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這句話矛盾嗎?

說出這句話的同時,已經把講話者定位在「為人師」的層面,這豈不是自己罵自己嗎?


其患在「好」,而不是在「師」。講得是心態不是角色。

人都喜歡通過指導別人而獲得成就感的那種喜悅,長此以往,就會培養出一種自我優越感,覺得自己高高在上,覺得自己是對的,別人是不對的,只看到別人的不學習而忽視了自己的學習,忽視了自己也應該努力,謹慎,奮鬥,超越。

而且這也是一種資格,好為人師者卻不一定能為人師。


【好】為人師之所以好只是將助人作為使自己顯得優越的工具罷了,即使是所謂大師也有這樣的心態,演技派大師馬爾克斯寫的那封矯情做作空洞的告別信里的一句話很好的闡釋了這樣的心態。[ 我明白,一個人只有在幫助他人站起時才有權利俯視他。]


我覺得這句話是在中國的大環境下說的


幾位的答案都很精到,確實,患在好,不在師。

凡人多好為人師,而聖人皆善為人師。好為人師者,是以自我為中心,利己。善為人師者,以他人為中心,利人,這是本質上的差別。

自古有話,不求不助,醫不叩門。扁鵲見齊桓公,大致也是這意思,桓公不信,諱治忌醫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我想與扁鵲平日里的行為方式也應該有關係,否則,如果桓公對他有足夠的信任,是不會明知要死也不治的。

另外,善師人者,本身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踐行者,首先得到別人的尊崇,後而得信。好師人者,多是嘴皮子上的功夫,自己做不到,就算你說的再正確,別人看不到樣本,如何能信?這延伸到對子女的教育上,大概也是同樣的道理吧


不矛盾。這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補充:已所欲,亦不施於人。


明顯不矛盾,這句話是孟子說的,孟子也是有著極大的自信才能說出這種話。當然了,他說出這樣的話,我們也得服。所以這句話引申一下就好理解了:

  • 小人之患,在好為人師;聖人之患,在不好為人師。

孟子說這句話,自然是說給我們聽得,對於專業不精、思量不足的人,自然是不配為人師。

後一句是我自己加的,感慨於許多知乎「聖人」們被「小人」們氣走。自己想一下,聖人為師和小人為師的不同吧。


從不嚴謹的語言習慣角度看,這種結論式的語句,往往本身就是一種以之「師」人的教條,但它不矛盾在於,有一種偉大的批判叫「自我批判」。


話是對的,人總是想教導別人,卻不知人是本能的拒絕接受別人的意見,接受了他人的意見這等於直接承認自己不如他人。如此以來,為人師者就危險了。尤其是對自己的領導指手劃腳,這就死定了。


  1. 對這句話,我個人的理解是人應當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美德。如果總是自以為是,則會止步不前,或者貽笑大方。

  2. 這應該是不矛盾的,因為這只是在表述一句道理或者個人經驗,不代表「為人師」,而且「好」字表明是經常性、習慣性的,那就更談不上了。再者,古人講究一日三省,這句話完全也可以當做是自我告誡。

  3. 這種話類似很多廣為流傳的名言警句,個人認為是特定情形下說給具體人群聽的,沒必要用嚴謹的邏輯去考究。諸如「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之類,你也不會去考證為什麼是1:99而不是2:98,說出來無非就是給需要的人以激勵。


這正是沉默大多數的來源呢。找到了中國文化中有毒DNA啊。對於個人來講孟子是說對了。但是在今天的社會。這樣信息技術無限對等條件下。已經不合適了。很多時候我們的沉默都成了罪惡的幫凶。


這句話的重心在「好」字上。

而勸告人家一句話不能算自打嘴巴~


這句話是出自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文中柳宗元是用來自省,難道就是題主說的罵自己?

對別人說的時候,正如@張泊遠說的,「其患在「好」,而不是在「師」。講得是心態不是職業。」 學了幾天象棋,看見別人下棋,就在邊上指指點點,這叫好為人師。邊上圍觀者A告訴你「觀棋不語真君子」。那A是在罵自己說話了嗎?

所以,我認為不矛盾。


人之患在於好為人師——知乎看時間長了有感(自省)。


說「好為人師」是一種毛病,那說話者肯定很想讓聽者接受自己的意見並且反省改正,這就是好為人師。但為了人際關係的和諧,不應該說 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的人本身也好為人師,因為這是誅心之論。


感覺這句話並沒有把講話者定位在「為人師」的層面。地位平等(比如同學之間),也能互相批評指正,提出建議的吧。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我覺得這句話並沒有指明講話者是從為人師的角度出發的,從為人友的角度也解釋得通。

樓主覺得是悖論,是已經先入為主了。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