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技術的進步,有哪些事物的定義被改變了?

例如 海報的定義是用於印刷的廣告形式 當下社會已經早就變了 現在的海報大部分用於線上 定義不可能是用於印刷了,有沒有類似的事物因為技術的進步 定義被改變


成功人士:

現特指在知乎上開live的人



對民眾來說,變化最大的應該是「媒體」這個詞的定義。

以前的媒體,是一種單向的資源壟斷的媒介。在信息不發達的時代,媒體是民眾唯一的接觸外界信息的渠道,傳統媒體的話語權之高,足夠抹去歷史、改變世界、顛倒黑白。那個時候的新聞是很少出現今天這樣「三天反轉」的情況的,因為澄清的聲音壓根不會被聽到。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事件的真相都被文字掩蓋,無數受了委屈的人沒有地方可以訴苦,記者一支筆就可以讓一個好人一輩子被釘在恥辱柱上,也可以讓一個壞人一輩子都被公眾稱頌。

其他例子不敢舉,就說一個,畝產三萬斤為什麼會讓很多人真的相信?

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這一切都過去了。尤其是直播技術發展以來,縱然有審核和刪帖,網路上總能爆發出第一時間的現場訊息,無論在全世界哪個地方的新聞,大家都能很快就掌握信息。而網路大V的出現,讓新媒體成為制衡傳統媒體和公權力的勢力,倒逼高高在上的頭顱們不得不低下來和民眾交流。當然也不只是針對公權力,有些被可以扭曲的事實,由於自媒體的出現,當事人可以第一時間澄清和反轉。

譬如和頤酒店事件,公安局一開始根本不受理,憑藉著微博的力量才帶來了問題的解決;

譬如魏則西事件,如果沒有新媒體,我們只能在報紙上看到百度是多麼優秀的公司;

譬如影評事件,如果沒有網路技術,一定真的有許多人「恍然大悟」:原來豆瓣的惡評都是假的,國產電影是被迫害的!

譬如劉鐵男案,記者羅昌平想利用傳統手段卻毫無辦法,最後考了微博才扳倒了這位發改委副主任。

廣東一個老伯,每天上街拍公車牌照發到微博,一個人導致當地公車私用現象大減。類似的事件有很多,比如我們蘇州就有許多大學生上街查公車,於是現在官員們都坐公交上班。

我之所以說定義發生了變化,是因為在以前,這一類的聲音即便有,也不會被認為是「媒體」,也沒有力量。早年媒體的含義,僅僅包括報刊雜誌廣播電視等區區幾種。「自媒體」這個詞,也是網路發展好多年之後才有的。但現在,民眾憑藉著技術的發展,用自己的力量,改變了這個世界。

所以說,網路時代才讓媒體,真正成為了媒體。


computer這個詞最初是指一種職業。


以前開車是需要駕照的


美女。


公知

以前網路不發達,人民大眾的信息面知識面比較狹窄的時候,他們的言論很有影響力

現在網路發達了,人民文化素質逐步提升了……


看了一圈回答,大部分都是從對話語境這個角度出發談的改變。我說幾個別的吧。

買衣服,在過去只是指去逛街,現在可能指逛淘寶。

打車,過去是攔出租,現在可能是拿出手機,有滴滴,有Uber,有神州...

畫畫,在過去需要顏料、畫紙,現在可能只需要一塊數位板。

技術看不見摸不著,但給生活帶來的改變是選擇方式上的增加和豐富。


當然是行動速度。以前政府開會得提前三天通知,現在?特別是縣裡,上午通知,下午開會,下午通知,晚上開會。晚上通知?馬上就得到。


有一個被你們忽略的是:醫療。

傳統醫學,它的醫療行為,我們都不太懂。它治病,這是約定俗成的說法。

現代醫學,它的醫療行為,我們都懂。它治病,我們稀里糊塗的就認了。

醫療,我們到底懂還是不懂??????????


火車。


黃瓜----既是食材,也是伴侶。


停車做愛楓林晚


酸鹼


說幾個電影上的吧。

第一:剪輯。

以前的是膠片,剪開在拼接,現在是無線剪輯,在電腦上直接剪切。

第二:數字電影

安德烈巴贊認為,電影是現實的漸進線,電影是無限的接近現實時空。電影可以保留時空,讓人重複體驗過去時空的感覺。現在的的數字製作。從某種程度上數字電影已經完全顛覆這種認識。


老司機

還有作文?


分頁阅读: 1 2