜集信息。
- 通過分析、歸納、總結等方式將信息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 通過實踐的方式將知識活學活用。
- 需要學會加快搜集信息速度。
- 學會加快分析、歸納、總結等方式將信息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速度。
- 加快實踐速度。
- 不斷熟練1-3過程,厚積薄發。
@戴超然 只回答了一部分。
他的回答指出「快速學習,是一種需要厚積薄發的能力」,全文著重於「通過思維導圖構建知識體系」這個過程。- 快速搜集信息:
搜集信息,你光會百度可不夠,你還要會谷歌,會維基,會上各種資料庫,學會上知乎。
會用谷歌通配符、搜索技巧。中文搜不到,換英文搜索,還可以試試換繁體。學會使用關鍵字技巧。這些都不是一天兩天能學會的。信息與知識的區別:
你所收集到的信息並不是你的,而是外界的。能活學活用的知識才是你自己的。- 加快分析、歸納、總結等方式將信息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速度:
比如記讀書筆記http://zhuanlan.zhihu.com/huangjian/19570684
畫思維導圖, @戴超然 已經總結的挺好啦
- 加快實踐速度:
讀書
可以試試這個方法:將你讀的書轉述表達告訴別人,讓別人讀懂這本書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835957/answer/25136371寫讀後感http://zhuanlan.zhihu.com/huangjian/19571948。
技能類
可以試試教會別人使用。- 重複上述步驟
就是快速採集信息,高效整理,並根據邏輯建立成一個系統的過程。
推薦德魯克的反饋學習法。
大概就是說,你看到一個問題,然後覺得有abcde五種解法,每種都能做出來,但是不知道哪個最好,然後一翻書,書里告訴你是a最好……所以本來人家學到的東西沒有你想像得多,只是你不知道人家具有多麼豐富的知識,才產生了這個幻覺。
占坑。先說結論:快速學習能力是一種general ability ,可以廣泛應用在各行各業的學習中。基本原理是運用龐大的已有知識庫對新的知識進行不同程度的特徵匹配,從而快速吸收。因此快速學習並不神秘,每個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有快速學習的本領。
無意間看到這個問題,剛好昨晚上還和別人討論到類似的問題,就壯著膽子說下我的看法吧。上面已有很多專業的闡述,就不多說了,只以我個人淺薄的知識面和能力來說,快速學習只做到了最基礎階段,叫做跳躍式學習。 非常適合大學一學期了課基本沒上過再兩天就考試了趕緊臨時抱佛腳為了不掛科,對一本教材的內容概括甚至一門學科的宏觀把握。當然也得花時間補細節,不然也是忘得特別快,補完之後還要再回歸宏觀,重新整理。我覺得快速建構一門學科或者說一個領域的知識框架特別重要,所謂提綱挈領就是這樣,然後根據興趣或者需要去填補細節,從宏觀和微觀上分別掌控最後合二為一。這樣做有一個後遺症臭毛病就是…會覺得自己特別厲害,可以很快入手一門新的專業或者領域,但是其實都是虛胖,只會大框架和大道理,更深的細枝末節就不懂了,只能忽悠個外行人…還有就是興趣轉移會很快,俗話說的三分鐘熱度…別的任何方法方法都可入門,唯有堅持和自律才能有得更遠。
快速學習的過程和吃成胖子的消化過程是類同的。
為什麼胖子反而食量大而不是食量小?
因為身體習慣了大量攝入大量排出。但是攝入總量略大於排出,日積月累體重就比較可觀。知識的積累也是這樣,一開始大家都是看的多忘得多,可是我越看越多,看的速度速度快於忘記的速度;或者我看的少但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一通百通,做夢都能演算公式,自然積累的知識水漲船高。快速學習也是一樣的道理,讓大腦習慣消化知識,使用知識產生效益。
知識就像蘋果,看到以後自動分類檢索,該切片切片,該榨汁榨汁,近乎本能完成。想喝的時候喝下去就好了,沒有生澀感。如果有,會主動尋找資料來去酸去澀,改良蘋果品種什麼的。其實也就是為了美味兒那一秒的「爽」。大學期末考時,每個人都學習能力爆表,應該就是那種感覺!兩天一門課,瞬間覺得大學用一年都有剩餘了,不過學得不深,要是平時以那種狀態學習,應該算是快速學習能力了吧。
養成學習難的東西的習慣。
目前大三狗一條舉個栗子,參加數學建模為例若專業是廣告,題目是預測XX地區2020年及2050年洪災損失在三天時間內不僅要跨領域(涉及一定地理GIS/RS)解決比較複雜的問題,還要搞代碼,擼LaTex整出一篇像樣的高大上的論文三天時間當然無法領會一個學科里的思維,但已經可以畫瓢來解決一個以前從來不會的問題(當然不一定準確)短時間內學習,然後解決問題的能力應該差不多就是學習能力了吧。
我們從小就知道牛頓說過一句話:如果我看得比其他人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站上巨人的肩膀就那麼容易嘛?
我認為,站上巨人肩膀是學習的過程,而具體能看多遠,是他學術研究能力。研究生導師跟我們說過,「本科是培養學習能力,研究生是培養解決未知問題的能力」。不管想解決什麼問題,先能學習到所需的知識是關鍵。
如果有巨人幫助,他直接把你放到那麼高的位置就好了,這確實是一個省時省力的方法。這也是我想表達的第一點,有資深專業人士的幫助會學的更快。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資深專業認識能把一個複雜的問題講的特別通俗易懂,而半吊子永遠描述不清問題是什麼。有大牛的指點往往可以讓自己飛的更高更快,但是學習不是吃快餐,簡單吃點就飽了。再專業的人士也不能可能把方方面面都給講到,有了基本的認識再去自己看就會快很多,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第二點我想表達的是,必須要有寬廣的知識面。學習就像爬一座山一樣,必須底座足夠寬,山才沒有那麼陡,才能爬的更快。見識了很多事情以後,再去見一些新的事情,總會感覺跟以前見過的很像。知識的學習同樣如此,前提是要有足夠的積累,厚積薄發方可遊刃有餘。這件事或這個東西我見過、做過、經歷過,學起來就沒那麼費勁。當我見過VR、玩過VR時,看關於它的文章就沒那麼抽象了;我在阿根廷住過一段時間,看關於阿根廷的文章應該也相對容易一些。而前期的積累不一定快,但是超過一定閾值,看東西一定會越來越快。可以通過多讀書積累;世界很大,可以去看看積累;可以和優秀的朋友坐下來聊聊積累。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交八方友。
第三點我想表達的是,多總結形成體系。看過的書經常忘,那是沒有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知識就像一張大網,總會有很多漏洞,如果剛剛看過的東西,正好把以前的窟窿補上了,這些知識就留存下來了。單個的知識點,很容易就隨著時間消逝了,而形成體系化的知識,會讓這張網越結越大,也就更容易網路更多的知識點。體系化的知識不好總結,看完書可以多看書的目錄,想想為什麼這麼組織,按照怎樣的邏輯展開的。
第四點跟第三點相關,學習過程中要有思考。我們很早就知道,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但什麼是學習,什麼是思考我想了很多年才有了一點朦朧的認識:別人怎麼做我就怎麼做是學習,而看了別人的做法以後,如何被自己靈活運用是思考。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已知加法滿足交換律,且1+2=3,2+1=3,那麼7+8=15,問8+7等於多少?這是學習。如果已知加法滿足交換律,1+2=3,那麼自己推斷出2+1=3,這是思考。學一個知識點後,反覆思考可能會比較耗時,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是一勞永逸的方法,才能舉一反三給後面節省大量時間。
第五點想法是,學習一個問題有固定的套路。我個人而言,去看一個新的問題不會盲目的就去找各種資料去看。先拆分成幾個問題去了解,比如這是什麼東西?做什麼用的?能解決什麼問題?如何使用,有沒有好的使用案例?等等若干問題,儘可能的細分一些。這樣學起來更有針對性,條理更清楚,學完也更容易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學問工夫,全在浹洽涵養蘊蓄之久,左右採擇,一旦冰釋理順,自然逢源矣,非如世人強襲取之,揠苗助長,反而促其夭折。
了解基本概念和結構,然後大量練習。
實事求是,以實效為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