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後身體疼痛,是繼續健身還是等不痛了再繼續呢?
前兩天想著鍛煉一下身體,於是一股勁做了七八十個仰卧起坐,現在肚子(外部雞肉)疼的直不起腰來。請問這個時候是等不疼了繼續鍛煉好呢還是不用在乎疼痛繼續堅持呢?
健身鍛煉中,疼痛是少不了的一件事,訓練過程中突然出現的劇烈疼痛,大家都知道是身體受了傷,會毫不猶豫的求助醫生、教練,但對於鍛煉後休息時的隱隱作痛呢?
面對這種疼痛,人們常常會陷入兩種誤區。一種是堅持輕傷不下火線,忍著疼痛繼續原來的鍛煉強度;另一種則是因噎廢食,在本可以鍛煉的時候借口受傷而偷懶。
前一種固然精神可嘉,但堅強不等於愚蠢,這種莽撞的行為有可能加重原本的小傷,以至於最後不得不休養更長的時間;後一種則消磨了鍛煉者的意志力,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話,別說進步,能不能維持原來的訓練成果都不好說。
正確的方法是學會分辨「好」的疼痛與「壞」的疼痛,對「壞」的疼痛通過康復訓練消除潛藏的損傷,從根源上消除疼痛。
為什麼鍛煉總會有疼痛?
痛覺(pain)是一種與組織損傷有關的不愉快感覺和情感性體驗,它由分布在身體各處的痛覺感受器感知。運動過程中,肌肉組織的代謝變化(如供氧不足產生乳酸引起H+濃度升高),組織受到損害釋放的致痛物質(如細胞破損釋放出K+),以及動作產生的機械牽拉等均可以興奮痛覺感受器,產生疼痛感。
為什麼會隱隱作痛?
人體的感覺可以分為軀體感覺(somatic sensation)與內臟感覺(visceral sensation),軀體感覺又可以在分為體表感覺系統和本體感覺系統。體表感覺系統由皮膚、淺層脂肪組織和淺筋膜的感受器構成,本體感覺系統則由肌肉和深筋膜的感受器構成,在兩者之間作為分界線的是幾乎不存在神經感受器的深層脂肪組織。
本體感覺系統雖然比內臟感覺系統敏感,但還是不如體表感覺系統準確(預防針沒有皮試針痛)。當疼痛是由本體感覺系統中深筋膜、肌肉、關節和肌腱等組織內的痛覺感受器感知時,表現的就是一種定位不是非常明確的脹痛或者鈍痛。
「好」的疼還是「壞」的疼?
1.位於肌肉的瀰漫性酸痛
這種疼痛一般是「好」的疼痛,這意味著鍛煉強度足夠,在疼痛的程度不是非常嚴重或者疼痛感明顯在一天天好轉的情況下,並不需要特別的處理,繼續遵循原來的健身計劃,交替著鍛煉不同部位的肌肉即可。
但如果肌肉的疲勞感、酸痛感長期存在,鍛煉成果停滯不前,就需要考慮鍛煉過度的可能,這時候應該通過調整飲食、睡眠時間(盡量每晚7-8小時)、鍛煉強度、鍛煉頻率、鍛煉時間來保證營養與休息充足。
2.韌帶、肌腱與關節的疼痛
當疼痛是局限在關節周圍甚至關節內,表現為撕裂感、牽扯感,而且運動會加重時,就很可能是「壞」的疼痛。這些結構因為血液供應比較差,損傷恢復起來相對緩慢,沒有完全恢復的損傷會在運動受力、血供不足時產生疼痛感。對此,一方面仍然可以繼續參加不需要受傷部位參與的鍛煉項目,另一方面也要專門針對疼痛部位進行康復訓練。
康復訓練既要在無痛無負荷的情況下恢復關節活動範圍,避免纖維粘連;也要從小負荷到大負荷地加強局部肌肉鍛煉,增強關節穩定;最後還要注意恢復局部的本體感覺。具體內容可以看看專欄之前寫的一些文章,還有最近開始準備連載的美國運動醫協會的學習心得。
換著練啊,腹部疼胸背腿不疼啊,所以鍛煉要有規劃,一般肌肉三天左右就恢復不痛了
對的,正確的訓練,持續的訓練,多練幾次就不會了,但說實話,說起來我也是挺變態的,我喜歡這種酸痛感覺,超級有feel,我已經好久沒這種肌肉酸痛了~
應該看是什麼疼痛,如果是酸痛那就沒啥關係練練就好了或者實在難受買個可以緩解疼痛的東西緩解緩解舒服舒服,如果是傷到了那得去看醫生。長時間不運動最好不要太劇烈運動也不要一次性運動太長時間,否則很容易受傷
1、繼續鍛煉,練不痛的部分。
2、同時,要用泡沫軸放鬆酸痛的肌肉部分。推薦閱讀:
※如何提高對疼痛的耐受力?
※怎樣教會零基礎運動者一門技能?先講概念還是先實操?
※為什麼玩彈弓往往被認為是幼稚?
※我們應該如何紀念互聯網自由文化運動先驅亞倫·斯沃茨 Aaron Swartz?
※大家會對主隊一直支持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