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的目的是什麼?

土改大大降低了農村生產力,這顯然不是土改的真正目的。個人認為土改的目的有四,

1.徵兵、2. 逼農民交投名狀、3.撐戰爭經濟、4. 徹底控制農村


你們的思維模式是不是都是單線程的?

一群人說土改如何解放了農民,一群人說土改是控制農村的手段,為什麼就不能承認農民通過土改得到了土地,而中共通過土改控制了農村,這兩件事是同時發生的?

世界上的事有那麼非黑即白嗎?


瀉藥。當你明白土改的成功在哪裡,也就大致知道了目的。

目的——渴望達到什麼效果。 成功——最後取得什麼效果。

所以分析真實目的離不開討論成功。當然,不排除南轅北轍這種情況,但從後來並無糾偏來看,這種情況不存在。

以下為土改意義的探討。

蔣派理論家常常認為共產黨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搞了土改,用土地收買了泥腿子,又召集泥腿子中的年輕者護食,所以護食的狗打敗了有家有業的人。這種說法頗有市場,八九十年代充斥著台海對面理論界,而至今大陸也有人津津樂道於此。當然這明顯是不對的。

當下越來越多有識之士開始把共產黨的成功歸結到組織能力,因而看不清土改的意義,這是另一條歧路。
共產黨成功是在於強大的組織能力,但把土改和組織能力割裂開來看,說明對土改的真正意義分析不清楚。

說到土改,就不能不說李自成,按顧城的南明史、農民戰爭史,李自成的隊伍最堅決的執行了土改。
一是把土地平分給泥腿子。二是不收稅賦。三是依靠抄家拷餉為經濟來源。

分析這一土地政策,對泥腿子而言可謂是最豐厚的。各地農民歡欣鼓舞,心懷大順。遺憾的是,這種民心並未轉化成力量。猶如圍棋中的大勢並未轉化成實地。李自成從京城撤出數月不到而失去三省,並在這些曾廣受他土改恩惠的地域屢次受到襲擊,最後死於地主團練武裝之手。而共產黨的土改卻是能在短期內站穩東北,三年完成解放戰爭的關鍵(太祖語)。

所以要說土改真正的成功,絕不是因為簡單的把地分給農民,利用農民護食的短淺眼光來拉攏人。這是把複雜問題簡單化。要明白土改成功在哪裡,必須先看看共產黨的土改是怎樣的土改。我看了本條問題下所有答案,99%都是直接得出結論,基本沒有一個去探求共產黨的土改是怎麼執行的,和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分田地有何不同。連共產黨的土改是什麼都不知道,能知道他的成功在哪裡嗎?連共產黨土改成功在哪裡都不知道,能明白共產黨搞土改的目的嗎?必須從共產黨的土改是什麼樣子的入手,才能理清歷史的真實面目。

首先共產黨的土改並非是大包大辦。不同於李自成將大量部隊陷入這種工作,一時間各部拷餉抄家,逼死士紳無數,導致李自成40萬部隊帶到北平的只有11萬左右(顧城南明史),連劉宗敏部下最擅長野戰的6萬部隊也留在陝西搞土改(劉宗敏本人倒是跟著李自成去北平了)。共產黨的土改是依靠工作組進行的。由工作組在東北分赴各鎮屯指導工作。遇到地主武裝反攻,首先考慮的也是由當地土改獲利者+工作組武裝領導進行抵抗。這種模式一是節省了大量部隊投入到主戰場,更主要的是徹底發動起了群眾,組織起了群眾,在群眾和土豪士紳的鬥爭中鍛煉了群眾。

其次共產黨的土改非常注意建立基層組織。工作組每到一地,首先依靠發動流氓無產者對當地最富裕士紳進行控訴並斬首,震懾人心。樹立共產黨的絕對威信和權力吸引力。然後則建立流氓無產者+有經營意識的中農+年輕的貧下中農的三結合農會。以農會為工作執行單位去對其他士紳地主開展工作。這裡面好處有三。一是把矛盾轉化為農會與士紳的對立,在利用農會完成拷餉的同時,不引起士紳在輿論上的強烈反彈(李自成是闖王來了不納糧,可見只是李自成不好,士紳可以在李自成走了之後把賬算在李自成身上,繼續聯絡群眾讓群眾做奴才。而共產黨來了是指導群眾分土地,指導群眾斗土豪士紳,90%的人民都是對立面,怎麼去宣傳?天下皆賊說明士紳統治的很失敗呀!所謂君不君臣不臣則民不為民,可見共產黨改朝換代順天應人)。二是三結合的農會裡既有最革命的流氓無產者,也有善於經營能夠在大地主大士紳夾縫裡生存的獨立中農,更有年輕樸實的新一代貧下中農;以隊、組為單位進行組織整合。具備了各方面同傳統大士紳對抗的力量。三是通過批鬥遊街殺人,將士紳威信徹底打破,並讓農會的人意識到一旦不跟緊共產黨失去權威也會是同樣下場。

第三從各方面撕裂階層,不留下矛盾化解機會。共產黨並不怕農會和士紳矛盾激化。因為一旦占人口90%以上的農民組織起來,擁有財產和組織以及共產黨做後盾,士紳同農會對立是螳臂當車。怕的是農民短淺目光和小資產者軟弱性,一旦共產黨實力削弱或者前方對峙時,這些農民們屈服於傳統權威,在後方盲從士紳反正。所以必須形成士紳和農會徹底對立的局面,讓農會意識到自己同共產黨是一條船上的。這裡面具體措施不脫吳越所說的「越殺越仇、越仇越殺。」在大方向上則是無所不用其極地挑起矛盾。首先體現在分地上。共產黨的分地並不是立刻進行,而是在土改中期農會形成後,由工作組指導,農民公議按是否支持共產黨和家庭貧困程度(家屬參軍、加入農會積極程度,對農會工作支持程度、當前資產情況)進行土地分配。對富裕階層在剝奪其財產同時,不斷發動打土圍、掃堂會的行動,甚至利用流氓無產者對大士紳合家婦女人格進行侮辱。打著土改財富分配的旗號,反覆發起群眾運動,在群眾運動中加深階級矛盾,讓傳統的熟人人情關係無法彌合;並進一步去除昔日農村統治者的家族權威。利用土地分配這個大蛋糕,形成了農民圍著農會轉,農會圍著共產黨轉的基本事實。改變了農村原有基於士紳、宗族核心的同心圓組織模式。
其次體現在對部分開明士紳妄圖加入農會掌權的嚴格審核。共產黨從不否認自己能接納開明士紳——只要他們肯放棄土地。「拉攏部分最激進的,殺死部分最反動的,逼迫挾裹廣大中間派表態」這是共產黨起家的不二法門。(見太祖文集)但落實到具體層面,一方面大豎形象工程,二方面指示農會要對這些開明士紳嚴防死守。眼見農會吃香喝辣,而那些形象工程里的開明士紳甚至享受著以前大士紳都享受不到的榮耀。為了加入農會,軟弱多變反覆的中小士紳開始變的甚至比流氓無產者更革命,最後走到毫無退路。這從士紳內部有效的分化了群體,改變了千年以來士紳抱團的封建制。原有的大士紳層級聯姻中小士紳,通過家族層層控制農村的情況被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農民-基層農會-共產黨的層級結構,並且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層級明顯更扁平化更蜂窩式,公平公正度遠勝於血緣姻親的宗族制。
正因為共產黨的土改建立了農會這一基層組織,有效瓦解了傳統士紳制度,才沒有在三大戰役關鍵節點,在東北有限根據地里形成團練蜂起的景象。除少數與大士紳關聯的大股馬賊需共產黨派兵剿滅外,頑固派的反抗幾乎翻不起一點浪花。應該說,共產黨的成功的確是因為組織能力。但不能否認的是,土改作為最大的利益分配政策,僅僅有組織能力而無法得人心是不行的。共產黨的土改成功不光是建立起了農會,更主要的是樹立了農民跟農會走,農會跟黨走這一人心向背情況和組織架構。而這又不是單純的仁義寬厚可以做到的。可以說黨的土改是浩大的組織系統工程,考慮到了方方面面,在東北順利推行後不斷修正調整並推向全國;絕非李自成之流基於樸素階級觀發動的均田地免稅賦。至於分地護食之說更是無稽之談。


其實土改或者類似土改的運動,在封建社會無數次地出現。比如天朝田畝制度。而且,事實上,每次造反或多或少都要打這張牌,因此土地革命本身並不是一個多麼富有創見的行為。可以它說其實是造反的標準配置。

但是為什麼蘇聯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在這個問題上卻有分歧呢?因為中國太落後,落後到幾乎沒有工人階級。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馬克思也好,列寧也好對於這種幾乎還是農業國的地方該如何革命,甚至是否能夠通過革命實現共產主義都是沒有論述的。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共產黨把幾千年造反的經驗,土地政策和馬列主義結合了起來。提出了新的革命方式,最終取得了革命成功。這便是中國共產黨的獨創。

最初的時候,土地改革(打土豪,分田地)其實是為了爭取革命的勝利。本質上說,當時的領導人也未必十分清楚的意識到土改還有其他的意義。因為當時,地主,富商,資本家,買辦幾乎都團結在國民政府哪裡,想要取得革命勝利只能依靠農民,因而提出土改政策。

但革命勝利之後,問題也就來了。如我前文所說,中國自古的歷次起義造反,無不伴隨著土改政策。可是幾千年下來,國家依然在原地打轉轉。生產力沒有得到任何形式的發展,上台的政權好像只是清除了過剩的人口,然後按動下個循環的開關。

而中國共產黨的革命卻取得了不同的結果,這是因為共產黨的政權把獨立自主地發展生產力。作為目標。而土改政策,加速了生產力的發展。

這裡我需要引入一個蜜蜂和蒼蠅的模型,

如果把蜜蜂和蒼蠅同時放到一個玻璃啤酒瓶里,那麼蒼蠅往往能夠最先飛出來。並不是因為蒼蠅知道瓶口在那裡,而是因為蒼蠅會亂轉,最終能找到出口。而蜜蜂卻會認準某個方向一直飛,如果那個方向不是出口,那麼蜜蜂將一直困在酒瓶里。

在這個模型里的蜜蜂和蒼蠅其實跟集權和民主有相似之處;當世界各地的生產力,科技比較均衡的時候,如同蒼蠅一般的民主更加有可能找到瓶口,也就是爆發科技革命。因為民主制度導致整個社會沒有那麼強的方向性,在亂撞的情況下極有可能撞出瓶頸。但是當世界發展極度不均衡,落後的國家已經明確地知道要往哪個方向去追趕。集權的制度如同找到了瓶口的蜜蜂,則能夠更快地突破瓶頸。因為蜜蜂不會打轉,會調用一切力量往一個方向拚命飛。

中國的土改恰恰就是在中國遠遠落後於西方,並且已經確切地知道要如何縮小差距的前提下進行的。所以土地改革最終使政府獲得了更多的資源,減小阻力,全力進行工業化,縮小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

因此,我始終認為,民主也好集權也罷,並不存在一個完美的制度,適用於一切場景。土地改革的初衷是實現共產主義,但回頭來看,它其實真正實現的是加速了農業國的工業化進程。很多時候,很多事都是誤打誤撞的,只有回過頭才能看到其合理性。

那麼接下來的問題就來了,未來大政府是否還有優勢呢?

我的答案是:依然有,而且優勢還很大。

人類的發展,總體上來看是一個有序的過程。但是偶爾會有無序和混亂。如果仔細研究歷史就會發現,在耕地面積相似的情況下,中華帝國在古代養育了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人口,就代表了更強的生產力。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大政府在構建大工程上有著先天的優勢。興修水利,調糧賑災,抵禦外敵,在生產力沒有代差的情況下,大政府的大工程有著先天的優勢。事實上與我們目前的一些觀點相反,中國朝代的滅亡並非是因為專製得太厲害,恰恰是因為不夠專制。東漢末年,皇帝根本就是個傀儡,就算是靈帝,桓帝,其實不得不藉助外戚和宦官來對抗地方豪強。唐末割據,明末黨爭,國家的破亡並非因為力量不足恰恰是因為大政府無法調集和使用力量。而且,在西方,民主跟暴民政治也是一直聯繫在一起。雅典的選民把帶領他們勝利的將軍流放,是臭名昭著的暴民政治。

因此,在工業革命前,中國在大政府的作用下一直處於領先的地位。大政府更加穩定,更加有效,更加能夠促進生產力其實是一個上千年的常態。

當然,工業革命改變了一切的規則。這一波工業革命,讓西方的文明得以大發展。相對民主的制度,導致了更多的嘗試和冒險,最終突破了瓶頸。反過來,認準了一個停滯方向的大政府被反超和鄙視。

但這並不是一個常態,事實上,從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中原大政府就不斷地接受著來自各種外來的文明。而一旦吸納成功,整個帝國就會脫胎換骨。封狼居胥的霍去病手下很多就是匈奴人。漢王朝用了跟匈奴一樣的戰法,騎兵去征討匈奴,並且用遠勝於對手的後勤,物資,和軍隊數量,徹底擊垮了匈奴。

如今的世界,跟古代不一樣。十八世紀,一個電工學徒就可以憑藉自學成為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但是自進入二十世紀以來,再也沒有人能夠憑藉自學而成為學術大師。這並非是因為現代的人智力不足,而是因為取得科研突破所需要的成本越來越高。

一次物理實驗,需要大型對撞機,需要良好的控制系統,需要理論家,需要計算機模擬...而這一切需要幾百甚至幾千人進行協作。小作坊式的科研,越來越只能在邊邊角角上,得到一些無關緊要的結果。

現階段的科研或者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的巨量投入使得規模成為一個不可逾越的門檻。這個時候大組織所展現出來的優勢就極為明顯。普通百姓寧可多買一輛車,也不會願意把錢捐給政府來搞空間站。所以當這些選民手裡有了選票,他們就不可避免地會選擇那些更加「務實」的政客。然而,科技是最終決定優劣的關鍵,是下金蛋的雞,殺雞取卵後,又哪裡能夠繼續發展呢?

當中國的大政府正在航天,超級計算機,新能源,量子通信,量子計算機上擴大投入的時候,美國政府卻在糾結著移民政策,變性人的權益和總統不負責任的言辭。我不認為集權就可以一直有效,但至少在人類下一次無序的巨變前,我們必須要承認,只有集權的大政府才能有足夠的能力突破規模瓶頸,推動生產力的大發展,迎得下一次科技革命。


工業化。

不是看農民可憐才救的農民。是因為農民有潛在的力量。


土改是以暴力為基礎的財產重新分配。

現在要房改一樣能改,軍隊警察暴力機關公務員體制內住公房。

所有私有產權不承認,重新沒收分配,不服的財產沒收,坐牢,槍斃。

而且可以把無房的組織起來,批鬥有房的,參加的人能分有房人家裡的財產,你想想群眾的熱情會如何?

知道文革為什麼能發動起來了吧。

暴力背書的財產分配之後,直接的結果是以前下層的生活得到改善。

民國時候的農村貧富差距已經到了相當程度,大部分窮人是真的活下去都不容易,有人來分財產,給土地,生活立即改善。

雖然有賦稅,但是綜合下來還是賺的,提供暴力的組織立即被認同。

分財產當然不會和風細雨,必然有衝突。分到手的怕反攻倒算,被分走的懷恨在心。

徹底解決問題就要肉體消滅。最好滅九族無人報復,血仇就有了。

消滅不幹凈,跑出解放區的就要組織還鄉團。國軍打回來,把分財產的人抽筋扒皮。

分到財產的窮人就一定不能讓國軍打回來,回來算賬,就要參軍支前。

解放戰爭時期,這種循環限於農村。

曾經有農村搶出甜頭來,有農民打著土改名義進城搶工商戶。說工商戶是以前的地主,但是很快被制止了。

因為工商業廢了,經濟就廢了,農民搶完了不能生產,搶地主以後他們能種地,搶工商戶可不行。

工商業是以後社會主義改造才解決的。

土改說難也不難,貧富差距通常是存在的,打破原有社會規則,給蛋糕,就有人干,前提是你提供暴力保障。


這麼多答案,大部分人都壓根沒有好好學一下中學歷史或政治。最基本的一個概念很多人都忽略了。

我們常說建國推翻了三座大山。哪三座?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舊社會中國人被剝削的情況多了,為什麼這三座大山被單列出來?因為這三個是從根本上杜絕中國發展空間的。這裡的土改,推翻的就是封建主義這座大山

封建主義為什麼該被推翻?因為此時已經進入工業時代,傳統的封建地主階級已經成為反動階級,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在傳統的土地結構中,地主掌握著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從而將財富集中在自己手中,使得工業化缺乏資金;同時,封建生產關係下,農民對於地主屬於半依附的人身關係,勞動力無法順利流入工業生產中。而缺少了資金和勞動力,工業生產就缺乏原始資本,無法順利進展。

衡量一個社會制度是否進步,要看其是否能夠適應並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封建主義此時已經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所以理應廢除,廢除的方式就是土改,徹底打倒地主階級,將土地財富積累,將農民的生產力解放。為新中國的迅速工業化鋪平道路。

至於說中國為什麼選擇土改而不用贖買方式,看看國民政府時期的情況就知道了,國民政府再大陸不是沒想過改,二五減租之類方案也推廣過,結果壓根無效。原因在於中國封建勢力過於龐大,而中國的物質積累非常貧乏,根本沒有可能做到贖買的物質基礎。後來憑藉大陸帶去的金銀和日據時期留下的工業基礎,才在一個台灣島完成了贖買式土地改革。可惜,中國大陸不僅沒有足夠條件,國際社會也不可能給中國足夠發展的時間。此時迅速土改,推翻封建主義,解放生產力,讓國家快速工業化,才是符合國家利益和廣大人民利益的行為。


我認為共產黨人沒什麼好扭扭捏捏的

土改的真實目的

就是要把敲骨吸髓又百無一用的地主階級消滅掉

並且實踐證明,消滅了地主,廣大人民群眾腰不酸背不疼,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

題主不滿意,找還鄉團告狀去呀?


迫使農民交投名狀,秦暉的文章已經講很清楚了,參見秦暉:土地問題的歷史與現實_愛思想。

一種流俗之見是,大陸土改本身無法和平完成。這種情況下,一旦有人列舉民國台灣贖買制土改彭勁秀:實現農民、地主雙贏的台灣和平土改,往往就不乏有人辯稱之所以無法像民國台灣那樣是因為大陸的農村基礎不同而無法搞和平土改。那麼不妨來看看TG當年實行的一項鮮為人知的政策:TG曾經在戰後出於統戰民盟的需要而實行過一段贖買制土改(這段歷史相對來說知道的人不多),抗戰勝利後中共嘗試有償徵購地主土地【2】--黨史頻道-人民網,至於是否成功參見TG自己的報道(以免有好事者說我用國府宣傳不算數)

尤其注意TG自己親口肯定了贖買制土改對農村建設的重要意義,:

地主也每人保留了至少九畝土地。其結果,「確實達到了發動廣大群眾,使所有無地農民得到了土地,不損害富農、中農基本利益與照顧了地主,加強了群眾組織與健全了村鄉政權」。

……1947年2月8日,《中共中央關於陝甘寧邊區若干地方試辦土地公債經驗的通報》中指出:

最近在陝甘寧邊區若干地方試辦土地公債結果,證明這是徹底解決土地問題——最後取消封建土地關係與更多滿足無地、少地農民土地要求的最好辦法之一。」

陝甘寧邊區有償徵購地主土地試點的成功,使中共中央認為「用公債徵購土地分給農民的辦法,很可在各解放區採用」

暫且不論TG嘗試搞這番贖買制土改的真實用意是為了統戰民盟,以上內容至少可以看出試點取得的成果和當時的宣傳恰恰有力說明了地主和農民不像原教旨共運宣稱的那樣存在你死我活的階級矛盾。到頭來TG之後以戰爭緊迫為由取消了贖買制土改並再也不提這段「佳話」,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以至於令人聯想到《歷史的先聲》中某些段落?


有幾個關鍵性的數據是討論中國大地上土改所必須了解的,也是回答「地主招誰惹誰」問題的。

1949年,中國人均耕地已下降到3畝,農業人口人均耕地不到4畝;

1949年,中國全國平均糧食畝產為70公斤,而在此之前全國平均糧食畝產從未高於100公斤;

1950年,農業直接稅占國家財政收入的39%;而在此之前,如果包括各種雜捐、厘金、間接稅等,農業相關稅收要佔國家財政收入的4/5以上;

土改以前,全國平均地租為收穫物的5成。

如果,當年中國的農村真如某些人描述的一樣是一片田園牧歌的祥和。如果,當年中國沒有耕地日削月瘠的危機(1974年人均耕地下降到2畝)。如果,當年中國能有殖民地、對外掠奪獲得工業化所需的龐大資金和原材料……如果……我們慢慢等待地主階級在工業化的衝擊下轉化為工商業主和農場主也無妨,但是,這只是如果。

農業人口人均耕地不到4畝,平均畝產不到100公斤,繳納皇糧國稅後,還有高達收穫物5成的地租,這才是真實現狀!

公平地說,地主並不是元兇首惡,在外國經濟掠奪、戰亂、苛捐雜稅及自然經濟的低效率面前,他們是受害者,同時也是幫凶。有興趣可以去查找「減租減息」或「三七五減租」的資料,而且就是這個抗戰時土鱉推出的妥協政策也受到了部分地主的抵制,因為他們的日子也不好過,在當年也遠談不上富足。但是對佃農而言,地租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巨石』」。

如果用房租類比就相當於如今在成都交了房租後一家人每月就只有不到500元了。在這樣極為沉重的負擔下,稍有災病不測就是死路一條。

「如果貧富的差距就是生死之別,即使是貧富差距不那麼明顯,也會構成最嚴重的問題。」(註:黃仁宇:《黃河青山》,張逸安譯,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第291頁。)

四億多無地或少地農民對生存的渴求,出於本能的平均分配土地要求讓中國農村實際上已經成了一個巨大的燃燒的火藥庫,土地革命是迫在眉睫,勢不可擋。

農業社會中地主階級在農村對土地、財富、勞動力的壟斷性佔有,及其與自然經濟的相互依存,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在這一階級存在的情況下進入工業社會,這是地主階級的原罪!

既然我們沒有時間等待它消亡,就只能把它消滅,別無它途。

有的人也說了,大陸土改應該學習台灣,人性化一些。

對此,呵呵……看了下面你會毀三觀的。

參考台灣經驗和《耕者有其田法》,大陸以贖買全國2/3耕地約9億多畝,贖買價為(耕地2。5倍年產量×平均單產70公斤)計算,再以官方匯率2。227和每斤糧價0。06元人民幣計算,共需約1。6億噸的糧食,或約80億美元,或約180億人民幣!或超過100億億元的金圓券(以每石糧價4億元金圓券計算)!

請注意,土改前平均地租為5成,耕地2。5倍年產量的贖買價僅相當於土改之前5年的純收益。

如果要真正的和平贖買、和平土改,就必須有較合理的價格——20年的年產值,這至少需640億美元!

而1952年中國GDP不過679億人民幣,財政收入174億人民幣,按官方匯率2。227分別摺合305億美元和79億美元。

台灣席捲全國資一島,以運台黃金為台幣準備金穩定幣值,以人均165美元的美國無償經援、遷台工廠和沒收的日企為支持才完成了土改,如果以大陸數十倍於小島的規模,國府有這個能力?

更何況,台灣的土地改革絕非某些人所想像的「和平」,所謂的「公平價」僅為耕地2。5倍年產量(土改之前5年的純收益),而且其中7成是土地債券(年利率為4%,在10年內分20期償清本息),3成是公營企業的股票,一分錢現金也沒有!

如果你有一間年收租金2萬元的門面,國家宣布用3萬元的聯想公司股票交換,外加每年付8000多元,共付10年結清,你願意嗎?

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如果蔣介石在大陸時和台灣一樣搞土改,上午頒令,肯定下午就去見孫中山彙報他的《耕者有其田法》了。

1928到1929年張靜江在浙江省僅僅推行「二五減租」剛提到「贖買、土改」,就導致大量國民黨基層黨員被地方士紳武裝槍殺,鄉村黨部被搗毀,土改專員被刺殺甚至武裝叛亂,以其老蔣欽賜的「革命導師」身份也只好悻悻作罷。不要告訴我台灣地主比浙江地主覺悟高,更熱愛民國政府。

幸好台灣人民剛經過「二二八」的洗禮,幸好是由六十萬果軍看守著不到千萬的「國民」,最關鍵是,幸好果軍軍官和國府官員都沒了土地,而且他們還有槍,刮民黨的節操嘛,你懂的。

所以,陳誠下令:對反抗「三七五減租」的地主,即抓送警備司令部以軍法審判。他在台中視察「三七五減租」情況時,曾公開宣稱:「搞『三七五減租』,我相信困難是有的。但誰要反對就來跟我講,調皮搗蛋不要臉皮的人也許有,但是我相信,不要命的人總不會有。」

是不是很人性化?是不是很高大上?這些話可比土鱉土改那些人有水平得多了。

「三七五減租」就已是「調皮搗蛋不要臉皮」,到1953年1月《耕者有其田法》執行時,要財「不要命的人」就更多了,只不過他們「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呼聲都淹沒在了1949到1956年最為血腥的槍聲之中,在當時和後世被國府以「共諜」等各色名目掩蓋了,成就了台灣土改「和平的圓滿收官」的神話。

一群地主,在家鄉被果黨強行剝奪土地之後,又到異鄉以「***」的名義,把另一群地主的土地強行剝奪了,這算一種黑色幽默嗎?

據說,現在台灣的綠營,有很多就是那時候地主後代,難怪他們如此恨果黨。

台灣的土改,成功確實是成功,「和平」卻未必!而從它的成功基礎來看,它這個「典範」恐怕全世界也沒有誰有條件學習吧。

以上所述,是中國兩岸兩黨土改的情況。那麼,中國是否是特例呢?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是否有所不同呢?

答案是,沒有不同。所有殖民時代終結後的後進國家,或稱後發國家,在進行工業化的初期,都進行了大規模的土改,併產生了幾乎相同的社會效果。


這個問題,我倒是要同意小兔:土改的目的是什麼? 的判斷。

土改的真實目的

就是要把敲骨吸髓又百無一用的地主階級消滅掉

這才是最接近當時某集團的真實想法的。雖然我當然不能同意他對地主的判斷。

至於題主說的什麼徵兵,交投名狀,控制農村一類,都是其後附帶的效果。

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首先是一個意識形態運動。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從他們的理念出發的。

在他們的意識形態裡面,富人就是壞蛋。地主更是剝削階級中的等而下者。

不消滅只是因為時間未到而已,而不是什麼他們不想消滅。

他們認為這麼消滅地主,農民肯定熱烈擁護。

雖然在任何民選國家,農民們(包括印度這樣窮的噹噹響的國家)都從來沒支持過他們這一套。不過一點不妨礙他們自high。


印度就沒經過土改,印度農民和中國農民的差別是看不到還是咋的?

印度現在近30%的土地集中在2%的人手裡,70%的農民少土地或無土地。

印度農民每年有13000—18000自殺,其中破產負責佔大多數原因。

農民破產負債?以現在中國人的觀念可能想都不敢想,農民怎麼會負債,難道不是種多少糧吃多少米嗎?

印度沒有土地的農民是租土地種,錢不夠付租金,自然就借債付租金,一旦天災人禍,收成不好,那就是利滾利,能逼死人的。

在中國,一個大學生網貸導致自殺的新聞,引起的轟動。

這種事,每個小時都在印度農民里上演


如果各位是閏土,多年以後和魯迅再見,是希望能歡快的叫他迅哥兒,還是凄慘恭敬的喊他老爺?

如果各位覺得自己是迅哥兒,我只能建議重修統計學。


把所有的地主要麼殺死,要麼弄成小農,一次性徹底消除與地主在私有制/公有制/國有化三條道路上的合作前提。

暫時滿足大多數農民個人對土地佔有的慾望,獲得他們在兵源與財力上的貢獻,提供打贏內戰的保障,為中共建立政權創造支撐。

相當具有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色彩。


讓題主現在能夠上知乎,而不是作為佃戶作長工


國共兩黨在大革命時期,都把土地革命當作自身的使命,也是最重要的政治任務,直到四一二蔣介石叛變革命。可以說在二十世紀初,土地革命是所有中國有良知的精英的共識,解放戰爭時期的土改只不過是這一歷史任務的收官。

全國性的土改可以說是被迫推遲了二十年。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反圍剿失敗和抗戰時統一戰線的需要。

至於為什麼一定要進行土改,在毛選第一卷,《湖南農村調查報告》,節選如下:

「據長沙的調查:鄉村人口中,貧農佔百分之七十,中農佔百分之二十,地主和富農佔百分之十。百分之七十的貧農中,又分赤貧、次貧二類。全然無業,即既無土地,又無資金,完全失去生活依據,不得不出外當兵,或出去做工,或打流當乞丐的,都是「赤貧」,佔百分之二十。半無業,即略有土地,或略有資金,但吃的多,收的少,終年在勞碌愁苦中過生活的,如手工工人、佃農(富佃除外)、半自耕農等,都是「次貧」,佔百分之五十。這個貧農大群眾,合共占鄉村人口百分之七十,乃是農民協會的中堅,打倒封建勢力的先鋒,成就那多年未曾成就的革命大業的元勛。沒有貧農階級(照紳士的話說,沒有「痞子」),決不能造成現時鄉村的革命狀態,決不能打倒土豪劣紳,完成民主革命。」

這樣一個農村現狀,不土改行嗎?七成的貧農,對於他們來說,這個國家簡直就是地獄。


只要地主階級存在一天,中國就無法實現工業化。至於說什麼「土改後,TG控制農村、佔了經濟優勢」,這些都是直接結果。長遠來看,消滅地主階級才能發展經濟。對地主來說,用爛番薯給佃戶發工資肯定好過支付鈔票、買五險一金、購置機器設備並支付維護費用。任何技術進步對地主都沒有吸引力。

同時,地主階級和佃戶之間有著極強的人身依附關係,還通過出租土地使用權進行地租剝削。這既導致了農民沒有自由,無法選擇工作也導致農民普遍赤貧無力消費任何近現代工業企業生產的消費品。

中國古代逐步形成了皇帝、文官階層和農村地主三分天下的政治格局。朝廷默許地主利用宗族勢力把持縣下大量權力,同時地主又利用宗族私刑控制族人,成為了隱形的政府幫朝廷統治。作為好處費,地主在自己的家鄉裏不受法律制約。這首先導致農村完全沒有了法治環境和契約精神,坑外鄉人沒商量,資本主義如何發展?同時地主還可以依賴這個優勢惡意放貸,將農民變成半農奴甚至是完全的奴隸。

基於以上幾個因素,地主要保住利益,還需要擴大自己的經濟力量。那麼土地兼并不可避免,即便一部分地主懶得買地,自然經濟的小生產屬性也決定了,小規模的自然災害、疾病甚至只是因鬥毆導致殘疾,都會使得赤貧的自耕農破產。這種情況下,農民只能賣地,土地就向極少數人手中集中。這個過程中,貨幣不會用於投資、開發技術或是拓展新市場,而是用於單純是買地。

當農村變成地主的獨立王國後,必然讓基層治理成為泡影。絕大部分的封建王朝沒有幾個能真得讓地主交稅的。沉重的稅負然而是赤貧的自耕農在承擔。結果必然就出現了王朝周期律,只要自耕農少到一定地步,朝廷財政就崩潰了。

所以,發展經濟所需的勞動力被地主佔有;資本被地主囤積;地主的盤剝消滅了內需市場;地主又把持了絕大部分土地。這還怎麼發展?!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