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動畫的製作,配音是在繪完之後還是之前的工作?如何保證嘴型一致?


不一定,工期緊也會在未上色階段就開工,沒有絕對的,總體流程當然還是在製作的收尾或結尾階段最好。口型一致這是聲優、配音演員的基本專業素質,就和律師要記得住法條、程序員要會碼代碼一個道理。


有兩種

成本較高的是先錄製配音演員的音軌,然後畫畫面

成本相對較低的就是先有完成的畫面,然後找演員配音。保證嘴形一致的工作則交給做本子的人來掌握。

做本子的人會根據畫面和台詞,適當縮減,使得台詞跟口型能對起來。如果一集20分鐘的「滿話」動畫片(e.g.:《櫻桃小丸子》,從頭到尾都是話),做本子一般會用3、4小時候。本子做的好,配音員則能在1.5個小時左右完成1集的錄製。

當然在具體錄製的的時候,由於每個人的語言習慣和語速不同,配音員也會適當修改台本。


先說說國外的情況,配音工作一般是跟隨動畫製作中期進行的(中期的概念就是在完成分鏡稿繪製之後的工序)。

不管是迪士尼皮克斯的動畫電影還是日本的電視動畫,一般都是這樣子來進行的。

歐美一般偏向於製作完分鏡後,動態分鏡的階段來完成配音,這是因為三維動畫是沒有二維動畫「設計稿」(LO)這一流程的。

而日本動畫則是在線拍,即完成設計稿、原畫之後,動畫之前的步驟,這個階段,角色的所有表情細節都已經可以比較清晰的看到,配音員的演技也可以更加符合最終的成品。

但是口型並不是在這一步確定的,這個步驟,屏幕上只會顯示給配音員和音效師參考用的說話「時機」,配音員的錄製可能會根據導演的現場指示進行調整,而攝影(後期)人員再根據最終聲優錄製的音頻,去讓口型貼合聲音。

國內的情況雖然包含以上幾種,但還有在劇本階段就要求配音員進行錄製的情況,而且佔比還不少。

這種讓配音員參與前期的做法,也沒有辦法去評判具體是好是壞。

可以說導演把更多的許可權放給配音員,讓他們自由發揮,也可以說是導演偷懶,不負責的把演出的工作交給並不如自己了解角色的配音員。

還有的情況是先進行「預錄」,即預錄的錄音成品不是最終出現在觀眾眼前的版本,而是作為最終錄音的參考——讓後期人員求製作口型的依據。

總之對口型的工作不是落在後期頭上,就是落在了配音員頭上,如果中間流程的工作人員不敬業,就苦了這連個職位的工作人員了。


看具體情況好像兩種都有,目前動畫繪製中已經大幅簡化了說話的動作,就是口一開一合,保持節奏一致就行


《白箱》里配音好像基本都在勾勒完線條未上色或未完全上色的時候,現實如何就不大清楚啦


前面幾個答案把流程說得都很清楚了,幾種流程的利弊和製造區別也有分析,再次不再贅述。主要聊聊製作環節中的細節部分。

我本人最常接觸的流程是先期配一個參考版本,後期動畫差不多了再配正式版的做法。

有三個通用原則,屬於做到以後口型對位就基本不會太難受。不論大小成本的動畫都適用。

一個是誇張口型原則。在我們說話中,有些發音的口型比較大,而另外一些比較小,這些口型比較大的發音一般要做準確,甚至可以適當誇張,口型小的發音可以適當放水,觀眾在一段話中對這些口型注意力較多,就會產生口型正確的感覺。

另一個是關鍵口型原則。在某些台詞中,表示情緒等狀態的發音相對獨立而且關鍵(哈哈哈、哼、哇塞、ou等)這些關鍵口型一定要做對,不然會產生巨大的違和感。

最後一個是開閉口音原則。這個說的是一段話開始說的時候的第一個音和這段話結尾時的最後一個音,口型要對應得上,因為這兩個音在開頭和結尾,位置關鍵,直接影響觀眾的感覺。

做到以上三個原則,大部分的時候,觀眾已經可以接受口型與配音的對位了。


在影視配音公司待過半個月,主要就是做動畫片配音,也配過幾個雜兵,當時那部動畫片主角叫于成龍。我配的時候動畫都製作好了,文稿打在錄音棚的電視里,然後一邊看著動畫片。一邊對口型。


推薦閱讀:

最近被安利了瘋狂動物城,準備去看,但是想問問大家是看國語好還是看英語原版好?謝謝大家了?
在中國如何成為職業聲優?
配音設備該如何選擇……動圈麥克風和電容麥克風的選擇?
中國配音演員的收入如何?頂尖的可以達到多少?
為什麼現在中國演員演繹中國作品卻還是需要配音,到底是怎麼了?

TAG:動畫 | 影視 | ACG | 配音 | 動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