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麼多人誤以為圓明園是八國聯軍燒的?

近日又有討論圓明園重建的問題。姑且不論媒體所用的「重建」這個詞引起了多麼嚴重的誤導,單從微博上就能看出大多數國人對圓明園本身還有這段歷史的不了解,一提圓明園就聯繫到八國聯軍(實際是英法聯軍八國聯軍侵華戰爭40年前燒的,而現有資料甚至沒有八國聯軍去過圓明園的證據,只有在頤和園的照片存世)。

訛傳的源頭真是個謎。中學教科書絕對寫的很清楚,而影視作品也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

或許這個問題最終要歸於國人對近代史整體的不了解,而這又歸咎於我們的歷史教育。由於政治需要,我們過重強調近代中國怎麼被侵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種論調符合當年與「西方帝國主義」對立的外交格局。但改革開放都這麼多年了,「姓資姓社」的討論都已過時了,為什麼歷史教育還要沿襲這些陳舊的論調?其後果就是多數的年青人以近代史為屈辱史而從內心不願意多了解。


因為「八國聯軍」這四個字經過典型化的處理,已經進入流行語彙,成為中國近代屈辱史上一個高度凝練的施害者形象。相比之下,「英法聯軍」沒有獲得這種待遇。

為什麼是「八國聯軍」,而不是「英法聯軍」獲得這個形象,我覺得有這麼幾個原因:

1. 庚子國變是清朝和西方列強產生的諸次衝突中最近的一次,時間上有優勢。

2. 《辛丑條約》賠款之巨,遠超其他所有條約,讓人印象深刻。

3. 相關聯的義和團事件同樣高度引人關注。

4. 「八國聯軍」有八國之多,很容易就被天然地視為西方列強的總化身,而且這個名詞喚起的強弱對比感讓人過目難忘。

5. 相比之下,第二次鴉片戰爭和「英法聯軍」的存在感就弱不少。

6. 鑒於以上因素,在流行文化中以「八國聯軍」為反派的遠遠多過「英法聯軍」,更加強化了人們對「八國聯軍」的記憶。

歸根結底,其實是因為晚清七十年,中國被打的次數太多,很多人確實無法把所有歷史事件的順序和細節一一對上號,故而有張冠李戴的現象,這並不奇怪。


我剛才看到這題,回頭問我媳婦:圓明園是被誰燒的?

我媳婦思考了一下:八國聯軍吧。。。。

我覺得這個問題出現的原因是,在很多不怎麼喜歡研究歷史的人眼中,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列強的代名詞,而不是真正指的庚子年進入中國的那一波人。


請問哪一個是白宮?


人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本第21課《圓明園的毀滅》一文中非常明確的寫了是英法聯軍毀滅的,但是為什麼我們還是把知識混淆?有些事情,不是你不知道,而是你壓根沒有刻意去想知道。知道了也記不住。


因為大家都在說中國歷史教科書都是騙人的。

可是初中歷史教科書第四冊第二章和高中歷史教科書第一冊第二章明確告訴我們了,英法聯軍燒了圓明園。

呵呵。

連教科書都看不仔細看不完整的人,就不要批評教科書了。

————————————————分割線————————————————

本人個人公眾號【chencha-xinshu】陳茶煨新書

用歷史這碗陳茶,燉出一段段鮮活的文字……

歡迎關注!

http://weixin.qq.com/r/AEiKkrnE8eSOrf3x9x0S (二維碼自動識別)


某種程度上,我覺得這是「歷史教育政治化」的結果。

我們的歷史課向來都不是為了讓學生銘記歷史,更不是讓學生對歷史發生興趣,而是通過歷史達到政治教育的目的。

舉個例子:

我高中時候的中國近代史基本是這樣的:

鴉片戰爭——封建政府不行,洋人壞,中國苦

太平天國——農民運動不行,洋人壞,中國苦

洋務運動——封建自我改良不行,洋人壞,中國苦

戊戌變法——資產階級改良不行,洋人壞,中國苦

辛亥革命——資產階級革命不行,洋人壞,中國苦

1921——終於有人行了!洋人再壞,中國也不會苦了!

所以,歷史教育的終極目的在這裡,其他的都不重要,不需要你記得是英法聯軍還是八國聯軍,反正你記得洋人壞,誰救了你就可以了。

我的總結是:我太爺爺之所以苦,都是因為八國聯軍

我爺爺苦,都是因為日本鬼子

我爸爸苦,都是因為四人幫

我特想知道,若干年後,我苦是因為什麼。


圓明園的徹底破敗是分兩次進行的。

第一次,1860年英法聯軍縱火搶劫的,但是經過清朝的整修,其實有部分建築倖存的。

第二次,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的時候,圓明園附近的守軍和人們開始洗劫這裡, 倖存四十年後,這些殘存的建築被再次毀壞。

後來,隨著清朝滅亡,內戰起,侵略戰爭起,人口遷入等諸多原因,徹底毀掉了。

所以我們平時所說的八國聯軍毀掉的圓明園,不是完全沒有任何依據,但是是不準確的,細節丟失太多。

近代史非常撲朔迷離,按照某的宣傳,已經給大家造成了被壓迫被侵略貧窮落後的刻板印象,很難糾正過來。

事實上,清朝時代,清朝領土最大可達1300萬平方公里,清末時期也維持1140萬平方公里左右,是中國歷史疆域最大的朝代之一,而且人口在當時就達到四億左右,現在美國如此發達,人口才三億多,而且清朝的人均收入的購買力並沒差到我們想想的程度,後來的賠款數額,充分說明的是國家財政收入的巨大。

歷史還是會以真面目示人的,因為會有更多的人去考據去了解,努力還原真相的。


一直以為英法聯軍是八國聯軍的一部分…


說明有相當部分的媒體人當年上歷史課的時候都在打瞌睡

如果我沒有記錯,人教版的歷史書在擴展閱讀部分還引述了雨果的話,大意是英法兩個強盜搶劫了圓明園


我覺得可能是很多人對歷史不感興趣,而基礎教育很多又是應試教育,這些可以叫做知識點的東西過段時間就忘了或者混了。

在我印象里八國聯軍和英法聯軍應該在差不多時間段出現在課本里的,然後就誤認為英法聯軍只是八國聯軍的分支= =


因為這口鍋確實有八國聯軍的份。

雖然八國聯軍沒有主動放火,但八大列強的武裝入侵使中國首都陷入無政府狀態,從而使匪徒趁勢而起洗劫圓明園,主要責任就在八國聯軍。(潛在的匪徒在任何國家都存在,任何國家的政府強力部門癱瘓都很可能出現類似局面,因此,使強力部門癱瘓者需負主要責任)。

其實,大多數人的心路歷程是這樣的:「你們這幫逗逼,圓明園是英法聯軍燒的都不知道,瞎說什麼八國聯軍,歷史是體育老師教的?」然後一查:「特么八國聯軍比我想的還壞,歷史教科書是體育老師寫的么?」體育老師:「我和你什麼仇什麼怨?」


因為很多人上課不用心聽講吧.... 現在還記得高中歷史老師強調考試會考的,圓明園是英法聯軍燒得,不是八國聯軍,還要大家把歷史書上那個「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的圖記好。現在找不到原圖了,上兩張網上找的高中歷史課本的圖。

PS:作為理科生,反正高考不考歷史,上課沒幾個聽講的...


  1. 理科生比文科生多。
  2. 理科生高考不考歷史。
  3. 至於你忘沒忘,我反正是忘了。


很簡單嘛,八國聯軍更出名,而且和英法聯軍一樣都是「聯軍」,很多人只知八國,不曉英法,很容易張冠李戴。

甲:你知道圓明園么?

乙:圓明園誰不知道,火燒圓明園嘛。

甲:那是誰燒的?

乙:我想想,記不清了,反正是帝國主義。

甲:還是不知道嘛~

乙:呃!八國聯軍!

因為在很多人潛意識中,「帝國主義」=「八國聯軍」,「八國聯軍」=「帝國主義」。

歷史有時就是這麼模糊,不需要刻意的訛傳,人人都可以自發的誤以為,然後在無意中和別人說起,相互印證,相互影響,久而久之就根深蒂固了。


為什麼這麼多人誤以為抗美援朝戰爭中朝的對手是美國,而不是聯合國軍?

看看折不折。


因為八國聯軍更出名而已。就好比很多人也愛習慣性地說「文革時反右派」怎樣怎樣。


天然屬性決定。國人講排場,八國聯軍聽起來又特別霸道。


在歷史面前,這兩個強盜,一個將會叫法國,另一個將會叫英國。


圓明園一共遭到過三劫,火劫,石劫,土劫。

附一個鏈接 1860年後圓明園遭遇三劫

1860年後的圓明園三劫

  「我於昨天晚上到達中國皇帝的夏宮,它已經被放棄,但無數財寶都留在裡面。我已派人通知格蘭特將軍,請他和額爾金勛爵一起來到這裡。我們平分了那些財物。但我們只能拿走其中極少一小部分。由於交通工具有限,根本弄不走那座宮殿里的所有好東西。 」

  ——劫掠圓明園的法軍統帥孟托邦在給陸軍部大臣的信

  「圓明兩度昆明劫,鶴化千年未忍歸。一曲悲笳吹不盡,殘灰猶共晚煙飛。 」李大釗站在餘燼殘存的圓明園中,悲從中來,低吟出這一曲凄涼。那是1913年,之後,他東渡日本求學。1860年的那一場「火劫」以及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無政府狀態」下的圓明園再遭劫難,成了李大釗心中永遠的痛,挽不回,擦不掉,又忘不了。只是,在李大釗看不到的未來,圓明園遭受的劫難遠未結束……

  英法聯軍劫掠焚毀圓明園,就像被推倒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百年來,持續不斷的破壞,庚子年的「木劫」、民國時期的「石劫」,以及解放後的「土劫」都在圓明園身上留下了深重的傷痕。而今,圓明園只剩下數不清的碎石瓦礫。從流光璀璨到奄奄一息,這是圓明園之痛,更是歷史之殤。

木劫:古柏被砍掉賣錢

  是的,圓明園確實太大了,裡面的珍寶也太多了,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時,本來計劃將那裡夷為平地,終因範圍太大,未能實現如此瘋狂的目的,圓明園內的不少建築還是僥倖地留了下來,特別是北部西洋樓景觀。一些老照片和文字資料中也有記載,到1870年,整個圓明園還留存了不少石材建築,多處園林並未被全部焚毀。甚至在那場劫難之後,同治皇帝還進行過一次較大規模的重修。「雖蔓草斷礫,荒涼滿目,而壽山福海,尚有無數亭殿……竟日僅能游其一角。有白石樓一座三層,玲瓏門戶,刻畫花卉,並是歐式。 」這是1895年,康有為眼中的圓明園。北京史學會專家常潤華覺得,那個時候或許是修復圓明園的最佳時機。遺憾的是,圓明園命中不止那一劫。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倉皇出逃,八國聯軍進佔北京,處於「無政府」狀態下的圓明園遭到了當地化兵為匪的散兵游勇以及老百姓的破壞。

  能拆的拆了,能砍的砍了,能搬的搬了,圓明園內很多殿堂、亭榭被毀,古老巨大的松柏也被砍掉賣錢,磚瓦和木料被盜運出園,在短短一個月時間裡,整個圓明園內的樹木以及原來殘存的建築蕩然無存,徒留一地廢墟。

石劫:曹錕運石建花園

  庚子年再遭劫後,圓明園似乎變成了一個尷尬的存在,風光不再,卻又無法棄之不顧。慈禧曾派信任的官兵小心保護圓明園殘跡,終因國力漸衰,不得不裁減守護圓明園的部分官員,撤銷了圓明園的總管機構。1911年,交由清廷總管內務府大臣進行管理。

  這樣形式意義上的監管沒有任何力度,只能屈辱地讓圓明園任人踐踏,貪婪的軍閥、地痞、奸商開始大肆搜羅、偷盜園內所剩無幾的珍寶。民國時期,又有無數精美的漢白玉石雕、石碑以及假山太湖石等被盜走,而它們的用途僅僅是為私人宅院和墓地添磚加瓦,圓明園成了荒唐的建築原料場。

——可以說,英法聯軍推動了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塊。但造成更致命損傷的,導致所有山形水系都蕩然無存的全部變為廢墟的,反而是後面這兩劫。


圓明園被毀之真相

一、 圓明園最初之輝煌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區,與頤和園緊相毗鄰。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園組成。而以圓明園最大,故統稱圓明園(亦稱圓明三園)。此外,還有許多屬園,分布在圓明園的東、西、南三面,其中有香山的靜宜園、玉泉山的靜明園、清漪園(後來的頤和園就是在此基礎上建造起來的)等,全園面積合計5000多畝。

圓明園不僅彙集了江南若干名園勝景,還創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園林建築,集當時古今中外造園藝術之大成。不僅如此,圓明園內還珍藏了無數的各種式樣的無價之寶,堪稱人類文化的寶庫之一,也可以這樣說,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

「圓明園」,是由康熙皇帝命名的。玄燁御書三字匾額,就懸掛在圓明園殿的門楣上方。對這個園名雍正皇帝有個解釋,說「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說,「圓」是指個人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業績明光普照,完美明智。這可以說是封建時代統治階級標榜明君賢相的理想標準。

另外,「圓明」是雍正皇帝自皇子時期一直使用的佛號,雍正皇帝崇信佛教,號「圓明居士」。

圓明園歷史悠久,自遼金時代起就因其秀麗的風光成為眾多座寺廟和苑囿的所在。明神宗時,皇帝的外祖父武清候李偉在今圓明園南、北京大學以西的位置上建造了「清華園」,園內有挹海堂、清雅亭、聽水音、花聚亭等山水建築,被稱為「京師第一名園」。明朝滅亡後,園址荒廢。1684年,康熙皇帝南巡歸來後,利用清華園殘存的水脈山石,在其舊址上仿江南山水營建暢春園,作為在郊外避暑聽政的離宮。1709年,出於風水上的考慮,康熙決定在暢春園以北不遠處興建一座新的宮苑,這座宮苑被命名為圓明園,不久後賜給了皇四子胤禛,即後來繼位的雍正皇帝。

胤禛作為皇子獲賜的圓明園規模並不大,在完工時也不及後來面積的一半,具體範圍大致是前湖、後湖及周邊,園門設在南面,與前湖、後湖在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上。

雍正繼統之後,圓明園取代暢春園成為皇帝的常居之所,因而開始了擴建。1724年,即雍正登基的第二年,他批准在園內加建多座建築,以滿足在園內處理政務的需求。原中軸線向南延伸,在南面興建了用來處理政務的正大光明殿、勤政殿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值房,用以「避喧聽政」。北、東、西三面也逐漸向外拓展。西邊多泉的沼澤地改造為貫通的河渠水網,構成山環水繞、以建築群組為中心的園林空間;東湖開拓為「福海」,雍正常在福海上泛舟,邀請大臣和喜愛的嬪妃一起觀賞風景。而沿北牆的狹長地帶則被開闢為一片農桑區域,稱為「多稼如雲」,也是園內的景觀之一。至雍正末,圓明園的基本布局已定型,主要景觀達到三十餘處。

乾隆皇帝繼續以圓明園為最主要的帝王宮苑,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對擴充園子的規模極為熱衷,除完成圓明園四十主景外,還修建了許多新的殿閣亭榭,並將園林繼續東擴(1749年),營建了完全以遊樂為主的長春園。

長春園內的主要建築包括含經堂、淳化軒、蘊真齋以及在1860年圓明園被焚時因身處湖心幸免於難,卻在1900年毀於庚子之難的「海岳開襟」,這是長春園內最壯觀的建築之一。乾隆對江南的喜愛使得他經常要求園林的設計者儘可能地仿製江南園林,如依照南京瞻園的樣式建造的如園,仿杭州石園別墅建造的「小有天」,以及位於長春園東北角的著名的獅子林。在長春園的北端,一片曲尺型的狹長地帶上,他讓一群傳教士設計建造了統稱西洋樓的西式建築群,這片佔地長約750米,寬約70米的宮殿和園林,面積只佔整個長春園的一小部分,然而今天人們腦海中關於圓明園的圖騰般的印象,卻來自這裡。

長春園完工之後,乾隆對圓明園本園又進行了一些增建,其中最重大的兩項是仿浙江海寧的隅園建造的安瀾園和為放置整套《四庫全書》建造的文源閣。1769年後,乾隆將原屬大學士傅恆的園林宅第綺春園及鄰近的兩座小園林春喜園和喜春林併入圓明園,此外早在1750年,為給皇太后做壽,乾隆在瓮山建造了壽寺,將瓮山更名為萬壽山,引玉泉山水灌注西湖(即後來的昆明湖),營建名為清漪園(即今頤和園)的附屬園林。

乾隆駕崩後,繼位的嘉慶皇帝開始大規模營建綺春園,以取代日漸凋零的暢春園作為后妃們的居處,至此圓明三園的格局正式形成。嘉慶還對正大光明殿、安瀾園等原有兩園中的建築進行了修繕。之後的道光皇帝在圓明園中建造了新的寢宮慎德堂,因喜歡看戲,還新建了許多戲台。至咸豐時,國勢衰微,強敵壓境,不僅無力再做新的營建,連維持現狀、守成祖業也不能,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經一百五十年不斷建造方得此規模的萬園之園圓明園,突然走向了悲劇的命運。

外國人對圓明園的稱呼是夏宮,圓明園之後,The Summer Palace之名由頤和園承襲,成為旅遊手冊上的標準名稱。然而以夏宮來稱呼圓明園並不十分恰當,因為自雍正起,曾經在園內居住過的五位皇帝,都沒有特別把這座宮苑當作避暑之所,真正炎熱的時候他們會去熱河的避暑山莊,而在京城的日子,更多時間都是在圓明園中度過,皇帝們更願意在鳥語花香的園子里、而不是在森嚴刻板的紫禁城中處理政務。

為此雍正皇帝在圓明園和北京城之間修建了一條寬闊的石板路以方便往來,還安排了多達數千人的御林軍駐守在圓明園四周。乾隆在圓明園內接待多國使節,作為圓明園最重要的經營者,他在位的六十年里圓明園工程不斷,到乾隆八十大壽時,圓明園趨於全盛,使得這位老皇帝極為自傲。嘉慶繼續在圓明園內問政,也繼續為圓明園花錢,儘管此時已比不上乾隆時代財大氣粗,財政上也還充裕,使得他能如願打造自己的綺春園。道光在鴉片戰爭結束後在圓明園的「山高水長」檢閱他的軍隊,最後在他最喜愛的慎德堂內離世。

咸豐曾在園內為皇朝衰敗的命運失聲痛哭,當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時,他離開圓明園避往熱河,當他聽聞一百五十年的家業被焚毀,口吐鮮血,不到一年就病逝了。

舊時皇帝即天下,皇帝所在,即天下之中心所在。因此皇帝們長年所居的圓明園,對清王朝來說,不再是一座別宮離院,而是一處實實在在的政治活動中心所在。由此較能理解同治及慈禧一意想要修復圓明園的強烈慾望,在家天下的意識下,修復被掠奪蹂躪的祖業,或許也是修復因外夷侵擾而日漸衰微的帝王天下的一種方法。

英法聯軍的主帥額爾金(Lord Elgin,1811-1863年)決定燒毀圓明園,也是深知皇帝最重的心頭肉在哪裡,不如此便不能給清王朝最沉重的切膚之痛。

1860年10月18日燃起的大火讓圓明園化為一片焦土,在此之前的10月7日,九州島清晏、長春仙館等處就已經被夷為平地。不過由於圓明園面積巨大,建築分散,且水域遼闊,一些偏僻之處和水中建築幸免於難。據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的查勘,園內尚存蓬島瑤台、藏舟塢、綺春園大宮門、正覺寺等13處建築,此外西洋樓眾建築多由石材和琉璃建造,雖在大火中燃去屋架等木製構件,主體卻相對完好,並未傾塌。

二、圓明園最終究竟毀於誰手?

  一百五十多年過去了,圓明園為何變成了今天這付模樣?眾口一詞的說法,皆歸因於英法聯軍當年那次野蠻的焚掠。

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簡單。許多人並不清楚的是,圓明園之所以最終變成今天這副模樣,遠非僅系150年前那場洋人帶給我們的劫難所致。而是在經晚清斷斷續續修葺復原之後的一百多年之間,前前後後又不幸遭遇了四次空前的巨大劫難!那就是時隔首度遭劫四十年之後的1900年的匪劫及其後歷朝歷代,一直到所謂文化大革命之間的一次比一次徹底的木劫、石劫和土劫的結果!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圓明園這場浩劫的呢?如果說,那遠在天邊的法蘭西和英吉利兩個國家大舉興兵,浩浩蕩蕩漂洋過海,萬里迢迢跑到中國來,就是為了要燒毀這座園林?這顯然難以自圓其說。那麼,又是什麼原因最終導致了這場空前災難的呢?

其實,圓明園的第一次劫難,究其發端,應系1856年10月起,至1860年10月止,斷斷續續四年之久的那一場被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這場劫難,則純系在整個戰爭過程中滿清皇室的狂傲無知、迂腐自閉,加之根本不懂得國際交往手段,不知道利用談判維護自身利益而一再坐失良機,尤其是作為當時大清王朝最高統治者的咸豐皇帝昏聵無知、剛愎自用、舉措荒唐所促發的一個極端事件。

從當時的大環境看,由於清廷的腐敗無能,在太平天國起義的打擊之下,整個國家已陷入內憂外患交相煎迫之中。加之兩廣總督葉銘琛之愚頑迂腐和無所作為,僅僅為一個「距夷入城經商」的小事,便引發了這場讓人痛定思痛的戰爭!加之當時廣西官府事先毫不知會法方,在缺乏足夠證據之情況下,便草草處決了法國神父馬羅,引起了法國的極大不滿,從而而將那個原本置身事外的法蘭西也拖入了這場戰事。

從1856年10月23日英軍進攻廣州到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聯軍攻陷廣州,打打停停整整一年多的時間裡,英法聯軍曾多次提出和平協商解決,但均被葉名琛一概拒絕!這實際上就等於白白放棄了一切平等協商的機會。聯軍開始進攻時,這總督大人卻心安理得,不管不顧,照例親自扶乩,後得呂洞賓語「十五日後便無事」。

因此,他便有所恃而無恐,既不與英法聯軍交涉,人家多次要求談判他也不談,甚至也不加防守!他這既不談,又不打,還不守、更不防、也不撤,甚至到了最後關頭還不跑!故時人譏之為「六不總督」。

那麼,這位總督大人,他當時究竟在幹些什麼呢?令人吃驚的是,據有關史料記載,這位總督大人當時只知道整天端坐總督衙門求仙拜神,寄一切希望於神靈保佑。於是,這發端於廣州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從一開始就一敗塗地,不僅讓英法聯軍攻陷虎門,輕取了廣州!可悲的是,城破之時,這位總督大人竟然還端坐總督府衙門,甚至束手就擒時,他還正氣定神閑地在神案面前繼續扶乩!

這就是那位赫赫有名的兩廣總督!這,就是那個外強中乾的大清王朝任用的封疆大吏!試想一想,這這樣腐朽的專制政權統治的國家,這樣昏庸的官吏指揮的軍隊,如若不敗,天理不容!

英法聯軍攻佔廣州一個多月之後,1858年2月11日,聯軍又發出照會,仍希望清廷於3月底派員到上海談判。這本來又是一次制止戰爭的機會,但仍然被狂傲無知的清廷以「此為天朝固有規矩」為由拒絕,仍令英法南下廣州找葉銘琛的繼任人兩廣總督黃宗漢談判。可是這些打了勝戰的洋人豈能聽任你清廷擺布,於是於4月9日至13日分頭北上,進一步要求與朝廷直接談判。

在西方列強的先進火器面前,那些主要依靠手持大刀長矛和弓箭等冷兵器的僧格林沁王爺的部隊自然不是其對手,故屢戰屢敗。5月20日,經兩個多小時激戰,英法聯軍便佔領了大沽、白河口等地;26日,兵不血刃便進佔天津,離北京僅咫尺之遙!就這樣,在武力脅逼下,清廷被迫簽訂了《天津條約》。

其實,即便是《天津條約》,其要點也只在於「北京駐使、內地旅行、長江通商」三項。不平等的內容則為共向英法支付戰爭賠款800萬兩白銀等。按現代外交辭令,那三項要點也就是雙方互設使領館,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旅遊以及和中國通商。按照常識和國際慣例,這些問題,在國與國的關係中本系相互交往的正常內容,完全可以通過協商談判來加以解決。但有些十分正常的要求在清廷看來卻根本不允許。

為什麼?因為咸豐皇帝堅持要求外國使臣對其行三拜九叩之禮,而講究人人生而平等的西方使臣則堅決不肯接受,清廷便認為這「有辱聖躬,斷不可行」!然而,面對兵臨城下的威脅,對於這一國與國之間的多邊協定的《天津條約》,在不諳世事的咸豐皇帝看來,卻只被當成了一種緩兵之計。其實他根本就不準備履約。

尤其可悲之處就在於,這位堂堂大清國的皇帝根本不懂得什麼叫做授人以柄!他竟無知到可以將這種國際條約視為兒戲,從而首開了近代國際玩笑之先河!其實,這不願履約的焦點也著實荒唐可笑,那便只是「公使駐京」這一條。咸豐皇帝之所以堅決不同意外國公使入駐北京,只是怕外國公使在他這個自認為應該接受萬方來朝的「中央之國」皇帝面前不願三跪九叩而失了面子,亂了這「天下大一統」的綱常!

幼稚和荒唐引來的浩劫

《天津條約》簽訂一年之後,英法兩國按雙方事先關於一年後交換條約文本的約定,遣使赴京完成最後一道手續,以結束戰爭狀態。

不料,正是出於前述原因,這咸豐皇帝根本連北京的門檻都不想讓英法公使踏進!說穿了,就是要避免那三跪九叩問題之擾!於是,經過他和怡親王及僧格林沁王爺多次密謀,1859年6月25日,僧格林沁所部官兵在大沽口出其不意,一舉擊沉英法炮艇3艘,重創3艘,擊斃、擊傷英法聯軍484人。接到「捷報」,咸豐皇帝欣喜若狂,立即宣布中英、中法《天津條約》作廢!

於是,幼稚和荒唐引來了更大的後患。一個多月後的1860年8月1日,英法聯軍的艦船200餘艘,載著陸軍1.7萬人開始在北塘登陸,迅速攻下了大沽炮台和天津。9月8日進逼北京。抵達通州後,9月14日,英法聯軍停止進攻,再次派出代表,打著停戰白旗前往清軍大營談判。但是,他們提出了比《天津條約》更高的價碼。9月17日,在強兵破城,朝不慮夕的情勢之下,清廷不得不屈從了英法的全部要求。儘管如此,但英法所提全部要求之中,並未涉及圓明園一字一句,更無任何可能傷及圓明園一草一木之內容。

  通州談判破裂之後,按照事先的部署,清方當場拘禁了以巴夏禮為首的英法談判使團共39人,押送北京,以「叛逆罪」投入大牢。給巴夏禮等人定下的罪名,再好不過的說明了滿清王朝所堅持的「天下一統」觀念之荒謬。他們仍然認為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是滿清王朝的屬國,因此,英法聯軍對中國的進攻並沒有被看成是侵略、入侵或是戰爭,而是被當作是「叛亂」;滿清朝廷對英法開戰則被理直氣壯的宣布為「剿夷」、「討逆」。

滿清朝廷一直把巴夏禮看著英法聯軍的最高統帥,根據「擒賊先擒王」的傳統計謀,他們在通州談判另外懷有的一個目的就是誘擒巴夏禮,期望巴夏禮就擒之後,英法聯軍群龍無首,必定自亂,然後乘機大舉進剿,穩操勝券。僧格林沁讓巴夏禮跪著,摁著他的頭往地上磕,讓他同意撤兵,巴夏禮說自己是個談判代表,做不了主,僧格林沁就繼續讓巴夏禮的頭一次次地磕到了地上,最後把參加談判的39名代表全部扣留,押解回京,這些人里,巴夏禮和英國對華全權專使額爾金的秘書被關押在刑部大牢,其餘人的關押地點就是圓明園。

當天中午,英法聯軍4000人就與清軍精銳僧格林沁部近萬人在通州張家灣交戰,結果清軍慘敗。數日後雙方在通州八里橋再次交戰,英法聯軍約6000人大敗清軍精銳約30000人。皇帝聞訊後如驚弓之鳥,厚顏無恥的宣布「朕今親統六師,直抵通州,以伸天討而張撻伐」,然後從圓明園蒼皇出逃,從此再也不敢回到北京。

那麼接下來在圓明園又發生了什麼呢?

這些人被押解的時候都是被用水泡過的皮繩捆住了雙手,後來就再也沒有解開過。這樣的皮繩是越勒越緊的,用不了幾天捆綁處開始腐爛生蛆。這些人剛來的時候咸豐皇帝還來審過他們,後來八里橋戰役中方失敗,咸豐皇帝倉皇出逃,剩下這些人就沒有人管了。於是這些外國公使們就被反捆著雙手,跪在地上,三天水米未進。

《泰晤士報》記者鮑爾比第四天死去,屍體在牢房裡放置三天,後被扔到野地里,讓野狗吃了;安德森中尉,手腳被勒得生出了蛆蟲,他看著手上的蛆蟲滿身蔓延,精神錯亂,大叫三天,死去;一位法國犯人,蛆蟲進了他的嘴巴、耳朵、鼻子,也瘋了……一個倖存者居然還在獄中數蛆來著,說,一天可繁殖1000隻蛆蟲!

據一個當時被監禁的英國外交官後來回憶:

   沉重的監獄大門被打開,我被帶了進去,大門在我身後又轟隆隆的關上。這時,我發現自己是在一群大約七八十個外表粗野的囚犯之中,像在中國的監獄裡通常所能見到的那樣,這些囚犯因為疾病和不衛生的環境,多數都極富攻擊性。他們自然都帶了焦慮的神情瞪視著我這新來者……

   獄卒們把我放在一塊囚犯睡覺用的墊起來的鋪板上,並用另外一根粗大的鐵鏈把我牢牢拴在頭頂上的樑柱上。這根鐵鏈既長又重,先從脖頸繞一圈,並固定在雙腳上,雙手被兩條交叉的鐵鏈和手銬緊緊捆住,雙腳也是一樣……

   這裡所關押的囚犯中,絕大部分都是犯有重罪的社會下層人物,包括殺人犯和夜間竊盜犯。監獄內的生活條件極端惡劣,犯人們面容憔悴,體弱多病,經常有被囚身亡者。

   這些西方外交官在監獄中還受到了殘酷的心理折磨,滿清朝廷通知巴夏禮等人中國決心死戰,他們將被立即處死,給兩小時寫遺書。待巴夏禮等人寫完遺書之後,又說將處死日期改在第二天,而第二天又沒有行刑。行刑日期一拖再拖,對於已被宣布死刑的人來說,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滿清朝廷對他們施加巨大心理壓力的目的,是想迫使他們屈服之後再在獄中與之重開談判。

後來在英法的強烈要求下,清政府釋放的倖存的俘虜。聯軍一看這些俘虜就火了,去的時候是39人,回來的只有19人了,而且都被折磨得沒有了人樣,於是就決定報復。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當時,僧格林沁、瑞麟殘部在城北一帶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軍先行,於當天下午經海淀,傍晚即闖至圓明園大宮門。此時,在出入賢良門內,有二十餘名圓明園技勇太監同敵人接仗。「遇難不恐,奮力直前」,但終因寡不敵眾,圓明園技勇「八品首領」任亮等人以身殉職。至晚7時,法軍攻佔了圓明園。管園大臣文豐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聯軍闖進圓明園後,立即「協派英法委員各三人合議分派園內之珍物。」法軍司令孟托邦當天即函告法外務大臣:「予命法國委員注意,先取在藝術及考古上最有價值之物品。予行將以法國極罕見之物由閣下以奉獻皇帝陛下(拿破倫三世),而藏之於法國博物院。」英國司令格蘭特也立刻「派軍官竭力收集應屬於英人之物件。」

根據他們制定的萬國公法規定,凡使臣被殺,他日破城,雞犬不留。而且額爾金還特意提出了一點,那就是進了北京,不殺人不擾民,但一定要燒了圓明園,因為他的使節就是被關押在那裡的。

在火燒圓明園之前,額爾金還在北京張貼了告示,說明了燒圓明園的原因和預定的放火時間:「任何人,無論貴賤,皆需為其愚蠢的欺詐行為受到懲戒,18日將火燒圓明園,以此作為皇帝食言這懲戒,作為違反休戰協定之報復。與此無關人員皆不受此行動影響,惟清政府為其負責。」

  1860年10月18日,英軍第一師約3500人奉命放火焚燒了圓明園。

  在焚毀圓明園的前幾天,英法聯軍要求清方交出北京安定門「代為看守」。英法聯軍分四批入城,並將司令部設在國子監。英法聯軍列隊入城之時,清軍士兵夾道跪迎,北京居民觀者如市,這一場面後來被痛斥為「麻木」,通常也被好心的隱去。

圓明園被焚毀,當時,京畿地界的百姓們究竟都在幹什麼呢?是否有人再像當年平英團那樣地拿起長槍短棍去抗擊侵略者?是否有人為保衛大清王朝而勇敢地為國捐軀?沒有!都沒有!史料上根本找不到這樣的記載。倒是相關記載顯示,有的中國人還主動為侵略者當嚮導,助紂為虐劫掠圓明園;甚至許多中國人還跟著英法聯軍一起趁火打劫,更有甚者,乃至幸災樂禍,競相嬉戲縱火,抑或事後到園中去刨根弄底,當所謂「篩土賊」撿「洋落兒」!

目睹圓明園被焚,為什麼百姓的心態竟會是那樣的冷漠和麻木、甚而幸災樂禍,與洋人沆瀣一氣競相打劫?這個問題,從四十年後的八國聯軍進入北京之後,京畿百姓苦於清廷官兵和拳匪殘害,「竟紛紛立洋旗於自家門前,反盼洋兵保護」(——見蔡東藩《清史演義》)這一現象,亦不難找到答案。

試想,民心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難道不是比一個皇家園林被焚還更為可怕的現實么?

匪民乘火打劫,助紂為虐

十分不幸的是,據相關史料記載,當年圓明園的打劫者,「除英法聯軍之外,確有大批當地土匪和暴/民。英法聯軍僅選擇最貴重的東西搶劫,而土匪則掠奪剩餘的精華,小民則爭相撿拾委棄於道途的零碎,甚至守園太監也有趁火打劫者。」而打劫活動之烈,簡直可謂車水馬龍,摩肩接踵,盛況空前!其間,車載人扛,川流不息,「10月15日至18日前後三天之間,就有五百多車寶貝從園內運出!園內稀世珍寶、綾羅綢緞幾被洗劫一空,搬不走的珍稀瓷器文物,則多被野蠻損毀!」末了,為掩其罪責,嫁禍於人,強盜和匪民們還競相縱火,將其付諸一炬!

國人此等行徑,僅從後來北京琉璃廠等古玩市場上比比皆是、目不暇接的圓明園、故宮等文物之熱鬧興旺,亦可窺其一斑。

修復

據陳文波《圓明園殘毀考》以及《圓明園劫難記憶譯叢》等資料記載,這舉世無雙的世界名園於1860年10月18日慘遭英法聯軍野蠻劫掠和焚燒之後,尚有為數不少的園林景點和大量建築有幸得以存留下來。其後,因此地仍屬皇家禁園,慈禧和同治曾斷斷續續擇要加以重修,直至光緒二十二至二十四年,還曾修葺過圓明園雙鶴齋、課農軒等景群。故多處園林景點設施大多已基本恢復,光緒及西太后還能常常駕幸及在園內聽政。

據陳文波《圓明園殘毀考》中所述:1860年,圓明園被焚後,尚有部分景點倖存。據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內務府調查報告,園內倖存建築有圓明園的廓然大公、紫碧山房、魚躍鳶飛、耕雲堂、慎修思永、知過堂、課農軒、順木天、春雨軒、杏花春館、文昌閣、魁星閣、蓬島瑤台、萬方安和、十字亭、藏舟塢,長春園的林淵錦鏡、海岳開襟,綺春園大宮門、莊嚴法界、正覺寺等二十多處園林景點。

同治十二年,慈禧太后和同治帝打算擇要重修圓明園,計劃修復圓明園前朝區、九洲區,以及福海以西以北的少數景點,並將綺春園擇要修復,改名「萬春園」,作為慈禧太后居所。但該計劃終因財力不足而在開工11個月後作罷。此後對園內一些景點仍有小規模維修,慈禧太后和光緒帝曾多次到園中游幸。此時的圓明園除倖存建築外仍保留有大量的名貴花木、山水疊石、建築基址,橋樑、道路、園牆和園門大多完好。

庚子之變,再度遭劫

1900年庚子之亂,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圓明園二度遭劫。更確切的說,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慈禧太后挾光緒、后妃及諸多王公大臣倉皇出逃山西。此時的清廷,對京畿地界、尤其像圓明園之類的宮苑園林已完全失去了控制。但在諸多史料中,則從未見有八國聯軍染指圓明園之相關記載。相反,據多方史料記述,庚子年間圓明園再度遭劫,竟系那八旗兵丁和匪民之國人自己所為!「園內殘存建築除新宮門(綺春園宮門)有莊戶保護外,園內殘存及陸續基本修復的共約近百座建築物,全被匪民推倒拆毀,拆賣磚瓦木料,使圓明園的建築和古樹名木遭到徹底毀滅。」

然而時至今日,許多主流媒體和輿論對國人此等無恥行徑卻一味刻意迴避,有的甚至不惜偷梁換柱,穿鑿附會嫁禍於人?如人們一直以為,是八國聯軍把我們的圓明園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然而,事實則大謬不然!

因為,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間是110年前的1900年,而不是此前40年,即1860年的咸豐年間。此間隔了三個朝代。如果繼續張冠李戴,未免貽笑大方。是英軍,而不是英法聯軍,更不是八國聯軍燒了圓明園。為什麼長期以來都說成是八國聯軍燒了圓明園?

因為八國比兩國或一國燒圓明園顯得更加可恨!就象歪曲朝鮮戰一樣,明明是北朝鮮在斯大林支持下,首先越過「三八線」並幾乎佔領了南朝鮮後,才有了聯合國的決議,授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了反擊行動。但在我國的宣傳上,從不提朝鮮戰爭的起因,也不提聯合國的授權,也不提聯合國軍的參與(有16個國家參與),只說是美國侵略了朝鮮。

三度遭劫

庚子之變後,「清廷對圓明園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趁火打劫之人公然把園內倖存下來的零星分散之諸多建築的柱子、木橋的樁子鋸斷,用大繩拉倒,園內大小樹木也被濫伐殆盡。致使當時的清河鎮上木材堆積如山,交易繁忙。更有甚者,乃至園內炭廠林立,樹枝、樹根均全被燒成木炭出售。後人將此劫難稱為圓明園火劫、匪劫之後的木劫。」

第四度遭劫

清朝滅亡後的數十年里,圓明園遺物持續不斷地遭到官僚、軍閥、奸商的公開劫掠,乃至政府當局的有組織的損毀。民國初期的軍閥,甚至把圓明園當做取之不盡的建築材料場。宣統一朝檔案留下了不少圓明園繼續遭劫的記錄:「軍人押車每日10餘大車拉運園中太湖石。」實際上,拆賣圓明園余財的情況遠比檔案中記載的嚴重得多。

諸如徐世昌拆走圓明園中的鳴春園與鏡春園的木材,將園內大批方磚、條石、石料、漢白玉雕刻、太湖石、青片石紛紛運走修建自己的私園和陵墓。又如京畿衛戍總司令王懷慶、巡閱使(後賄選為民國總統)曹錕、步軍統領聶憲藩、京師憲兵司令車慶雲、公府秘書長王蘭亨等均有此等劣跡。

僅京兆伊(相當於後來的北京市長)劉夢庚一人,在1922年秋季25天內,就強行運走長春園太湖石623大車、綺春園雲片石104大車。當時先後駐防西苑一帶的陸軍十三師、十六師、國民軍十一師、張作霖的東北軍五十三軍、宋哲元二十九軍等。都曾強行拆除圓明園圍牆,私行出售磚石,或用以圈建西苑操場。頤和園、中山公園、燕京大學、北平圖書館等處,也相繼運走大批石件。

圓明園大量的虎皮石圍牆則被拆除修路。此外也有一部分圓明園遺物被安放於公共場所,如長春園門銅麒麟、安佑宮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後於1910年至1937年被移往頤和園;安佑宮華表、石麒麟、西洋樓線法橋和翻尾石魚、梅石碑、蒔花碑、文淵閣碑被分別移至燕京大學和北京圖書館舊館;蘭亭碑和「青蓮朵」等珍貴太湖石於1915年移往中山公園;長春園大東門石獅子及基座移至正陽門和新華門。西洋樓遺址的漢白玉及磚瓦也多被軍閥官僚運走,或被各家石作坊買去,就地改刻為其他石料。1928年大水法遺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綏遠陣亡將士碑。

30年代初,在翻建高梁橋經海淀至玉泉山的石碴公路時,經北平市特別政府批准,將圓明園南邊(4800米)和東邊的虎皮石圍牆全行拆除,砸成石碴用以鋪路。於此前,還多次公開變價批賣園內的大城磚、虎皮石和雲片石,乃至西洋樓殘存的大理石石柱等。

從此,圓明園廢墟凡能作建築材料的東西,從地面的方磚、屋瓦、牆磚、石條,及地下的木釘、木樁、銅管道等全被搜羅乾淨,斷斷續續搜羅、劫運了20多年!後人稱此劫難為圓明園火劫、匪劫、木劫之後的「石劫」。

圓明園之最後劫難

圓明園在經過了英法聯軍的火劫之後、又連續遭到了庚子年間的匪劫及後來的木劫和石劫等空前劫難,建築、林木、磚石皆已蕩然無存,剩下最後的、更為徹底的便是一場劫無可劫的「土劫」了!

宣統末年,當地旗人已在園內的宮殿舊址上築屋,將昔日的皇家園林變成了麥壠相望的田莊。

1940年以後的日寇佔領時期,北京糧食緊張,於是獎勵開荒。從這時起,農戶陸續入園平山填湖,開田種稻。圓明園,這一在清初盛世歷經150餘年苦心經營的湖山勝地,遂面目全非。

官方那麼宣傳愛護文物,據說北京的和平解放就與此有關。那麼,建國後官方是怎麼愛護圓明園的呢:

「50年代,有人曾計劃將中國科學院北京植物園遷址於此,但到了60年代,園內土地大多被附近人民公社生產隊改為農田,大量人口迅速湧入,相繼拆除了圓明園福海石駁岸、舍衛城殘餘城牆及地基、萬春園三孔橋、運料門、長春園七孔閘等殘存建築,以及殘留的全部園牆,並砍伐了園內殘存的唯一一株花神廟古樹!」

特別是在文革中期的1970年,歷史上那夢魘般的場景又重新顯現。據記載:人們一次拉走582車石料,一次拆掉800多米圍牆,一次砍伐1000多株樹木。圓明園遺址的圍牆被拆得一乾二淨,建築基址被掘地三尺,山頭被平掉十分之四。

1975年以後,各單位在園內大量平毀土山、填平湖泊、砍伐樹木,修建工廠、養豬場、養雞場。圓明園遺址原有山形水系和殘存的古樹植被從此徹底消失殆盡!

夠了!!一個如詩如畫,有如夢幻世界般的圓明園,歷經朝代更迭,官、兵、匪、民競相掠劫,繼1860年英法聯軍焚掠之後,更是連續不斷慘遭浩劫。經過1900年之後這「匪劫」、「木劫」、「石劫」、「土劫」四大劫難,園內本來倖存及後來陸續修復的近百座建築物,又被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官、兵、匪、民拆搶一空,使圓明園的建築和古樹名木遭到徹底毀滅,致使一代名園最終淪為一片廢墟——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圓明園遺址這個令人慘不忍睹的樣子!

反思

撫今追昔,就圓明園之殤,聲討和譴責英法列強之野蠻殘暴固為題中應有之義。然而,若僅僅停留於此,則未免有失偏頗和過於膚淺。我們也不應該迴避,圓明園之所以變成今天這個慘不忍睹的模樣,除當年英法聯軍那次劫掠之外,令人倍感痛心的、鐵的事實是,圓明園本已在晚清斷續修繕如初,而其後更為徹底的毀滅,純系國人後來親手製造的「匪」、「石」、「木」、「土」這四大浩劫所致!如果不承認這一點,便是諱疾忌醫,更有文過飾非、混淆視聽之嫌!

圓明園的被毀,的確給了咸豐——這個狂傲無知,有若瞎子不怕老虎般的昏君以致命一擊!使他在內外交困,羞愧屈辱交相煎迫之下,不久便吐血氣絕而亡!可是,即便在他臨死之前,仍免不了再遭那前倨後恭之辱。在強盜們的槍杆子面前,他不得不尷尬地下令讓恭親王乖乖地承認了《天津條約》,甚至還賠了夫人又折兵,不僅眼睜睜地看著人家燒了他的圓明園,而且在英法聯軍所謂人質賠償方面還一退再退,將賠款數額從天津條約的八百萬兩白銀又翻了一番,增加到了1600萬兩!甚至還為此向英國割讓了香港和九龍半島,卑躬屈節地分別與英法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更有甚者,那個陰險狡猾,兇殘之極的俄國佬也來乘火打劫,竟以莫名其妙之所謂「助華防英」,居中調停有功,乘機威逼清廷與其簽訂了以確認早被清廷廢除了的那個臭名昭著的《璦琿條約》為核心的《中俄北京條約》,並且還得寸進尺,追加割地,逼迫清廷向其割讓了黑龍江以北以及烏蘇里江以東的庫頁島、伯力、海參崴、江東六十四屯等等多達100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三十多個台灣面積的國土!使中國從此喪失了從黑龍江東出日本海的所有出海口!而且更讓許多人想不到的是,我國北疆當年這些被俄國強盜先後搶佔的廣袤國土之下,如今竟然是支撐俄國經濟最大財源的大油田和巨大的天然氣田!

這裡尤其發人深省的是,當年簽署於北京的這三個不平等條約給中國造成的領土和主權損失,哪怕幾百個、甚至成千上萬個圓明園也無法與之相比!可如今,人們似乎只抓芝麻而完全忽略了西瓜!因為今天人們眾口相傳、反覆熱議、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似乎就只是這個小小的圓明園,而對於由此事件直接導致的比圓明園大成千上萬倍的國土和主權損失卻絕少有人提及!

三、1873年拍攝的圓明園被焚後照片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清廷被迫簽訂《北京條約》後,西洋人在中國的居留權從廣州、上海、天津等通商口岸擴張至北京。在英國人赫德掌管下,大清海關多西洋僱員,恩斯特·奧爾末即在其中。他不算什麼重要人物,關於他的資料也有限,只知是德國人,1847年出生在希爾德斯海姆附近的伯瑟恩(Betheln),家裡是經營旅館生意的,十幾歲加入19世紀歐洲的最後一波探險潮,隨一支商船隊前來遠東,船在中國海岸失事,他就留在了中國東南沿海。

1867年左右,不過20歲出頭的奧爾末在廈門開了家照相館,但沒多久他就結束了生意,轉而謀職於大清廈門海關。隨職務升遷,奧爾末從廈門先後遷居北京、廣東和青島,直到46年後退休,1914年攜妻子離開中國返回德國老家。

如果沒有12張記錄圓明園廢墟的照片,這樣經歷的奧爾末,也就是19世紀里許多跑來中國尋發達的西方冒險者中的一個,未必能留名於史。但在北京期間,曾為攝影師的本能讓他拍下了圓明園西洋樓廢墟並妥為保存底片,在渾然不自知的情形下,他又成了後世發現的最早拍攝圓明園的人——台灣地區收藏家秦風告訴本刊,據檢索現存資料,這批照片應是最接近於圓明園西洋樓原貌的影像記錄。

秦風說,奧爾末在北京海關的任職時間是1872年8月到1880年4月,近8個年頭。根據和12張底片一起保存下來的奧爾末手繪西洋樓景區平面圖,繪圖時間標註為1873年11月,那麼拍攝時間至少不晚於這個時間點。奧爾末拍攝照片的時候,距圓明園被焚13年,同治皇帝正巧也在1873年發布上諭,命擇要重修圓明園,開工不到一年就因資金短缺以及眾臣反對告停。

圓明園被毀後,園區留有清兵看守,但由於西洋樓景區位於整個園子位置偏僻的東北角,守衛較松,在北京的外國人常自由出入,把這一片廢墟當做了野餐地點。奧爾末經常隨海關同事及家屬一起進到西洋樓景區,有機會拍下照片。對於圓明園西洋樓建築,奧爾末有著和多數西方人一樣的好奇和溢美,在離開北京職位18年後,他在日記中追憶當年所見:「映入你眼中的是裝飾物豐富而動人的色彩,浸潤在北京湛藍色的天空里,隨著觀者移動的腳步和太陽的光影不停變幻,建築物白色大理石的映襯讓它們格外醒目,倒映在前方的湖面上,如同幻影……觀者不禁懷疑自己來到了『一千零一夜』的世界裡。」面對一片縱火後的廢墟,這樣的文字未免誇張,遠不如他12張照片平實可據。

1873年拍攝的照片:方外觀。 方外觀位於養雀籠的東邊,建成於1759年,曾被用作乾隆的維族妃子容妃做禮拜的清真寺。這幢建築規模相對較小,高兩層,面闊三間,與周圍的花園、雕刻精美的石橋、八角涼亭、池塘以及南面一字排開的五竹亭一起,共同組成一處精巧的園林景緻。這張照片由方外觀東側向西拍攝,從這個角度能看到主樓兩側的月形台階上異常精美的欄杆。方外觀的屋頂是重檐廡殿頂,從等級上來說高於諧奇趣採用的單檐廡殿頂。方外觀前原有一條小河,照片上還能看到石砌的河岸,現在方外觀遺址前也能看到深約一米的河道,從照片上來看,河道在當時就已經乾涸了。

1873年拍攝的照片:海晏堂一角。 這張照片上呈現的是海晏堂主樓西南角的兩間,原為亭式屋頂,二層有平台。海晏堂是西洋樓景區內裝飾最為精美的建築,據前人考察,「牆隙處俱嵌五色琉璃蕃花,抹淺粉紅灰,其上頂覆孔雀綠色琉璃瓦」。從照片上能看到門窗及欄杆上精美的雕刻以及牆上鑲嵌的琉璃裝飾,在牆垣的上方還能看到一些深色的屋瓦。 在乾隆時繪製的西洋樓銅版畫中,海晏堂主樓西南角外左右分別種有一棵松樹和一棵不知種類的闊葉樹。在這張照片的左側我們能看到松樹繁茂的枝葉,畫面正中的這棵樹在北京初冬的季節里展示著它蒼勁的枝幹——很可能在海晏堂初建成最壯觀的時候,它就是那幅美景中的一個構成元素。

1873年拍攝的照片:諧奇趣音樂亭。 這張照片在諧奇趣主樓南側樓梯上往東南拍攝,可見部分主樓樓梯、連廊和東側的音樂亭。由圖中可以看到,音樂亭呈八角形,內部有樓梯可以通達二層,窗上飾有西式雕花。連接主樓和音樂亭的連廊是由一組券門組成的,上方以洛可可風格的蔓草裝飾。

1873年拍攝的照片: 海晏堂西面。 海晏堂位於方外觀以西,是西洋樓景區規模最大的建築。它一反傳統而正門朝西,面闊十一間,正門外有多種精美繁複的裝飾,包括安放有十二獸首的巨型噴水池,彎曲的樓梯和精雕細刻的欄杆,分置水池左右的西洋樣式八角石鼎,還擺放了幾尊太湖石。從照片上可以看到樓前的水池裡已經長滿了雜草和樹木,主樓門窗都已燒毀,通過上層的窗口能看到東邊蓄水樓的屋頂。這個蓄水樓是整個西洋樓東部景區的總水源,除了海晏堂各大小噴泉,東邊遠瀛觀、大水法的噴泉也由這裡供水。 海晏堂門前噴水池中的「大蚌殼」因為體積巨大,難以搬動,現在還在原處。台上兩邊連接水道的兩塊精美的石雕,現在放置在北京大學西門內。

1873年拍攝的照片: 觀水法的石屏風。 觀水法是皇帝觀賞水景的座席,位於大水法南面。它是一個坐南朝北的平台,台上最初設有一個十分奢華的寶座,座後是五面石屏組成的弧形屏風,即照片上看到的這個建築。這五面石屏上的圖案與常見的屏風或牆面裝飾很不相同,上面雕刻的既不是花鳥蟲魚,也不是傳說故事,而是軍旗甲胄,刀槍火炮。 這張照片由石屏風東側向西南方向拍攝,屏風前的寶座和銅鶴已不知去向,只有一個歪倒的底座。較遠處可以看見西側的鐘形門。1910年前後,這五塊石屏風連同另外兩座石塔曾被園內太監盜賣時被貝勒載濤發現,喝止之後將屏風運往其朗潤園。1920年燕京大學購買了朗潤園,這七塊石雕一直被丟棄在湖濱,到1987年才置回原位。

1873年拍攝的照片: 大水法。 「水法」即噴泉,「大水法」就是大噴泉,這是一座專為觀賞噴泉建造的大型水景,主體是一座西式牌坊,即照片上看到的這座洛可可式門形建築,實際上在它完好的時候,門內是一個石龕,上面有七級水盤,有水從頂上層層落下。牌坊緊靠在遠瀛觀台基之下,牌坊前面原本是一個大型噴水池,池中有銅鹿、銅狗、翻尾石魚等各種動物形狀的噴泉,不過此時噴水池已經完全被荒草掩埋,只能隱約看見大理石砌成的水池邊緣。 今天人們看到的大水法基本上還保留著它的主體結構,與照片上相比,除了頂上的裝飾沒有了,另外一個差別就是左邊的石柱只剩下半截。

1873年拍攝的照片: 諧奇趣南面。諧奇趣建成於1751年,是西洋樓景區最早的建築。奧爾末的這張照片由諧奇趣東南朝西北方向拍攝,畫面上可以看到,主樓的屋頂已經坍塌了,但建築主體受損還不嚴重,券口的雕花裝飾和樓梯的欄杆也基本完好。到1922年左右,主樓已變成一片瓦礫,牆面大都倒塌,只有少數石柱還矗立著。現在,從圓明園遺址公園內遺留的大量石制構件上還能看出原建築大致的格局。

1873年拍攝的照片: 花園門。 諧奇趣北面的花園門是連接萬花陣的入口,透過門洞可以看見遠處萬花陣入口兩邊的石柱以及中央的西式亭。花園門是很新穎的西洋樣式,無論整體的外觀還是大理石構件的線條都與中國傳統建築風格迥異。不過券門上方的獸首還是中國傳統樣式。萬花陣是一個西式迷宮,照片上能看到的圓頂亭以及周圍的迷宮後來都被複建,不過花園門以及兩邊的圍牆看不到任何痕迹了。 圓明園被焚毀後,地處整個園子東北角的西洋樓因位置偏僻,看護稀鬆,又有美觀的建築留存,成為外國人來到北京的必游之地。

1873年拍攝的照片: 諧奇趣主樓東側面。 這張照片在諧奇趣東側的小山上向西拍攝,可見主樓東立面的裝飾非常豐富。在主樓南側伸出的平台上,原有西洋石獅一對,照片上已經看不到了。兩隻獅子都倒在下面的廢墟里,至今還能看見。

1873年拍攝的照片: 諧奇趣全景。 諧奇趣的南邊有一片湖面。在西洋樓最具光彩的乾隆時代,湖西有一座西洋裝飾風格的石橋及拱門,它們與音樂亭、連廊以及裝飾著大量琉璃的主樓一起倒映在水中,成為西洋樓一景。在拍攝這張照片的1873年,湖中似乎已經淤塞,長滿了雜草。西洋樓並非皇帝日常起居和辦公的地方,所處位置又偏居長春園東北角,而自嘉慶時起,整個圓明園建設的重心已移至長春園以南的綺春園,所以這處湖面可能早在圓明園被焚毀之前就已經淤塞。

1873年拍攝的照片: 諧奇趣主樓北面。 諧奇趣北面原是一個小廣場,東邊為養雀籠,西邊是為諧奇趣前後噴水池供水的蓄水樓,北側是通往萬花陣的花園門。廣場中心原有一個小型噴水池,四方有通往周邊各建築的石甬路。從照片上看,噴水池中的噴水塔已經倒塌,四周長滿雜草。幾年後,在1877年托馬斯·查爾德拍攝的諧奇趣北門照片上,噴水池上的一些小裝飾件也已經看不到了,再後來這座水池被整體移走,1987年才回復原位。 現在諧奇趣遺址上還能看到主樓北側樓梯下的夯土台基,一層大門的門楣也靜靜地躺在遺址的一旁。

1873年拍攝的照片: 遠瀛觀南面。 遠瀛觀建成於1783年,與南面的大水法、觀水法可以算作一組景點,位於海晏堂以東,線法山以西。這張照片在大水法北側的平台上向北拍攝,可見遠瀛觀正門和門上的鐘形裝飾,門內還能看到堆積的磚瓦殘件。遠瀛觀原有高出鐘形裝飾約一倍的三層廡殿頂,上下兩層覆五色琉璃圓光瓦,中間一層用金色魚鱗瓦。加上外立面繁複的雕花及琉璃裝飾,可以想像在它完好的時候,這幢建築一定極其華麗。 門外兩根以高浮雕裝飾的石柱上刻有蕃花和葡萄圖案,雕刻精美,「深及三寸」,此種形式的石柱與西洋建築中的柱子簡潔的柱面相去甚遠,倒是與傳統的盤龍柱出如一轍,紋飾也很符合乾隆皇帝的審美。門外左右須彌座上原有一對西洋石獅,此時已不見蹤跡。


@王豕科普了下雨果的那封信,我也想知道有多少人不知道
馬克·吐溫 的這個演講:

1900年8月14日凌晨,八國聯軍對北京發動總攻。1901年11月23日,美國著名作家和政論家馬克·吐溫,在紐約公共教育協會上發表《我是一名義和團員》(I am a Boxer)的演講,馬克·吐溫說:「為什麼不讓中國擺脫那些外國人,他們儘是在她的土地上搗亂。如果他們都能回到老家去,中國這個國家將是中國人多麼美好的地方啊!既然我們並不准許中國人到我們這兒來(當時美國政府嚴格限制中國移民),我願鄭重聲明:讓中國自己去決定,哪些人可以到他們那裡去,那便是謝天謝地的事了。……義和團是愛國者,他們愛他們自己的國家勝過愛別的民族的國家,我祝願他們成功。義和團主張要把我們趕出他們的國家。我也是義和團。因為我也主張把他們趕出我們的國家。」

演講英文版:Mark Twain"s I am a Boxer speech


必修1

因為歷史課沒聽或者聽了沒記住。


剛剛問了一圈辦公室,還真是都說的「八國聯軍」。

其實除了歷史愛好者,主要還是因為八國聯軍這詞兒代表的是中國被全世界列強虐,又包含了英法,八國聯軍當時又進了北京,所以就一概代表全體外國侵略者了吧。感覺沒啥特意批判的。

最逗的是,剛剛有個人說:「八國聯軍燒的啊。」我說是英法聯軍,他說「是啊,英法聯軍啊,八國聯軍啊」。

你看……在很多人心裡八國聯軍是包含了英法聯軍的……


小學語文課本《圓明園的毀滅》,記得很清楚。記得我當時非常雞凍啊,在課本上寫了一首長詩,開頭是「英法聯軍不要臉」balabala...後面的都忘了。

說八國聯軍燒圓明園的人,不光歷史沒學好,語文也跟沒學一樣。

有圖有真相,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圓明園的毀滅》電子教材


據維基百科:

圓明園的毀敗始於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的大規模縱火搶劫。圓明園被焚後經清室整修,尚有部分建築倖存。1900年,北京被八國聯軍攻佔,圓明園在混亂中遭到附近駐軍潰兵和匪民的劫掠,殘存建築大部被毀。清朝滅亡後,圓明園遺址無人看護,殘存的石料大多被掠去,殘存的建築和園牆也因人口的大量遷入大多遭到平毀。

1900年,附近駐軍潰兵應該指的是清朝軍隊吧。


的確挺多人誤解


因為圓明園確實因為八國聯軍來才完全被毀的,1860年圓明園雖被英法聯軍掠奪了一次,但並沒有完全被毀。

圓明園確實不是八國聯軍毀的,但確實因為八國聯軍的到來,造成了管理上的真空,才被潰兵和匪民趁火打劫的,才導致完全被毀的。被誤解為八國聯軍毀的也很正常


我們家現在有一個做客的,我連著問了三聲

爸爸,圓明園是誰燒的!?

媽媽,圓明園是誰燒的!?

大爺,圓明園是誰燒的!?

我爸媽異口同聲理直氣壯地說八國聯軍

那個大爺說別問我我可不知道。。。

幸好沒人說反正不是我燒的

八國聯軍太有名了,我們這凡是不講理的都可以稱之為八國聯軍。

你八國聯軍!就是你這人怎麼胡攪蠻纏的意思。


bā guó 聯軍比yīng fǎ聯軍好念一些,所以人們在混淆時更容易順口念出前者


其實,圓明園不僅不是八國聯軍燒毀的,也不能說完全是毀於英法聯軍之手啊。

給大家推薦一篇文章,寫的很明白了。

【圓明園罹難155周年祭】圓明園是一把火燒毀的嗎?

2015-10-23 數字圓明園

誰燒了圓明園?

國人之中,很少有不知道「火燒圓明園」的,不過究竟是誰放火燒園,卻常被搞錯。我們不時聽到有人說起「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其中甚至不乏一些知名學者和媒體。八國聯軍雖然罪行累累,但1860年燒園子這事算是「躺槍」,因為他們的侵略發生在40年後的1900年。1860年正值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侵華的是英法兩國聯軍。

八國聯軍雖然在華作惡多端,但火燒圓明園這件事確實不是他們乾的。

1860年9月下旬,清軍主力在八里橋戰役慘敗,咸豐皇帝攜親近左右逃離圓明園,奔赴承德避暑山莊。10月6日,英法聯軍向圓明園開拔。法軍先行,在賢良門(二宮門)擊潰幾十名技勇太監的最後抵抗,當天佔領了圓明園。隨後,如我們所知的,聯軍在園中展開了大肆的搶劫。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擊潰清軍主力後,抵達並佔領圓明園,此後便開始了瘋狂的劫掠。

接下來,英軍方面意在從精神上「征服」清廷乃至整個中國,即當時英軍全權專使額爾金所言的「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所以決心燒毀咸豐皇帝最寶貝的圓明園。

為了使自己的暴行「名正言順」,英軍將此前的一事件作為毀園的借口。9月,清朝與聯軍邊交戰邊談判,聯軍方面派出英國人巴夏禮為首的談判代表團一行數十人。清廷錯誤地認為巴夏禮為侵略戰爭主謀,進而羈押了使團,其中不少人就在獄中死去。雖然據現在的研究,這批俘虜並非關押在圓明園,但額爾金刻意曲解事實,塑造了「使團成員在圓明園關押受虐致死」的說法,從而將報複目標直指圓明園。法軍方面的表現則相對克制,法方代表葛羅斥責額爾金的計劃「如同哥特人的野蠻行為」,法軍司令蒙托邦也稱此舉「與一個文明國度毫不相稱」,反對火燒圓明園。

1860年英法聯軍侵華時為英國全權專使的額爾金,不顧道義上的壓力和盟友法軍的反對,執意火燒圓明園,無疑是「萬園之園」毀滅的罪魁禍首。

最終,10月18和19日,英軍執行額爾金的命令,在圓明園搭柴放火。由於縱火工作是分頭進行的,因此圓明、長春、綺春三園內各處同時起火,整個宮苑變成一片巨大的火海。大宮門外的六部朝房、鑾儀衛值房、內務府值房、澄懷園(翰林花園)、上駟院、武備院,暢春園恩慕寺、恩佑寺,以及西苑閱武樓、清溪書屋等建築全被燒毀。

只有處在偏僻角落、湖池之中的部分建築,幸免於難;而長春園北部的西洋樓景區,由於基礎材料為磚石,受損相對較輕。據當事英軍的記述,焚燒後圓明園只「留下一片空曠荒涼的土地,到處都是無法形容的瓦礫」,大火使英軍營地和圓明園接下來的數日「白天都因為濃煙滿天而變得黯然」。

圓明園四十景「蓬島瑤台」彩繪絹本。由於英軍沒有船隻,處在福海中央的蓬島瑤台成為少數在大火中逃過一劫的「倖存者」之一。

所以,1860年燒毀圓明園的犯人,籠統來說是英法聯軍;而深究起來,正如雨果那封著名的《給巴特勒上尉的回信》中,提到英法「兩個強盜」,「一個搶劫,一個放火」,實際上確實是有所偏指的,「放火的強盜」主要是說額爾金為代表的英軍。

雨果《給巴特勒上尉的回信》手稿。信中說:「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放火。」其實。「放火的強盜」特指的是侵華英軍。

從「燒」到「毀」:圓明園「四劫」

圓明園雖遭焚毀,但仍屬禁苑,並設有守園門監,並未廢棄。英軍本想將圓明園全部夷平,但由於三園太過廣闊,終未被全毀。同治十二年(1873年)有重修圓明園之議,清內務府曾經派員查勘遺址,當時尚有廓然大公(雙鶴齋)、紫碧山房、魚躍鳶飛、耕雲堂、慎修思永、思過堂、課農軒、順木天、莊嚴法界、春雨軒、杏花村、文昌閣、魁星樓等十三處景區未被毀,此外還尚殘留有圓明園大北門、藻園門、福緣門、麗春門、蓬島瑤台、林淵錦鏡(藻園)、藏舟塢,長春園宮門、海岳開襟、法慧寺琉璃塔,綺春園新宮門、正覺寺、運料門等建築。此時的圓明園除倖存建築外,仍保留有大量的名貴花木、山水疊石和建築基址,橋樑、道路、園牆和園門大多完好。

1873年同治皇帝重修圓明園期間,樣式房製作的萬方安和燙樣。火燒後圓明園得到了維護和修復,同時重修工程也說明,當時的圓明園還遠非不可復原的廢墟。

那麼,英軍放火燒園後,在圓明園身上又發生了什麼,使它進一步衰敗下去,直至今天的慘淡景象呢?

如果不明說,您也許不會想到兩張照片拍攝的是同一處景觀——曾放置十二生肖獸首噴泉的西洋樓海晏堂。上圖由德國人奧爾末拍攝於1973年,下圖則是現在的狀況。可見圓明園部分景觀,自火燒後至今,還發生了重大的變遷。

大致說來,圓明園在近代以來先後遭遇「四劫」,1860年的「火劫」只是第一劫。之前說八國聯軍燒園是「躺槍」,但他們跟圓明園的破壞並非全無關係。目前尚無切實證據表明八國聯軍直接對圓明園進行了劫掠和破壞,但其侵略,造成了帝後西逃,京城中空,處在失控的境地之中。西郊的散兵游勇和土匪流氓,從容進入圓明園,繼續洗劫殘存的建築和陳設,大量砍伐古樹,甚至燒炭出賣,附近的清河鎮,當時成為了木材集市,圓明園的木料在此堆積成山。是所謂「木劫」,火劫後倖存的建築及同光朝部分復建的成果,幾乎毀於一旦。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佔領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帝倉皇逃往西安。帝後西逃使得京城秩序失控,處在西北郊的園林區更是如此,附近的殘兵、土匪趁亂再次洗劫圓明園。

隨著清王朝的覆滅,圓明園失去了皇家御園這一「護身符」。民國時期,在清皇室的「優待條件」中有「保護皇室原有私產」一項,但皇帝對圓明園已經基本沒有了控制。軍閥、官僚趁機開始對園中殘存石料巧取豪奪:京畿衛戍司令王懷慶派人拆毀圓明園內外圍牆,用其石材修建自己的達園;遠在東北的張作霖,也從圓明園拉走石料修築個人陵墓;1925年,燕京大學翟牧師更以「保護文物」為名,拆卸安佑宮殿前華表至校區,至今這對華表依然矗立在北大西門內教學樓前。是所謂「石劫」,這對當時保存尚好的園內石質建築可謂毀滅性破壞。

如今北京大學西門內標誌性的這對華表,本是圓明園安佑宮遺物。

進入20世紀以來,圓明園幾乎陷入無管理的地步,農戶開始進入園區,平山填湖,闢田種稻,隨意拉土拉磚作為建築和生產材料,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六、七十年代「文革」時期。據1967年的統計顯示,圓明園原有土山,40%被挖平;原2000餘畝的水面,約100畝遭填占。是所謂「土劫」,至此,圓明園山形水系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圓明園失去昔日皇家禁地的周密保護後,又未能及時轉入文物保護的體系,長期以來的處境有如孤魂野鬼,百餘年中遭到反覆破壞,終於淪為我們如今所見的慘象。

圓明園自侵略者焚燒以來,百餘年先後歷經「四劫」,這才變成如今我們所見的樣子。

直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家將圓明園遺址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決定建立遺址公園,圓明園這才結束了100餘年飄零的苦難史,受到文保制度的庇護。試想如果圓明園能更早作為「文化遺產」得到保護,我們今天本應看到一個光景大不相同的圓明園。


歷史書上是說燒了兩次

英法是第一次,燒了個差不多。八國聯軍是把剩餘還保存的建築燒了


這跟認為南京大屠殺是5.12的感覺很像


誰誤以為啊,稍有點歷史常識就知道是英法聯軍燒的,只能說明不懂歷史


我來「刻意標新立異」外加政治不正確一下。


-抖機靈-


首先,圓明園被燒了很多人沒有實感,反正除了一個有點像工地的圖片之外我再沒有看過任何圓明園的照片;


其次,理科生表示歷史高考不考;


還有,歷史老師反反覆復強調圓明園是英法聯軍燒的,不是八國聯軍燒的;


題主你有沒有過被別人強調什麼東西錯誤,結果正確的忘了只記得錯誤的經歷?


不排除這個情況。


-正文-


現在的年輕人不關心國家歷史,只知道在網路肆意宣洩自己的情緒,政治不正確。


虧我高中還自認為是歷史死記硬背小能手,當我第一次意識到我記錯之後,每次遇到這個點時,我都要耐心地告訴自己:你記錯了!記錯了!!!……然後,就答對了


二鴉先燒的,後來老佛爺又重建了起來,八國聯軍又燒了一遍。說八國聯軍燒的也沒錯


沒記成聯合國軍就算好了…………


對於大多數人,他們只知道是

列強:他們欺負我們

清政府:無能的混蛋

八國聯軍:列強代表隊

圓明園:俺們家大花園

故事就是無能的混蛋清政府不知道怎麼給列強挑著刺兒了,列強派代表隊過來揍了清政府一頓,燒了俺們家大花園。

真的能夠把1840年到1911年這段歷史講清楚的人,實在太少了。


看到這個題才知道原來不是八國聯軍燒的~

我實在是太無知了


先上圖..

劉陽是誰大家可以自行搜搜。

我想說的是,大部分人估計就是忘了,就是歷史沒學好,就是這個聯軍跟那個聯軍混了,簡而言之就是無知,不知道嘛,不是什麼大問題,再知道就好了。但還就是有這麼一批人,無知就算了,還邏輯負分,邏輯負分就算了,還..我反正覺得他們挺無恥的。(笑臉)


被單挑干翻怎麼能提呢!


引用雨果的那段話印象太深刻了,兩個強盜,一個叫英吉利,一個叫法蘭西!


那麼多人都出錯了,不簡單是教材的問題。

是黃飛鴻的錯。

黃飛鴻電影里明確有這一句。

劇情是校場舞獅舞龍VS八國機關獸。

打完了就來這麼一句。

然後就進入我們的潛意識裡面了。


圓明園被大規模洗劫過兩次,英法聯軍為了懲罰清朝虐殺公使團外交使節,第二次是在重修一部分之後被八國聯軍洗劫。。。國弱如累卵呵


1、中學時候學歷史,死記硬背,而不是理解記憶,背串了。

2、長大之後習慣了吹牛逼,知道不知道就胡逼亂說,說錯了。

尤其是第二條,很常見,最好的例子就是網上好多人指著周建人的照片說是魯迅年輕時候的照片。


就是英國燒毀了圓明


八國聯軍和英法聯軍都火燒圓明園

只不過是一個是燒差不多

另一個是添上了一把柴,又徹徹底底毀了


如果你去過圓明園你就會知道,圓明園不是英法聯軍燒的,而是英法聯軍中的英軍燒的,法軍主張燒故宮。


以前念書歷史老是不及格,一點興趣沒有;

後來有幸讀到一些不一樣的歷史書

重新喚起了對歷史的喜歡。


八國聯軍代表的是世界列強,是代表一個對立陣營的,這樣更能喚醒階級鬥爭意識。

但是,歷史就是歷史,我們必須正視他而不能為了政治需要扭曲他。


也可能要歸結到我這樣的記憶力金魚的人身上……圓明園,頤和園,雖然不像,但我真的,會記混……


我比較奇怪這麼多回答里沒見到有人提起這段史料:

「光緒二十六年七月二十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翌晨,慈禧西逃。兵匪搶掠數月,圓明園倖存及同、光時修蓋的百餘座園林建築均徹底毀滅。」(張恩蔭編《圓明園大事年表》)

值得一提的是,這段話的兵匪所指是有爭議的,有人認為是八國聯軍,有人認為兵匪指的是八旗軍的殘兵敗部以及一些土匪,又或者兩者兼有

總之,八國聯軍的確很有可能燒過圓明園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之後,清廷對圓明園是有部分修復的,那為什麼現在又全是破爛了呢?

答曰:八國聯軍


英法火燒圓明園,八國聯軍進中國。

清朝末期,風雨飄零。很多人記錯也正常,中國如魚肉般任人宰割。你一塊,我一塊。


八國聯軍燒沒燒過我記不清了,但是我記得八國聯軍是搶過的。圓明園歷史上應該遭劫三次,第一次是英法聯軍鴉片戰爭搶的。著名的火燒圓明園就是這一次。第二次八國聯軍搶的,還有一次我忘了是誰幹的了,好像是我們自己人。

想想八國聯軍在天津和北京的作為,不去搶圓明園才是很奇怪的。這個也不需要什麼照片證明,腦子想想就容易想明白。然後你說有沒有局部放過火,我估計肯定會有。只是歷史可能就不提了,因為相比較圓明園來說,八國聯軍在北京和天津進行的大屠殺才是更加被關注的一般來說。


這當然是被素質教育,咱們的教科書誤導的。

圓明園的禍首有很多,不只是英法聯軍和八國聯軍,更多的是這之後普通民眾的掠奪和殘害,還有文化大革命時的踐踏拆除。


歷史政治問題真的很難說清


六大劫:圓明園到底毀在誰手裡?

建議看看這個視頻,明白圓明園被毀的始末。


我只能說不愛看教科書的看看話劇也行阿。老舍先生的《茶館》里明明有一句台詞「英法聯軍燒了圓明園」。。。


作為一個當年參加過學考的理科人,我就明確地告訴你,當時我身邊的任何一個同學都知道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但是未來他們還記不記得就不一定了……


圓明園的毀敗始於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的大規模縱火搶劫。圓明園被焚後經清室整修,尚有部分建築倖存。1900年,北京被八國聯軍攻佔,圓明園在混亂中遭到附近駐軍潰兵和匪民的劫掠,殘存建築大部被毀。清朝滅亡後,圓明園遺址無人看護,殘存的石料大多被掠去,殘存的建築和園牆也因人口的大量遷入大多遭到平毀

—— 說八國聯軍也不算錯啊,只能說不全面罷了。


我想解釋一下,圓明園最早被英法聯軍洗劫,之後在同治時期修復過一段時間。最後因為資金問題停止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又被洗劫了一次。以下是從百度百科上的相關記錄。


圓明園始建於1708年(康熙46年),最初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的。1723年雍正即位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值房,御以「避喧聽政」。乾隆皇帝在位期間除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還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併入了萬春園。

[3]

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罷熱河避暑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文物被劫掠,同治帝時欲修復圓明園,後因財政困難,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築。八國聯軍之後,又遭到官僚、軍閥巧取豪奪的毀滅打擊,終變成一片廢墟。——這些是百度百科上對於圓明園的解釋。

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對北京皇城、衙門、官府大肆搶掠,因而造成大量中國珍貴文物、大量的文史資料典籍(其中包括著名的《永樂大典》)和文化遺產(包括故宮,頤和園,西山以及圓明園)的失竊、破壞,損失無法估計!其中僅嵩祝寺一處,丟失鍍金銅佛3000餘尊,錦繡製品1400件,銅器4300件。就連紫禁城太和殿前存水的銅缸上面的鍍金,也被侵略軍刺刀颳去,至今刮痕斑斑,這也是聯軍劫掠北京的鐵證。 ——這個是百度百科上對於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的記錄。

[4]


不要這麼瞎YY了,從小學到高中的歷史教育,都講過了英法聯軍洗劫火燒圓明園

雨果的那封信,初中,高中,都見過,別逗了。

實在忍不了,不要一提某些事,就完全否定語氣好不好,一提就是磚家叫獸誤導?

請大家冷靜思考。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西漢梁孝王劉武?
為何清兵入關時漢人極力抗拒剃髮梳辮而辛亥革命後又不願剪掉辮子?
有人說,東北的小豐滿水電站在建國以後,一直被日本人偷電,是真的嗎?
古代官員大喊一聲:來人啊,一般多久人能到?
為什麼美國敢明說TPP針對中國,要是中國是世界霸主,也會這麼坦白嗎?

TAG:中國歷史 | 中國近代史 | 圓明園 | 高中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