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文和科學哪一個更重要?

莫言奪得諾貝爾文學獎,有人說,要是中國籍(且政府承認)的某個人得了諾貝爾科學獎中的某個獎項,那代表了中國科技的真正進步,能切實體現中國的科技創新、拉動GDP,意義比文學獎大得多;也有人說,文學獎代表了一個時代思想和觀念的進步,代表著一個民族的語言被世界認同和在前進,其帶來的深層的社會影響遠遠超過自然科學的意義。

中國的官方,至少在我看來,是更偏重於自然科學的。比如「千人計劃」,大多數為理工科的專家,而實際上我們人文社科落後西方的程度絲毫不必自然科學落後的程度低。這取得了成果,但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如「信仰」。

對象可以是全世界,也可以是中國,可以指過去,也可以指現在和將來。同樣歡迎中立的立場,但請闡述理由。


人文讓我們仰望星空,科學讓我們腳踏實地。


今天,澎湃新聞網發布了這篇長文:

吳軍:用所謂科學結論趾高氣揚否定一切文化,本身就不科學

在這篇長文中,吳軍博士初步談到了這樣一些問題:

1.對於理工科的學生來講,科學和技術常常被看成是一種世界觀,並且是高出其他東西對生活的詮釋,而人文精神則常常被忽略,而後者恰恰是成為未來社會精英乃至世界的領袖的必要條件。科學中閃耀著人文之光,然而科學的祛魅功效是否也深深地刺傷了人文?當人們為科技的進步自我膨脹時,我們該怎麼定義這個時代的人文主義,又怎麼在科學和人文中找到一個平衡呢

2.理科和工科學生應該如何進行自己的職業規劃?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吳軍老師在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幾個月前,我們有很多高中的同學聚會,大家畢業正好30年了,而我們的孩子要開始上大學了。我私下裡做了一個統計,這個結果可能會讓大家感到震驚,那就是30年後,按照今天的標準來看,個人的成就,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居然和高中的學習成績無關,甚至和上了哪所大學也關係不大。我們一個班上,學習倒數前十名的人,他們有的成為了IT行業的業界領袖,有的成為了對中國建設貢獻最大的建築師,這些人,絕大多數今天對社會的貢獻都非常大,他們的平均成就要超過這個班上的平均水平。而另一方面,當年這個年級被認為是各方面全面發展最好的幾個學生,今天的成就僅勉強達到大家的平均水平而已。這裡面根本的原因在於,今天的社會和30年前的社會完全是兩個社會。世界發展會越來越快,在農業時代,多少代人生活沒有變化的社會不會再有了。因此,下一代人的教育需要和上一代不同。」

願有耐心閱讀長文的諸君各自受益。


其實人文和理工都很重要。

這個世界是理科生建立的。也是文科生毀滅的。

無論是黑暗的中世紀。還是三年困難時期。以及民族主義。這裡面都有文科生的身影。理工科強於操控自然。而文史哲則善於操控人心(特別是沒受過教育的人的心)。

目前人類的主旋律是和平和發展。所以理工科更吃香一點。一旦人類的主旋律變為了階級鬥爭。打砸搶燒。那麼顯然是人文更重要啊。


這題就不吐槽了。

人文和科學這東西太尷尬了。說點事兒吧。

我曾經幻想過兩個場景,一個是人類的生活被機械式的科技所代替,人們從未想過自己為什麼活著,為什麼而生存,又為什麼每天日復一日的做著這些無聊的事情。但是我看到,這樣的社會是如此的死氣沉沉,沒有一絲活力,那這樣的社會還是人類的社會嗎。其實這是機械唯物主義者的社會,在《美麗新世界》也有過類似的描寫。接著是一個原始的部落社會,人們生活在同野獸爭鬥的社會中,時時刻刻都面臨著死亡,殺掠與飢餓的威脅。人們開始崇尚神明,希冀寄託與信仰,但從未想過如何改善自己如今的生活。很快人們在同洪水猛獸的爭鬥之中敗下陣了,人類的滅亡變得如此接近。

好了,以上兩者的YY其實是科學和人文社會兩極化的表現。但我無法確定事實是否真的如此,或許第一個科技極端人文缺失下應該是幾個氫彈原子彈直接把人類給滅了才對。額(⊙o⊙)…

下面進入正題吧。

我想問一下,科學是什麼,人文是什麼。很明顯,科學是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人文是重視人的文化。那麼兩者真的有可比性嗎,如果說真的,我敢說在人類的社會下,人文才是核心。我就忽悠一下大眾吧,人文,這裡說的是藝術形式下的人文。藝術可以反映當地社會生活,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意識形態,它是人文形式的抽象提取。藝術通過形式感的自由開拓可以引導、啟發科學去感受和發現新天地,去發現宇宙規律自然中的新秘密。這一點,可以在很多科學家身上找到線索,譬如愛因斯坦是一個小提琴愛好者,伽利略是天文學家、詩人與文學批評家;開普勒是天文學家、音樂家、詩人;巴斯德是生物學家和畫家;諾貝爾是化學家、詩人、小說家;達·芬奇是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的科學家和畫家……(以下省略萬字)。像科學上的邏輯—數學在某種意義上是使人心機械化,即以固定的秩序,規律程序來統領支配人的思想、語言、活動,並以之規範、引導和表達非理性的本能慾望和需要。但是人類不可能完全生活在這樣規律的社會之中,因為人是人,不是機器;同樣的人類也不可能完全的生活在原始社會中,因為人是人,不是單純的動物。

如果說人文和科學兩者誰重要,我只能說都重要。但是兩者必然不是左腳和右腳的關係,而是左腦和右腦的的關係,相互溝通而又井然有序,兩者缺一不可。如果說這個時代最需要什麼,我會說,是科學,但如果說,這個時代,最缺失的是什麼,我會說,是人文。在現在很多時候,科學其實是溢滿的,科學必然需要進步,它是這個時代的象徵。但是倘若環顧我們四周,在中國,我們缺少的是什麼,那必然是人文。人的主體性被極端壓縮為社會與人的關係時,我覺得這是現代人文的悲哀。但我相信在今後的社會裡,人的主體性會越加突出,我們是人的社會,而不是社會中的人。

來一點調節劑

當我們仰望星空的時候,我們在想著什麼。

科學和人文自己在這裡慢慢體會吧。

好了以上,還是扯了。


同等重要。

只是目前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科學技術作為發展經濟的第一生產力」,使得國家資源和政策都傾向於自然科學。

加之整個社會瀰漫著一種功利主義思潮,使得工具理性日益膨脹而人文精神日益衰微,人文學科更是日薄西山一日不如一日。

失去科學,我們無法生活下去;而沒有人文學科填充我們的大腦和心靈,我們根本不是個人。

最簡單最粗淺的概括,科學讓人生存,文學讓人之為「人」。


文學獎代表了一個時代思想和觀念的進步,代表著一個民族的語言被世界認同和在前進,其帶來的深層的社會影響遠遠超過自然科學的意義。

-------------------------------------------------------------------

大江健三郎也拿了炸彈獎,沒有人因為喜歡大江健三郎去學日語。拿一位更有分量的日本文學家來舉例。夏目漱石,學兼中西,連審美觀都帶有濃重的人文氣息。

夏目漱石的筆名來自,《世說新語》中「漱石枕流」的典故。

夏目漱石把I love
you翻譯成「今夜月色很好」。

夏目漱石吃一塊點心:在所有糕餅中,我最愛羊羹……尤其是泛藍的熬煉方式,猶如玉和壽山石的混種,令人感到十分舒服。盛在青瓷皿中的藍色羊羹,宛如方從青瓷皿中出生一般的光滑勻潤,教人不禁想伸手撫摸

夏目漱石談論日本人對眼睛的審美:

西洋畫面上女子的臉孔,不論誰畫的美人,都是一雙很大的眼睛,一雙有點叫人感 到奇怪的大眼睛。然而在日本,從觀音菩薩到世間醜女,以及「能樂」的假面具, 最典型的是浮世繪上的美人,都是細小的眼睛…………你瞧,在這樣的國度里,對大眼睛的審美觀是無論怎樣都發展不起來的。————《三四郎》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日本推理小說家裡連 馳星周 這種名字都有(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和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以及主機遊戲《如龍》編劇)。

I love you不僅通用,還發展出了「歐尼醬daisuki」的層次(請部分童鞋捫心自問,為什麼不懂日語都知道這話什麼意思)。

羊羹沒人吃了,炒麵麵包這類膚淺的學校午餐大行其道。

而對眼睛的審美觀變成了

這樣

還有這樣

------------------

一個民族的語言被世界認同和在前進,同一個國家的人文發展貌似成了反比關係。

高行健也拿過炸彈獎,題主有去讀《靈山》嗎?

把遊記,道聽途說,感想,筆記,小品,不成其為理論的議論,寓言也不像寓言,再抄錄點民歌民謠,加上些胡編亂造的不像神話的鬼話,七拼八湊,居然也算是小說!

這句話算是高行健的自謙,也是自嘲,但某種程度上也是事實,這本書自我療傷的成分超過了文學上的表達。雖然是極優秀的作品,如果作者換一個國家出身,這本書競爭炸彈獎的順位並不高。

賽珍珠也靠描寫中國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未曾拜讀,但根據大部分評論者(包括魯迅、矛盾、巴金、大多書評家以及沒被諾獎的榮耀沖昏頭的美國評論家)的看法,寫出來的東西和寫作的手法都沒什麼價值。

諾貝爾文學獎不是能跟自然科學獎等價齊觀的獎項。中國變得舉足輕重,中國人的作品順位提升。對中國的風評差,無政府陣營佔優;對中國風評變好,鄉土派上位。

牆內的對旅外作家基本不提,牆外的等對莫言的作品風評一向不高,兩邊都拿下過諾獎,誰是誰非?作為人文氣息翻了兩番的中文讀者,對這種不能自洽的邏輯能夠理解嗎?

什麼是人文

悼亡文體算不算?基本被現代醫學消滅乾淨了,文學家中青年時期喪偶的幾率大幅度下降,反之離婚率大幅度提升,「唯將終夜長開眼
報答平生未展眉」這類鬼話終究糊弄不了人了。

譬如他那位原配的糟糠之妻,湊趣地死了,讓他娶美麗的續弦夫人……何況汪處厚雖然做官,骨子裡只是個文人,文人最喜歡有人死,可以有題目做哀悼的文章……汪處厚在新喪里做「亡妻事略」和「悼亡」詩的時候,早想到古人的好句;「眼前新婦新兒女,已是人生第二回,」只恨一時用不上,希望續弦生了孩子,再來一首「先室人忌辰泫然有作」的詩,反這兩句改頭換面嵌過去。——《圍城》

人血饅頭如果不是因為跟大多數人的飲食習慣有點衝突,估計現在也跟驅鬼的儺舞祭媽祖一樣變成人文了。這些人文因為某些訴求所引出,可訴求了幾千年,肺結核依然是絕症,又引申出了得了肺結核的小姐在深閨里吟詩作對的人文。

現代醫學發展沒幾年,鏈黴素和異煙肼就把肺結核從絕症的位置上踹下來了。沒有人再供奉痘疹娘娘,也不會因為還沒得天花就覺得命不是自己的。

漁民不再去拜神,而是上網看颱風預警,替船隻購置通訊設備,吃飯翻不翻魚成了習慣的問題。

相信人血饅頭是從精神到身體都病入膏肓,魯迅棄醫從文是覺得,精神沒得到救治的話光救治身體也沒意義。而現代醫學則一視同仁。但身體沒災沒病卻去指責社會重視科學輕視人文的,你一定很樂意知道在手術前一天,你的主刀醫師辭職去玩搖滾了。


你的左腿跟右腿誰重要?


誰告訴你

一個人獲得諾貝爾科學獎就代表了中國科技的真正進步,能切實體現中國的科技創新、拉動GDP了?莫言他一個人獲得文學獎就代表了一個時代思想和觀念的進步,代表著一個民族的語言被世界認同和在前進了?

我反正不喜歡被代表,不管貼金的還是潑糞的,那都不是真正的我。

PS:除了獲獎那天我去書市發現莫言的書脫銷和後來室友們紛紛挑了一本兩本看了表示原來一個寫豐乳肥臀的傢伙也能獲獎(233)之外,並沒有發現我們時代思想和觀念有什麼進步的地方啊!!!


回答引用譯言網的一篇文章《為什麼要探索宇宙》

http://select.yeeyan.org/view/265546/309669

1970年,尚比亞修女 Mary Jucunda 給 Ernst Stuhlinger 博士寫信問道:目前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小孩子吃不上飯,他怎麼能捨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Stuhlinger 很快給 Jucunda 修女回了信,他這封真摯的回信隨後由NASA以《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為題發表。

1970年,尚比亞修女 Mary Jucunda 給 Ernst Stuhlinger 博士寫了一封信,他因在火星之旅工程中的原創性研究,成為 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Marshall 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學副總監。信中,Mary Jucunda 修女問道:目前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小孩子吃不上飯,他怎麼能捨得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

Stuhlinger 很快給Jucunda 修女回了信,同時還附帶了一張題為「升起的地球」的照片,這張標誌性的照片是宇航員 William Anders 於1968年在月球軌道上拍攝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月球的地面)。他這封真摯的回信隨後由 NASA 以《為什麼要探索宇宙》為標題發表。

1970年5月6日

親愛的Mary Jucunda修女:

每天,我都會收到很多類似的來信,但這封對我的觸動最深,因為它來自一顆慈悲的飽含探求精神的心靈。我會盡自己所能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首先,請允許我向你以及你勇敢的姐妹們表達深深的敬意,你們獻身於人類最崇高的事業:幫助身處困境的同胞。

在來信中,你問我在目前地球上還有兒童由於飢餓面臨死亡威脅的情況下,為什麼還要花費數十億美元來進行飛向火星的航行。我清楚你肯定不希望這樣的答案:「哦,我之前不知道還有小孩子快餓死了,好吧,從現在開始,暫停所有的太空項目,直到孩子們都吃上飯再說。」事實上,早在人類的技術水平可以暢想火星之旅之前,我已經對兒童的饑荒問題有所了解。而且,同我很多朋友的看法一樣,我認為此時此刻,我們就應該開始通往月球、火星乃至其他行星的偉大探險。從長遠來看,相對於那些要麼只有年復一年的辯論和爭吵,要麼連妥協之後也遲遲無法落實的各種援助計劃來說,我甚至覺得探索太空的工程給更有助於解決人類目前所面臨的種種危機。

在詳細說明我們的太空項目如何幫助解決地面上的危機之前,我想先簡短講一個真實的故事。那是在400年前,德國某小鎮里有一位伯爵。他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他將自己收入的一大部分捐給了鎮子上的窮人。這十分令人欽佩,因為中世紀時窮人很多,而且那時經常爆發席捲全國的瘟疫。一天,伯爵碰到了一個奇怪的人,他家中有一個工作台和一個小實驗室,他白天賣力工作,每天晚上的幾小時的時間專心進行研究。他把小玻璃片研磨成鏡片,然後把研磨好的鏡片裝到鏡筒里,用此來觀察細小的物件。伯爵被這個前所未見的可以把東西放大觀察的小發明迷住了。他邀請這個怪人住到了他的城堡里,作為伯爵的門客,此後他可以專心投入所有的時間來研究這些光學器件。

然而,鎮子上的人得知伯爵在這麼一個怪人和他那些無用的玩意兒上花費金錢之後,都很生氣。「我們還在受瘟疫的苦,」他們抱怨道,「而他卻為那個閑人和他沒用的愛好亂花錢!」伯爵聽到後不為所動。「我會儘可能地接濟大家,」他表示,「但我會繼續資助這個人和他的工作,我確信終有一天會有回報。」

果不其然,他的工作(以及同時期其他人的努力)贏來了豐厚的回報:顯微鏡。顯微鏡的發明給醫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由此展開的研究及其成果,消除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區肆虐的瘟疫和其他一些傳染性疾病。

伯爵為支持這項研究發明所花費的金錢,其最終結果大大減輕了人類所遭受的苦難,這回報遠遠超過單純將這些錢用來救濟那些遭受瘟疫的人。

我們目前面臨類似的問題。美國總統的年度預算共有2000億美元,這些錢將用於醫療、教育、福利、城市建設、高速公路、交通運輸、海外援助、國防、環保、科技、農業以及其他多項國內外的工程。今年,預算中的1.6%將用於探索宇宙,這些花銷將用於阿波羅以計劃、其他一些涵蓋了天體物理學、深空天文學、空間生物學、行星探測工程、地球資源工程的小項目以及空間工程技術。為擔負這些太空項目的支出,平均每個年收入10,000美元的美國納稅人需要支付約30美元給太空,剩下的9,970美元則可用於一般生活開支、休閑娛樂、儲蓄、別的稅項等花銷。

也許你會問:「為什麼不從納稅人為太空支付的30美元里抽出5美元或3美元或是1美元來救濟飢餓的兒童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需要先簡單解釋一下我們國家的經濟是如何運行的,其他國家也是類似的情形。政府由幾個部門(如內政部、司法部、衛生部與公眾福利部、教育部、運輸部、國防部等)和幾個機構(國家科學基金會、國家航空航天局等)組成,這些部門和機構根據自己的職能制定相應的年度預算,並嚴格執行以應對國務委員會的監督,同時還要應付來自預算部門和總統對於其經濟效益的壓力。當資金最終由國會撥出後,將嚴格用於經預算批准的計劃中的項目。

顯然,NASA的預算中所包含的項目都是和航空航天有關的。未經國會批准的預算項目,是不會得到資金支持的,自然也不會被課稅,除非有其他部門的預算涵蓋了該項目,藉此花掉沒有分配給太空項目的資金。由這段簡短的說明可以看出,要想援助飢餓的兒童,或在美國已有的對外援助項目上增加援助金額,需要首先由相關部門提出預算,然後由國會批准才行。

要問是否同意政府實施類似的政策,我個人的意見是絕對贊成。我完全不介意每年多付出一點點稅款來幫助飢餓的兒童,無論他們身在何處。

我相信我的朋友們也會持相同的態度。然而,事情並不是僅靠把去往火星航行的計劃取消就能輕易實現的。相對的,我甚至認為可以通過太空項目,來為緩解乃至最終解決地球上的貧窮和飢餓問題作出貢獻。解決飢餓問題的關鍵有兩部分:食物的生產和食物的發放。食物的生產所涉及的農業、畜牧業、漁業及其他大規模生產活動在世界上的一些地區高效高產,而在有的地區則產量嚴重不足。通過高科技手段,如灌溉管理,肥料的使用,天氣預報,產量評估,程序化種植,農田優選,作物的習性與耕作時間選擇,農作物調查及收割計劃,可以顯著提高土地的生產效率。

人造地球衛星無疑是改進這兩個關鍵問題最有力的工具。在遠離地面的運行軌道上,衛星能夠在很短的時間裡掃描大片的陸地,可以同時觀察計算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多項指標,土壤、旱情、雨雪天氣等等,並且可以將這些信息廣播至地面接收站以便做進一步處理。事實證明,配備有土地資源感測器及相應的農業程序的人造衛星系統,即便是最簡單的型號,也能給農作物的年產量帶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提升。

如何將食品發放給需要的人則是另外一個全新的問題,關鍵不在於輪船的容量,而在於國際間的合作。小國統治者對於來自大國的大量食品的輸入會感到很困擾,他們害怕伴隨著食物一同而來的還有外國勢力對其統治地位的影響。恐怕在國與國之間消除隔閡之前,飢餓問題無法得以高效解決了。我不認為太空計劃能一夜之間創造奇蹟,然而,探索宇宙有助於促使問題向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以最近發生的阿波羅13號事故為例。當宇航員處於關鍵的大氣層再入期時,為了保證通訊暢通,蘇聯關閉了境內與阿波羅飛船所用頻帶相同的所有廣播通信。同時派出艦艇到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以備第一時間進行搜救工作。如果宇航員的救生艙降落到俄方艦船附近,俄方人員會像對待從太空返回的本國宇航員一樣對他們進行救助。同樣,如果俄方的宇宙飛船遇到了類似的緊急情況,美國也一定會毫不猶豫地提供援助。

通過衛星進行監測與分析來提高食品產量,以及通過改善國際關係提高食品發放的效率,只是通過太空項目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兩個方面。下面我想介紹另外兩個重要作用: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提高一代人的科學素養。

登月工程需要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面對如此嚴苛的要求,我們要尋找新材料,新方法;開發出更好的工程系統;用更可靠的製作流程;讓儀器的工作壽命更長久;甚至需要探索全新的自然規律。

這些為登月發明的新技術同樣可以用於地面上的工程項目。每年,都有大概一千項從太空項目中發展出來的新技術被用於日常生活中,這些技術打造出更好的廚房用具和農場設備,更好的縫紉機和收音機,更好的輪船和飛機,更精確的天氣預報和風暴預警,更好的通訊設施,更好的醫療設備,乃至更好的日常小工具。你可能會問,為什麼先設計出宇航員登月艙的維生系統,而不是先為心臟病患者造出遠程體征監測設備呢。答案很簡單:解決工程問題時,重要的技術突破往往並不是按部就班直接得到的,而是來自能夠激發出強大創新精神,能夠燃起的想像力和堅定的行動力,以及能夠整合好所有資源的充滿挑戰的目標。

太空旅行無可置疑地是一項充滿挑戰的事業。通往火星的航行並不能直接提供食物解決饑荒問題。然而,它所帶來大量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可以用在火星項目之外,這將產生數倍於原始花費的收益。

若希望人類生活得越來越好,除了需要新的技術,我們還需要基礎科學不斷有新的進展。包括物理學和化學,生物學和生理學,特別是醫學,用來照看人類的健康,應對飢餓、疾病、食物和水的污染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

我們需要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科學事業中來,我們需要給予那些投身科研事業的有天分的科學家更多的幫助。隨時要有富於挑戰的研究項目,同時要保證對項目給予充分的資源支持。在此我要重申,太空項目是科技進步的催化劑,它為學術研究工作提供了絕佳和實踐機會,包括對月球和其他行星的研究、物理學和天文學、生物學和醫學科學等學科,有它,科學界源源不斷出現令人激動不已研究課題,人類得以窺見宇宙無比瑰麗的景象;為了它,新技術新方法不斷湧現。

由美國政府控制並提供資金支持的所有活動中,太空項目無疑最引人矚目也最容易引起爭議,儘管其僅佔全部預算的1.6%,不到全民生產總值的千分之三。作為新技術的驅動者和催化劑,太空項目開展了多項基礎科學的研究,它的地位註定不同於其他活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以太空項目的對社會的影響,其地位相當於3-4千年前的戰爭活動。

如果國家之間不再比拼轟炸機和遠程導彈,取而代之比拼月球飛船的性能,那將避免多少戰亂之苦!聰慧的勝利者將滿懷希望,失敗者也不用飽嘗痛苦,不再埋下仇恨的種子,不再帶來複仇的戰爭。

儘管我們開展的太空項目研究的東西離地球很遙遠,已經將人類的視野延伸至月亮、至太陽、至星球、直至那遙遠的星辰,但天文學家對地球的關注,超過以上所有天外之物。太空項目帶來的不僅有那些新技術所提供的生活品質的提升,隨著對宇宙研究的深入,我們對地球,對生命,對人類自身的感激之情將越深。太空探索讓地球更美好。

隨信一塊寄出的這張照片,是1968年聖誕節那天阿波羅8號在環月球軌道上拍攝的地球的景象。太空項目所能帶來的各種結果中,這張照片也許是其中最可貴的一項。它開闊了人類的視野,讓我們如此直觀地感受到到地球是廣闊無垠的宇宙中如此美麗而又珍貴的孤島,同時讓我們認識到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離開地球就是荒蕪陰冷的外太空。無論在此之前人們對地球的了解是多麼的有限,對於破壞生態平衡的嚴重後果的認識是多麼的不充分。在這張照片公開發表之後,面對人類目前所面臨的種種嚴峻形勢,如環境污染、飢餓、貧窮、過度城市化、糧食問題、水資源問題、人口問題等等,號召大家正視這些嚴重問題的呼聲越來越多。人們突然表示出對自身問題的關注,不能說和目前正在進行的這些初期太空探索項目,以及它所帶來的對於人類自身家園的全新視角無關。

太空探索不僅僅給人類提供一面審視自己的鏡子,它還能給我們帶來全新的技術,全新的挑戰和進取精神,以及面對嚴峻現實問題時依然樂觀自信的心態。我相信,人類從宇宙中學到的,充分印證了Albert Schweitzer那句名言:「我憂心忡忡地看待未來,但仍滿懷美好的希望。」

向您和您的孩子們致以我最真摯的敬意!

您誠摯的,

恩斯特史都林格

科學副總監

【本譯文僅用於學習和交流目的。非商業轉載請註明譯者、出處,並保留文章在譯言的完整鏈接


那段論述的語氣……中學生作文題目的節奏么?


覺得這種比較的思路,既不科學,也不人文。。。。

量綱不同,內容差異巨大,基本不可比

對不同的人或團體不同情況下都有不一樣的狀況。。。。

缺一不可,怎麼比大小?


中國的官方,至少在我看來,是更偏重於自然科學的。

從某個方面講,正是因為如此,才是為什麼得不到自然科學獎,而能獲得文學獎,HP獎的原因。

用一句話來解釋,就是:管得越少,成就越高


就知識的層面討論,兩者同樣重要,如果偏人文一點(或者像我一樣從事的就是大文科的研究),最好有意識了解一些科學;如果偏科學一點(或者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也不能讓自己隔離於人文知識,因為這兩者雖然到了一定高度後會產生相通,但在初階還是有著挺不一樣的分別的,當站在一側的時候固然會得到這一方陣營的滋潤,也會獲得這一方陣營的局限,此時如果能藉助對面的知識敲破局限、打開思路,會裨益很大

就生活的層面討論,多看一些人文書籍吧,因為在這裡屬於知識之外的「智慧」的東西更顯性一些,科學固然也是連通著「道」的,但門檻有些高,對人的知識積累、興趣程度、領悟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可能不如人文類的東西提供啟發那麼容易。

但兩者到底相輔相成,在精深到一個程度後便會產生連通、共同指向究極的智慧,兩者在亞里士多德、徐光啟、嚴復這樣的高手大人手裡是可以像北冥神功一樣被融合起來的,即便如作為「小道」的小說,也有《三體》這樣的作品在內容中把科學知識和人文思考反覆地嘗試性融合,而這部小說之所以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也正是因為這種不囿門戶的見識和博採融通的才華。我相信不光是這些人,每個能夠做到這樣、或是像這樣作出努力的人都會感受到屬於學人的快樂


兩條腿走路,理性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語出孟德斯鳩


這有什麼好比較的,人文和科學是對立的嗎?為什麼要分個高下呢!對不同的人來說需求不同,答案就不同。對我來說,都一樣重要!


首先人文和科學對重要的定義就不同。得先決定用誰的標準。選定任何一個後,又要面對其內部衡量重要的標準不統一的問題。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