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底片的畫幅多大,焦距畫幅和倍率轉換應該如何計算?
- 電影底片的畫幅到底多少大?我以前一度以為是和圖片膠片一樣大。一英寸 CMOS 到底多大?是 13X8 左右嗎?那 1/3 英寸的那些攝像機豈不是超小超小?
- 要達到與 50mm 在 5D2 上相同的可視角度,APSC是除以1.6,尼康除以 1.5。35 毫米膠片上是多少?數字電影攝影機(ARRI艾麗莎)是多少?那如果 3/4 英寸 CCD 的老攝像機又是多少?
- 如果一個 50mm 的佳能定焦,裝在 120上,是不是只要像場足夠大,就沒問題?那倍率又該多少?120 的鏡頭裝全畫幅上,需要乘什麼倍率嗎?
把題主的問題整理一下,分別回答:
1. 畫幅尺寸
電影攝影機一般採用縱走式設計,然而,同樣是35mm膠片,使用方式卻是多種多樣。一格膠片可以是2孔、3孔或4孔,而同樣的曝光面積可以剪裁為不同的幅型比,用來投影。以常見的Super35(4孔)格式為例,每格的曝光面積為24.89mm x 18.66 mm。
以對角線來標識感測器格式,是攝像管時代的發明,對角線表示攝像管的直徑,攝像管的邊緣是不能感光的,所以1英寸的攝像管實際能夠感光的長度是16mm左右,Sony/Nikon的1英寸格式畫幅為13.2x8.8,幅型比是3:2。1/3英寸格式的直徑約為6或5.5mm,iPhone 5s的CMOS感測器對角線長6mm,幅型比為4:3。
傳統CCD有2/3、1/2、1/3英寸等尺寸,貌似沒有聽過3/4英寸這個格式,估計題主想說的是2/3吧。
2. 焦距轉換倍率(crop factor)
同樣的焦距,對於不同尺寸的底片或畫幅來說,產生的視角不同,為了獲得相同的視角,就必須改變焦距,從而導致了景深的變化。因此,才誕生了轉換倍率的概念。
如果要比較的畫幅與135全畫幅的幅型比一致,那麼,寬度和高度的轉換倍率也一致,否則,就需要區分。例如,APS-C的倍率是1.6,且橫豎一致,因為APS-C與135的幅型比都是3:2。電影則不同,仍然以S35為例,對於1.85:1的幅型比,有效圖像尺寸為24.89mm x 13.46mm,與135的3:2(1.5:1)幅型比並不一致。因此,有必要將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倍率區別開來。
Super35(1.85:1)與135全畫幅相比較,水平方向上的倍率約為1.446,垂直方向上為1.783。要在S35畫幅(1.85:1)上實現50mm鏡頭在135相機上的視角,水平方向上需要焦距為34.57mm的鏡頭,垂直方向上需要焦距為28.04mm的鏡頭。以上是以S35為例,至於Alexa或2/3英寸攝像機對應的倍率,題主可根據感測器尺寸自行計算。同樣道理,中畫幅相機的成像尺寸較135相機大得多。要產生相同的視角,各自需要不同焦距的鏡頭,因此一樣會有倍率的概念。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鏡頭都能用在所有的相機/攝像機/攝影機上,如Canon EOS鏡頭就無法用在廣播用2/3英寸攝像機上,這就引出了第3點。
3. 鏡頭與相機的匹配
鏡頭與相機的匹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如題主所說,像場是一個方面,法蘭焦距則是另一個。法蘭焦距長的鏡頭可以通過轉接環安裝在法蘭焦距短的相機上,但反過來就行不通了。二者相比,法蘭焦距則更重要一些,因為像場不夠大,至多導致圖像邊緣質量下降,但若法蘭焦距不匹配,根本無法成像。
Pentax 645與6x7兩個系統的法蘭焦距分別為70.87mm與85mm,而Canon EF的法蘭焦距為44mm。因此,EOS鏡頭在這兩款中畫幅相機上是無法使用的。
參考文獻[1] http://en.wikipedia.org/wiki/Flange_focal_distance[2] http://en.wikipedia.org/wiki/Image_sensor_format[3] http://en.wikipedia.org/wiki/Super_35[4] http://en.wikipedia.org/wiki/Negative_pulldown
推薦閱讀:
※索尼a72相機內設置的raw格式壓縮和未壓縮有何區別?
※秋天北京近郊有哪些攝影的好去處?
※在大多數微單都選擇aps-c畫幅的情況下,為什麼奧林巴斯和松下依然堅持4/3畫幅?
※請問佳能35 1.4L和適馬35 1.4應該選擇哪個?
※旁軸黃斑對焦的詳細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